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延禧攻略》大火!不仅画面美哭,竟还原了非遗,这才是真正的中国风!

三秦青年 2020-02-11


三秦青年

有理想 有本领 有担当

陕西青年都在关注

 



今夏,除了气温高涨,

还有一部剧强势霸屏,持续高热!

它就是收视率口碑齐飞

《延禧攻略》



为什么这么红?!

尚且不说女主拒绝傻白甜,

反套路怼天怼地的人设,

还有乾隆和富察皇后,

那对甜死人的帝后cp。



单是拒绝大红大紫,

走上高级灰路线的素雅色调。

高还原度考究有心的布景,

以及如诗如画的完美比例构图

就让人忍不住追下去!



如果说电影《妖猫传》

拍出了大唐盛世,

那么《延禧攻略》

则为我们呈现出一个,

最向往的绝美大清!

随手一个暂停,

就是一副中国风的壁纸。



这还不算完,

除了画面美,布景美之外,

这部剧还完美的还原了历史。

大到服装,小到饰品,

都是清王朝该有的样子,

经得起史料的考证。



整体的服道化还融入了,

刺绣、缂丝、绒花等,

多种非物质文化遗产。

且把昆曲等国粹加入到剧情里,

可谓是极具匠心。



“我希望有一部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戏,

让观众能真的感受到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伟大和美学,

更希望优秀的传统文化能传承下去。”


正如制片人于正期盼的那样,

《延禧攻略》成功完成了,

国产古装剧的逆袭,

让历史重现,让文化传承!

01

配色淡雅

刺绣讲究

这样的服装太高级


在清朝,尤其是乾隆时期,

男士的服装都较为简洁,

流行的颜色是绛色

就是《延禧攻略》中,

皇帝所穿的颜色。



女性日常的服装,

则偏向于石青色

看起来更加沉稳。



在清朝,

真正能体现出阶级感的,

并不是服装颜色,而是细节,

比如点缀装饰刺绣手法等。



说起刺绣,在《延禧攻略》中,

光是剧中最普通的宫女服,

就用了多种不同的绣法。



从传统的京绣、宫廷绣,

到缂丝、手推绣、打籽绣、盤金绣。

在经验丰富的老绣工的手下,

一段可观可感、可以触摸的历史,

便跃然于眼前。




一针一线皆为讲究,

中国刺绣工艺的博大精深,

在这一刻体现的淋漓尽致。



京绣又称为宫绣,因其供于宫廷,所以具有严格的艺术审美标准和规范。绣的方法上讲究慢工出细活;图案精细秀丽、形象逼真,内容上要求“图必有意,纹必吉祥”。


02

专业缂丝工艺

高度还原历史

这样的配饰太好看


据记载,乾隆四十年选秀女时曾说过:

“旗妇一耳戴三钳,

原系满洲旧风,断不可改饰。

朕选包衣佐领之秀女,皆戴一坠子,

并相沿至于一耳一钳,

则竟非满洲矣,立行禁止。”



所谓的“一耳戴三钳”,

是指满族妇女

要在每只耳朵上扎三个孔,

带上三只耳环。

这种习俗每个满族妇女都要遵守,

直到清朝中后期也不曾更改。



《延禧攻略》里,

上至皇后下至宫女都做到了这一点,

而且她们佩戴的耳环,

都是当时最流行的大颗珍珠,

每串两颗的样式。



除了耳环外,

剧中其他的配饰,

也高度还原了历史。


宋春丽饰演的太后手中所握扇子

与清沙面贴绢仙鹤桃树图团扇对比


谭卓饰演高贵妃手中所握扇子

与清代红色缂丝乌木雕花柄团扇对比


不要小看这些仿制的团扇,

他们都是由素有“一寸缂丝一寸金”之称的

宫廷缂丝手艺制作而成的。



苏州缂丝织造技曾在2006年,

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9年缂丝又作为中国蚕桑丝织技艺,

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为了发扬这流传2000多年的手艺,

也为了高度还原历史,

《延禧攻略》找来了

苏州缂丝织造技艺传承人--

顾建东先生作为指导。



还有绣房里那些织布机,缂丝机,

刺绣的架子,都与历史同步。

古色古香,精致真实,

仿佛瞬间就能回到那个年代。


03

绒花精致

审美提升

这样的发型太养眼


清宫戏一直饱受人诟病的一点,

就是女子们的发型和头饰基本没对过。

还珠格格》里土到掉渣的大花,

配上黑色梯形的框子,

就成了所谓的旗头。



这样的旗头,

其实是慈禧之后才出现的款式。

乾隆时期的女性们,

大部分都梳着“小两把头”。



“小两把头”需要用本人头发梳成,

所以无法佩戴较重的金银首饰,

只能在上面佩戴绒花。

《延禧攻略》里,

秦岚扮演的皇后便十分贴近史实。



一直崇尚节俭的她通常

“以通草绒花为饰,不御珠翠”

