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桑莲居|吕三:围炉夜话一一我读扬州八家的画

2016-12-07 吕三 桑莲居艺术馆

围炉夜话

丙申小雪,寒潮来袭,北地下雪,蜀中乍冷。晚饭后,拥被在床,翻读扬州八家画集数种,其中诸画,虽是旧雨,再览却有新知。拥被卧读,如与古贤晤谈,所谓围炉夜话,差可拟之。




围炉夜话一一我读扬州八家的画

文 /吕三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当时我十八岁左右,一天,在书店偶见一本巜扬州八家画选》,八开尺寸,黑白印刷,是天津美术出版社选编的天津艺术博物馆所藏扬州八家画。这一翻看,便把我吸引住了,却一时无力购买,书价四块左右,相当于父母给我的几个月零花钱。攒了半年,终于把书买回来,当时那高兴劲儿,至今犹记。


  清初,以“四王”为代表的主流画坛,摹古之风甚盛,他们声称依法宋元,其实主要是承继了自“董巨”以来,到“元四家”至董其昌的山水画衣钵。他们的画,有较高的笔墨涵养,于丘壑经营亦有高妙处,然多于书斋中模拟古人,凑泊成画,而囿于习见,终欠生活蒙养,如此风气,代代相承,至“四王”以下,画坛可谓闷气蔽天,究可哀叹。


  万马齐喑中,也有振聋发聩者,如八大、石涛、石溪、弘仁,以及程邃、梅清,等等,他们的画,或奇崛,或激扬,或朴茂,或清健,因之生活体验,因之个人际遇,而生动活泼,而感人深致,迥异于主流画风。


  扬州八家,就是在这样一个画坛背景下出现的。扬州八家,八是个约数,实际是指以金农、汪士慎、黄慎、李鱓、郑燮、李方膺、高翔、华喦、罗聘、边寿民为代表的十几个职业画家群体。他们的出现,无疑给沉闷的画坛,带来一股清气。


  清乾嘉时期,扬州已为贸易中心,经济发达,富商云集,普通市民阶层也生活富足。经济的繁荣,促进了文化艺术事业的兴盛,字画,作为当时重要的精神享受物品,自然为不同阶层的富商、中产及平民的所购藏,当时有谚云: “家中无字画,不是旧人家”。对字画的巨量需求,自然吸引了全国画家云集于此,扬州八家就是其中的典型。


  扬州八家的绘画传承,具体到每人,由于个人际遇、审美趣味不同,各自取法有别。但整体而言,主要是受徐渭、八大、石涛的艺术思想影响,不走别人走过的路,敢于蹊径独辟,表达生活感受。


  扬州八家虽以画为业,却于诗文,皆有修养,各有诗文集传世。他们在当时,虽是与三教九流打交道的职业画家,其实也是地道的文人。他们的诗歌,生动浪漫,有情有趣,其中相当部分是题写在画上,使他们的画,达到诗书画的完备结合。


  中国传统文人画的题材,如梅兰竹菊,扬州八家也各个擅长,并且都有佳品传世。梅兰竹菊,至少在明代,就被誉为“四君子”,这是中国传统文艺中以物喻人的表达方法,借“梅兰竹菊”的不同物态特征,寓意不同性格的清高品德:以梅喻傲,以兰喻隐,以竹喻虚,以菊喻逸。扬州八家中,汪士慎晚年失明一目,自刻一印云:“尚留一目看梅花”, 可见爱梅至极,他一生最爱画梅花,他的梅花,枝干浑厚,勾花冷峭,清气满纸,繁枝密朵,千花万蕊,管领冷香,俨然灞桥风雪中。郑燮一生多画兰竹,清健雅洁的水墨兰竹,辅以凌霄之石,再题上有感而发的诗文,构成了他的艺术风貌,他是借胸中之兰竹,表达自己济世之怀,忧民之思。金农的梅竹,朴茂古拙,“平生高岸之气”,一一见之画中。李鱓、李方膺的梅兰竹菊,皆得野趣,淋漓恣肆,奇崛磊落。高翔的梅花,简劲空灵。罗聘的梅兰竹菊,平和周正。黄慎、华喦,画梅兰竹菊,亦各有精彩表现。


