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钩沉|“宋四家”皆曾推介,如今书史湮没无闻

2016-10-03 王建强 桑莲居艺术馆
关键词:“宋四家”说宋绶


苏轼

宋宣献书,清而复寒,正类李留台重而复寒,俱不能济所不足也。


载于《论书》

黄庭坚

宣献公能用徐季海笔,暮年摆落右军父子规摹,自成一家,当无遗恨矣。


载于《跋常山公书》

米芾

宋宣献公作参政,倾朝学之 ,号曰朝体。


载于《书史》

蔡襄

辱公知遇厚,表里曾无嫌。间复请笔法,指病如投砭。今朝观故物,惜已悲惭兼。层丘恩德重,素发年华添。


载于《观宋中道家藏书画》




宋绶书法考述及其年表

文  / 王建强 


▷ 王建强,福建惠安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著有旧体诗集《潜堂诗稿初集》。


1


  宋绶是北宋中期书坛重要的书家,在沿承北宋初期及启示北宋末期的书坛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由于其书迹的湮没无存,加之宋绶寿命不永,以致于书名几近沉匿。所幸者,宋绶官居高位,德望士林,故其在朝言行,以及在文学、书法方面的记述文字,尚可零星见于史料中。


  借助现今传世的北宋中期书家书迹,考察当时书坛的整体概况,大致可以看出颜真卿和徐浩在其间的影响,而受颜徐影响之甚且显于时者,则属韩琦、蔡襄、欧阳修、石延年,还有宋绶数人。其中,宋绶对于当时书坛的影响,尤为显著。米芾在《书史》中说:“宋宣献公作参政,倾朝学之 ,号曰朝体。”这其中的“朝体”,顾名思义,是文人集团集体有意识的学习对象。“号曰”二字,点明“朝体”非米芾私誉,而是出于舆论。而“倾朝学之”一词所表征的影响更是不言而喻。这其中的原因除了宋绶官居高位,群体攀附趋荣之外,书法的高妙也必定是重要原因。因为偌大一个文人群体,不至于把一个在书法上失于水准的文人高官,作为追捧的对象。这种现象在韩琦、蔡襄以及苏轼、蔡京身上,都有重辙的现象。而小宋绶十七岁的欧阳修在(《宋宣献公挽词三首》也说宋绶“翰墨时争宝”。如果欧阳修对宋绶的评价也像启功先生所说的“可笑东坡饶事故,也随座主誉君谟”那样,是出于捧场,那么晚宋绶一百三十四年的大诗人陆游所作的评价则公允可鉴:“常山公书法森严,实传钟张古学”(《书林藻鉴,卷第九》)。书艺精深自成一派的陆游,眼力所及必不低浅,他对宋绶的评价,誉攀钟张,虽有过之,而尊崇不虚。而下文所引用的“宋四家”先后对宋绶的评价,更为立体地表明宋绶书法在北宋的地位。


  《宋史》评价宋绶“博通经史百家,文章为一时所尚”,宋绶深于文学,是有教育背景的。宋绶的外祖父杨徽之是宋初著名的藏书大家,宋绶妻祖父毕士安也是当时著名的藏书家。杨徽之、毕士安去世后,得到两人所藏的所有古籍图书,这为宋绶及其二子宋敏求的治学,提供了充足的条件。这些古籍有大量的碑帖书迹,其中不乏晋唐书法剧迹。此中的依据是当时蔡襄、梅尧臣所作的与宋绶二子互相唱和的诗作。宋绶有二子,一是宋敏求(次道)、一是宋敏修(中道),另一从子,宋昌言(仲谟)。其中,“素乐文字州”的宋敏修广于交际,与诸多文人唱和频冗。蔡襄与宋绶、宋敏修两代交厚,在与宋敏修的诗歌交往唱和中,提到了宋家收藏。他在《观宋中道家藏书画》一诗中说:“大令至欧褚,屈玉联钩钤”。句中不难看出,宋绶的家藏书法剧迹,不但有欧阳询、褚遂良,而且还有王献之。


  同时的梅尧臣也在诗中说到:


  “君谟善书能别书,宣献家藏天下无。宣献既殁二子立,漆匣甲乙收盈厨。锺王真迹尚可睹,欧褚遗墨非因模。开元大历名流夥,一一手泽存有余。”


  按照蔡襄和梅尧臣所见,宋家藏品之钜,罕见匹俦。此间出自两位有分量的文人之口,虚实立现。


  以宋绶的才略,依赖如此丰富的藏品,他的善书,顺理成章。宋绶善书之事,不但在同时代诸多文士的文字记载中描述过,在南宋史学家的记载中也出现了,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载:


