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桑莲居|吕三:且说石涛

2016-10-11 吕三 桑莲居艺术馆

苦瓜和尚石涛像


石涛(1642~1718),本姓朱,名若极,广西全州人。明靖江王后裔。五岁出家,法号原济,字石涛,别号大涤子、清湘老人、苦瓜和尚等。工山水、花卉,兼工人物,用笔高古。精释、道、儒三教,著《画语录》。与八大山人、弘仁、髡残合称“清初四高僧”。


且 说 石 涛


吕三/文



  壹  



第一次读到石涛的画,是一九八二年在姜今先生的《中国画构图研究》的附图上,有两张石涛的山水画和一张梅花,山水一为《泼墨山水册之松下高士》,另一张是著名的《唐诗八开册之静夜思》。梅花呢,也是很著名的一张册页,上部一丛梅,下面一枝梅,中间题满字将上下连为一气,熟悉石涛的,应知我所说这张梅花为何图。


[清] 石涛  花卉图之六 上海博物馆藏


不久,我读到初三了,低年级的幼时伙伴把他刚发的新版《美术》课本给我看,上面见着了石涛的《淮阳洁秋图》,很是喜欢。那本《美术》课本上还登有许多好画,如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倪瓒《渔庄秋霁图》,陈老莲《屈子行吟图》,八大山人《荷花翠鸟图》,等等,虽是印刷得很小的黑白图片,却让我眼界渐开。后来,这学期考试完,伙伴把这课本送我。


[清] 石涛 淮扬洁秋图 纸本设色 89×57cm 南京博物馆藏


当时,我有空爱到一工厂美工老师的工作间玩,美工老师买画册图书可以公家报销,我到他那儿去,借口是向长辈讨教,心却是牵挂着那些画册,动机可谓不纯。有期《艺苑掇英》登有石涛《秋山图册》,或浓或淡或枯或湿的笔墨,点染赭石,俨然一片秋色,使我兴叹,叹秋容之动人,叹石涛手段之高妙。这张画,看后,便存于我心。前年夏,我终于临拟它一遍,算是偿了旧愿。


一九八三年,夏,我买到一期《艺苑掇英》,虚白斋藏画,有石涛《宋元吟册山水十二开》,当时《艺苑掇英》定价三元一本,是我两月的零花钱,虽然买得很心疼,石涛的这十二张册页却让我足足高兴了几年。


一九八四年,偶于《富春江画报》中间彩页上见石涛山水册页二幅,苍山城郭,烟云迷濛,令我叫绝。


[清] 石涛 细雨虬松图轴 纸本设色 100.8×41.3cm 上海博物馆藏


一九八五年,《辽宁青年》杂志的封底,刊登了石涛的《细雨虬松图》,此为石涛山水工整之名作,细笔勾染,远山设色如张僧鲧,山脚一人,颇有兴叹之感。《辽宁青年》当时很受中学生喜爱,封底每期刊有名画。是年,同学赠我明信片一套,内有石涛《巢湖渔歌图》,烟云濛阔,人家安处,天地一派生机。


一九八六年,《艺苑掇英》出了期《石涛渐江合集》,我第一次算是读到较多的石涛画图。


三十年前,图书不易得,能看到好画,便心田长在,永生难忘。至今忆起,便如家珍一样,犹能细数。


上述诸图,后来我都有了更好的印刷品,记忆深处,撩拨情思的,却是初逢的惊喜。



  贰  



尼采谓:“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这句话,用以评价石涛其人其艺,同样合适。石涛的画,是他生涯徘徊的寄托,是他南北漂泊的感怀,是他耳遇目识的表达,是他丰富情感的诉说。笔墨,和着泪水,和着心血,当然还有欢乐,是石涛一生的全部。