  扬州八家的画,画路宽,画材广,丰富了传统文人画的题材。由于他们不同于以前的职业画家,其画的受众广泛,包括社会下层的平民百姓,自身也生活在民间,熟悉下层社会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反过来,生活也给了他们艺术的启发,因此,他们的,比起“四王”甚至石涛、八大,题材更多,生活感受也更丰富,在他们笔下,几乎没有不能入画的,但凡生活中大小诸物,如山水花鸟,竹石鱼虫,野花杂卉,蔬菜瓜果,案头文玩,日常用具,以及罗汉鬼神,等等,都会成为他们画中的主角。因为生活在民间,他们的笔下,能表达民间之苦乐,以及普通人的真切感受。他们能借画笔,扬善抑恶,弘扬生活中的美徳,贬刺生活中的丑行。一切艺术,包括绘画,惟能唤起起共鸣,才有赏音,这也是扬州八家的画,二百多年来,深受广大读者喜欢的主要原因。


  扬州八家的画,笔墨上继续了徐渭、八大、石涛以来的大写意画传统。在具体画法上,如构图,用笔,用墨,设色,都各具不同程度的创新精神,对后世画家,有着深远影响。


  冬天,昼短夜长,恰宜读书,恰宜夜话。兹就《扬州八家画集》及《边寿民画集》中所刊者,各选一图,简而说之:


 

汪士慎《甘菊图》

纸本设色    

24×27.5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汪士慎的《甘菊图》册页。汪士慎的画,最具静气,不管是画梅花,还是杂卉蔬果,都是缓缓写来,不激不励,而深意自足。《甘菊图》册页,右侧画两丛黄菊,左高右低,淡墨勾花,中墨点叶,花蕊薄施藤黄。整个画面左半全空,之所以没右重左轻之感,是紧靠左侧菊花下部的题字,将画面平衡,善于造险破险,画面空灵而不空洞,充分表达了秋天万物萧条惟菊傲霜的意境。


 

李鱓《知味图》

纸本设色    

36.8×33cm

天津艺术博物馆藏


  李鱓《知味图》。李鱓是扬州八家中,才气横溢的典型,他的画,成熟早,我喜欢他早期画,松活灵动而精妙入微。如四川博物院那套《李鱓花卉册》,我一直喜欢多年,直到八年前才见到原作,当时,反复细看,不舍离开。册中有郑板桥题跋二页,郑也喜欢中年以前的李鱓画,并叹息晚年画有习气“老可悲也”。《知味图》以草书的枯笔勾写芹菜一支,线条流畅而有节奏,汁绿略染叶,根朝上,呈45度右倾,其下干笔皴写出一块姜,略染淡墨,衬出了芹菜茎部的洁美,也支撑了芹菜的不稳,稍远,画枝上辣辣三个,活泼而灵动。此图出人意料的,是题诗位置,换庸者,题字或选右上部,向左写几行,或右侧竖着题三行。而李鱓选择题在中间,从右向左,穿过姜和辣椒之间,将二者联系起来,画面的气也团住了,使密者更密,空者更空,形成强烈的视觉对比。


 

黄慎《雄鸡图》

立轴绢本设色    

124.6×59.8cm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黄慎《雄鸡图》。画面下部居中偏右,画一正视观者的雄鸡,一足独立,气宇轩昂,用笔浓淡墨浑然一体,鸡毛施色亦写出而非渲染,使之不碍墨韵。淡墨画坡地,烘托出环境气氛。左侧占据画面一半面积的题字,使一足之鸡能稳,也平衡了整个画面。正视之鸡,古来罕见,由此可见黄慎的独创苦心及对生活的体贴入微。黄慎与曾经为官的郑燮、李鱓、李方膺不同,也与以文人身份为主的汪士慎、金农不同,他终生以画为业,因此,他的画路非常广,山水、人物、花鸟,都能精擅,他的草书,在清代也有重要地位。


 

金农《双勾飞白竹》

立轴纸本墨笔    

105.4×54.5cm

1762年作

四川省博物馆藏


  金农《双勾飞白竹》。金农虽是五十岁后才画,却画材广,画路宽,朴素拙厚,奇趣中寓古意,常有出人意料处,是扬州八家画中最孚文气者。如果找出诗文修养及书法对画的影响,究竟多大,金农算是典型例子。让人讶然的是,金农的画,没有一般文人墨戏的简单空洞,而是深具画家画的精谨,只是他的文气和与生俱来的朴拙,让精谨没沦为精巧,这也与他作画的态度有关:静观万物,诚恳表达。这幅《双勾飞白竹》,我最初见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艺苑掇英》四川博物馆藏画专集上,三十多年了,阅画无数,能铭记心间的是我认为的好画。后来,每次去四川博物院,都未遇见它展出,看来此生无缘一睹它的真容。《双勾飞白竹》,是画在明代的旧笺纸上的,这纸当时就很珍稀,金农此画,的确精品,没有负了佳楮。一竿老竹,从底边直上而出顶,气势轩昂,可谓胆大。两竿新竹,左右斜出,密叶累累,葳蕤皎洁。画此图,他是以静练的墨线,勾勒竹竿和枝叶,提按使转,书写意浓,墨虽冲淡却不浮薄。画毕竹,复以朱砂染底,浓浓淡淡,俨然古壁画,灿然而旧气,有如溶溶月下,皎洁的丛竹,临风摇曳,境深而意浓。此画裱好后,金农复以古拙的楷字,在画外左右长题,叙述自己爱竹种竹之由。题字的布局,精意而自然,既为画添别趣,亦不抢画。


