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莲居|吕三:我读王蒙

2016-10-23 吕三 桑莲居艺术馆 桑莲居艺术馆


王叔明像


王蒙(1308-1385),字叔明,一字叔铭,号香光居士、黄鹤山樵。吴兴(今浙江湖州)人。自幼受到外祖父赵孟頫、管道昇及母舅赵雍、赵奕等人的熏陶,诗文书画皆有家传。王蒙能诗文,工书法。尤擅画山水,写景稠密,布局多重山复水,善用解索皴和渴墨苔点,表现林峦郁茂苍茫的气氛。山水之外,兼能人物。所作对明、清山水画影响甚大,仅次于黄公望,后人将其与黄公望、吴镇、倪瓒合称为“元四家”。董其昌曾在他的作品中题词:“王侯笔力能扛鼎,五百年来无此君。”



我读王蒙 

吕三/文



  与人谈山水画,常说到元四家在画史上的承启之功——其实,元四家更是山水画的一个高峰,未见后来者逾越的高峰。


  元,国祚虽短,文艺之功却巨。仅以绘事论,短短未逾百年,高手泉涌,高克恭,赵孟頫,钱选,黄公望,倪瓒,吴镇,王蒙,柯九思,王渊,曹知白,王冕,哪个不是彪炳画史的巨手?宗炳、王维和苏轼倡导的“性灵、自我、士气”的文人画美学思想,在元代特别是元四家,才真正自觉于创作实践中。文人画,到了元代才算完备而成熟。完备,成熟,也局限了后人的发展空间。可以这样说,至此,山水画的发展空间基本终结。嗣后,虽有文徵明、沈周包括董其昌等,专意于此,各有所擅,精研笔墨三昧,但从画史看,意义不大,小修小补而已,再后,则一代不如一代。


  任何艺术风格的出现都有起来源。传承是山水画出新的必要条件——这由中国文化的特性所定。


[五代] 董源 潇湘图卷(局部图) 绢本设色 50×141.4cm 故宫博物院藏


  说到黄、倪、吴、王四家,绕不开三个人:董源、巨然,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人——王蒙的外公赵孟頫。唐宋人山水,多绘北方丘壑,气势重于气韵,外美重于内美,是画家多居北地的缘故。董、巨江南人,生于斯,终老于斯,烟雨江南,晦明丘壑,一为画图,便是合于江南湖山的披麻皴、矾头点,便是“内美静中参”的文秀笔墨。十数天前,我游郧阳,泛舟武当山下太极湖,两岸连绵无际的山峦,平缓无险,草木葱郁,云蒸霞蔚,果然一派董源《潇湘图卷》意思,董、巨这样画,的确生活蒙养使然。南派文人山水,王维是鼻祖,他居秦陕,曾见托名《辋川图》者,和后世文人山水画却没渊源。如果没有赵孟頫,虽不能肯定没有元四家,但至少赵孟頫给了元四家这样画的启发和信心,赵孟頫有两幅在画史上十分重要的画作:《水村图》和《鹊华秋色图》,二画与元四家特别是王蒙的衣钵关系清晰可辨。


[元] 赵孟頫 水村图(局部) 纸本设色 24.9×120.5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元] 赵孟頫 鹊华秋色图 纸本设色 28.4×93.2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明清以来,学元四家者众,然而,学倪瓒者每有简陋、寒酸、陈式化的毛病,学黄公望常见用笔草率的习气,学吴镇多流于板、刻(古今学吴镇最好者唯龚贤一人),当然,后学的毛病与倪、黄、吴本身无关,学者把倪、黄笔下“必然”生发的“偶然”,作为套路,便无生机。倪瓒、黄公望是才情旺、个性外露者,倪瓒长于贵胄书香之家,因乱而财散,扁舟一叶,寄傲江湖。世事风云之变,母、兄丧乱之痛,中年后的生活维艰,截然别于先前的富贵悠游、锦衣玉食,因此,倪瓒画中的简逸中见丰富,荒寒中寓贵气,平实中有倨傲,他画的“简、傲、孤、逸”,是出自本心的表达,是和之前的贵族生活经历分不开的,是绚烂后的平淡。若论技法,四家中倪瓒最简单易学,却最难学好。即便高手若查士标、弘仁,于倪亦仅得皮相,查士标仿倪之作,平白不耐看;弘仁以倪的笔法画奇崛山石,时见生硬、寒俭和乖戾。


