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桑莲居|生天成佛林散之

2015-09-25 邵川 桑莲居艺术馆
编者按

  庄严色相臻三绝,老辣文章见霸才。这是赵朴初居士对林散之老人的艺术成就的赞美。林散之广结墨缘,与各界知明人士均有交往。其诗、书、画三绝俱全,世所赞誉。1989年10月18日在他逝世前的49天,林散之用他那无力的手拿起笔写下了“生天成佛”四个字,留下了最后的墨宝,成为绝笔。




天生成佛林散之

邵川|撰文


  庄严色相臻三绝,老辣文章见霸才。这是赵朴初居士对林散之老人的艺术成就的赞美。“庄严”和“色相”均出于佛经。“庄严”即端庄、严肃。用来形容人的神态、仪表或语言等庄重而又严肃。“色相”泛指一切物质显现于外可以眼见的形相。即林散之的诗、书、画达到了最高境界成为“三绝”。


  赵朴初居士的诗对林散之艺术的评定与林散之的自我评价完全一致,他一直认为自己的艺术以诗第一,书第二,画第三。他一生作诗不计其数,辑《江上诗存》一册。2004年九月由启功先生题签,林散之研究会整理,文物出版社出版的《林散之诗集》,包含《江上诗存》1928年至1980年已经出版的2300余首,和1980年至1984年所作的150余首新诗。这是一部林散之诗集的总和,我深夜捧读林散之的全部诗文,又一次更深入地感受了林散之。从他老人家的诗集中,可以发现,林散之广结墨缘,与各界知明人士均有交往。除了与幼时结交的松竹梅三友许太朴(朴庵)、邵子退外,还有全椒张汝舟教授等文朋诗友,以及佛教界人士。特别是游寺赠僧的诗文也不少,从这些诗文中反映出林散之的佛学思想,在他的心灵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可以看出他读了不少佛经,结交了不少高僧、法师,和他们建立了一定的感情。如赠圆霖法师的诗云:



◀ 圆霖法师像

万里我归来,诗稿携满袖。

口口阿弥陀,佛光照大地。



  这首诗记录了林散之1934年3月至11月万里远游归来,历尽艰险,得诗稿200余首,写生画稿800余幅。如果没有像唐僧玄奘那样朝圣般的虔诚,如何又有今天的艺术成果,哪里还会有照大地的“佛光”?



1972年圆霖法师画散之老人像


  圆霖法师乃南京江浦县狮子岭主持,是林散之老人五十年代结识的挚友。为人超脱、醇厚,善绘画,对林散之感情很深。1972年,他怀着对林散之的深切怀念之情,冒着被批斗的危险,夜间在煤油灯下,偷偷地为老友画了幅以工兼写意的彩色肖像。圆霖法师有个师弟叫圆辙法师,能诗善文,时为赵朴初居士的秘书。1978年2月他出差到南京,来江浦看望师兄,见到这张肖像画,非常仰慕。于是在像的上方题了一首《林散之相赞》。同年10月圆霖法师来南京看望林散之,并拿出这幅肖像画,林散之看后,当即作了一首《圆霖画聋叟像自题》诗: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苦行岁年,一无所得。

  幻此色身,归诸乐国。

  一念因缘,依依选择。

  老婆心切,光阴日迫。

  由旬万千,徒劳跋涉。


  全诗佛学思想很浓,“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出自《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色,即是眼睛所能看到的物质世界。空,即是指事物的虚幻不实。色和空没有区别,空和色也没有两样。物质也都空无实性,空无实性也就是人们所说的物质世界。“苦行岁年,一无所得”。这是林散之老人的谦虚之词,无就是有,从无到有,就是空即是色,色即是空。“幻此色身,归诸乐国。一念因缘,依依选择。”曾经有一念因缘幻想归诸佛门,结果未能选择。“老婆心切”即佛教中的“老婆禅”,有亲切叮咛之意。“由旬万千”中的“由旬”亦是佛经术语,谓一日行程三四十里。


  林散之老人将诗题好后,又被圆辙法师看到,圆辙于翌年春将画带到北京呈赵朴老观看,赵朴老看后,大加赞赏。在画像的右上侧题了词:


  其容寂,其颡頯。

  凄然似秋,暖然似春。


  赵朴初居士题词出自《庄子·大宗师》,他用庄子的话,既点出了林散之老人的神情,又赞美圆霖法师的传神妙笔。


  林散之对佛经很有研究。1972年贵州大学教授张汝舟返乡归里,到和县安庐林生若处看望林散之老人。两个聋子笔谈二天二夜,纸片如梭交织,几十年的友情倾注笔端。其中不乏佛学方面的内容。张汝舟问林散之:“六祖坛经读过没有?”林散之回答:“六祖坛经看过,八大人觉经我很爱读,丁福保注的很好!是集诸语以经注经,很精详赅博。”由此可以说明,林散之不但读了《六祖坛经》,还读了《八大人觉经》、《心经》和《四十二章经》。当他读完《四十二章经》后,写了一首《佛说》诗:


  看完四十二章经,爱欲沉沉一夜惊。

  莫谓口头禅偈语,当头棒喝痛心灵。


  林散之作诗善用典,读完“四十二章经”爱欲沉沉一夜不能入睡,“当头棒喝”使我猛然唤醒,痛感心灵。原句为“德山棒,临济喝”。这是佛教中禅师的一种特有的施教方式,他们或用棒,或用喝,或者“棒喝交驰”,以促使人们领悟佛理。


