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北京闹市区有座鲜为人知的古墓,一家17代人守护了近400年…

中国新闻网 中国新闻网 2018-11-10



北京市中心的一座院落里,

花开得正艳丽,

猫咪晒着太阳顺着毛,

时光仿佛停滞。



如果不是大门前挂着

“明代民族先烈袁崇焕墓”的牌匾,

大概不会有人想到,

如此岁月静好的院落其实是一座墓。

这里,也是守墓人佘幼芝生活的地方。


学过历史的人们,

对“袁崇焕”这个名字应该不陌生。



明末清初著名将领,

袁崇焕曾因皇太极的反间计得逞,

被明朝廷冠以“卖国”的大罪名,

并处以磔刑,

三千六百多刀,

一刀一刀剌直至人死。

但凌迟似乎仍不解恨,

袁崇焕死后,

头颅被挂在了旗杆上。



佘幼芝的先祖——佘义士,
正是袁崇焕的谋士。

袁崇焕身死后,

佘义士冒着灭门九族的风险,

将袁崇焕的头颅偷回了家入土下葬。


而这座墓,

从此成了佘家祖祖辈辈的使命。

从1630年开始至今,

17代人佘家人,守了380多年。



佘义士去世时,留下三条禁令:

一、不许回故里老家(广东东莞石碣镇);

二、不许做官;

三、要读书。

这也是佘家人后来牢记于心的准则。


“我们守墓不是守的这坟头,

而是袁大将军这种精神。

一种是爱国精神,

一种是正义、忠义、忠贞、奉献,

这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把这几种精神继承下来传给后人,

这就是我的使命。”

这便是佘幼芝心底的“使命感”。



说来,守墓本来应该是男子的事,

到这辈却落在了佘幼芝这个“女娃”身上。


文化大革命期间,

袁崇焕墓曾被摧毁,

当时守墓的是佘幼芝的堂哥,

但1970年,佘幼芝的堂哥搬走了。

佘家代代单传,

哥哥一走,就只剩下佘幼芝一个。


“当时我就想了,

虽然说我是女的,

但是我也姓佘。

甭管克服多少困难,

我都一定要把这碑重新给立起来”



前后奔走20多年,

袁崇焕墓终于重新立了起来。

1992年建墓,

2002年修祠。


在这期间,佘幼芝丈夫多次提出搬走。

因为墓碑修缮,

原本的院落已经成了大杂院,

对孩子的教育也没什么好处,

“搬走”似乎是唯一的解决办法。

但佘幼芝始终拒绝,

就算丈夫连离婚协议都写好了,

也没有动摇。


所幸,因为越来越多人关注袁崇焕墓,

佘幼芝的丈夫最终接受了留下。



如今,佘幼芝已经79岁高龄,

守墓的使命也面临着交接。


佘幼芝原本有一个儿子焦平,

也难得十分愿意接受这个使命,

却在2003年因车祸去世。


当时,家乡石碣镇水南乡邀请她回家守墓,

但碍于“不得返乡”的祖训,

佘幼芝不能成行。

于是有人建议,

可以让佘幼芝的儿子焦平去,

“焦平不算佘家人啊”。

结果,就在路上,

一场车祸,天人永隔。


也因为此事,

广东省东莞市袁崇焕纪念园

专门为焦平立了一座雕像。


一边是佘家先祖,

一边是焦平,

对立相望的两座雕像,

永远守护着袁崇焕的衣冠冢。



失去了儿子,

女儿焦颖成了守墓的唯一人选。


焦颖起先并不愿意,

但当她看到当初那么强烈想搬走的父亲,

临终时仍在牵挂守墓一事,

焦颖才渐渐意识到,

“守墓”对佘家人的意义。



为袁大将军守墓是光荣的,

虽然不姓佘,

她决定接下这属于佘家人的使命。


如今,79岁的佘幼芝行动不便,

已经很少参与祭拜,

但每年春节一次、忌日一次,

她从不间断。


“我要能走我还是天天来,

我还要申请非遗,

让这几种精神传给后人。”



非亲非故,

只因仰慕一种精神,

佘家十几代人就坚守了数百年时间。


也曾有许多人质疑,

这样的坚守是否还有意义,

但在佘幼芝看来,

谨遵先祖遗志很重要,

守护先人精神更重要。


“只有在我们中国才有这种守墓。”

守住墓,

守住承诺,

守住精神。


佘家人,

守住的何尝不是中国的历史记忆啊!


耳畔频闻故人死,眼前但见少年多……我们都到了“失去”的年纪


真相来了!10月谣言Top10在此,你中招了吗?


太惨了!13岁小孩脑袋伸出车外,突然……



制片人:张昂

编导:张纬宇

摄影:李硕行

编辑:朴丽娜

责编:王珊珊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