  “绶性孝谨清介,言动有常。为儿童时,手不执钱。后博通经史百家,文章为一时所尚。朝廷有大议论,多所裁定。凡论前人文章,必正其得失;至当世之作,则未尝议也。”藏书万馀卷,手自校雠。笔札尤精妙,上尝取所书千字文,及卒,多收其字帖藏禁中。”


  同是南宋的王称在其《东都事略》中载“绶资性孝谨,清介寡言,经史百家莫不通贯。家藏书二万卷,杨亿尝称其文淳丽,尤善词赋,自以为不及也。绶笔札精妙,仁宗尝取其所书藏禁中。”王称的说法几乎与李焘无二致。这两则史料,都旨在说明宋绶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学修养,并且擅长书法的高级官员,皇帝把宋绶的手札当成收藏品,藏于内阁,可见嗜好之深。


  但是这两段文字并没有就宋绶书法的风格进行描述,那么宋绶书法面貌到底如何?



  据曹宝麟先生《中国书法全集•北宋名家卷》中言证,宋绶书法真迹在明清时尚有《楷书千文》和《度支帖》二帖存世,今已佚绝。因此判断宋绶书法风格俨然成为难题。唯有参照当时代表性书家整体书风,及重要史料、书家对宋绶所作评价进行考察。


  北宋多师法颜真卿、徐浩,这在北宋中期尤为明显。与宋绶同时的韩琦(《信宿帖》)、欧阳修(《灼艾帖》)、石延年(《筹笔驿诗帖》)、蔡襄(《海隅帖》),都明显有颜徐的痕迹。以此大略可以推断,北宋中期的书坛,颜体的影响波及面之广,不言而喻。因此宋绶受颜徐的影响应该也是在情理之中的事。这其中定要说及的是蔡襄与宋绶的关系,这是考察宋绶书风的关捩。


韩琦《信宿帖》


  上述蔡襄《观宋中道家藏书画》一诗中,他还另外说到“辱公知遇厚,表里曾无嫌。间复请笔法,指病如投砭。今朝观故物,惜已悲惭兼。层丘恩德重,素发年华添。”蔡襄自道“间复请笔法,指病如投砭”,言语间对宋绶之尊感恳切无遗。1036年(景祐三年)四十六岁的宋绶,受官为西京留守,时二十五岁的蔡襄为留守推官,时向宋绶请教笔法。而此前一年,也就是1035年(景祐二年)宋绶在朝以参知政事为枢密副使。此后一年,也就是1037年(景祐四年)宋绶以礼部尚书知河南府(世称“河南公”之由来),后复召回朝迁兵部尚书、参知政事。因此,蔡襄直接受教于宋绶也就在景祐三年这一年,而且时间最多不会超过一年。但是作为宋绶的直接管辖的副官,又同是学儒之士,期间的请益以及宋绶对他的影响,应该是切身的。因此,同时代的梅尧臣在其诗句中说到:“君谟善书能别书,宣献家藏天下无。”梅尧臣也总是在有意无意间,把蔡襄和宋绶牵扯在一起,不难看出蔡襄与宋绶之间不寻常的关系。


  就在前两年,景祐元年,欧阳修到任西京留守推官,流连于牡丹盛况。就在这样的富庶繁昌之地,想必宋绶蔡襄之间还有更多我们无从知晓的文雅美事。蔡襄1051年所作《陶生帖》云:“河南公书非散卓不可为,昔尝惠两管者,大佳物,今尚使之也。”按曹宝麟先生考证,“河南公”乃宋绶。宋绶赠笔于蔡襄,蔡襄所言所贵者在情。


蔡襄《陶生帖》


  宋绶书法风格的分析,我们先来看看他同时代人的描述。首先是官方的描述,《宣和书谱》中以较长的篇幅评论了宋绶及其书法,佐证难得,照录如下:


  宋文臣宋绶字公垂,赵人也。官至参知政事,谥日宣献。其事业载之史牒详矣。绶雅有记性,尝试童行《法华经》,诵十日,不复遗一字,盖其性与下愚相远如此!作字尤为时所推右。然亦自喜其书,在翰苑日,凡制稿必集成篇,至于点画亦不妄作,意其文必附书以垂后世耳。尝为小字正书整整可观,真是《黄庭经》、《乐毅论》一派之法。在天圣、明道间,章献明肃后闻绶书名,乃命书楷法千文以规仁祖。今绶所书《千文》,实天章阁所藏之书也。其后佐我仁祖以参大政,亦基于此。国初称能书者惟李建中与绶二人,而建中之字肥而重浊,或为时辈讥评,谓有五代以来衰乱之气,至绶则无间言。盖其书富于法度,虽清癯而不弱,亦古人所难到者。而议者又谓世之作字,于左右布置处或枯或秀,绶左右皆得笔,自非深造者特未易知。绶有子曰敏求,能世其家。凡当时巨卿铭碣,必得敏求字为荣。故二宋之书,人到于今称之。今御府所藏正书八:


  草制,草札,密表,杜甫谒庙诗,和园池诗笔,飞白书上下二,千文。


  以此段文字看,宋绶在蔡京等编撰集团眼里,是一等的名公。不论人品学养,或是书法,都褒奖有加。可见宋绶在北宋的地位及影响。这段文字也透露出几个重要信息:一、宋绶精于楷法;二、宋绶书清癯而不弱;三宋绶风格近乎王右军。宋绶精于楷法,除了《宣和书谱》的表述外,同时的黄庭坚在《跋常山公书》说“宣献公能用徐季海笔,暮年摆落右军父子规摹,自成一家,当无遗恨矣。”徐季海在北宋的影响之大,让人始料未及。徐季海精于楷法,他追求“肥劲”的美学理想,用笔丰腴而有骨力,是其所期。从传世的徐浩书作(《不空和尚碑》、《朱巨川告身帖》、《李岘墓志》)来看,也如其所期,字体腴润,而能不乏骨力。黄庭坚认为,宋绶得徐季海笔,那么,最大的倾向,是得徐季海楷书用笔特点。这也是宋绶擅楷的佐证。《张丑管见》认为:“公垂楷法为宋初第一,极得黄庭经、乐毅论遗法。”看法照搬《宣和书谱》,聊备一阅,固非己见,不足证言。


徐浩书迹《李岘墓志》局部


  那么,宋绶是否也如徐季海一样,是“肥劲”之美呢?答案是否定的。《宣和书谱》和苏轼在评语中均把北宋初期的李建中和中期的宋绶进行比较,此中答案显而易见。上述《宣和书谱》认为“建中之字肥而重浊,或为时辈讥评,谓有五代以来衰乱之气”。今传的李建中墨迹《同年帖》、《土母帖》等,均可见李建中用笔丰腴之态,《宣和书谱》总结了当时人讥评李建中“肥而重浊”,认为不如宋绶的“清癯而不弱”。时人的评论或许因当时宋绶的居位之高,附和谄谀在所难免。但是宋绶书法的“清癯”之态,是客观事实。同样也将宋绶和李建中进行比较的苏轼云:


  宋宣献书,清而复寒,正类李留台重而复寒,俱不能济所不足也。


  苏轼历来独抒己见,不附和群评,这段话可以看出:在苏轼眼里,李建中丰腴而不足,宋绶清瘦而不足,俱见软肋。黄庭坚则有评语云“近世士大夫书,富有古人法度唯宋宣献公耳”,并且将王著、周兴嗣的书法与宋绶相比,认为王、周虽然圆劲似徐浩,但是韵味不足,而宋绶能摆脱此病。苏黄对宋绶的评价颇显仁智之见。


李建中墨迹《土母帖》



3


  至此,宋绶书法风格与优劣已经不难窥见。我们在上述的文字中已然发现,宋绶的书法首先是楷书为上,瘦劲为体,并且有“清”的艺术特点。


  这正好与黄庭坚另一段对宋绶书法的评价相吻合:


  “常山公书如霍去病用兵,所谓顾方略如何耳,不至学孙、吴。至其得意处,乃如戴花美女,临镜笑春,后人亦未易超越耳”。(《书林藻鉴,卷第九》)


蔡襄 行楷书持书帖页


  “美女戴花”、“临镜笑春”,都是优美一类的评语,这和“清癯”之“清”的美学大致相近。另外,向宋绶求教笔法的蔡襄,是我们获取宋绶书法风格信息的重要渠道。蔡襄的佳作为行楷,有颜真卿、徐浩的楷法,而又带有秀俊流雅的面貌。蔡襄受宋绶教诲,沾染宋绶书风属自然之事。黄庭坚所谓“富有古人法度”的宋绶书风,实可以蔡襄行楷为参照。此外,宋绶子宋敏求也以善书知名当世,苏颂云“公雅以善书称,结字清劲,得其家法”。 《墨池编》云:“次道碑刻遒丽。”《书史会要》云:“敏求书法温厚清峻,凡当时巨卿名碣,必得敏求字,方以为荣。”(《书林藻鉴,卷第九》)。对于受家风影响的宋敏求书风评判中的“清劲”、“遒丽”、“温厚清峻”等语汇,俱近乎蔡襄风格。至此,以精于楷法,且富于清劲遒丽、古韵敦厚之风,来测定宋绶的书法,应不至于相去太远。


