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从习近平主席的新年贺词中学重点:获得感

2017-01-06 钟君

君哥说

  各位小闹钟,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新年贺词中提到“通过改革,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更便利了,许多贫困地区孩子们上学条件改善了,老百姓异地办理身份证不用来回奔波了,一些长期无户口的人可以登记户口了,很多群众有了自己的家庭医生,每条河流要有“河长”了……这一切,让我们感到欣慰。”

  习近平总书记历数的这一项项惠民政策,都是2016年一年来全面深化改革的成果:新型城镇化建设、扶贫攻坚、户籍制度改革、健康中国、绿色中国……,每一项改革都关乎民生,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在整个发展过程中,都要注重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广大人民群众,使人民群众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

钟爱范文


改革“施工期”更要增进群众获得感

姜赟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施工高峰期,通过具体改革举措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获得感,是赢得社会支持的关键。近期,从中央到地方的许多改革就体现了这一导向。在全国层面,中央出台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意见,保障农民权益最大化;民航票价改革正式启动,“特价票”有望增加。在地方层面,北京将于明年实施“京六”燃油标准,为市民送上一股清风;武汉改革住房公积金政策,没有工作单位的也可以享受……惠民政策的含金量让群众满意度提升,也让改革更加蹄疾步稳。

  “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百姓关心期盼什么,党和政府就重视关注什么,改革就抓紧推进什么。党的十八大以来,从行政优化、党的建设,到经济发展、社会管理,从民生保障到司法进步,改革之“全”、推进之“深”,前所未有。以民意为引领、以问题为导向的改革路径,以“获得感”为试金石的改革衡量标准,清晰标定了改革中群众的分量,展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坚定立场。

  一域可瞻全局,一事可察理念。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首先要以敬民之心,行简政之道,扫除市场与民生盲点。十八大以来的全面深化改革之所以赢得民心,很重要一点是下好了简政放权的“先手棋”,简除烦苛,禁察非法,不再有“盖章如走长征”的沉叹,审批长跑成了“短途接力”;不再有证明“我妈是我妈”的奇葩剧情,“办证多、办证难”大大改善,让企业与百姓少跑腿、好办事。从政府“端菜”到群众“点菜”的思路转变,充分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价值导向。

  获得感不仅来自实实在在的利益,也在于让更多人拥有了人生出彩的机会。十八大以来,全国31个省份在权力清单下践行“有权不能任性”,为经济发展清障搭台;“五证合一”等商事制度改革、“营改增”等税制改革奏响创新创业的时代音符;医药、能源、铁路货运等重点领域价格市场化改革,增强了社会投资的积极性……在这个意义上讲,以顺民之需,施活力之招,疏通经济发展堵点,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拓展新空间,是重中之重。

  厚民之生,还要夯实公平之基。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增大,主要民生指标却稳中有升,正是得益于社会保障领域的改革,不断抬升的“底线”刻度让社会更加温暖。当立案登记不再难、干部插手司法案件有记录可查,当户籍制度改革、随迁子女“异地高考”、养老并轨改革等逐渐填平“身份”鸿沟,人们在公平阳光下实现成果共享,才有幸福感与安定感。

  惠民更当借民之智,让创新蔚然成风。纵览创新实践,政府借力市场弥补养老、医疗等公共服务缺口,满足百姓需求;公租房“租改售”、农房保险、积分入户等民生改革试点的好经验得以不断推广……实践证明,依靠群众的参与和支持、基层的智慧与胆识,就能使改革更加精准地对接发展所需、基层所盼、民心所向,做到愿望和效果相统一。

  全面深化改革没有完成时,增进人民获得感也永无止境。改革路上,唯有政策含金量、群众获得感一个都不落下,且互为支撑、良性互动,我们才能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路上步履坚定。(来源:人民日报)


让贫困孩子有人生出彩机会

都文


  有这样一些数字会永远闪耀在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长河中:5000亿、22万、2600……

  数字背后是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暖心工程,即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改善工作。

  2013年12月,这项旨在改善贫困地区学校办学条件,促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守住“保基本”民生底线、推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公正的重大工程在我国实施。全国有2600多个县的近22万所义务教育学校纳入实施范围,规划投入资金5000多亿元……建设资金投入量之大,项目涵盖范围之广,受益学生覆盖面之多,在中国教育史上是空前的。