 

高翔《弹指阁图》

立轴纸本墨笔    

68.5×38cm

扬州博物馆藏


  高翔《弹指阁图》。高翔的画是扬州八家中,最具忧思情怀的。他的山水画,笔墨高洁,意境深远,离愁别绪,盎然诗情,尽在一丘一壑。他的梅花,笔简意丰,萧散疏旷,确如金农说,“其瘦处如鹭立寒汀,不欲为人作近玩也“。《弹指阁》是高翔的名画,细读画中题跋知,那年,高翔在扬州天宁寺西侧的书斋“弹指阁”落成,高兴之下,便画了《弹指阁图》赠友人倚青四兄。倚青何许人也?却因此画而名传至今,人以物传,物以人传,自古宜然。画中二贤,当是高翔与倚青,策杖迎客者为高翔,躬身施礼者为倚青,神态生动自然。新宅落成,故友来贺,自是浮生一乐,况值春秋佳时,况有嘉木藤蕉、晴云朗月!此图勾写苍润,点染从容,秀雅古淡,用笔繁复而布局简洁,微妙处如佛龛、香炉,亦表达得十分得宜。倚青见了此画,定会其乐无疆吧。


 

郑燮《甘谷菊泉图》

立轴纸本墨笔    

189.6×49.5cm

1762年作

南京博物院藏


  郑燮《甘谷菊泉图》。年少时喜欢郑板桥的兰竹和字,后来,都不喜欢了。不过他的诗文章,还有题画诗,却一直喜欢。不喜欢郑板桥的兰竹,不是说画得不好,画得是很好的,就是少了让我心动的味道。不喜欢郑板桥的字, “六分半书”,终觉画字之嫌,审美不高,且为后世传统功夫不扎实而喜欢猎奇装怪者,有了口实。这幅《甘谷泉图》,却是郑板桥难得的好画,因为他少画这类题材,就没有兰竹的熟套,因为“生”,才能真诚表达,以心即画。六尺高的纸上,两丛秋菊临风花放,粗线勾皴的苍岩巨壁,几乎占满整纸,却略微擦染,以分阴阳,以见虚实。飞瀑直泻而下,似可闻其喧声,和菊花有了动静的映照。此图构图别致,将花草和山水结合得十分出色,后世潘天寿的同类画,不知受了此图影响没? 


 

李方膺《花卉画图卷》

手卷纸本墨笔    

32.6×734.6cm

1744年作

天津艺术博物馆藏


  李方膺《花卉画图卷》。晴江李方膺,是扬州八家中,性情真率、磊落豪宕者。他的画,承青藤之遗绪,寄奇气于妙墨,意态高迈,倔强豪放,粗头乱服。读李方膺画,往往一股淋漓墨气扑面而来,令人精神为之一振。此《花卉图卷》,在长逾七米的画卷里,从右到左,依次写牡丹、梅、竹、菊,荷、鱼、蕉、梧、兰、芍药、枇杷、水仙、松、灵芝,凡十四物,观之,洋洋大观,意气风发。墨笔写来,情绪激昂,而从容不迫。十四种东西同画在一图中,容易杂乱,或者互不关联而脱节,细读之,发现李方膺作此图时既胸有成竹,又精心为之,诸物间,起承收合,呼应挪让,向背离合,以及浓淡枯湿、虚实聚散,等等,不断制造矛盾又解决矛盾,都是颇见经营而却自然舒服,激发了观者的热情,读来觉得过瘾。书上称此图为《花卉图卷》,我觉得叫《杂画图卷》更合此图实际。


 

罗聘《丁敬像》

立轴纸本设色    

108.1×60.7cm

浙江省博物馆藏


  罗聘《丁敬像》。罗聘是金农最得意弟子,其画于微妙处见意趣,他有相当部分画,未出金农矩矱,而朴厚高古,亦逊乃师远甚。不过,罗聘也有不少佳作,比如兰竹,有自己特有的小清新,比如有些蔬果杂画,也画得颇见生活。多年前,在《艺苑掇英》上见唐云藏画,有幅《树下僧图》,高古的老衲,配以浑然滋润的树石,十分精彩。这幅《丁敬像》,无疑也是精品,侧身而坐石上的丁敬,有如一个高山,令人崇仰,细看眉目,却是一个慈善的乡里塾师,令人亲近。丁敬是“西泠八家”之首,其印苍劲质朴、既古又新,他与金农是好朋友,读他的《《龙泓山人印谱》,有数方为金农所治,皆妙得古趣。兴许因为丁敬是印人的缘故,罗聘这幅画像,画得质朴渊雅,古趣盎然,勾线皴石,隐然金石气。设色亦清新可喜。画肖像,易拘泥形貌而匠气,罗聘此图,形神兼备,确为精品。


