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灶西城社区,为何总能“吃螃蟹”?
土地,土地!穷也因土地,富也因土地。土地开发强度高、利用碎片化,是阻碍南海乡村发展最突出的瓶颈。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重塑国土空间布局,是丹灶等各镇街推动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的核心任务。
在一系列土地改革中,西城往往是那个“吃螃蟹的人”:当年,这个村率先推动“613”土地联合开发,推动集体土地“农改工”,为工业起飞奠定基础;此后,又最早通过“集转国”“三旧”改造,盘活一批存量土地。
如今,在丹灶向土地要空间的攻坚战中,西城社区成为以土地连片促进产业集聚的重要样本:这里是丹灶吹响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号角的起点,打造了南海首个产业保障房项目;通过推动连片集体土地的连片开发,成功嵌入瞪羚动力谷、仙湖氢谷南部园区等重点产业平台。
通过做好土地文章,西城社区成功引入了一批重点项目,成为丹灶产业发展最具活力的社区之一。
这是一片“新”与“旧”激烈碰撞的土地。
开车沿着丹灶工业大道走,沿线是连片的工业厂房,以五金、水泥构件、纸制品等业态为主。在这些厂房中,几幢红白相间的现代化建筑特别醒目。
“这是联泰生命电子产业园,南海首个产业保障房项目。”西城社区党委书记谭国樑说。作为西城社区的重要村改项目,正是在这里,丹灶启动了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攻坚,拆除了西城社区伏水经济社约48亩的低矮厂房,推动“工改工”。
经过近一年的改造,去年,总建筑面积3万多平方米的联泰生命电子产业园首期项目建成并交付使用,正加快引入生命电子、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大健康等新兴业态。
“由政府统筹开发的好处是实实在在的。”谭国樑算起了账,比起以往各个经济社各自运营,政府统租的租金涨了三倍,社区在安全生产、消防等方面的管理压力和投入成本也要小得多。
除了算收入账,更要算长远账。当前,丹灶正在城西片区打造6000亩的瞪羚动力谷,吸引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而西城社区是瞪羚动力谷的重要组成,有望进一步激活土地价值,带动社区跨越发展。
把握机遇,西城土地整改的步子迈得更大,发展的春雷此起彼伏。
摊开地图看,在西城东部,5个村改试点项目积极探索“国有+集体、住宅+产业、出让+租赁”的混合开发模式。其中,原西城玻马厂及周边连片区域共计约330亩土地的已经通过整备,交到政府手上,带动西城经联社、伏水经济社、庄边经济社集体经济收入整体提升超过2倍。
在西部的西城经济社,去年通过全体股东表决,顺利推动了462.25亩土地征收,将加快建设仙湖氢谷南部园区,推动氢能和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发展。
随着土地整备速度的加快,西城正成为丹灶的高新产业集聚地。4月28日,位于西城整合地块的康明斯恩泽(广东)氢能源项目正式量产,实现了质子交换膜(PEM)电解水制氢技术在中国的本地化产品开发、生产和销售,进一步完善了丹灶氢能产业链。
此前,这里还落户了百事集团广东生产基地,成功引入了耕山小寨文旅项目,产业活力不断释放。
土地是产业发展的前提,连片土地意味着能够吸引到更具规模、更高质量的产业项目。但在农村地区,土地问题涉及千丝万缕的利益,土地利用现状千差万别,要实现连片整合并不容易。
在一系列土地改革中,西城往往是那个“吃螃蟹的人”,经历了三次重要转折:第一次是上世纪90年代初,通过推动“水田改造鱼塘”,实现了“农转农”;第二次是2008年,率先开展“613”土地联合开发,实现了“农转工”;第三次是2022年,通过“集转国”,推动了土地连片整备开发。
改革意味着利益的重新分配,最难、最繁琐的就是做好村民思想工作,凝聚共识。
陈海良自从1989年开始担任西城村小组负责人,随后成为党支部书记。过去34年,他参与推动了一系列土地改革工作。
