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痛惜!2017年,我们失去了他们!

2017-12-22 小新 中国新闻网


2017年,有一种遗憾让人痛心:这一年,我们失去了许多曾经的“国之瑰宝”。而他们的名字,应当被所有人铭记于心。


他们是科学界的标杆



他们是中国科学界的北斗泰山。

作为科学家,他们居功至伟;

作为人师,他们桃李遍布天下。

科学没有国界,

但他们用一生表明:

科学家却有祖国!

因为他们,只属于中国!


黄大年


黄大年生前为学生讲课。吉林大学供图


2009年,地球物理学家黄大年放弃了在英国的一切回国,

尽管,他在英国早已声名鹊起。

有外媒在报道他回国时,甚至感慨:

“(这)让某国当年的航母演习整个舰队后退100海里!”

回到国内,他科研教学两不误,

带领数百名科学家创造了多项“中国第一”,

填补了国内多项技术空白……

但在2017年1月8日,

黄大年倒在了科研一线,时年58岁。


吴文俊


新华社记者 于小平摄


提到数学家,你会想到华罗庚、陈景润…

而“吴文俊”这个名字,你可能听都没听过。

但这个名字的主人,却是中国数学届的“瑰宝”。

37岁凭借在拓扑学上的杰出成就,

与华罗庚、钱学森同获首届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世纪之交,捧得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

但这个浑身光环的老人却总是谦虚地玩笑:

“数学是笨人学的。”

2017年5月7日,吴文俊逝世,

但他带来的数学的独特魅力,一直都在。


柯俊


图片来源:中国科学院


柯俊的身份有很多:

“钢铁科学与技术的集大成者”

“中国冶金史研究的开拓者”

“中国金属物理专业的奠基人”…

他还因创立贝茵体切变理论被称为贝茵体先生。

新中国成立时,

柯俊已经是国外某知名大学的终身教授。

但他觉得,祖国需要他,于是毅然回国。

2017年8月8日,柯俊去世。

在生命的最后,他决定捐出遗体,

这是他能做的最后一份贡献。


南仁东


图片来源:中新视频


1993年,日本东京召开国际无线电科学联盟大会,

与会专家想建造新一代射电“大望远镜”。

作为天文学专家的南仁东听完就说:

我们也搞一个吧!

这,就是“天眼”的来历。

但谁也没想到,这一建就是20年。

技术无先例、被封锁

关键材料又急需攻关……

“天眼”工程这20年坎坷万分。

但就在“天眼”公布成果前,

2017年9月15日,南仁东去世了……


朱显谟


图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官网


黄河,中国的母亲河,

是输沙量最多、含沙量最大的河流,

但现在,黄河变清了……

然而,就在今年10月11日

一个为黄河水清奉献了一辈子的老人

却永远离开了我们,

他,就是土壤学家朱显谟

他提出黄土高原国土整治“28字方略”,

还曾说:

“黄河不清,我死不瞑目!”

如今黄河已清,朱老可以放心了!


他们是文化届的向导


他们是中国文化届的大家巨擘,

虽已高龄,

却始终潜心研究,笔耕不辍,

为我们留下无数丰富而厚重的文化遗产。


李佩


李佩先生参观“两弹一星”纪念馆。图片来源:中青在线 熊卫民 摄


2017年1月12日,在一个晴朗的冬日,

“中科院最美的玫瑰”李佩逝世,享年99岁。

她的一生,尽数奉献给了中国语言学,

近80岁时还在给博士生上英语课,

81岁开始创办中关村大讲坛,

等到94岁那年办不动了,

就每周组织一群八旬老先生开小型研讨会。

曾经,我们只知

李佩是“两弹一星”元勋郭永怀的夫人,

但现在我们知道,

李佩是中国语言学的先驱者


周有光


佩戴着常州大学校徽的周有光。(资料图) 包海霞 摄


距离李佩逝世不过几天,

周有光的逝世,使语言学届再添哀音。

2017年1月14日,

中国著名语言学家、“汉语拼音之父”

周有光去世,享年112岁。

50岁前是生活优渥的银行家,

50岁后却成了扛起中国语言学大旗的人,

有人说:

他一辈子,活出了别人几辈子!


