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个新机构在全国两会前挂牌!代表委员都怎么说?

作者:夏宾 李新锁 王鹏 童笑雨 沙见龙 贺劭清


千呼万唤始出来,国家乡村振兴局今天(25日)正式挂牌!
  
从在《求是》杂志刊发署名文章,到联合制作《摆脱贫困》专题片,再加上今天的挂牌消息,国家乡村振兴局最近的每次亮相都全网刷屏。
  
因为,这个新机构的诞生,不仅对标未来一段时间中国的新任务,也意味着中国乡村振兴工作正式拉开新序幕。

  

2月25日,国家乡村振兴局正式挂牌。图为相关工作人员在国家乡村振兴局牌子前拍照留念。中新社记者 蒋启明 摄


当前,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三农”工作重心历史性地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转移,必然需要专门机构在更广范围、更深程度来统筹推进具体工作,国家乡村振兴局由此应运而生。巩固拓展脱贫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这一话题也必将是今年全国两会的重要内容。那么,代表委员们对此都怎么说?
  
没有规划,就像是盲人赶路
  
长期身处农村,三农问题总是全国人大代表、山西昔阳县大寨村党总支书记郭凤莲绕不开的牵挂。
  
“在脱贫攻坚中,部分地区选择短、平、快种植、养殖项目。在后续乡村振兴中,这些项目可持续性有待考验。”郭凤莲说,希望国家层面在农村项目、产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给予恰当引导。
  

大寨村新貌。聂志明 摄


改革开放以来,大寨历经“二次创业”、传统煤铁产业转型等阶段。在中国进入新发展阶段之际,大寨也面临新的发展关口。
  
“没有规划,就像是盲人赶路。”郭凤莲表示,待全国两会结束后,她将邀请相关专家给大寨把脉问诊,确定新的发展方向。
  
“我文化水平不高,有些老办法已经不适应时代发展,乡村振兴迫切需要高素质青年人才。”谈及未来发展,郭凤莲毫不掩饰对人才的渴求。
  
郭凤莲说,“大寨的山绿了,村庄也建设好了,接下来就是谋划新兴产业,推动旅游产业升级”。现在,很多农村面临“本土人才赶不上,外来人才配不上”困境,未来必须补上人才短板。
  
“借网”盼更多“丁真”出现
  
“实现脱贫后要实现乡村振兴,不论发展旅游业还是种植、养殖业,我们都得把互联网用好。”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市雅拉乡头道桥村党支部书记郑建英认为,涉藏地区乡村振兴需“借力”互联网。“我们甘孜州理塘县的丁真火了,大家都觉得很骄傲,一个藏族小伙子带动了旅游业发展。”
  
数据显示,丁真走红的2020年第四季度,甘孜州共接待游客1037.91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09.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5.24%和48.14%。
  

图为丁真接受记者采访。中新社记者 刘忠俊 摄

“我们涉藏地区自然资源得天独厚,天然适合发展旅游业,希望未来乡村深度利用互联网,能有更多‘丁真’出现。”郑建英说。
  
除了打造“网红”,郑建英表示,互联网也能为涉藏地区农产品提供广阔销路。“现在我们村里很多年轻人,电商平台用得很好,在网上就把虫草、松茸、牦牛肉等土特产卖光了,但是还缺乏规划,规模不大。”
  
此外,郑建英还格外重视涉藏地区乡村宅基地和自建房政策。“我们涉藏地区地广人稀,我想提提建议,看宅基地和自建房能不能放宽。”
  
建议设“碳市场”开发乡村碳汇产品
  
全国人大代表、浙江农林大学党委书记沈满洪发现,一大批美丽乡村在浙江涌现,但美中不足的是,美丽乡村转化美丽经济路径过于单一,乡村振兴过于依赖乡村旅游,造成同质化竞争过剩。
  
他建议,乡村振兴并非仅仅是乡村旅游,要创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体制机制,开发乡村碳汇产品,借此创新发展美丽经济,推动乡村振兴。
  