清初画坛,名手汇集,若曰情感之丰富勃郁,是石涛;若曰绘画面目之多,还是石涛。其实,近三百年来画人,风貌最多最全面者,还是石涛。石涛的画,笔下几乎涵盖万物,山水,人物,僧侣,花卉,竹石,牛马,虫鱼,杂物,凡目有所遇,心有所感,都会假之以笔墨,寄托其豪宕勃郁的情怀。


石涛 花卉图(选页) 上海博物馆藏


清初四画僧,以石涛生活蒙养最深。遁入空门,只是形式而已,他是个热爱生活感情丰富的人,是个永远对世界充满好奇的真人。不同于八大的孤愤,不同于髡残的颓唐,不同于渐江的冷寂,石涛永远是热情旺盛,对一花一草,一山一水,永远是充满感激之情。


石涛亦怀古,或诗或画,借以咏怀,那不是简单的故国情思。与四僧中其他人不同,石涛似乎对故国沦丧看得很坦然,他心中,天地宇宙的轮回一定重于道统的延续,虽然,有着纯正皇室血统的他,是朱元璋哥哥的后代,靖江王孙。怀古,伤逝,是面对“逝者如斯夫”的无奈,是千古诗人共有的情思,石涛的怀古,如同王粲的登楼作赋,如同老杜的咏怀古迹。



  叁  



仅以山水论,石涛的影响之大,近三百年来,无出其右者。清初是山水画的又一高潮,石涛的山水,不同于“四王”的谨守古貌,亦别于“四僧”的另三位:八大的山水,几乎没有实景可依,他画的是幻形于他心中的故国河山;髡残,多画金陵、徽歙一带的江南山水;弘仁,一生都在画黄山。石涛呢,几乎走遍了大江南北,从他生长的全州开始,桂林罗浮,潇湘巴陵,彭蠡匡庐,黄山白岳,吴越胜景,巢湖渔歌,淮扬賸迹,等等,无论名山胜景,旧世遗迹,还是寻常丘壑,平凡人家,经他搜罗草稿,陶冶裁剪,一一入画图,幅幅皆辛苦。


[清] 石涛 清石涛巢湖图 纸本设色 128×46cm 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藏


古今画人,生活之丰富,画风之多变而无常者,当推石涛一人。工写,粗细,繁简,俱能从心所欲而不逾矩,道情畅怀。石涛山水流传较多,我细读了他几乎全部山水作品。其他画家,多以程式化的套路画常变的造化,因而千幅一貌,即便是八大笔下的山水,基本也是程式化的丘壑草木。程式化,是中国画的传承与流变特征,在这里,我为说石涛之别裁,没有贬损程式化的意思。石涛的山水,千幅千貌,多得于自然真趣,发自内心真感。我至今还没发现石涛两套相似风格的山水册页。他的山水画,几乎都是因景因情而生发,因此,读石涛的山水画,你看了这幅,还想看下一幅,因为你无法预知他下一幅的取材、基调、布局、笔墨、设色。石涛的用笔,或生辣猛利,或劲健爽快,或简约高洁,因情景而生发,生动多变,不守一式。尤其是用墨,淋漓奇致,灵动变幻,莫测其端倪。值得一提是石涛的设色,能淡,能浓,能丽,能鲜,今天读来,亦鲜活淋漓,这在过去文人画家中是非常罕见的。设色鲜活,易艳俗易火气,其要,在古意二字,石涛深知用色三味,亦新亦古,自然动人。石涛在皮纸(其自跋称洋纸,估计就是高丽纸)上的用色,宛若水彩画,虽是别调,淋漓颜色间古意依然。


[清] 石涛《归乡图册》(选页),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


石涛喜绘古贤诗意。他的诗意图,不似他人躲在书房,从书本图解诗意,而是以笔墨和情景去靠近古贤,去靠近诗,从而营造出诗境和诗情的纯美。他的诗意画,多似实景,如《陶诗册》,《唐诗册》,《秋声赋图卷》,所绘情景,使我恍若在生活中某次曾见。



