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死亡教育你有过吗?

三秦青年 2020-02-09

三秦青年

有理想 有本领 有担当

陕西青年都在关注

 



我们从小缺乏两种教育:金钱教育和死亡教育。一件关乎生,一件关乎死。前者教我们如何获得和对待拥有,后者教我们懂得如何面对失去和缺失。

据统计,每年约有5000万人死亡,换算下来,每1秒钟就会有1.8个人死亡。也就是说,当你看完上面这句话后,已经有几十个人离开了这个世界。死亡,每一天都在真真切切的发生。

孩子的成长中总会遇到亲人的故去、心爱宠物的死亡,这样的时刻往往会带来强烈的内心震动,因此,为孩子讲解生死显得异常重要。

孩子对死亡的认知特点

1. 0~3岁

无法分辨“死亡”和“分离”的差别,有强烈的“分离焦虑”。在此阶段亲密和持续性的身体接触最重要。

2. 3~6岁

学龄前的儿童理解的“死亡”即躺下不动、不呼吸,会玩“办家家”装死,但不能辨认“生”与“死”是无法共存的,常认为死亡是可逆的、暂时的,就像卡通片一样,还常将死亡与睡着或旅行相联系,有时会害怕睡觉。

这个年龄段的小孩会对死亡充满幻想及魔术性思考,相信自己的思想或行为会导致某人死亡。儿童还会将“死亡”与“老年”相联,但不确定什么是“老年”。除非重病的儿童从成人那儿得到相关死亡讯息,一般儿童不认为自己可能会死亡。

这个年纪的小孩需要持续性的身体接触、重复的再保证和温和的教导,直至成熟的死亡观初步形成。

3. 6岁以后

6~12岁对死亡认识的功能性阶段和12岁以上的抽象思考阶段,走向成熟的死亡观。

由此,对于死亡,再小的孩子都会有自己直接或间接的体验,回避死亡话题,反而会压抑他自然的生命体验和感受,而令这些体验和感受难以找到疏通的途径。

教育的原则

在专家看来,不论采取哪种形式进行教育,其出发点和落脚点当遵循以下两点。

1. 死亡是很自然的。进行教育的目的,肯定不是让孩子对死亡产生恐惧、产生心理阴影,而是让孩子们知道生老病死是很自然、甚至是很应该的事情,让他们以平常心坦然面对死亡。

2. 死亡是很突然的。正常来说,死亡是在我们生命机能用尽的时候。可是,在生活中,非正常死亡的例子太多了。我们其实无法知道,身边的人会在何时何地离我们而去。

怎样像孩子解释生死?

与宝宝交流死亡话题时,一定要在感同身受的同时给以诗意的审美,要结合情境寻找一些最适宜的方法对孩子进行生命教育。

方法一:说个家族故事

引导孩子认识死亡是自然的生命现象,可从共同分享家族故事起头。

建议可以在家人相聚聊天时,找出泛黄的照片翻阅,跟孩子说说父母自己的爸爸妈妈、或记忆中已逝的爷爷奶奶。他们从哪来?做什么?生了几个小孩?他们那时喜欢玩什么?吃什么?最开心或难过的事是什么?也可以陪孩子把这些故事画下来,在画图说故事中,逐渐了解生与死。

方法二:拿宠物当媒介

很多宝宝喜欢养宠物,宠物的寿命短,极易成为小孩接触死亡的第一次经历,父母不妨善用机会进行生命教育。

宠物死去经常激起孩子对死亡的疑问,狗狗去了哪里?天堂是什么?我可不可以一起去?愈来愈多的研究指出,如果孩子被鼓励发问与死亡有关的问题,并容许表达情绪,且经常被关爱,那么在遭遇亲人过世时,孩子较能从容面对。

让孩子观赏《狮子王》,当看到小狮子辛巴的爸爸死去,电视机前的孩子会跟着掉泪,其实就是在“演练”悲伤,学习让情绪有出口。

方法三:从大自然知生死

让孩子体悟四季转换,比如看叶子从新生到凋零的过程。有一位临床心理咨询师选择让孩子种树,在花开花落中明白“花谢便是死亡,但另一朵花又诞生了”。

方法四:与孩子一起轻轻读死亡

翻开图画书,读一个关于死亡的故事,其实是和孩子谈论起死亡的最自然方式之一。当孩子要面对亲人宠物的离去,当孩子要面对自己身患绝症即将离世的残酷现实,给他一本图画书,和他一起轻轻朗读。

这几年,国内也出版了一些与死亡主题相关的童书绘本,透过亲子共读,引导孩子谈论生死大事。如绘本《猪外婆》《爷爷有没有穿西装》《相信巴尼》《獾的礼物》《一片叶子落下来》《再见了,艾玛奶奶》《爷爷变成了幽灵》等等。

但说来容易,做起来难,怎么说、怎么做、怎么教育?言传身教最重要,一次生前的孝敬,胜过身后百次扫墓;清明烧万堆纸钱,不如在世端一碗饭。

切记:百善孝为先。


- THE END -

陕西共青团新媒体中心综合整理自丨

熊孩子的熊老师、联劝公益等

◆编辑丨小明

◆投稿邮箱丨sxgqt@126.com


 

猜 你 喜 欢

▽ 停下,别滑!团团有话说

▽ 痛失英雄!30位扑火队员全部牺牲。

▽ 为您奉上“清明节”出行攻略 | 祭扫免费公交+高速公路免费通行!

点一下,看谁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