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郝吉明院士:经济好是大家的愿望,空气好也是
“大气十条”的实施,最主要的担心是对经济产生不利影响。但是最终结果证明,不但没有拖累经济,反而取得了空气质量改善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双赢。
中国的人均GDP已超过1.2万美元,PM2.5标准可以从35微克/立方米提升到25,这是与经济水平匹配的环境质量,是我们应当追求的第二阶段目标。
人们想到汽车污染,脑海中想到的画面总是尾气管排出的废气,但把汽油运到加油站、车辆在加油站加油的过程中,汽油都会产生蒸发性排放,目前全国层面对此的重视依然不足。
我们应该为经济复苏到正常状态感到高兴,同时环保监管也不能放松。经济好是大家的愿望,空气质量好也是大家的愿望。
南方周末记者 | 林方舟fz_lin@qq.com 责任编辑 | 汪韬nfzmgreen@126.com中国大气环境的治理进程若以十年来计,77岁的郝吉明已走过四个十年。最近的十年变化最大。GDP总量增长了69%,PM2.5浓度下降了57%。变化起于2013年出台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又称“大气十条”,我国第一个针对PM2.5的行动计划。而早在“大气十条”颁布前十年,这位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就已警示PM2.5对人体健康的危害。酸雨防治、北京奥运会空气质量保障、城市机动车污染控制、“大气十条”“蓝天保卫战”,中国空气治理的各个阶段,郝吉明都深度参与。他说自己的话有时不招人喜欢,有企业老板曾对他说:“你说一句话,我就得追加上亿元投资预算。”著作等身,郝吉明是中国首位哈根-斯密特清洁空气奖的获得者。哈根-斯密特(Arie Haagen-Smit)在1950年代首次发现了雾霾的成因,该奖被誉为空气污染和气候科学领域的“诺贝尔奖”。十年又十年,郝吉明的办公室里摆满了与学生的合影,他们都已成长为环境领域各界的中流砥柱。在众多专业书籍和资料中间,“郝爷爷”三个字非常醒目。那是一个巨大的灯牌,年轻人为偶像应援的道具。
01
“大气十条”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南方周末:如今回头看十年前,“大气十条”出台对我国大气治理的历史性意义是什么?郝吉明:“大气十条”是我国第一个以改善环境空气质量为目标的行动计划。过去一直采取总量控制的策略,但是人民没有直接的获得感,因为老百姓看重的是环境空气质量好不好,而不是减排的数字。所以“大气十条”把改善空气质量作为核心,通过制定空气质量改善的目标,倒逼污染物减排,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南方周末:“大气十条”是第一个国家级环保行动计划,不只是大气治理,它对于我国环境治理有什么意义?郝吉明:过去的环保文件大都由单一部委牵头制定,国务院办公厅批准发布,这对于其他政府部门的约束力不够。大气污染必须是全社会的行动,不能只靠个别政府部门,因此“大气十条”从制定到中期评估,再到最终检查都是由国务院牵头领导的,开了“举国行动”解决环保问题的先河。环境介质之间都是互相影响的,不是隔绝的系统。有了“大气十条”的成功经验,此后几年又相继诞生了“水十条”和“土十条”。
02空气质量改善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双赢
南方周末:生态环境部大气环境司司长刘炳江曾在发布会上说:“‘大气十条’的制定过程,是多年来调研耗时最长、争论最激烈也是修改得最多的一次。”你参与了制定过程,当时存在哪些争议?郝吉明:最主要的担心是对经济产生不利影响。但是最终结果证明,“大气十条”的实施不但没有拖累经济,反而取得了空气质量改善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双赢。比如我们的燃煤发电系统,全球没有一个地方的燃煤电厂像中国这样密集。十年间,我们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清洁高效燃煤发电体系,电力行业并没有因不断加严的环保标准而萎缩衰败,反而煤电成为了电力的支撑保障,污染物排放大大降低,这是产业的重大进步。再如钢铁行业,过去十年,我们推动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淘汰过剩和落后产能,行业的总体规模没变小,产量没有下降,价钱也没垮下来,但是污染物排放显著降低。河北省过去的空气质量受钢铁行业影响严重,在全国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排名中,好几个城市经常在倒数榜榜上有名。但2022年,河北各城市首次全部退出“后十”榜单。因此大气污染防治不是只为改善空气,不顾经济和社会发展。
03“大气十条”收官,PM2.5防治刚刚走出第一步