余光中


中新社记者 骆云飞 摄


就算你不记得余光中其人,

你也一定记得他的《乡愁》。

1950年,他迁居台湾,再没有回到大陆。

1971年,他写下脍炙人口的诗作《乡愁》。

多年来,他笔耕不辍,作品丰富,

梁实秋曾称赞他:

“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

成就之高,一时无两”。

但这份浓郁的“乡愁”,

终于在2017年12月14日消散了。


他们是艺术界的榜样


他们是中国艺术界的匠心代表。

在流量与鲜肉齐飞的当下,

他们依旧沉醉于艺术创作,

守护着艺术的高级标准。

他们的离世,

是遗憾,也是警醒。

只有真正扎根生活、专研创作的人,

才能有流芳于世的作品。


杨洁


杨洁(居中)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2017年4月15日,

杨洁病逝,享年88岁。

这个名字,或许很多人依然陌生,

但她的作品,你一定看过。

86版《西游记》,正是杨洁导演作品。

这部陪伴了多少人童年的电视剧,

几乎耗尽了杨洁的心血,

6年殚精竭虑,成就一部经典,

更是多少人心中不可逾越的神话。


严顺开


严顺开。中新社发 张宇 摄


说起严顺开,熟识的人的可能不多,

但提起“阿Q”却一定无人不知,

而“阿Q”就是严顺开的经典角色。

严顺开是登上春晚舞台最多次的演员之一,

演绎了许多生动饱满的“小人物”。

但这个带给我们无数欢笑的小老头如今也走了。

2017年10月16日,

严顺开逝世,享年80岁。

永远的“阿Q”,走好!


他们是历史的“证人”


他们之中,

有的是曾经黑暗历史的幸存者,

有的是国难当头,奋起反抗的英雄

……

但不论他们叫什么名字,家住何方,

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

历史的“证人”。


黄慕兰


2009年12月,黄慕兰在家中。 陈大中 摄


2017年2月7日,

黄慕兰去世,享年110岁。

如果把黄慕兰的一生拍成电影,

一定又是一部经典的谍战片,

因为,她是中国抗战史上出色的特工。

《旗袍》里的关萍露,《风声》里的李宁玉,

均以她为原型创作。

她还成功营救了关向应、周恩来等人,

周恩来更赞她是“中国共产党的百科全书”。


陈廷儒


图为陈廷儒老人参加阅兵仪式的照片。 资料图


不知还有多少人记得这幅画面?

2015年,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大阅兵中,

这名老兵在通过天安门时,庄严敬礼。

姿态挺拔,目光坚定,

他就是最年长参阅抗战老兵陈廷儒。

从1939年入伍,到新中国建立,

他经历了中国由危难走向富强的全过程。

2017年4月27日,

陈廷儒老人逝世,享年104岁。

山河犹在,英雄永存。


黄有良


中新社记者 骆云飞 摄


2017年8月12日,

慰安妇幸存者黄有良逝世,时年90岁。

两天后的8月14日,以慰安妇为题材的

纪录电影《二十二》上映,

这个特殊的群体,重回大众的视野。

14岁遭日军强暴,15岁被抓去慰安所,

到17岁艰难出逃,黄有良备受折磨。

2001年,她与陈亚扁等8名幸存慰安妇,

向东京地方法院起诉日本政府,却从未胜诉。

如今,这8名慰安妇幸存者均已抱憾逝世,

她们最终没能等来道歉的消息。


管光镜


图片来源:@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官方微博


1937年12月13日,

古都南京遭遇了惨绝人寰的屠杀。

2017年12月10日,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前夕,

最年长大屠杀幸存者管光镜逝世。

在那场屠杀中,

他因为躲在大石头下面侥幸生还。

而如今,登记在册幸存者已不足百人。



生命有限,

人生短暂,

但这一生,我们总归会留下些什么。

而他们留下的,

无论是科研成果,

经典作品,

还是疼痛历史,

对这个国家与我们而言,

都是刻骨铭心的。


还有更多的人、更多名字,

也请你记得!


小新推荐


2017,考题。(不得满分今年你就算白过了!)


2017年这些照片没有一张获奖,却温暖了整个朋友圈



来源:中国新闻网(李彦国、金乔、马海燕、张素、高凯、严格、赵晔娇、赵小燕)新华社、中国青年报、北京青年报、北京晨报

编辑:朴丽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