期刊目录丨《民族文学研究》2023年第4期目录及摘要
点击封面 订购期刊
《民族文学研究》创刊于1983年11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管、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主办。本刊是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领域唯一的国家级学术理论刊物。刊物常设栏目有古代民族文学研究、现当代民族文学研究、口头传统与民族文化研究等,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首批资助期刊、中文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本刊注重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引导和推进学科建设,密切联系国家文艺政策、各民族文学传统及当下文学创作和理论方法论创新实际,探索和深拓既适应国内外文学发展趋势、又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文学与文化研究的学术空间。
投稿网站:mzwxyj.ajcass.org
目 录
摘 要
“历史演进”的传说学方法论
——重新对话顾颉刚孟姜女研究
陈泳超
内容提要:顾颉刚的孟姜女研究是中国现代民间文学研究史上的经典,它创造了一个卓有成效的传说研究范式,只是站在学术发展的今天,其中亦有可商榷之处。施爱东指出该范式的核心问题在于“一源单线”的理论假设,这是目前最具影响力的方法论检讨。但这一批评是基于故事学的立场,将孟姜女叙事主要当作单纯的动词性情节序列。而孟姜女首先是传说,传说学对于“历史演进”研究的基本方法,除了关注情节之外,更强调核心名词的规约效用。所以,对于那些具有真实性之人或物的传说而言,“一源发生”是合法的,传说的演进过程应该呈现出“一源多线”的构型。民间文学的记录史永远无法还原其真实的生命史,却是映现生命史的优选途径,它随时准备根据新材料而重新调整。对于或残缺或庞杂的历史记录,除了顾颉刚建构的“历史的系统”和“地域的系统”之外,或许还可以在情境推原、建设多个维度的子系统等方面展开更多尝试。
关键词:顾颉刚 孟姜女 一源多线 传说学 记录史 生命史
神话的象征形式及其精神限度
户晓辉
内容提要:卡西尔不仅延续了康德批判哲学对神话和文化的先天条件的继续追问,而且继承了康德实用人类学的普遍立场和目的论出发点来考察包括神话在内的各种文化象征形式及其普遍特征。但在现象学方法的影响与启发之下,卡西尔从神话的发生学和心理学研究转向神话现象本身,并且还原出神话的象征形式,从中发现生命、精神、文化与自由的辩证关系,为重新开启神话的自由基点提供了教益和启示。
关 键 词:卡西尔 神话 象征形式 精神限度
俄罗斯突厥语英雄史诗研究综论
赵婷廷
内容提要:俄罗斯的突厥语民族众多,保留了数以百计的英雄史诗。科学意义上的俄罗斯突厥语英雄史诗研究肇始于 19 世纪下半叶,可划分为三个历史阶段。十月革命前,史诗搜集工作具有自发性,搜集的史诗作品偏重资料性。苏联时期突厥语英雄史诗被纳入国家文化建设,苏联科学院和各加盟共和国的科研机构积极推动史诗的俄译和研究,制定各民族史诗搜集和出版的统一规范,史诗搜集工作日趋系统化和学术化,在玛纳斯史诗、卡拉卡尔帕克史诗、乌兹别克史诗、绍尔史诗、雅库特史诗等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史诗研究由关注单一史诗转向突厥语史诗的比较研究。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学者更多关注解禁英雄史诗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奥隆霍的研究。目前,突厥语英雄史诗研究呈现国际化趋势,俄罗斯突厥语英雄史诗研究的文本资料和研究理路对中国的相关研究具有借鉴意义。
关 键 词:俄罗斯 突厥语史诗 英雄史诗 史诗学
比较视野下中国少数民族文艺起源传说的叙事特质及价值传承
邓永江