其他角色亦是一样,

都是两把头加绒花的标准扮相。



绒花谐音“荣华”,

寓意着吉祥富贵,

是南京传统的手工艺品,

被称为“发髻上的南京”。



别看这绒花不大,

制作手法却十分特殊。

要先用蚕丝染色成绒,

再用钢丝勾条。

直到现在都无法使用机器生产,

只能纯靠手工制作。

2006年被江苏省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



剧中所有的绒花头饰,

都是由绒花工艺大师、

“南京最后的绒花匠人”赵树宪,

参照故宫博物院馆藏实物手工所制。

在还原历史的的基础上,

把大清的素美和淡雅娓娓道来。



除了绒花,

点翠也是康乾盛世中,

最常见的头饰之一。

为了还原翠鸟的美丽,

也为了环保,

《延禧攻略》剧组买了人工毛,

一点点染色,一根根粘贴,

便形成了如此精致的点翠头饰。



这样的匠人匠心,

不仅道出了历史,

还惊艳了时光。


04

传播国粹

传承文化

这部剧太有心了


高贵妃(谭卓饰)虽平时盛气凌人,

但是唱起《贵妃醉酒》时,

却华丽婉转,袅娜情深,

让皇上都不禁迷醉沉沦。



《贵妃醉酒》属于昆曲,

昆曲于600年前兴起于江南,

是文人雅士颇为喜欢的戏曲种类。

乾隆时期,昆曲尤为鼎盛,

一度成为“百戏之祖”。



2006年,昆剧经国务院批准,

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时间,曾经被岁月压迫的昆曲,

又重返人们的眼中。



“昆曲作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如果能够通过剧集被大众注意到,

那将是很有意义的一件事。”


毫无经验的谭卓,

在跟着老师学习的过程中,

深刻感受到了国粹的魅力。

现在的她,

已经加入到拯救昆曲的大部队中,

同大家一起,

把国粹守护到底。



提起高贵妃,

除了高唱昆曲外,

还有一个经典的场面,

便是她献给太后的那场、

动人心魄的“火树银花”。




“火树银花”学名打树花

是一种流传于河北蔚县的古老社火,

距今已有500余年历史,

是河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不惧火焰的铁匠们,

用1600多摄氏度的铁水,

泼洒到城墙上。

一瞬间火花四溅,

仿佛整个城墙都要炸裂一般,

夺目,璀璨。



《延禧攻略》

是打树花技艺的荧幕首秀

前来表演的匠人们,

大多年过花甲

他们不顾辛劳,不惧火光,

把这场秀演绎的完美。



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

曾经,李白用寥寥几句,

便让世人爱上了这门艺术。



“好害怕有一天我们没了,

这个文化也消失了,

这个年轻人没人爱学,

希望通过电视剧,

让大家看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到底有多美”。


如今《延禧攻略》和朴实的匠人们,

用一场戏的时间,

让人们重新了解到打树花的美丽。

相信一切都会如他们所愿。

文化和国粹,

终会被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虽然很多人对制片人于正颇有微词,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

是《延禧攻略》把

那些没有光环,没有高薪,

一生都在勤勤恳恳,

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匠人们,

推到了我们的眼前。

让这些中华传统文化里的

就快被遗忘的珍珠,

再次散发出夺目的光芒。



不仅如此,在《延禧攻略》播出后,

百家讲坛等历史节目,

关于清朝的历史书,

都成为畅销款,爆款

人们担心的,

中华的历史被遗忘的情况,

已慢慢有了好转。



我们的泱泱中华,

有着上下五千年的灿烂历史和文化,

在这网络化的快节奏时代里,

它需要以电视剧或是电影

这种喜闻乐见的形式,

传播下去,传承下去。


秦小青期待

有更多的良心剧集出现,

把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的更远更广。

喜欢这部剧的青们,戳一下文末右下的吧~


本文由“壹伴编辑器”提供技术支持

滑动查看青年大学习网上主题团课








- THE END -

 陕西共青团新媒体中心综合整理自

国学精粹与生活艺术、匠心之城、豆瓣@李小丢、网络等

 编辑 | 小红


 

猜 你 喜 欢

▽ 这个西安8岁男孩每天坚持升国旗,已经六年了

▽ 18年来,他出诊17万人次,守护着28个村的百姓

▽ “我不打扰你,亲亲我就走 ”孩子最真诚的告白却直击生活的辛酸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