杭州临安龙门秘境,村民与游客在溪水中嬉戏。范宇斌 摄

因在乡村长大,他对乡村感情深厚,采访中他多次提到,若在建立碳市场的基础上,出售乡村碳汇产品,这必将开拓出一条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之路,为乡村振兴找到抓手。
  
碳汇指通过植树造林、森林管理、植被恢复等措施,利用植物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在植被和土壤中,从而减少温室气体在大气中浓度的过程。
  
沈满洪说,如果把碳排放权转化为经济价值,就能把乡村固碳的生态植物变成指标,卖给需要减排的企业。一方面实现碳中和,另一方面带动乡村农民的增收。
  
应建立预警精准扶贫
  
“脱贫不返贫才是真脱贫,中国需要尽快建立完善的长效保障机制,防止脱贫人口返贫。”全国人大代表、淄博市原山林场原党委书记孙建博将目光聚焦在中国如何巩固和提高脱贫成果。
  
在调研中孙建博发现,已脱贫的地区和人口中,仍存在产业基础较薄弱,就业不稳定,因身体残疾直接失去劳动能力需要政府“兜底”等现象,有因病、因灾返贫的风险。
  

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塞罕坝人在极其恶劣的自然环境下造起了112万亩的世界最大人工林。中新社记者 杨可佳 摄


据初步统计,中国已脱贫人口中有近200万人存在返贫风险,边缘人口中还有近300万人存在致贫风险。
  
对此,孙建博在今年全国两会准备了《关于建立并完善脱贫人口脱贫不返贫保障机制的建议》,助力中国打赢这场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力度最强的脱贫攻坚战。
  
“脱贫过程中实施了精准扶贫,防止返贫也要精准施策。”孙建博说,首先要建立预警机制,借助大数据支撑,紧盯就医、上学、工资性收入等数据,筛查支出骤增、收入骤减对象,及时拉响警报、跟进帮扶。
  
在建立健全保障机制方面,孙建博认为,首当其冲的是医疗保障体系,要进一步完善大病补充保险、社会救助、政府兜底保障等政策机制,对症下药消除返贫风险点。建立“基本医保+大病医保+医疗救助+商业医保”等多层次医保救助体系,减少贫困重度残疾人的看病康复花销。
  
乡村振兴是当代农村青年的历史机遇
  
“乡村振兴是当代农村青年的历史机遇,同样,如果缺了有知识、眼界、抱负的返乡青年参与,乡村振兴就会成为‘空谈’。”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苍溪县白驿镇岫云村党支部书记李君表示,吸引更多“跃龙门”的农村大学生、外出能人,“回农门”投身于乡村振兴的浪潮中,首先要“让年轻人看到希望”。


长期扎根农村的李君本身亦是“回农门”的返乡青年之一。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后,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的李君放弃了成都的高薪工作,回到受灾严重的家乡岫云村。

广元市苍溪县岫云村风景如画。

十余年间,李君带领村民修路引资、发展特色农业、探索“共享养猪”等互联网致富法,让这座秦巴山区深处没有水泥路、没有资源、也没有支柱产业的“三无”贫困村发展为当地知名的“致富带头村”。
  
两个月前,李君已开始在互联网社交平台通过短视频、直播等方式,搜集网友对“今日农村如何吸引更多年轻人返乡”的建议。


为了给返乡青年提供更大的舞台,李君建议,除了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还应围绕农业职业经理人、现代青年农场主、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骨干和农业产业扶贫对象等展开职业技能培训,通过培训使一部分小农户能够发展成为家庭农场。并通过大力培育发展家庭农场,促进农民合作社规范发展。
  
在“大国小农”的基本国情下,小农户能否进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决定着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成败。李君表示,农业现代化不代表产业规模化,而是通过组织形式的现代化,让千千万万的小农户实现生产的标准化、营销的专业化、产品的特色化,而越来越多的返乡青年,或将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之匙”。




编辑:朴丽娜

责编:宋方灿



RECOMMEND
推荐阅读

国家乡村振兴局挂牌,王正谱任党组书记、局长!


两会前瞻:脱贫摘帽不是终点,中国怎样向乡村振兴过渡?


这一瞬让人泪目!致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