  善书而不显于今世的宋绶对蔡襄的影响重大,而宋绶、蔡襄相继又对书坛的影响重大。此条脉络之痕迹,应该是书法史不可或缺的一段。



附:宋绶年表



991年(淳化二年)。一岁。

宋绶,字公垂,赵州平棘(今河北赵县)人。祖父宋龟符,官至平棘县令,后赠太师、中书令。

父宋皋,尚书度支员外郎、直集贤院。母杨氏,乃杨徽之之女,封郑国太夫人。“绶母亦知书,每躬自训教,以故博通经史百家,文章为一时所尚”。宋皋与杨氏有二子绶、絪,(宋絪,生平不详)。《宋史•卷二百九十一•列传第五十》宋绶娶毕氏,毕氏为宋初藏书家毕士安孙女,毕世长(全宋诗存诗一首)之女。宋绶与毕氏有二子,长子宋敏求(1019—1079年)、次子宋敏修(生卒不详),另有一从子宋昌言。而长子宋敏求又娶毕士安曾孙女、毕从善之女。今人有考证宋家自宋绶始,居于东京“春明坊”(今河南开封),子孙繁衍于此,故称“春明宋氏”。

是年,毕士安为翰林学士。杨徽之(920——)72岁,毕士安(938——)54岁,冯拯(958——)34岁,夏竦(985——)7岁。


992年(淳化三年)。二岁。

朝廷自淳化元年扩建的秘阁建成,太宗御题匾额“秘阁”。秘阁设直秘阁、秘阁校理等职。是年,太宗令翰林侍书王著编次内府所藏历代墨迹,摹勒上石于禁内,名《淳化阁帖》。


993年(淳化四年)。三岁。


994年(淳化五年)。四岁。

杨徽之以左谏议大夫与毕士安并充开封府判官。


995年(至道元年)。五岁。

八月,寿王立为皇太子,置东宫属官,又诏令杨徽之兼太子左庶子,毕士安兼太子右庶子、迁给事中。


996年(至道二年)。六岁。


997年(端平元年)。七岁。

毕士安拜工部侍郎、枢密直学士。刘太初(997——1022)生。

刘太初,真宗时翰林待诏,少府监生簿。工书,有唐人风致。据清代叶封编《嵩阳石刻集记》载“中岳醮告文,天禧三年九月建,翰林待诏、朝奉郎、行少府监主簿、赐绯臣刘太初奉敕书并篆额”。《冯拯墓志》,宋绶撰文,刘太初书。(见《书法》上海书画出版社2012年第10期第28——30页《新出土宋《冯拯墓志》与其书法》 郭茂育)


998年(咸平元年)。八岁。

外祖父杨徽之改兵部侍郎,毕士安任礼部侍郎、翰林学士。朝廷设置翰林侍读学士,杨徽之、夏侯峤、吕文仲并为之,为设学士之始。真宗赐宴秘阁,并褒以诗。(见《宋史•列传》)


999年(咸平二年)。九岁。


1000年(咸平三年)。十岁。

杨徽之去世,遗奏请求录宋绶补太常寺太祝,获准。杨徽之殁后,藏书尽归宋绶。十月,宋皋以直集贤院与黄夷简、钱惟演、刘蒙叟、杜镐、戚纶等为校勘官,校对《三国志》、《晋书》、《唐书》等(宋会要)。(见《宋史•卷二百九十一•列传第五十》)


1001年(咸平四年)。十一岁。

冯拯自枢密直学士迁右谏议大夫、同知枢密院事。


1002年(咸平五年)。十二岁。


1003年(咸平六年)。十三岁。


1004年(景德元年)。十四岁。

七月,毕士安为参知政事,八月升宰相,未阅月。


1005年(景德二年)十五岁。

宋绶被召至中书省考试,宋真宗爱其才,擢为大理评事。准于秘阁读书。毕士安卒,其藏书尽归宋绶。冯拯拜参知政事(《宋宰辅编年录》卷三)。毕士安长子、宋绶丈人毕世长录为太子中舍。


初,宋绶有《岁时杂咏》二十卷,当是此时所编。南宋晁公武在《郡斋读书志》中说,宣献昔在中书第三阁,手编古诗及魏、晋迄唐人岁时章什,为十八卷,今益为二十卷。南宋蒲积中扩而为《古今岁时杂咏》。晁公武载宋绶原本诗一千五百六首,而此本二千七百四十九首,比绶所录增一千二百四十三首。古来时令之诗,摘录编类,莫备於此。