  肆  



石涛善学,更善藏,藏者,藏其源委也。然细读其画,依稀可辨其来由。


石涛的山水,铺设丘壑,得宋元法。而影响他山水最深的有,米芾,倪瓒,王蒙,董其昌,沈周,其高明处善用古法,而不徒具其形似。古云:善师者变门庭。石涛法古,便是明证。


石涛学古,亦不避时贤。长石涛三十六岁的程邃,渴笔山水,古今一人,老辣生拙,格调极高,石涛的同类山水,终其一生,一直有着程穆倩的影响。梅清长石涛十七岁,石涛于瞿山公,是亦师亦友的典范,感情极深,石涛画细笔山水,尤其是早期的黄山册页,梅清对他的影响有迹可寻。


[清] 石涛 黄山游踪图之五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石涛亦长于人物、花卉、鞍马,不涉时人墨戏陋习,随意写来,而状物能微,出于宋元诸公,人物鞍马有李工麟、赵孟頫、钱选意思,明人陈洪绶的人物画亦是其粉本,花卉尤受元人影响,而钱选、陈琳、王渊、沈周的花卉,亦影响了石涛。石涛善学善化,诸家形迹,化为自己。



  伍  



石涛的画,究竟其要,气旺,力足,每读其画,一种洋溢于纸端的热情向我袭来,不知觉中,我进入了石涛营造的笔墨世界,每每不能自已,这,就是石涛绘画的动人所在。


石涛的山水,册页最为世推重。而其巨幛大幅,笔笔写来,从容不迫,不粘滞,不林浪,神完而气足,若非胸有丘壑,笔底有物,岂能臻此。川博有其《松溪访友图》,曾多次于书上见过,印象平平。去年底,获观原作,惊喜骇极,三复细观,三复赞叹,惊喜骇极。此画3.8米高,尺寸或为石涛之最,偌大展厅,画的下部既余二尺许未展开。今观原作,心折原济。石涛精力过人,如此巨作,旺盛的笔力贯通始终,一勾一写,一点一皴,一波一折,无苟且之笔,一房一树,一山一水,一峰一云,皆从心底出,如是,岂不动人。此画松针以淡墨渲染,它处极少渲染,而水汽淋漓,墨色丰厚,其控制能力远非凡手所能为。


[清] 石涛《赠高凤翰七言诗札》 纸本 44×27.6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石涛于书,诸体皆工。善隶,彼时碑学不显,罕有汉碑现世,学隶体者,多不出唐宋元明圭臬,石涛亦然。然则石涛的隶书,洗去当时习气,古厚,生动,淋漓,合乎太古之意,盖由天授,非力运所能得之也。石涛小楷,出于钟、王,而受倪瓒影响尤深,清丽,古秀,雅健,如小杜之诗。石涛的行书,豪宕遒婉,沉着痛快,或浓,或淡,或干,或湿,皆能热烈、生动而鲜活,有如其画,尤可赞者,字中每每出现一、二涨湮之墨,恰与画中墨团唱和,使画面更有节律,整体感更强。 


气旺,力足,用心,成就了石涛的绘画,也消耗了石涛的生命。或言,画能养生,故古今画人,多能寿长,四僧中,石涛年寿最短,活了67岁,何耶?石涛一生作画,心力太耗,气也多散,此从晚年画作可略见。宜寿之画,养生也,聚气也,是故齐白石年幼多病,因画,而能年享高寿,朱屺瞻早岁患心脏病,亦因画而能活过百岁。今人于画,多汲汲于名,碌碌于利,累心烦神,安能云烟供养,怡情乐性,画,已为损寿耗阳之鸦片毒物,而世之可叹者,岂仅区区一画事焉,奈何!奈何!


2010年8月5日  吕三


吕三临石涛画作赏


图文来自吕三老师。石涛画作配图来源网络。

桑莲居整理汇编,转载请注明出处。



▶桑莲居微信号:13489850000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桑莲居微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