  这项工作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全面改薄”是我国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大举措。“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工作,精准定位扶持贫困地区教育发展,精准聚焦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办学条件,精准发力提高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质量,是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之策,是实现脱贫攻坚的战略之举。

  “全面改薄”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紧迫任务。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没有属于基本公共服务范畴的义务教育的均等化,就不可能实现。城乡义务教育差距不缩小,义务教育也谈不上均等化。目前,农村义务教育仍然是我国教育发展的短板,教学设施不足,办学条件不达标,教师队伍整体水平不高,教学质量与城市学校相比差距仍然较大。实现教育现代化,必须补齐农村薄弱学校办学条件短板,兜住农村义务教育质量底线。

  “全面改薄”是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途径。当前,我们国家的教育公平,可以说站到了中国教育史上的新高点上,人民群众的教育获得感得到了极大增强。但是,由于受自然历史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限制,农村、边远、贫困和民族地区学校教学条件仍然较差,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才能让这些地区的孩子同城市孩子一样享受有质量的教育,让他们一样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时光荏苒,“全面改薄”已时间过半,任务完成过半。无数贫困学校摘掉了“穷帽”,无数贫困儿童展露欢颜。

  在接下来的后半程中,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确保“全面改薄”工作目标任务如期实现,是广大贫困地区莘莘学子的愿望,坚决守住质量底线,打造“安全工程”和“放心工程”,是工作推进实施的重中之重。

  阻断贫困代际传递,通过教育改变命运,守住“保基本”民生底线,让每个孩子都拥有人生出彩的机会。(来源:人民日报)

以“精准扶贫”提升贫困群众的获得感

刘凤敏


  近日,京津冀三地相继召开地方“两会”。记者梳理发现,三地政府工作报告中都涉及到“京津冀协同发展”内容,北京更注重“疏解”“人口”,天津注重“贸易”、“交通”,而河北则注重“脱贫”。据悉,河北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八大专项行动,确保年内100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一批贫困县摘帽出列”。(2016年01月26日《法制晚报》)

  当前,从中央到地方,都积极帮助贫困群众找穷根、想出路,按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要求,在基础设施完善、产业项目建设、易地移民搬迁等多方面采取帮扶措施,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这次河北省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专项行动,无不彰显了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心和信心,未来扶贫领域必将释放更多的政策“红利”,给贫困地区的群众生活带来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让贫困群众在精准扶贫中拥有更多的获得感。

  生活更富裕、教育更普惠、看病更方便、出行更便捷、生态更文明……这不是虚无缥缈形而上的,而是一种实实在在的“获得”,衡量着精准扶贫的直接成效。说到底,贫困群众“获得感”的多与少,就是看他们通过精准扶贫到底得到了多少便利,获得了多大的实惠。这就需要我们在精准上下功夫,做到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真正做到对症治疗、靶向扶贫,不断提升贫困群众的获得感。

  贫困群众既是扶贫攻坚的对象,也是必不可少的参与者,但一些贫困群众存在着严重的“等靠要”依赖思想,视党委政府的帮扶为“理所当然”,一味追求物质上的“获得感”,而在扶贫攻坚过程中很少参与,总是“袖手旁观”,严重延缓乃至阻碍扶贫攻坚进程。实际上,这种思想意识上的贫困比物质上的贫困更为可怕,我们要积极引导贫困群众淡化“贫困意识”,鼓励和帮助他们掌握脱贫致富的门路和技术,真正提高贫困群众的“造血”能力,断掉穷根、开掘富源,彻底摆脱物质贫困、精神贫瘠。

  当前,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所面对的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贫困人口发展能力弱,精准扶贫难度大,打好脱贫攻坚战没有任何讨价还价的余地,不容丝毫懈怠。要实现以精准扶贫提升贫困群众的获得感,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党员干部就要强化责任担当意识,自觉推进责任落实,倒排时间、强力推进、务求实效。要通过强化扶持政策、完善基础设施、发展特色产业、加快创业就业、实施教育医疗等措施,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精准扶贫、不落一人”。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就需要我们必须严格执行力,把握主动,积极作为,设身处地地站在贫困群众的角度看问题、出主意、想办法,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拿出“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气概,鼓起“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劲头,迎难而上、众志成城,真正把精准扶贫的好事办好、实事办实,不断提升贫困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让农村贫困群众的生活好起来,加快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来源:人民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