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新关键词是什么?

刘佳 千篇一绿 2021-03-31
2020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高生态环境治理成效,依法、科学、精准治污”系首次提出。

科学、精准治污相辅相成,董战峰认为,科学治污既包括硬性技术问题的科学,比如超低排放有哪些技术可以提高减排的效率,也包括软性管理问题的科学,比如一项政策是否有效、经济性如何等等。

根据5月22日财政部提请全国人大审查的《关于2019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20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2020年大气、水、土壤等方面污染防治资金分别安排250亿元、317亿元、40亿元,总资金量较2019年增长7亿。


◆ ◆ ◆

南方周末记者 刘佳

2020年5月25日,生态环境部新任部长黄润秋首次亮相全国“两会”部长通道,向中外记者们展示出了一串不错的成绩单:

截至2019年底,33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优良天数比例为82%,全国地表水优良(Ⅰ—Ⅲ类)水质断面比例同比上升3.9个百分点,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黑臭水体消除96.2%。而在“十三五”规划中明确的生态环境保护领域9项约束性指标,也已有7项提前完成目标任务。

对于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程度,除了现有的成绩,黄润秋还用了三个“没有根本改变”:以重化工为主的产业结构和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没有根本改变、环境污染和生态保护所面临的严峻形势没有根本改变、环境事件多发频发的高风险态势没有根本改变。

污染防治攻坚战与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并列,是“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三大攻坚战之一。环境质量改善从量变到质变的拐点还没有到来,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还有新的关键词待解。

2020年2月19日,在重庆同兴医疗废物处理有限公司,处置人员在对装有医疗废物的垃圾桶进行消毒作业。疫情凸显了医废处置的短板,也给环保企业提供了商机。 (新华社/图)


◆ ◆ ◆
新挑战和硬骨头
“以前治污,大刀阔斧的治理就可以很快见效,比如工厂有污染,关停或者加装环保设施就可以了。但是污染防治攻坚战到了这个阶段,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全国政协委员、国家大气环境监测卫星工程应用系统副总工程师张兴赢打了个比方:北京PM2.5年均浓度已经达到42微克/立方米,再降低到35微克/立方米的达标水平,就像小学生从考30分提高成绩很容易,再提高就非常难。

“十三五”规划仍未完成的2项,都与大气环境有关,分别是“细颗粒物未达标地级及以上城市浓度下降18%”、“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比例为18%”。黄润秋在部长通道上表示,有一定难度,但是有信心完成。

大气污染防治中,新挑战也已出现。2020年年初,疫情之下的北京出现了两次重污染天气。黄润秋在采访中用近4分钟解释了这波污染过程,说明在京津冀排放偏重的情况下,大气污染治理成效依然会受到不利气象因素影响。

不只是PM2.5,臭氧也成为大气污染防治新的关键词。2020年5月的生态环境部新闻发布会上,大气环境司司长刘炳江介绍,近两年臭氧浓度不降反升,2019年全国337个城市臭氧浓度同比上升6.5%。

区域治理的“漏网之鱼”也被抓住。长三角、京津冀及周边两大大气治理重点区域的问题都卓有成效,但它们的连接带——苏皖鲁豫22城正成为全国污染最严重的地区之一,被纳入重点管控区。

碧水保卫战的任务也不轻松。在环境部制定的“污染防治攻坚战”七大战役中,与水有关的战役涉及长江、渤海、黑臭水和饮用水源地,占据四席。

长江经济带面积虽只占全国的21%,但废水排放总量占全国的40%以上。南方周末记者在2019年随环境部赴沿线省份调研时发现,虽然按照“水十条”规定,工业集聚区的集中污水处理设施建成率达到97%以上,但相当一部分污水处理设施并没有用上、用好。27个被调研的省级及以上工业园区中,被要求整改的有20个,最普遍的问题是园区企业排污家底不清。

即便在较发达地区,这种情况也依然存在。2020年5月,中央生态环保督察组对上海反馈的第二轮督察意见显示,直至今日,雨污不分、污水直排等污染问题仍然存在,“有部门存在畏难情绪”甚至“睁只眼、闭只眼”。

“碧水保卫战的重点发力方向,是长江流域和渤海入海河流劣五类水体的消除,目前仍然有几个断面水质不稳定。”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副总工程师王东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城市黑臭水的治理也一直存在管网的“老大难”问题。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王凯军认为,从黑臭水体治理来看,仍然存在管道管网系统的短板,在传统的治理、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局部区域整体水环境好转的情况下,才能做一些生态修复。

“相较大气、水的问题,土壤污染目前缺乏清晰的家底和成熟的技术,最需要发力的问题首先是找出‘敌人在哪里、有多少’。”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刘阳生认为,大气污染、固废污染等家底已经摸了十几年,做了很多国家的科技攻关项目,而中国真正关注土壤污染问题,也就是最近这十来年的事。

净土保卫战的“硬骨头”在于修复受污染的农田、工业场地和废弃的矿山,但是修复技术不成熟,能否保证没有二次污染,投入资金来自哪里也是难题。


◆ ◆ ◆
从“大水漫灌”逐步转向“聚焦短板和弱项”
2020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高生态环境治理成效,依法、科学、精准治污”系首次提出。