南方周末:“大气十条”收官后,还留下了哪些挑战?为什么又在2018年打响了“蓝天保卫战”?郝吉明:经过五年努力,“大气十条”的目标全面实现,空气治理取得了初步的成绩,但下一步的行动还面临着三个挑战:一是PM2.5防治刚刚走出第一步,依然任重道远,空气质量管理进入PM2.5和臭氧协同防控的深水区;二是能源、产业和交通结构调整的大气污染削减潜力仍然有待释放;三是科技投入仍然有提升空间,应进一步坚持科技引领,持续提升科技服务能力。南方周末:“蓝天保卫战”相较于“大气十条”,治理思路有哪些调整?郝吉明:一是扩大重点区域范围,在京津冀周边,深化对“2+26个城市”的跟踪研究,除了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还进一步加强汾渭平原等区域的联防联控力度。二是优化能源、产业和交通结构,实行全国煤炭总量控制,持续推进煤炭清洁高效集中利用,加快清洁燃料替代,扩大无煤区范围,推动农村能源清洁化等。三是实施国家减排行动计划,启动国家“清洁柴油机行动计划”,重点开展柴油机、非道路、船舶的大气污染排放控制,开展柴油车超标排放专项治理等;推动钢铁行业的减排攻坚战;深度治理挥发性有机物污染。
04环境标准应该发挥引领作用
南方周末:公众感觉蓝天多了,PM2.5达标城市越来越多,《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是否显得松了,需要修订?郝吉明:环境质量标准应该始终发挥引领作用,不然对已经达标的城市缺少推动力。《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将PM2.5年均浓度定为35微克/立方米时,全国达标城市据说只有4个,而现在PM2.5达到25微克/立方米(世卫组织第二过渡阶段指导值)的城市已经有120多个,具备了加严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条件。中国的人均GDP已超过1.2万美元,PM2.5标准可以从35微克/立方米提升到25,这是与经济水平匹配的环境质量,是我们应当追求的第二阶段目标。南方周末:但对于未达标的城市而言,标准加严,压力更大了。郝吉明:有些地方的压力还是很大。我们可以先修订标准,执行的时间可因地制宜,增加灵活性,比如到2026年、2027年再在全国执行。这是有先例的,上次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在2012年2月28号颁布,但标准自2016年1月1日开始执行,中间有4年的预备期,各方面都会为考核做准备。所以不能认为空气好不容易达标了,环保工作压力已经够大了,我觉得环保应该永远在攀登的路上。
05跟2019年相比,空气质量不应该反弹
南方周末:你的研究团队擅长模型预测,曾提出要把主要污染物排放水平从千万吨级降到百万吨级。目前我国主要大气污染物还有多大的减排空间?郝吉明:目前二氧化硫和一次PM2.5排放量已降至百万吨级,而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的排放量仍然是千万吨级,二者从长远来看,也应当降到百万吨级。氮氧化物主要来源于交通和工业。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占比不断上升,水泥、钢铁、火电三大工业进一步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强化末端治理,我们努力一把,在5-10年将氮氧化物降到百万吨级是有可能的。但挥发性有机物(VOCs)减排的任务比较艰巨,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力度,需要的时间也会长些。南方周末:越往深水区走,治理难度越大,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是目前的难点,还需在哪些方面加强治理?郝吉明:除了来自燃料中的氮,空气中也有一部分氮在高温下变成氮氧化物,目前机动车是重要来源,尤其是柴油车。治理VOCs更难,因为它的来源更分散,包括机动车排放、汽油挥发、溶剂喷涂、工业排放等,点多面广,不好控制。举个例子,在汽油挥发方面,中国的汽油这些年主要取得了两大进步,第一是无铅化,第二是含硫量逐渐下降,但是汽油中的挥发分还没有降下来。人们想到汽车污染,脑海中想到的画面总是尾气管排出的废气,但其实从汽油车把汽油运到加油站、汽油被输入加油站的油箱、车辆在加油站加油的过程中,汽油都会产生蒸发性排放,在国Ⅳ、国Ⅴ标准以后,这种蒸发性排放甚至超过了尾气排放。北京从2008年奥运会之前就有控制蒸发性排放的经验,但目前全国层面对此的重视依然不足。
打开手机相册,蓝天的照片少了,因为我们已经习惯蓝天常在。自2013年《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以来,十年间,我国GDP总量增长69%,PM2.5浓度下降了57%,重污染天数减少了92%,成为世界上空气质量改善最快的国家。但蓝天之下,还隐藏着臭氧污染;烈日炎炎,高温记录被不断打破。2023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南方周末推出“大气十年”专题报道。沙尘、气候、碳中和……关于空气的故事,还在继续。如果你有好的想法,欢迎投稿至nfzmgreen@126.com或给微信公众号“千篇一绿”留言。校对 | 胡晓 视觉 | 汪韬本文首发于2023年6月5日南方周末转载、提供新闻线索请在后台留言更多阅读 ↓↓
什么空气才是好空气?世卫新指南为何严上加严
疫情期间PM2.5下降,臭氧上升:“按下葫芦浮起瓢”的空气污染
世界环境日:治理空气污染的“中国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