[元] 倪瓒 渔庄秋霁图轴 1355年作 纸本设色 96.1×46.1cm 上海博物馆藏


  元四家中,王蒙的绘画语言最丰富,兼具行家和戾家之长,因此学王蒙容易学到本事。王蒙画,概言之:以元人笔墨,运北宋丘壑,得晋唐气质。王蒙的山石皴法,大抵有牛毛、解索、短披麻几种,虽则繁复,不觉杂乱,笔意松活、古秀、苍老,望之郁然深秀。王蒙用墨喜干渴,很少漫漶的湿笔,即便渲染墨色,笔下水分也少,有书写意味的笔触朗然可辨,用干笔却表现出江南山水的秀润和湿气,难得!读王蒙画,屋宇勾勒,人物神情,山石树木用色,隐隐透出的中古气质,让我想起魏晋墓壁画和顾恺之、展子虔、李思训。元四家中,唯王蒙最喜设色,用色亦鲜明,而画的气质,却与古会,可见,画的古意,无关乎水墨或设色,关乎其人。王蒙山水,经营布局,得宋人法,层峦叠嶂,茂林密竹,画面繁复,笔头却是松活的,因此不觉沉重闷气。


[元] 王蒙 具区林屋图 纸本设色 68.7×42.5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具区林屋图》,是张构图不寻常的山水,图绘一高士在太湖(具区)边的隐居生活,和王蒙其它全景式的山水画不同,此图乍看以为是某画的局部,也疑心是上部裁去了。不留天,俨然特写镜头。茂林、幽壑、房舍,满满地把上部塞满,牛毛皴、短披麻皴用得十分熟练而不熟腻,一派生机。唯余左下角网纹勾水以示太湖,横向的水纹与纵向的山石勾皴,是轻重、纵横的对比,右上角留出一小空勾水,此水面积虽小,却是全局的活水,既与下水呼应,亦破沉闷。有装饰感的太湖石,笔笔写出,不因结构玲珑而唐突全幅。赭石、花青染山石,朱砂、藤黄、花青点染树卉,古艳,绚烂。王蒙画,《葛稚川移居》、《夏日山居》、《春山读书》、《东山草堂》、《太白山图卷》、《谷口春耕图》,均是耐得细细品味的好画,限于篇幅,不一一赘言。而家喻户晓的《青卞隐居图》,曾见二玄社原大复制本,感觉下部山石树木,画得草率近野,火气很重,我不是很喜欢。


[元] 王蒙 夏日山居 纸本墨笔 1368年作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王蒙画,影响后世几百年,效法者甚众,古来取法王蒙最好的,我认为是髡残和陆俨少,活学活用,化为己有。我友石柳山人,合肥人,客厦门,喜文好史,腹有千卷,于画中西皆擅,山人曾临王蒙《夏日山居》、《葛稚川移居图》,手段、气息,均近叔明,观者莫不愕然。


  壬辰暮春,我客余杭,友人带我往超山访唐宋二梅。路过黄鹤山,此为当年王蒙隐居地,望之,蔚然而深秀,细睹山峦,土质松活,灵秀而内美,正是王蒙的画风。


2012年6月4日 吕三  华山、武当山归来

——《画风》约稿



王蒙画作赏


Ⅰ葛稚川移居图 


[元] 王蒙 葛稚川移居图

立轴 纸本设色 58×139cm 故宫博物院藏


元代道教盛行,表现道教题材作品众多,此图描绘的是晋代著名道士葛洪携家移居罗浮山修道的故事,截取了葛洪在移居路上的一段情景。画面以山水为主体,重山复岭,丹柯碧树,飞瀑溪潭,茅亭草舍,一派深秋山林佳境。全画构图繁复,但层次井然,飞瀑、山径引导观者的视线层层深入,使画面气脉贯通,虽满而不迫塞。图中山石纯用水墨,皴擦点染兼参,干湿浓淡互用,勾画缜密,而树木、人物、屋宇则施以赭石、藤黄、花青,设色沉稳浑厚,极富古雅的韵致。整个画面谨严、深秀,创造出一幅理想的隐居环境。王蒙与葛洪虽然年代相隔久远且身份迥异,但在许多方面却有着相同之处:二人皆出自名门,都欲入世作官,却均遭世弃,最终都选择了避世隐居。此图是反映王蒙避世隐居思想的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Ⅱ 春山读书图 


王蒙 春山读书图 上海博物馆藏


《春山读书图》是王蒙在晚期探索一种平面化的山水样式的产物。这幅作品完全是用短促、干涩且多为解索皴的笔触完成的,绝无王蒙以往惯用的渲染和丰富的皴擦。然而却有一种非常微妙的美感和视觉效果。


此图纸本。画松林中茅屋数椽,有士人读书其间,水边茅亭里又有闲坐观赏之士,环境十分幽静。用笔凝练飞动,沉着有力,山石苔点全学巨然用破笔点出,益见山容的浑厚苍茫。画上自题七律二首,署款不记岁月,但书"黄鹤峰下樵叟王子蒙画诗书"行书一行,藉知此图当为作者隐居黄鹤山以后所作。