是年,王钦若上《卤簿记》三卷。后宋绶等依此撰成《天圣卤簿记》十卷。

是年,毕士安死,其子毕世长录为太子中舍。毕世长,生卒不详,宋绶丈人。四十岁时犹不出仕。庆历二年(1042年),毕世长已官至少府监,年过七十,“耄昏不任事”,遭御史中丞弹劾。后官至卫尉卿,以司农卿致仕,年九十,居住于濉阳。时宰相杜衍、兵部侍郎王焕、兵部郎中朱贯、虞部郎中冯平,亦老居于濉阳。五人交游甚欢,时称“南京五老”。现存的《睢阳五老图》之一《司农卿致仕毕世长九十四岁》图,画中主人公便是毕世长。


毕世长像 


1006年(景德三年)。十六岁。

宋皋赐绯鱼。

《资治通鉴长编》卷六十三”真宗景德三年五月”:“诏京朝官任馆职自至道三年至今不迁官及衣绿二十年者悉以闻。于是直集贤院宋皋赐绯鱼,直昭文馆陈充、直史馆张复、直集贤院李建中、石中立皆以久次叙迁。”


1007年(景德四年)。十七岁。

欧阳修(1007-1072)生。

1008年 (大中祥符元年)。十八岁。

复试学士院,为集贤校理论。同年赐同进士出身,与父宋皋同在馆阁就职,毫州判。(见《宋史•卷二百九十一•列传第五十》)


1009年 (大中祥符二年)。十九岁。


1010年(大中祥符三年)。二十岁

“知杂御史赵湘请依《周礼》置土训、诵训,纂録所经山川古迹风俗,以资宸览。诏钱易、陈越、刘筠、宋绶掌其事,每顿进一卷。” (见《续资治通鉴卷宋纪二十九》344页)。

1011年(大中祥符四年)。二十一岁。

冯拯知河南府。

1012年(大中祥符五年)。二十二岁。

蔡襄生。

1013年(大中祥符六年)。二十三岁。

1014年(大中祥符七年)。二十四岁。

冯拯除御史中丞,又以疾出知陈州。


1015年(大中祥符八年)。二十五岁。

十二月,诏翰林学士李惟、晁迥、王曾、钱惟演,知制诰盛度、陈知微,于馆阁、京朝官中各举服勤文学者一人为覆校勘官。晁迥等人便以左正言集贤校理宋绶、著作郎直直集贤院徐奭、太子中允直集贤院麻温其、著作佐郎集贤校理晏殊、大理评事崇文院检讨冯元充选。(见《麟台故事残本》卷二中,四部丛刊本)


1016年(大中祥符九年)。二十六岁。


1017年(天禧元年)。二十七岁。


1018年(天禧二年)。二十八岁。


1019年(天禧三年)。二十九岁。

是年,长子宋敏求出生。宋敏求(1019——1079),字次道。沿袭家风,专于文学、史学。编著有《唐大诏令集》、《春明退朝录》等。


1020年(天禧四年)。三十岁。

九月。与骆继伦出使契丹,为贺辽圣宗耶律隆绪千龄节。及还,上《虏中风俗》,全文约七百字。(见《辽史圣宗本纪》)

冯拯拜吏部尚书。


冯拯墓志(局部)


1021年 (天禧五年) 。三十一岁。

参与删修《景德传灯录》。

《湖北金石诗注》云:“玉泉山在当阳县西三十里,景德寺即宋天禧五年遣翰林学土宋绶、宋祁与僧道源(原)等同修传灯录处。”


1022年(乾兴元年)。三十二岁。

从丁谓之命,草寇准责词。

“始,谓命宋绶草寇准责词,绶请其罪,谓曰:春秋无将,汉法不道,皆证事也。”绶虽从谓指,然卒改易谓本语不纯用。及谓贬,绶犹当制,即草词曰:“无将之戒,旧典甚明;不道之辜,常刑罔救。”论者快焉。( 见《续资治通鉴卷宋纪三十五》428页)。

