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占领北京八年,为什么没有抢走故宫里的文物?”
作者:宋宇晟 任思雨
4月2日,被称为“演员中的学霸”的赵立新发了一条微博引发巨大争议:
“日本人占领北京八年,为什么没有抢走故宫里的文物并且烧掉故宫?这符合侵略者的本性吗?”
日本人真的没有抢走故宫里的文物吗?
一位网友说,因为当时故宫珍贵的文物已经南迁转移,但赵立新对这种说法并不信服。
随后,赵立新又转发了一篇题为《为什么日本不敢火烧故宫?原来他们有自己的小算盘》的文章。文章开头写道,因为日军久攻南京不下很暴躁,所以纵容手下烧伤掠夺,而攻打北京城因为没有受到过多抵抗,所以报复的心情没那么重。
这一番言论随后遭到很多网友的批评,被认为有美化日军侵华的嫌疑。
舆论发酵一天以后,赵立新删除了有争议的微博,并在深夜发布声明,对自己“不够严谨的措辞”表示道歉,为语境偏差所带来的舆论风暴而自责和悔恨,“希望大家能够原谅我包容我”。
他解释,自己万万没有想为日本侵略者洗地,那条微博是一个反问,因为连日在修改之前写的一部有关故宫设计师后人参与修缮工程的剧本,又看到一篇文章中“侵华日军占领北京时没有抢走故宫文物”的观点,出于不认同和惊愕才发了微博,没想到与网友交流的过程中产生了歧义。
所以,历史上的故宫文物南迁有着怎样的故事?故宫真的没有被日军劫掠吗?
文物南迁
事情还要从1933年开始说起。
1933年日军明显加快了侵华的脚步。1月,山海关失守,此后日军又先后占领了热河、察哈尔及河北省大部,进逼平津。
这一年的2月起,为避战火,故宫文物开始南迁之路。
漫画《故宫回声》讲述故宫文物南迁的故事。漫画截图
19816箱72包15件又13扎,包含文献档案、图书古籍、各类文物在内的“古物”在日军侵入平津的紧要关头分批南迁。
1933年3月,第一批1054箱宝物成功运到了上海,这批宝物中有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四库全书》等国宝。随后又有多批国宝陆续运抵。
这些南迁国宝先是暂存于上海,后于1936年存入南京朝天宫库房,也就是后来的故宫博物院南京分院。
取材于故宫国宝抗战时“南迁往事”的故宫话剧《海棠依旧》海报。剧方供图
需要说明的是,南迁的故宫文物也并非未落入侵华日军之手。
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南京告急,刚刚存入南京分院保存库的南迁文物又分批紧急西迁。但仍有相当一部分文物被迫留在南京。
随着南京沦陷,分存于北平、南京的故宫文物也全部滞留在了日本占领区域。
侵华日军多次侵扰、劫掠故宫
就故宫所藏文物来说,南迁文物毕竟只是精选的一小部分。
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就曾指出,当年,故宫博物院各库藏品数以百万计,大部分仍保存于原处未动。此外,各个陈列室须维持正常开放与参观,保留了一定数量的展品。
就史料记载来看,北平沦陷期间,侵华日军也确实对故宫博物院曾有过侵扰、劫掠行径。
《人非物是——八年沦陷的故宫博物院》中配图。故宫博物院官网截图
其中,1938年,日伪宪警多次劫夺销毁大批图书杂志。1944年,日本侵略军又以铸造枪炮子弹为名,强制故宫“献纳铜品”,不少铜缸、铜炮、铜灯座因此毁于敌手。
故宫博物院官网截图
事实上,北平沦陷期间,故宫博物院留守人员努力清点造册,使文物有详细编目,在一定程度上确实起到了保护文物、抵抗日军掠夺的作用。史料中甚至还有留守人员战时向日军追索文物的案例——1938年,有汉奸组织自故宫取走蒙古地图两件,交予日军,后经故宫工作人员再三追讨索回。
而滞留在南京的近3000箱故宫文物,则成了抗战期间日军与汪伪政府装点“中日亲善”的工具。其中相当一部分文物被移交给汪伪政府相关部门,因此损失相对较小。所遗失的有镯子、钟、棉被、衣料等物件。
《人非物是——八年沦陷的故宫博物院》中配图。故宫博物院官网截图
此外,侵华日军也因顾及国际舆论压力等原因未对故宫文物进行大规模抢掠。
被劫文物清单
抗战结束后,中方即提出日方归还战时劫掠文物的相关要求。故宫博物院也将战时被劫文物列出清单。
论文《故宫陷留南京文物损失之研究》截图
但这次追索几乎没有结果。有学者坦言,自己细看日本相关文件,其中“多系粉饰推诿之语,声称战时在中国各地成立组织机构以保护中国文物,而对中国提出的具体劫案,则推说当事人没有找到,或说中国方面把时间、地点、日本部队番号搞错了,或者干脆说文物可能毁于战火了,在日本国内没有发现”。
历史不应因时间的流失而淡忘。就如同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中说的那句话——任何一国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
编辑:何颖
责编:王珊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