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位老人用20多年打造“中国天眼”,用大国重器把我们带向星辰大海!如今他走了

2017-09-17 中国新闻网


9月16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发布讣告,中国著名天文学家、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工程首席科学家兼总工程师南仁东病逝,享年72岁。


图片来源: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NAOC-Beijing)


当之无愧的“中国天眼”之父


2016年9月25日,中国西南,苗岭深处,“天眼”在贵州睁眼。中国又添一件大国重器,傲视宇宙、深探苍穹。


而没有南仁东,就没有“中国天眼”FAST。


自1994年起,南仁东一直负责FAST的选址、预研究、立项、可行性研究及初步设计。


南仁东领导了FAST射电望远镜大部分早期工作,并且是该项目的首席科学家和首席工程师。图片来源: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NAOC-Beijing)


作为项目首席科学家兼总工程师,他负责编订FAST科学目标,全面指导FAST工程建设,并主持攻克了索疲劳、动光缆等一系列技术难题。


利用FAST,人类可以观测脉冲星、中性氢、黑洞等等这些宇宙形成时期的信息,还有就是用来捕捉外星生命的信号。


图为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简称FAST)。中新社记者 贺俊怡 摄


古有十年磨一剑,今有二十年塑天眼


在怀念南仁东时,他的同事和学生们说,“南老师20多年只做了这一件事”。


南仁东和FAST的缘分,要从1993年说起。


那一年,日本东京召开国际无线电科学联盟大会,人们希望在全球电波环境恶化到不可收拾之前,建造新一代射电“大望远镜”。


时任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副台长的南仁东,一把推开代表中国参会的吴盛殷的门,直率地说:“咱们也建一个吧。”


那时的南仁东才回国三年,此前在日本国立天文台当客座教授,一天的薪水相当于国内一年。可当北京天文台需要他时,他立刻就回来了



南仁东参加早期的大窝凼选址。图片来源:中国国家天文(chineseastronomy)


从此,他参与到 FAST 设计的每一个环节当中,参加每一次会议。成员在做决定之前都要来听听他的意见。


关键技术无先例可循、关键材料急需攻关、核心技术遭遇封锁……从选址到建成的22年时间里,南仁东带领老中青三代科技工作者克服了不可想象的困难,实现了由跟踪模仿到集成创新的跨越


图片来源:中国国家天文(chineseastronomy)


南仁东曾这样描述自己为什么为FAST这么拼命:


“我谈不上有高尚的追求,没有特别多的理想,大部分时间是不得不做……人总得有个面子吧,你往办公室一摊,什么也不做,那不是个事


我特别怕亏欠别人,国家投了那么多钱,国际上又有人说你在吹牛皮,我就得负点责任。”


2016年9月,已罹患肺癌,并在手术中伤及声带的南仁东,不顾舟车劳顿,从北京飞赴贵州,在远处默默目睹经历了漫长成长岁月的“中国天眼”正式启用。


在他的注视下,这项雄伟的工程从此凝望太空、永恒坚守。或许某天,中国人就能代表人类接收到外星文明发出的讯号……


“造不好,怎么对得起他们?”


FAST项目副总工程师李菂说:“南老师的执着和直率最让我佩服。”


其实,被南仁东这种性格所感染的,又何止他一人。


当年考入清华大学后,南仁东为了自修英语(主修俄语),常一个人在公交车上学习,往往从始发站学到终点站。在自修英语期间,他整日抱着一本英语词典,背会一页就撕掉一页,直至脱离字典
    

南仁东弟弟南仁刚的夫人回忆,当年哥哥回家探亲期间,一边哄着2岁的侄子,一边捧着英语书,即使侄子尿在了他身上他都不知觉,那股执着的学习劲头让她记忆犹新。


南仁东(左一)、FAST项目科学家李菂(右一)接受采访 图片来源:中国国家天文(chineseastronomy)


而当初为了在贵州选到最适合建造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的位置,南仁东白天黑夜不停地走访。以当时的道路条件,每天最多走1—2个。他晚上回到县城,白天再跋涉过来。


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天文局局长张智勇在1994年工程选址时认识了南仁东。他回忆,南老师长期奔波于北京、黔南、平塘等地之间,平塘县的几十个候选台址他都亲自去考察。“没有路,他就拄着拐杖跟大家一起爬山。一身简朴的工作服,没有一点架子。


当时,周边县里的人也几乎都认识南仁东,许多村民至今还记得,南仁东追着当地人较真发问的样子——“下雨了会不会有落石滚下来?”“这里天气到底怎么样?”


直到有一天,踏上大窝凼,这是一大片漏斗天坑群,像天然的巨碗。四周的青山抱着一片洼地,山上郁郁葱葱,几排灰瓦的木屋陈列其中,鸡犬之声不绝于耳。南仁东站在窝凼中间,兴奋地说:“这里好圆。”   


图片来源:中国国家天文(chineseastronomy)


初期勘探结束后,其他人大多回到了原先的工作岗位,只有南仁东满中国跑。为了寻求技术合作,他坐火车从哈工大到同济,再从同济到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他还设法多参加国家会议,逢人就推销项目。“我开始拍全世界的马屁,让全世界来支持我们。”经历了艰辛的10多年,FAST 项目总算渐渐有了名气。
    

2006年,中国科学院召开各院长会议,听取各个“十一五”大科学工程的立项申请汇报,南仁东在会上为FAST申请立项得到通过。


在最后的国际评审中,他用英文发言,由于提前把整篇稿子背了下来,评审最后,国际专家开玩笑说:“英文不好不坏,别的没说清楚,但要什么,他说得特别明白。


这是FAST项目从安装第一块反射面板到即将完成的过程(拼版照片)。左上为:FAST安装第一块反射面板(2015年8月2日摄);右上为:FAST反射面板安装近半(2015年12月16日摄);左下为:FAST反射面板安装近八成(2016年3月9日摄);右下为:FAST反射面板安装完成(2016年7月3日摄)。图片来源:新华视点


2007年,国家批复FAST立项。2011年3月,村民搬迁完毕,FAST工程正式动工建设。开工那天,南仁东在洼地上,默默看着工人们砍树平地,他对身旁的工作人员说:“造不好,怎么对得起人家?


 南仁东其人,或许可以用他的助理的姜鹏的一句话来概括:

 “时代造就了这样一个人。这个庞杂巨大的射电望远镜项目,就像是为他而生。”


新闻多看点


南仁东生前介绍FAST相关内容↓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c03298ypd5v&width=500&height=375&auto=0
视频来源:FAST工程办


国之栋梁,一路走好!


小新推荐



那位在"9·3"阅兵中敬礼的将军遗言曝光,再一次让国人泪目!


莫言:愿用全部作品"换"鲁迅一个短篇小说



来源:中国新闻网(cns2012)综合自辽源日报(陈兴权)、央视网(刘禛)、新华社等

编辑:顾浩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