十一月,与晏殊等同修《真宗实录》。

“命翰林学士承旨李维、翰林学士晏殊修《真宗实录》;寻复命翰林侍讲学士孙奭、知制诰宋绶、度支副使陈尧佐同修。” (见《续资治通鉴卷宋纪三十五》430页)。


1023年(天圣元年)。三十三岁。

因忤刘太后,出知应天府。冯拯罢相,出判河南府(同上书),卒,年六十六。谥文懿。宋绶为撰墓志铭,刘太初书。《宋史》卷二八五有传。


1024年(天圣二年)。三十四岁。


1025 年(天圣三年)。三十五岁。


1026年(天圣四年)。三十六岁。

五月,诏辅臣于崇政殿西庑观侍读学士宋绶等讲《唐书》。(见《续资治通鉴卷宋纪三十七》447页)。

“帝曰:“朕览旧史,每见功臣罕能保始终者,若裴寂、刘文静,俱佐命元功,不免诛辱。”王曾对曰:“寂等之祸,良由功成而不知退也。”“绶兼句当三班院,因请解所兼,专事劝讲。”( 见《续资治通鉴卷宋纪三十七》447页)。


1027年(天圣五年)三十七岁。

参与修唐史、礼部试,撰《病源序》,书《慈孝寺碑》。

“二月,癸酉,命吕夷简、夏竦修先朝国史,王曾为提举,翰林学士宋绶、枢密直学士刘筠、陈尧佐同修。” (见《续资治通鉴卷宋纪三十七》450页)。

“三月,辛酉,御崇政殿,试礼部奏名进士,仍命翰林学士宋绶以下二十六人为殿后弥封、誊录、考覆、详定、编排官,如先朝旧制。”( 见《续资治通鉴卷宋纪三十七》450页)。

“四月,帝尝谓辅臣曰:“世无良医,故夭横者众。”张知白对曰:“古方书虽存,率多舛缪;又,天下学医者不得尽见。”乃命医官院校定医书。至是诏国子监摹印颁行,并诏翰林学士宋绶撰《病源序》。” (《续资治通鉴卷宋纪三十七》450页)。

夏竦所撰《慈孝寺碑》,仁宗亲自篆额,宋绶书。


1028年(天圣六年)。三十八岁。

“翰林学士宋绶等上所撰《天圣卤簿记》十卷。初,南郊,绶摄太仆卿,陪玉辂。帝问仪物典故,占对辨给,因使绶集官撰记,帝叹其详备。”(《续资治通鉴卷宋纪三十七》457页)。林逋去世。

“始,太祖朝卤簿以绣易画,号“绣衣卤簿”。真宗时,王钦若为记二卷,阙於绘事,弗可详识。绶与冯元、孙受诏质正古义,傅以新制,车骑、人物、器服之品,皆绘其首者,名同饰异,亦别出焉。天圣六年十一月上之,其考订援证,详洽可稽。”(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一百八十七•经籍考十四)


1029年(天圣七年)。三十九岁。

玉清昭应宫因火灾被烧毁,宋绶被免去翰林、侍读两学士之衔。清毕沅《续资治通鉴卷宋纪三十七》461——462页 岳麓书社1993年版。(《宋史•卷二百九十一•列传第五十》)。


1030年(天圣八年)。四十岁。

蔡襄年十九,中进士,为漳州军事判官。


1031年(天圣九年)。四十一岁。

六月,翰林学士宋绶、西上合门使曹琮、夏元亨上《新编皇太后仪制》五卷,诏名曰《内东门仪制》。

“十月,己卯,以翰林学士兼侍读学士宋绶为龙图阁学士、知应天府。时太后犹称制,五日一御承明殿垂帘决事,而上未始独对群臣也。绶言:『唐先天中,睿宗为太上皇,五日一受朝,处分军国重务,除三品以上官决重刑。明皇日听政,除三品以下官决徒刑。今宜约先天制度,令群臣对前殿取旨。』书上,忤太后意,故命出守。”(《续资治通鉴卷宋纪三十七》461——462页 )。

1032年(天圣十年)。四十二岁。

张士逊罢相,宋绶后拜参知政事,力谏仁宗诏罢修寺院道观,再迁吏部侍郎。


1033年(明道二年)。四十三岁。

三月,“诏知应天府宋绶、同判陈州范仲淹赴阙。” 清毕沅《续资治通鉴卷宋纪三十九》477页 岳麓书社1993年版

刘太后去世,仁宗亲政。拜参知政事。宋绶与范仲淹、蔡齐、范讽共列名荐张方平茂才异等。八月,“置端明殿学士,以翰林侍读学士宋绶为之。” (《续资治通鉴卷宋纪三十九》481页)。

十月,“以吕夷简为门下侍郎兼吏部尚书,同平章事;知河南府王曙加检校太傅,充枢密使;佥署枢密院事王德用为枢密副使;端明殿学士、刑部侍郎宋绶参知政事;权三司使事蔡齐为枢密副使。” (《续资治通鉴卷宋纪三十九》482页)。