内容提要:少数民族文艺起源传说是口头文学理论的重要表征,亦是中国文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形象性、神秘性、主体创造性等叙事特质。在比较视野下,少数民族文艺起源传说与刘勰“原道论”、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摹仿论”皆蕴含有文艺起源于摹仿的内涵,然而在摹仿对象、媒介上又各有异同。通过比较可以发现,文艺起源“摹仿论”具有跨文化、跨民族的普遍性意义。同时,少数民族文艺起源传说在历史逻辑上延伸了我们对文艺起源的探索,在存在形态上拓展了中国文论的多样性。这对中国诗学的当下发展和建设具有启迪意义,也为中国民族诗学走向世界提供了可靠依据。
关 键 词:少数民族 口头文学理论 比较诗学 文艺起源传说
降龙故事与中古佛教山林净土构建
付 邦 黄义军
内容提要:降龙故事是中古时期僧传书写的常见题材,僧人降伏毒龙的经历是用以构拟“高僧”身份与山林净土的文化资源。早期中土文献所见降毒龙叙述皆以西域为背景,内容多为世俗国王与毒龙的外在对抗。其中,毒龙居于高山湖泊的背景设定,为中土降龙故事的书写划定了地理基础。佛经中的毒龙,一方面作为贪、嗔、痴等烦恼的象征,被认为有碍佛道;一方面又在人居环境中制造危险,祸及性命。通过制伏内在烦恼的方式镇服毒龙,既可凸显僧侣道行,也可喻示场域中恶性因素的消除,即清净化。这为中土之降龙提供了精神内核。同时,中土书写还将瘴气等归为毒龙毒性的产物,丰富了佛教降龙故事的内涵,令其一定程度上本土化。降毒龙事迹的叙述既塑造了高僧的形象,亦为僧居环境增添了神圣属性。
关 键 词: 降龙故事 佛教 僧传 山林净土 本土化
出“科”入“文”:
阿来的科幻写作及社会实践
赵 靓
内容提要:出“科”入“文”,是指阿来的科幻写作由以科技为基础,迈入对人文精神的开拓创建。这样的见解和主张是阿来在 20 世纪 90 年代任《科幻世界》主编期间,通过一系列创作与实践开辟的一条新科幻路径。相较于“科普科幻”的写作而言,阿来及其代表的类别堪称“人文科幻”,提倡将科幻、奇幻及架空历史等类型整合到人类幻想传统之中,以揭示人文想象对于科幻的重要价值。作家兼主编阿来对于“科幻”的观念、创作及实践,内含其对“人文科幻”路径的三重突破,即从叙事类型到文学幻想、从科学认知到人文思考、从个人写作到社会实践,这也是阿来对于科幻中国的现实意义。
关 键 词:阿来 米一 人文科幻 《科幻世界》
环太平洋岛屿共生:夏曼·蓝波安的海洋想象、生态实践与现代性挣扎
赖清波
内容提要:夏曼·蓝波安笔下呈现的达悟人多元海洋想象是其民族形成敬畏海洋信仰的基础,也是尊重自然界一切有生命的动植物的博爱精神的源泉。原住民“万物有灵论”的灵观信仰衍生的传统生态智慧,可为全球性的环境运动或当代的自然书写提供思想的出路。夏曼·蓝波安以环太平洋航海之旅证明了南岛语族语言、文化传统的相似性与关联性,在全球化语境下,少数民族可以借由海洋传统与全球化论述对话,并实现环太平洋岛屿的多维共生。
关 键 词:夏曼·蓝波安 海洋想象 生态实践 现代性
中缅景颇文当代小说创作比较
李 瑛
内容提要:中缅景颇文当代小说创作分属两国,因民族同源,形成了独特而重要的跨区域创作共同体,共同构建景颇族群的民族精神与时代意义,并凸显了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特殊的边疆语境使得对其进行文学比较具有一定的独特性,是立足于中华民族立场、基于具体作品开掘民族文学跨区域比较的新探索,对于完善相关文学比较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具有重要的开拓价值和启示意义。
关 键 词:中国 缅甸 景颇文小说 比较研究
吉狄马加和阿库乌雾的诗歌英译与少数民族文学的海外传播
谢丹凌
内容提要:以吉狄马加与阿库乌雾为代表的当代凉山彝族诗人备受海外译者与出版机构的关注,彝族诗歌中的主体建构、民族志与民族志诗学、民族语言也引起海外学者的研究兴趣。在充斥着意识形态偏见的海外汉学研究场域,凉山彝族的诗歌外译与传播经验或可为少数民族文学乃至中国文学海外传播提供参考与启示。
关 键 词:彝族诗歌 吉狄马加 阿库乌雾 海外传播
论现代性浪潮中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理论批评
艾 翔 艾光辉
内容提要:文章以“五四”文学革命以降中国文学现代性发展为背景,以少数民族用汉语书写的文学理论批评为依据,观察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理论批评现代转型与现代性生成,并以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朝鲜族文学理论批评为例,分析少数民族文论逐渐融入现代性主潮的历程。进而概括现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理论批评演变发展的六个特征,即由传统到现代,由多元到单一,再由单一回归多元;对主流文学理论批评长期处于追踪状态,同质化特征显著;各民族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文学批评的重心逐渐“向内转”,主体意识渐趋增强;坚守现实主义主体地位,又包容不同的文学思潮;文学高等教育是文学理论批评发展的重要动力。此外,按照现当代文学史通行分期方法,盘点重要的少数民族现当代文学理论批评家及其文论所涉及的主要创作与理论问题,继而分析了三个时期的发展变化态势。