Ⅲ 东山草堂图 


王蒙 东山草堂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东山草堂图》画于元顺帝至正三年,即王蒙四十岁以后所作。此时,王蒙已初具自家风貌,用笔切实稳厚、灵活松快,极细微处,均无轻率之笔,其笔墨已有一种稳重苍郁的意象。此画作隔水草堂,磊石重叠,秋林疏爽,高士闲居。图中山石的形制皆偏于方。无论是松树的勾、皴,柏树的叶点,其它杂树枝叶的双勾,还是山石的皴线、苔点,都刻画得极其密实、精细。全图敷以淡赭色,而淡赭色与层层墨色生发后,使笔墨尤显得苍秀。



Ⅳ 太白山图卷 


王蒙 太白山图卷 纸本设色 27x238厘米 辽宁博物馆藏


图绘浙江鄞县太白山天童寺二十里松林及周围的景物。苍松丹槲,枝繁叶茂,溪流拱桥,曲径通幽,寺宇宏伟,林荫夹径。骑马、步行、执杖、挑担的僧侣游人络绎不绝。山峦起伏,湖水如镜。全图笔法尖细,以朱砂及花青点染。个别杂树施重墨,别创一格。图首有小字篆书[太白山图]。卷后有印章名款。画幅中有清高宗弘历长题,拖尾有元末明初名僧宗泐、守仁、清濬等题跋,项元汴书小记一段。钤明深周、安国、项元汴,清梁清标、安岐诸家印记。从跋文可知,本幅原来一直为天童寺主持左庵禅师所有,后一度由沈周收藏,明后期入项元汴手,清初梁清标、安仪周先后递藏,入清宫后,贮御书房。民国间佚出,郑洞国购自长春,经原沈阳军区领导人周桓转交东北博物馆即今辽宁省博物馆。



Ⅴ夏山高隐图 


王蒙 夏山高隐图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以深远和高远兼用的布局手法描绘了深山,远景为一群峰涌动的险峻高山,一条细瀑从前川直挂而下,融入山下轻雾之中,并沿着画面下半部低峰深壑向近处蜿蜒流淌。山溪在碎石间跌荡,似能听到悦耳的回响。两岸山石层叠,林木葱郁,屋宇掩映。近处林荫蔽日,凉气袭人,隐士、书童、仕女、樵夫在屋中、房前、溪边、道士品茗、谈天、汲水、行走,各行其事。整个画面景物繁密,造型谨严,境界深邃而又开阔,有炎夏清凉之意。画家以其最常用的解索皴画山石,笔法深着稳健,墨色层次丰富,设色清淡,色墨互融,为其中年力作之一。



Ⅵ 竹石图 


王蒙 竹石图 苏州博物馆藏


图绘丛竹和坡石,竹子枝叶疏落,坡石皴笔短促而苍劲。疏竹布于左上方,坡石居下,中间的空白处以楷书诗题相连,起到了贯穿气息、参与构图的作用,体现出元代文人画所强调的诗书画相结合的形式。此图为王蒙传世作品中较早的一件。



Ⅶ 西郊草堂图 


王蒙 西郊草堂图 传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图中绘秋天平远景色。近岸草堂、竹篱掩映于树丛之中,岸边系舟,主人与妻子在屋中各行其是。院后湖面空阔,水波不兴,仅露一段岸角丛树,远山一带,渐远渐淡,没入天际。构图、用笔均较简洁,表现出了江南水乡秋季明净寥落的景色特征。深秋茂密的林阴下有茅舍数座,一老翁坐室内案旁读书,旁屋内二仕女侍读。门前清溪潺潺,小船停泊。屋后平湖汀渚,一叶轻舟载客行于湖心,打破了画面的沉寂。远方群山烟林,意境清幽。全图笔墨工细秀逸,构图新颖,为王蒙山水画优秀之作。画幅左上自识“黄鹤山人王蒙叔明为写西郊草堂图”,下钤“黄鹤山人”白文方印。该幅远钤有“蕉林居士”、“泽山珍藏”、“筠阴居士”等鉴藏印多方。曾经清梁清标等收藏。《吴氏书画记》著录。



Ⅷ 青卞隐居图 


王蒙 青卞隐居图 上海博物馆藏


《青卞隐居图》是元末著名山水画家王蒙的代表作。画面描绘卞山高峻巍峨的气势,并渲染山深林密的幽寂气氛。此图技法丰富多样,集中体现了王蒙的艺术风格,明董其昌推祟为“天下第一王叔明”。表现出山上树木茂密苍郁。全图不多渲染,其深远之处,有条不紊,充分呈现出空间的深度。


编辑说明

正文由吕三老师提供,余下图/文来源网络

桑莲居整理汇编,转载请注明!

投稿信箱:2251797470@qq.com


往期回顾

▽▽▽


听蒋勋亹亹道来《富春山居》

陈传席:画僧弘仁

郭保同:“粗服乱头”之髡残

吕三:且说石涛

心灵的栖所——八大山人的山水和书法

八大山人,他给世界一个白眼

▶桑莲居微信号:13489850000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桑莲居微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