他印象最深的,是耕山小寨项目的落地,遭到了部分村民的强烈反对,“项目所在地原来是一片小山岗和鱼塘,涉及部分村民的竹林经济作物和未到期的鱼塘租赁,反对意见最强烈的是一群塘主,他们普遍担心征地后就没了收入来源。”
面对质疑声,陈海良带头率先进行竹林改造;对于村民的担忧,他利用一切机会与村民沟通,为他们算账,项目落地不仅大幅提升租金收入,而且能够为村民创造更多就业。在他的不懈努力下,村民的抵触情绪逐渐化解,推动了耕山小寨项目仅用几个月时间,就实现了从签约到开门迎业。
多年的工作经验让陈海良坚信,沟通是化解基层矛盾最有效的办法,这在西城的发展中一再得到验证。
2022年,为了推进西城经济社约462.25亩土地的征收工作,社区分批召开多轮党员大会、股东代表会议、户代表会议,谭国樑专门做了一个PPT,对征地方案进行详细介绍,及时解答疑问。又发动社区两委、支委等连夜走访、实地摸查、入户访谈等方式,争取更多村民的支持。
通过一系列努力,最终西城经济社仅用时20天,推动1058名股东以参与率和同意率的“两个100%”表决通过征地方案,为丹灶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注入了强劲动力。
在珠三角的广阔乡村,土地整治就像一根绳,一头连着村民切身利益,一头连着基层治理。土地工作做得怎样,直接反映了基层治理水平。
2005年,谭国樑作为第一批大学生村官,通过镇统考回到了西城。通过十几年的基层工作历练,他认为农村工作最重要的是处理好稳定、和谐与发展的关系,特别是要获得村民的信任与认同,才能更好地谋发展,而这需要一批好的带头人。
对此,陈海良深有体会。经济社是基层治理的最末梢,经济社长与群众的联系最密切,今年73岁的他,虽然早已超出60岁的任职年龄,但因为村民的支持与信任,才让他一直坚持下来。他认为与村民打交道,最重要的是做事要公正透明。当改革遇到阻碍,他常常睡不着觉,满脑子都是如何争取村民的支持。
“村民心里都有一杆秤,你走到哪别人都看在眼里,如果不能公正做事,工作就很难开展。”多年来,陈海良对自己一直严格要求,村里建四小园,在他家门口多贴了几片砖,他也坚持自掏腰包把钱补回去。通过这一件件小事,让他赢得信任,村民都亲切地称他“妹叔”。
丹灶镇政协工作委员会主任曾景棉,是西城社区的挂钩联系干部。在曾景棉看来,正是有了一批陈海良这样的带头人扎实工作,让西城各经济社能够很好地团结起村民,不仅是土地工作,西城在乡村振兴、人居环境提升、志愿服务等各方面都走在了前列。
作为一名武侠小说迷,在谭国樑看来,基层治理就像练武,需要先把内功心法练好,把基础打牢,才能让各种招式挥洒自如。而打造一支有责任、有担当的基层干部队伍,村社两级紧密协作,在平常功夫中促进社区的和谐稳定,正是西城一直在修炼的内功。
【调研手记】
用实实在在的成果赢得群众信任
一个有活力的村居,一定是人民群众对党组织高度信任的村居,只有这样的村居才能在机遇和挑战面前作出快人一步的准确选择。西城就是这样的一个典型。
“与其急中生智,不如未雨绸缪。”谭国樑喜欢把多年前的这句广告语挂在嘴边,强调基层工作要做好充分沟通。在这个过程中,村里的党组织发挥着重要的桥梁作用。
上世纪90年代初,为了推动“水田改造鱼塘”,扭转经济社入不敷出的局面,西城创新“党员+代表”联席会议制度,发动党员代表和股份代表共同研讨村中重要事项,再通过关键少数带动多数人,推动改革的顺利进行。随后这一制度被保留下来,在西城推动土地联合开发、大市政管理、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等重大项目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越是在基层实践中自发形成的制度,越有生命力,也越有适应性,从“党员+代表”联席会议制度先行探索,再到重要事权清单制度的正式出台,西城一路走来的经验表明,决策的过程中要将村集体的长远利益放在议事决策的第一位,用实实在在的发展成果,不断赢得村民的信任与支持,才能不断促进发展。只有这样的村居,才能保持发展的活力。
关注南海丹灶视频号,掌握丹灶最新资讯↓
2023-05-10
2023-04-23
2023-04-14
2023-03-12
来源:南方+ 孙景锋,游伟玉 吴致洲
编辑:佛山新闻网 杜嘉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