十二月,“参知政事王随言:“淮南积盐一千五百万石,至无屋以贮,露积苫覆,岁以损耗。又,亭户输盐得本钱,或无以给,故亭户贫困,往往起为盗贼。其害如此,愿得权听通商三五年,使商人入钱京师,又置折博务于扬州,使输钱及粟帛以资国用。”遂诏宋绶等与三司使、江、淮制置使同议可否,皆以为:“听通商则恐私贩肆行,侵蠹县官。请敕制置司监造船,运至诸路,使皆有二三年之畜。复天禧元年制,听商人入钱粟京师及淮、浙、江南、荆湖州、军易盐。在通、泰、楚、海、真、扬、涟水、高邮贸易者,毋得出城,馀州听诣县镇,毋至乡邨。其入钱京师,增盐予之。并敕转运司经画本钱以偿亭户。”诏皆施行。”(《续资治通鉴卷宋纪三十九》485页)。

宋绶上言“惩违革弊,以新百姓之耳目”。他劝谏仁宗说“愿陛下思祖宗训诫,念王业艰难,整齐纪纲,正在今日。” (《续资治通鉴长编》中华书局, 2633—2634页)。


1034年(景佑元年)。四十四岁。

宋绶与夏竦同受命监试天下童行诵《法华经》,有童行一人习业十年而不能成诵,宋绶与夏竦悯之,“各取《法华经》一部诵之。宋公十日,夏公七日,不复遗一字。”

八月,“参知政事宋绶,以帝富于春秋,天下无事,虑燕乐有渐,乃上言:“驭下之道有三:临事尚乎守,当机贵乎断,兆谋先乎密。能守则奸莫由移,能断则邪莫由惑,能密则事莫由变。斯安危之所系,愿陛下念之。至若朝务清夷,深居闲燕,声味以调六气,节宣以顺四时,爱养王躬,使不至伤过,乃保和平,无疆之福也。” (《续资治通鉴卷宋纪三十九》490页) 。

尚、杨二美人出宫后,帝令参知政事宋绶面作诏云:“当求德门,以正内治。”既而左右引寿州茶商陈氏女入宫,帝欲立之为后,绶谏曰:“陛下乃欲以贱者正位中宫,不与前日诏语戾乎?”后数日,枢密使王曾入对,又奏引纳陈氏为不可,帝曰:“宋缓亦如此言。”宰相吕夷简、枢密副使蔡齐相继论谏,兼侍御史知杂事杨偕、同知谏院郭劝复上疏,卒罢陈氏。(《续资治通鉴卷宋纪三十九》491页 )。


1035年(景祐二年)。四十五岁。

吕夷简加右仆射,封申国公。

二月,“先是,帝御延和殿,召吕夷简、宋绶决范讽狱,以迪素党讽,不召,迪惶恐还第,翼日,遂罢相。然迪性淳直,实不察讽之多诞也。” (《续资治通鉴卷宋纪四十》495页)。

 “以枢密使王曾为右仆射兼门下侍郎、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参知政事王随、枢密副使李谘并知枢密院事,参知政事宋绶为枢密副使,给事中蔡齐、翰林学士承旨盛度为参知政事,枢密副使王德用、御史中丞韩亻意并同知枢密院事。” (《续资治通鉴卷宋纪四十》495——496页)。

九月,“参知政事宋绶,上所编修《中书总例》四百一十九册,降诏褒谕。先是吕夷简奏令绶为此,既而谓人曰:“自吾有此例,使一庸夫执之,皆可为宰相矣。” (《续资治通鉴卷宋纪四十》499页)。 


1036年(景祐三年)四十六岁。

时年为西京留守。时蔡襄为留守推官,从宋绶学书。

与润文官吕夷简编成《景佑新修法宝录》,系准《大中祥符法宝录》之规模而成。吕夷简因与王曾争事,二人同时罢相。夏竦云:自兴国壬年距今乙亥。五十四岁,宠灵积累,妙因殊胜。有若今仆附同中书门下吕夷简,以师臣上衮,博达空理,奉制兼使。今参知政事、尚书吏部侍郎宋绶,以宏才硕德,了悟真际,被润文。”时年为西京留守。时蔡襄为留守推官,从宋绶学书。西京留守换了张士逊、范雍、宋绶。

