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图+视频直击丹灶九百年民俗!影视演员张兆辉都来了→
龙腾狮舞,热闹非凡
苏村拜斗,世代无忧
著名影视演员张兆辉
回家乡参加
九百年民俗文化活动
现场开启“人从众”模式
九百年民俗热闹上演
丹灶“苏村拜斗”好墟撼!
3月9日(正月廿九),有着近900年历史的南海区第七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苏村拜斗”在丹灶银河社区苏村热闹开启。搬桌椅、洗食材、掌厨、分菜,一大早,村民们陆陆续续来到祠堂,准备精美斋菜。饭后,村民们不约而同地来到天后庙前广场,手持生菜、风车等物,绕着广场中央的金斗转运祈福,场面十分壮观。
村民手持风车,准备围绕斗转三圈拜祭。简永明/摄
村民手持吉祥物,围绕斗转三圈拜祭,一圈比一圈大,意味着越转越行大运。
始建于南宋绍兴元年(1131年)的苏村,是康有为的家乡。893年前,先人为避天灾地劫,带着朝廷赏赐的“武功首弟”令旗和金斗一个,集体南迁到苏村天后庙附近定居并开村建业。相传苏村开村先祖苏怀远号召先民努力开枝散叶,去各地开拓发展,并且训话:“你们空手去哪有饭吃,乞食都要有只兜。”“搵食行远点,带只斗。”
一大早,村民们陆陆续续来到祠堂,准备精美斋菜。
据悉,“斗”是古人谋生必带的生活用具,也是量粮的器具,岭南人通常习惯用杉木做成的红色圆形八字斗,拜斗时要在斗中盛满大米,上面摆放着尺子、称、铜钱、红枣、莲子、柏叶、柚子叶等代表吉祥喜庆的物品,寓意国泰民安,五谷丰登,睦族和谐。
为了纪念先祖苏怀远当年开村时带来的“金斗”和先祖的训话,感恩先祖恩德,传承优良传统,在每年农历正月廿九,苏村乡亲们都会将耕种的粮食蔬菜等捐出,善心人捐资行善,村民们自行组织齐齐动手烹饪斋菜,饭后集中到天后庙前广场“拜斗转运”,展现村民不忘初心,传承先辈艰苦奋斗精神,以及对美好生活的祝愿。
醒狮表演现场助庆,吸引了众多市民驻足观看。简永明/摄
在延续传统习俗的基础上,今年的苏村拜斗民俗文化活动还增设了木版年画、汉字书法(康体)、南海竹编、佛山剪纸、佛山狮头等非遗项目体验及相关文创产品售卖。通过一系列互动性体验,打造极具艺术感和体验感的本土民俗文化盛会。
张兆辉获颁“丹灶文化传播大使”
非遗文化赋能“百千万工程”
丹灶作为著名的康有为故里,康园早已成为众多广佛游客的休闲学习场所。当天,著名影视演员张兆辉回到家乡参观了一锥书屋、康园后,乘有为水道游船来到了历史悠久的银河苏村参加“苏村拜斗”,感受传统节日的欢庆氛围。
“离开家乡几十年了,回来看到眼前一亮,被震撼到了,环境绿化越来越好,基础设施也很完善。第一次在丹灶体验‘苏村拜斗’,今天来到现场觉得很热闹,这是我们在香港很少能感受到的氛围。”张兆辉表示,作为丹灶乡贤,希望以后带家人、孩子常回来看看,积极参与家乡建设,不断提升丹灶的城市美誉度和影响力,打造丹灶高质量发展的新形象。
丹灶有为水道。
现场,丹灶镇党委副书记、镇长钟强为张兆辉颁发“丹灶文化传播大使”奖牌,希望能够借助张兆辉的影响力,用市民喜闻乐见的方式讲好新时代的丹灶故事。
张兆辉获颁“丹灶文化传播大使”奖牌。
一个丹灶镇,半部岭南史。千百年来,丹灶积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至今拥有葛洪炼丹传说、龙舟说唱(南海)、南海竹编、汉字书法(康体)、苏村拜斗等9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为进一步彰显传统文化魅力,培育文明乡风,当天,汉字书法(康体)传承人郭亚明、苏村拜斗传承人苏荣标获颁南海区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证书。
汉字书法(康体)传承人郭亚明(右)、苏村拜斗传承人苏荣标(左)获颁南海区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证书。
一直以来,丹灶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致力让非遗在保护传承中绽放光彩。去年6月,龙舟说唱、竹编体验等非遗项目就通过创新形式,被搬上竹编文化节的大舞台;去年7月,仙岗社区牵手艺术家陈洲和广州美术学院副教授张晓静,共同策划仙岗古村番塔之光艺术节,结合艺术展览形式,促进乡土文化与现代美学碰撞、融合。
通过开展各式各样的文化活动,丹灶正走出一条以人文艺术浸润乡土,以文化赋能“百千万工程”发展的前行之路。“接下来,丹灶继续坚持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与文旅业的高质量发展双轮驱动,不断提升乡村文化对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带动作用,以文化‘微力量’撬动乡村‘大发展’,着力把‘百千万工程’的‘写意画’更好地转化为‘工笔画’。”丹灶镇副镇长黄永聪表示,丹灶将继续深度挖掘丹灶历史人文的精神内涵,传承岭南广府文脉,加速有为水道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把美学文化融入乡村规划建设,以优秀传统文化引领现代文明乡风,助推“百千万工程”见行见效。
关注南海丹灶视频号,掌握丹灶最新资讯↓
【人文丹灶】回顾
2024-03-04
2024-02-20
2024-02-08
2024-02-07
记者、编辑:陆嘉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