关 键 词:现当代文学 少数民族文学理论批评 现代性发展
李贽的自我意识及其文学思想论析
李瑞卿
内容提要:李贽借助易学提出“一元统天而万化生于身”的观点,充分凸显人的主体性与具身性,将世界本体还原到个体自身及实践。李贽的“我”体现为一种特别的自我意识,它与“虚己无为”“无人无己”同时共在。李贽也以“真空”来阐释“一念之本心”,以“饥饿于学”来充实自我,挑战虚假的旧道德与形而上学,直面无法回避的现实,于生命实践中重塑着一个全新的自我。李贽的自我意识及其意识逻辑为在文学思想体系上全面地超越七子派、唐宋派,并超越传统“化工”的古典美范型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他于天地之造化中注入“寸心千古”的生命与历史的分量,阐释了新“化工”之美。
关 键 词:人我俱泯 克己 造化 自得 易学阐释
乾嘉时期武将“边功”的文化记忆与诗歌文学想象
米彦青
内容提要:清代顺康时期的战争主要是统一和平叛,是对原有版图的巩固;道光之后则是与西方列强的战争,多为败绩;而乾嘉时期的战争对拓宽中华版图起到了重要作用,且多为胜绩。多民族武将在西南、西北、东北等不同疆域的拓边戍守中建功立业。他们在身临其境中对保土安民的思考迥异于书斋中的文人,国家安定与中华民族一体精神灌注其笔下,他们对王朝疆域稳固叙述与抒情基础上的书写,迥异于中唐以来的边塞诗,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官方史料对于疆土记录的不足,也反映了清朝武人对于中华共同体建构的努力。乾嘉时期这些饱含家国情怀、盛世自信的创作,在让清朝臣民感知边地之重的同时,也逐渐从文化层面认同彼此,从而产生文化自信。
关 键 词:乾嘉时期 “边功” 八旗诗人 文化记忆 文化认同
明代阳春铜石岩刘仙女摩崖诗刻五种考述
张 煜
内容提要:明代广东阳春铜石岩刘仙女摩崖诗刻五种,是由明万历年间李开芳首题《题刘仙女蜕岩》,其他四人唱和而成的一组诗歌,诗刻于铜石岩崖壁之上。文章对摩崖诗刻五种作出叙录、释义,并将其与清初重要文献《刘三妹歌仙传》的相关内容进行比较研究。以往学界普遍认为清初《刘三妹歌仙传》是记载歌仙刘三妹的最早文献,而刘仙女摩崖诗刻将刘三妹事迹的记载提前至明代。刘仙女摩崖诗刻关于刘三妹的叙写,包括其外貌、精神、居处、升仙事迹的种种描写刻画,生动传神,意境优美,涵盖了《刘三妹歌仙传》的内容要点,这组明诗刻不仅具有一定的艺术性,更具有珍贵的历史文献价值。
关 键 词:阳春 铜石岩 刘仙女 摩崖诗刻 《刘三妹歌仙传》
应制活动、应制文学与康乾时期的正统建构
殷 红
内容提要:应制兴盛是康乾时期显著的文学景观。为了建构王权正统,清朝帝王以多元的应制活动建设礼制、选拔人才、宣扬时政,彰显文治社会表征。满汉士人以“颂”为主旨,结合天命论与大一统论来塑造帝王的正统形象。应制文学典雅庄重的语体要求,为王权介入文学写作的具体过程和语法层面,继而规训满汉士人、塑造权力认同提供了具体路径。
关 键 词:康乾时期 应制语体 正统性
《鼎峙春秋》文姬戏中的礼乐与民族元素
陶 冉
内容提要:《鼎峙春秋》的文姬戏中,琴笳和鸣营造出民族交融与礼乐文治图景。独见于乾隆本的蒙古元素,背景指向鲜明,流露出积善、和睦的政治关切。围绕前代戏曲、史传的取舍改写,融合了满、蒙、汉的历史、音乐、风俗,彰显出宣扬文治、巩固民族团结之义。这八出宫廷大戏也由此从戏曲文本升格为礼乐治世文本,具备曲、史互证的意义。
关 键 词:《鼎峙春秋》 文姬戏 民族交融 礼乐
投稿网址:http://mzwxyj.ajcass.org
主管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主办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创刊时间:1983年11月
来源:微信公众号“民族文学研究”
▼点击阅读原文,订购学术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