这也是污染防治攻坚战升级后的业内共识。黄润秋表示,在疫情防控形势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要把好钢用在刀刃上,把精力用在精准上。“我们历来反对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搞齐步走、撒大网、搞千篇一律。”

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环境政策部副主任董战峰认为,升级版的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中,治污思路需要从“大水漫灌”逐步转向“聚焦短板和弱项”。

科学、精准治污相辅相成。董战峰认为,科学治污既包括硬性技术问题的科学,比如超低排放有哪些技术可以提高减排的效率,也包括软性管理问题的科学,比如一项政策是否有效、经济性如何等等。

比如技术上,遥感卫星已提供了监测层面的技术支持。2019年5月,南方周末记者随2019年统筹强化监督督查组在黑龙江省肇东市现场检查时,督查人员就曾依靠遥感卫星图,戳穿了违法排污的企业主“已经停止生产”的谎言。

2020年全国“两会”,张兴赢结合对大气环境的观测试验,提出了精准治污、差异化管理的提案。他认为,地方政府只根据空气质量数据实施污染排放和工业产能管控,却不知道什么时候管控、管控到什么程度。通过现有的气象卫星和地面观测站的大数据,可以计算出大气环境的容量,差异化减排:“什么时候能开80%,什么时候只能开30%,什么时候不能开,在哪里可以开,而不是一刀切地关停。”

科学、精准治污也已经在“一城一策”“一园一策”“一厂一策”中有了实践。为了回答2017年“两会”上总理提出的“雾霾追因”问题,大气重污染成因和治理攻关项目在过去三年中下沉到“2+26”个城市。董战峰认为,这其中既有科学治污,即通过专家的技术力量给地方做指导,也有精准治污,“一城一策”的差异化考量。

水污染防治上,中国南北方的水资源禀赋、经济发展阶段和治理水平都存在差异,不同水体之间的治理和保护也有差异。王东举例,比如浙江的“五水共治”走在全国前列,未来的重点工作就是保持水质的稳定达标,考虑水生态怎么能够进一步保护和修复,而在北方一些地区,部分水体还在劣五类,接下来仍然以污染防治为主。“卫星中心曾经有一项监测结果,京津冀区域大概有80%的河流有干涸断流的现象,这些河流需要考虑的是从无水到有水的转变。”王东说。

如同大气污染治理需要考虑环境容量一样,水污染防治也需要“增容”——在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同时,也需要增加水体的自净能力,包括保证河湖的最低生态流量水位、完善水生态系统。

以湖南省的大通湖为例,由于水产养殖破坏了水生态系统,水下基本上没有植被,通过种植水下植被,大通湖水下的植被的覆盖度提高到大概80%左右,加上陆源污染减排,大通湖的水质就有了明显的改善。

截至2019年底,全国地表水Ⅰ-Ⅲ类水质断面比例74.9%,说明相当一部分已经是属于“好水”的范畴。但“好水”目前指的还是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里的理化指标,“理化指标改善之后,大家更关注的是河里边水够不够、水生态系统健康等问题。‘十四五’会逐渐过渡到有河有水、有鱼有草,人水和谐的健康状态。”王东说。

◆ ◆ ◆
疫情下的治污新账本
疫情防控下的2020年,需要“勒紧腰带过日子”。不过,三大攻坚战中的污染防治攻坚战,仍然是中央和地方预算支出的重点。

根据5月22日财政部提请全国人大审查的《关于2019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20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2020年大气、水、土壤等方面污染防治资金分别安排250亿元、317亿元、40亿元,总资金量较2019年增长7亿。

升级版的污染防治攻坚战,怎么把钱用在刀刃上,获得更好的治污效果?

多元共治或许是一条有效路径。黄润秋在“部长通道”上提出了七大体系的建设,包括领导责任体系、企业责任体系、法律法规政策体系等,涵盖了从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到损害赔偿的全链条生态环境管理制度。

如何激发企业和市场的治污积极性?在治污早期,限产、限排、关停等一系列硬性约束手段曾因地方“一刀切”饱受争议。现在,这种硬性执法约束已经逐渐转变为软性的“帮扶指导”。

黄润秋介绍,从2020年5月份开始,已经陆续派出一些指导帮扶工作组,深入到地方和企业,帮助地方发现一些突出生态环境问题。

在江苏、浙江等省份,企业的环保信用评级和金融贷款审批挂钩,一些省份还为企业设立环保贷款的风险补偿资金池,帮助企业改造升级。

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对百余家环境上市公司的年报进行了统计分析发现,2019年度企业的经营数据在好转,整体经营状况优于2018年。近八成企业营收增长,2019年近七成企业净利增长。

2020年5月2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银保监会等六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营造更好发展环境支持民营节能环保企业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在税收优惠、绿色金融等方面提出了支持。

这种背景下,环保产业正迎来新的机遇。比如,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医疗废物数量飙升。武汉等地区医废处置设施超负荷运行,凸显了医废处置的短板。2020年2月24日,国家卫健委和生态环境部以及相关的十个部委联合印发了《医疗废弃物综合治理工作方案》,对建设医疗废物处置设施提出了要求,这也给环保企业提供了新的商机。
(本文首发于2020年5月28日《南方周末》,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请与后台联系。)
查看更多报道 ↓ ↓ ↓
疫情期间PM2.5下降,臭氧上升:“按下葫芦浮起瓢”的空气污染
如果万物会说话,你想听谁说?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