  其实,从林散之的一生来看,小时候起,他就与佛结下了缘分。他的母亲吴太夫人一生信佛,虔礼观音,“家母持观音咒有年”。30岁以后,外出远游,多数是吃住在寺庙,与寺庙有着一定的缘分。


  1943年春,觉澄大师在和县观音阁开坛讲经,林散之和李秋水均收到戒牒,并且前去听讲。从此在林散之的心目中觉澄大师就是他的老师,他也就算皈依觉澄了。


  1960年3月上旬,觉澄大师由广州六榕寺北上出席全国佛教协会会议,会后假道南京江浦狮子岭,林散之以弟子身份陪同两日,临别作《赠觉澄上人五首》诗云:



1

狮岭春来早,追随师共寻。

曾瞻寿者相,时切老婆心。

月指灵山近,风吹紫竹深。

资粮此处有,拾取尽黄金。

2

匆匆才两日,仰止总温存。

七十方中日(师逾七旬,如五六十岁人),三千不二门。

娑婆谁世界,旖旎此乾坤。

未必微尘里,无从净六根。

3

人间馀岁腊,世外得交私。

一路风兼雨(归时,风雨载途,师健步不疲),他山友共师。

虎溪三笑候,龙树独尊时。

法乳依稀在,于今有执持。

4

梅花一枝好,珍重岭南春。

诗订生前约(师归后赠七绝一首),衣留别后尘。

至交怜素业,多垢感微身。

雅爱原无量,真诚宿世因。

5

道存两粤地,日暖六榕天。

欲借上方力,来传大乘禅。

慈悲我佛愿,欢喜众生缘。

他日曹溪路,相依慰暮年。



  诗中有4处尊称觉澄为师,如“追随师共寻”、“师逾七旬”、“师健步不疲”、“师归后赠七绝一首”。这里的“师”谓出自内心的尊称,不是一般泛泛的称呼!特别是在诗的最后二句,真实地反映了林散之有皈依佛门的心声。“他日曹溪路,相依慰暮年”。这里“曹溪”为地名,在广东曲江县,以唐高僧六祖慧能在曹溪宝林寺(今南华寺)演法而得名。林散之的诗意是有朝一日如能踏上曹溪六祖慧能之路,皈依佛门,追随吾师,朝夕相依,共度晚年该是多好!


  林散之由于有了这种想法,但是始终未能直接表白,一般人他是不会说的。因为他曾经任过江浦县付县长,分管农田水利,为全县人民做了不少好事,深受人们的爱戴。后来又调入江苏省国画院任专职画师,文革后曾任全国政协五届、六届委员,中国书协名誉理事,江苏省书协名誉主席,江苏省、市文联委员,南京市书画院院长等职。可谓“受党恩深,不弃残老,拔之茅茹,登之衽席”。在他与张汝舟教授笔谈时说:我受党的恩深,否则我要向印光、弘一大师那样,到庙里去住,把微薄的书艺传给后人,然后皈依佛门。


  林散之为了了却这一心愿,他精心地安排自己的后事,他看准了马鞍山采石矶小九华山,认为这里原是地藏王的道场。山下又有唐代大诗人李白的墓地,他一生多次登览采石矶,并留下大量的诗作。1980年林散之在这里选好了墓地,于1981年春将老妻盛德粹骨灰迁徙至小九华之阳,此地岗峦起伏,松楸掩映。“翠螺风物美,中有小九华。内人安乐处,亦是老夫家。”曾亲题“诗人林散之暨妻盛德粹之墓”。他将自己的墓碑写好,准备将来与夫人合葬于此,其意是以李白为邻,实则是向往佛门。



林散之“生天成佛”四字绝笔


  2001年圆霖法师又为林散之画了一幅身穿袈裟手持佛珠的德相,此幅画像纯是佛门中人,一眼看去,庄严色相跃然纸上。林散之未能看到,但是他还是自己给自己圆了这一心愿。1989年10月18日在他逝世前的49天,林散之用他那无力的手拿起笔写下了“生天成佛”四个字,留下了最后的墨宝,成为绝笔。他清楚地知道自己要离开这个世界,但是他内心十分坦然,他达到了“托生天界”和“修成正果”的两种境界,他将要“成佛”了。


  12月6日林散之老人与世长辞。按照老人的遗愿,他和夫人合葬于大江之边的采石矶。林散之终于踏上了曹溪之路,实现了他死后皈依佛门又与李白为邻的夙愿。


2004年11月27日邵川于种瓜轩

原载《荣宝斋》2006年9月1日第五期




关注桑莲居,线上线下同步开博!



  进入途径:


  ① 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桑莲居(网络)博饼赛

  ② 点击公众号菜单:中秋博饼

   线下博饼欢迎组团前往:泉州市桑莲居艺术馆

  ④ 网络博饼赛手把手教程,可回复公众号关键字:博饼方法


  状元王中王决战时间:


  2015年9月27日00:00:00-23:59:59



  桑莲居首届中秋书画(网络)博饼赛


  活动鸣谢:


  玖嘉酒业 泉品名茶 鲍鱼鲍大酒楼 西博游泳馆 风采沐足城


  技术支持:


  天湖网络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桑莲居首届中秋书画(网络)博饼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