 

边寿民《渔父图》



  边寿民《渔父图》。若论私嗜,扬州八家中,我最喜金农和边寿民。一般来说,画家被世人称誉的拿手画,比如郑板桥的竹,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马,黄胄的驴,我都不太喜欢。边寿民以画芦雁著名,由于芦雁图好卖,他也画得最多,熟能生巧,巧了,便成为一个熟练的技术,易将生机和天趣掩盖。每次翻看边寿民画册,见到芦雁,我都匆匆略过。却被他的蔬果杂画,深深吸引住。他的蔬果杂画,题材广泛,举凡各类瓜果蔬菜,河鲜山货,案头文房,渔樵用具,都被他画得亲切自然,生动有趣。此图画蓑衣一件、钓竿一根,观之,令人有作江湖之散人的念头。画家先以双勾法写出蓑衣、钓竿的轮廓,简洁可爱,复以有如山水皴法的繁笔画出蓑草,画面顿觉丰富。更为妙趣的是画中题句:"蓑衣脱却钓丝卷,知是携鱼入酒家",原来,蓑衣钓竿的主人,将今天收获的鱼,去酒店换酒喝了,立马将画意从有限的纸内扩展到无限的画外,引人遐想。由此,我不禁想起宋人的诗句:得鱼无卖处,沽酒入芦花。此图是一套册页中的一幅,我试为之命名,曰《渔父图》,宜乎?


 

华喦《灵鸟好枝图》

绢本设色

30×25.5cm

广州市美术馆藏


  华喦《灵鸟好枝图》。华喦与同是闽人的黄慎一样,作为终生的职业画家,技术全面,雅俗共赏,既有文人画的格调,也有画工画的精能,工写兼擅,举凡山水、人物、花鸟,都能佳妙。他的人物、花鸟画,承继了陈洪绶、周之冕、恽南田的小写意传统,山水画有“吴门画派”及董其昌的遗韵。华喦的书法也好,有恽南田味,清新潇洒。《灵鸟好枝图》,是他一套绢本册页中的一幅,画得生动有趣。低垂的梧桐枝上,一只白色的绶带鸟,正专注地注视梧桐叶上的一个小虫,画家抓住了绶带发现小虫的瞬间表情,因为已是十成把握,并不急于啄食,张嘴盯眼,且先看它玩一会儿。细软的树枝,因鸟的到来,轻轻摇曳,简练柔劲,不失形似而更重精神。绶带鸟与树枝相比,显得大,却因白粉填色,并不感到要压垮树枝,鸟俯身而肚现外,两脚紧紧抓住树枝,尾羽向右轻飏,与树枝呼应而律动。题字“瑶崖便有千寻树,灵鸟飞来好占枝”,紧靠上部出枝处,位置恰到好处,将整个画面平衡。


  扬州八家中,还有高凤翰、闵贞、陈撰等人,也有许多佳画。夜已深沉,该睡觉了,不再叨言。


  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艺, “四王”们的山水画,是以正统的皇贵、地主及士绅为主要受众,客观上迎合了他们求稳拒变的心思及中庸平和的审美意识。而扬州八家的崛起,他们求变图新的艺术精神,是新兴士商阶层创新精神的艺术表达。笔墨当随时代,艺术,只有反映了所处时代的进步方向,表达了时代的审美愿望,才会有真正的生命力,这是扬州八家绘画的艺术价值,也是今冬我夜读《扬州八家画集》所受的的启发。


                                      二0一六年十一月廿五日,吕三夜记



吕三      


坡子吕三,名斌,行三。

生于文革,长于市井。

仰视君子,羡慕小人。

胸无济世志,手乏缚鸡力。

喜新尤好古,性迂未敏求。

若问学历,小学五年,中学六年,如此而已。


 吕三相关 


吕三:我读王蒙

吕三:且说石涛

吕三:心灵的栖所——八大山人的山水和书法

吕三:剪韭共加餐



编辑说明

吕三老师供稿,桑莲居整理汇编。

转载请注明出处。

投稿信箱:2251797470@qq.com



♫这里这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