五月,“西京留守推官仙游蔡襄,作《四贤一不肖诗》,四贤,指仲淹、靖、洙、修;不肖,斥若讷也。” (《续资治通鉴卷宋纪四十》505页)。

1037年 (景祐四年)。四十七岁。

尚书左丞、资政殿学士留侍讲筵,权判尚书都省。岁余,以礼部尚书知河南府,故世称“河南公”。元昊反,……复召知枢密院事,迁兵部尚书、参知政事。”蔡襄1051年所作《陶生帖》云:“河南公书非 散卓不可为,昔尝惠两管者,大佳物,今尚使之也。”“河南公”乃宋绶。十二月,上召宋绶入侍经筵。

正月,元昊根据自己的意图创造了蕃字,命野利仁荣整理,成书十二卷。西夏才正式有了文字。十一月,元昊下令设立蕃、汉二字院,汉字院学习正、草书,蕃字院除学习正、草书外,还得学习篆、隶二书,汉字院负责与宋朝的往来。 

四月,“参知政事宋绶罢为尚书左丞、资政殿学士。”(《续资治通鉴卷宋纪四十》510页)。

 “始,曾久外,有复入意,绶实为达意于夷简,夷简即奏召曾。及将以曾代迪,绶谓夷简曰:“孝先于公,交契不薄,宜善待之,勿如复古也。”夷简笑诺其言。绶曰:“公已位昭文,处孝先以集贤可也。”夷简曰:“吾虽少下之,何害?”遂请曾为首相,帝不可,乃为亚相。” 帝诘夷简,至交论帝前。夷简乞置对,而曾亦有失实者,帝不悦。绶素与夷简善,齐议事间附曾,故并绶、齐皆罢。” (《续资治通鉴卷宋纪四十》510页)。“召宋绶入侍经筵。” (《续资治通鉴卷宋纪四十》510页)。 


1038年(宝元元年)四十八岁。

范镇举进士第一。“景祐五年,绶取旧编,益新制,上《卤簿图记》十卷。”“政和七年,诏改修,宣和元年书成,三十三卷,饰以丹采,益详备矣。”(王应麟《困学纪闻》卷二十 杂识)

七月,“右司谏韩琦言:“李照所造乐不合古法,今亲祀南郊,不可以荐,请复用太常旧乐。”诏宋绶、晏殊同两制详定以闻。绶等言“新乐比旧乐下三律,众论以为无所考据,愿如琦请。”诏从之。” (《续资治通鉴卷宋纪四十一》520页)。 


1039年(宝元二年)。四十九岁。

子敏求召试学士院,赐进士。


1040年(康定元年)。五十岁。

三月,以三司使晏殊、知河南府宋绶并知枢密院事,驸马都尉王贻永同知枢密院事。殊在三司,请罢内臣监兵,不以阵图授诸将,及募弓箭手教之,以备战斗。又请出宫中长物助边费,凡它司之领财利者,殊奏悉罢还度支,事多施行。帝初以手诏赐大臣居外者,询攻守之略,绶在河南,画十策以献。于是复召,与殊与贻永同管枢密。贻永,溥之孙也。

因疏陈攻守十策,被召为知枢密院事。(《续资治通鉴卷宋纪四十二》537页)。 

九月,以知枢密院事拜兵部尚书兼参知政事。

十二月, “兵部尚书、参知政事宋绶卒。帝临奠,辍二日朝,赠司徒兼侍中,谥宣献。” 宋绶去世,年五十。追赠司徒兼侍中,谥号“宣献”。后加赠太师、中书令、尚书令,追封燕国公。(《续资治通鉴卷宋纪四十二》547页)。                                  

  2016年9月上旬完


参考文献:

脱脱等,《宋史 宋绶传》, 中华书局  1991年。

毕沅,《续资治通鉴》,岳麓书社,1993年11月。

曹宝麟,《抱瓮集》,文物出版社 ,2014年1月。

曹宝麟,《中国书法全集 41北宋名家卷》,荣宝斋出版社,2010年9月。

陈志平,《北宋书家丛考》,上海书画出版社,2014年8月。

马宗霍,《书林藻鉴 书林纪事》,文物出版社,2015年3月。

郭茂育,《新出土宋<冯拯墓志>与其书法》,上海书画出版社《书法》,2012年第10期。

林柏亭主编,《大观—北宋书画特展》,台北故宫博物院,2006年12月。

上海博物馆编,《翰墨荟萃——细读美国藏中国五代宋元书画珍品》,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9月。

马玉臣、杨高凡,《宋代毕氏家族论略——以世系、仕宦与婚姻为中心》,河南大学学报,第46卷第4期,2006年7月。

赵珊珊,《“春明宋氏”家族及其文献研究》,《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3月。

福建省情资料库 《地方志<浦城县志>第一章 人物传》。


桑莲居经王建强先生授权原创首发

笔墨耕耘,点赞支持原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