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英雄团长”祁发宝:扎根边防20多年,捡粪烧火爬冰卧雪

@中国新闻网

“多年来,我曾40余次遭遇暴风雪和泥石流,和我一起出生入死的战友,16人掉入冰河和雪坑遇险,2人长眠于雪山。”


2月19日,《解放军报》刊发了题为《英雄屹立喀喇昆仑》的反映中印边境任务部队官兵卫国戍边先进事迹的报道。其中,“卫国戍边英雄团长”祁发宝直面外军,把坚强的后背留给战友和祖国的画面,感动了无数网友。

胸膛迎向敌军重围,后背留给祖国和战友的英雄本色


报道称,2020年6月,外军公然违背与我方达成的共识,越线搭设帐篷。按照处理边境事件的惯例和双方之前达成的约定,我某边防团团长祁发宝本着谈判解决问题的诚意,仅带几名官兵,蹚过齐腰深的河水前出交涉。 
  
交涉过程中,对方无视我方诚意,早有预谋地潜藏、调动大量兵力,企图凭借人多势众迫使我方退让。祁发宝张开双臂挡在外军面前,大声呵斥:“你们破坏共识,要承担一切后果!”同时组织官兵占据有利地形。

官兵们组成战斗队形,与数倍于己的外军对峙。对方用钢管、棍棒、石块发起攻击。祁发宝成为重点攻击目标,头部遭到重创。祁发宝被救出后,左前额骨破裂,有一道十几厘米长的口子。包扎伤口时,“他一把扯掉头上的绷带,还想起身往前冲,那是他最后一丝力气,随后又晕倒了”。

事后,中央军委授予祁发宝“卫国戍边英雄团长”荣誉称号。


之前,祁发宝出生入死,用生命卫国戍边的先进事迹已多次见诸媒体。

2015年8月,央视七套《军旅人生》八一特别节目曾对时任阿里军分区某边防团札达营营长的祁发宝进行报道,节目中,祁发宝讲述了他和兄弟扎根边防的故事,内容如下:


我叫祁发宝,今年(2015年)36岁,来自甘肃武威,现任阿里军分区某边防团札达营营长。18岁那年,我因为家庭困难读不起大学,高中毕业后就选择了参军入伍。1999年,我拿下了南疆军区某军事课目比赛第一名,从而获得了考学提干的机会。毕业后,我选择来到西藏阿里。很多人觉得阿里很美,甚至不远万里驱车游玩,可在我们眼里,这里却是没有最苦、只有更苦的地方。



困难一:生活条件艰苦

1997年,18岁的我参军入伍。六年后,我从乌鲁木齐陆军学院毕业后,主动选择到阿里当兵。我蹲守的前哨执勤点靠近中印边界线,海拔超过5500米,极度严寒和缺氧。由于当时连顶帐篷都没有,在夜间执勤时,我只能在睡袋里打个盹。我们的物资都是直升机运输的,到冬天的时候封山,直升机没有办法起飞,我们甚至长达半个月以上都没有物资,只能靠巡逻间隙出去挖野菜撑着。



困难二:四处危机重重

这里,夏季山洪不断,冬天大雪封山长达8个月之久。通向山外的道路,尽是巨石林立,沟壑林立,十分艰险。2005年7月的一天,我带队骑马巡逻,就在途经一段不足50厘米宽的马道时,我座下的军马突失前蹄,瞬间跌下了千米深的悬崖。我借助马的反作用力,幸运地把我推到悬崖的沿子上,摔到沿子上马就下去了。十几年来,我曾40余次遭遇暴风雪和泥石流,和我一起出生入死的战友,16人掉入冰河和雪坑遇险,2人长眠于雪山。



困难三:常年与寂寞为伴

最苦的不是自然环境,最苦的是我们战士们心里面的苦。在这里见不到陌生人,只能看到天和雪山。为了调动着大伙儿的积极性,我就带领大家一起看书学习,一起改进训练器材,并一手打造出了前哨的帐篷文化、雪地文化和石头文化。夜间站哨是我给自己定下的规矩之一。每次站岗,我都会主动选择值守气温最低的第二、三班岗。冬天的时候,为了抵御寒冷和困意,以前从来不吃辣椒的我,硬是在半个月的时间里,吃下了三十多包朝天椒,整个嘴唇都起满了水泡。





这次采访视频被媒体翻出后,里面的众多细节感动网友,#祁发宝自己背柴100斤让战士背不超50斤#、#重伤的戍边英雄曾为受伤战友落泪#等话题纷纷登上热搜。在战友面前,他是袍泽兄弟,在敌人面前,他是钢铁硬汉。

面对高寒缺氧、危机四伏、人迹罕至的恶劣环境,祁发宝和战友们以“宁让生命透支,不让使命欠账”的斗志,坚守在高海拔的风雪边关。对他们来说,坚守是一种付出,是一种忠诚,更是一种责任。

致敬戍边英雄!

来源:解放军报、央视七套军旅人生
编辑:张小雨
责编:宋方灿


RECOMMEND
推荐阅读

诋毁戍边英雄!大V辣笔小球被刑拘!


最高检依法对李金早决定逮捕!


新年各地楼市过“泼水节”后,房价会降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