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50年前那一握,如何改变了世界? | 东西问

中国新闻社 中国新闻网 2022-03-15


中美关系需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来源:中国新闻社(CNS1952)
中新社记者:罗海兵
全文字数:2726
预计阅读时间:8分钟


1972年2月21日,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抵达北京,开启了“改变世界的一周”。凭借两国领导人的战略眼光和卓越智慧,中美打破22年的隔阂,实现历史性“握手”。50年后的今天,中美关系正面临50年来前所未有的重大挑战和冲击,两国如何从历史中寻找答案?展望未来,两国又如何续写合作的新篇章?

  

近日,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执行院长、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执行主任朱锋教授接受“东西问”独家专访时表示,尼克松访华50年后中美关系已经不再是简单的保持两国交往,未来中美两国能否回归健康的合作性发展轨道,将会决定世界和平与繁荣的未来。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在存有巨大分歧的历史条件下发表《上海公报》,实现历史性“握手”。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72年,中美为何会突然打破22年的隔离冰冻关系?

  

朱锋:50年前尼克松总统打破1949年以来的中美敌对与隔阂访问中国,是基于美国对苏冷战的需要和对当时美苏冷战战略格局的判断。


1968年布拉格之春事件中,苏联出兵捷克、美苏冷战激化。尼克松在1969年竞选美国总统时,曾非常明确地提出,认为世界已经分成5大力量板块,美国、苏联、欧洲、日本和中国。这5大力量板块不仅代表了尼克松政府对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取得成就的历史性重视,也代表了1960年代末1970年代初新中国的成功发展,中国已经成为西方国家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力量。

  

尼克松访华的根本目的就是美国面对世界力量板块的重新布局,要通过拉近与中国的关系来联华制苏。但1949年以来中美一直处于完全的对立之中,接近要通过什么方式来实现?1971年4月,美国乒乓球代表团访问中国,两国启动“乒乓外交”。紧接着尼克松政府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访问北京,双方正式开启了官方接触,商定了尼克松总统1972年2月的访华日程。51年前的“乒乓外交”由此获得了“小球博大球”的美誉。

  

尼克松访华期间中美签署的《上海公报》,代表了两国领导人战略眼光和战略决断。这种眼光从美国的角度来讲,它必须面对1949年以后新中国成立和中国的发展,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多元力量的一个重要成员。从中国的角度来讲,也需要在西方大国阵营中寻找积极的支持与合作力量。


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经过反复磋商,终于在上海签订了《联合公报》,标志着中美两国正常化过程的开始。图为毛泽东主席会晤尼克松总统。中新社发 钟欣 摄
 
中新社记者:尼克松曾在回忆录中深情忆述这次北京之旅。回溯历史,你认为尼克松访华最重要的意义是什么?
  
朱锋:尼克松访华确实是一个历史性事件。尼克松后来在自己的回忆录中曾经充满深情地说,他当年是怀着一种忐忑不安的心情踏上了北京之旅,并没有足够的把握,到底应该如何面对中国的领导人,面对这样一个神秘的东方大国?通过在华一个星期的行程,他不仅对这个国家有所了解,而且他相信中美两国领导人跨越太平洋的握手,代表了世界合作、和平的新力量。
  
尼克松访华不仅打开了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大门,最重要的是重新开启了中美两个大国握手合作的历史进程。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美两国是浴血奋战的盟友,共同打败了日本军国主义势力。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跨越了意识形态的阵营对立,重新把两个国家、两个伟大的文明连接在一起。

美国前总统尼克松1972年访华时赠送给毛泽东主席的瓷塑礼品。中新社发 郑萍萍 摄

中新社记者:尼克松访华被称为“改变世界的一周”,于世界而言,有哪些深远影响?
  
朱锋: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中美终于开始化敌为友。1972年尼克松访华之前,中美在朝鲜战场、越南战场、台湾海峡,数次兵戎相见,是所谓的宿敌。但是两国领导人的战略眼光,完全可以根据现实真正寻找出关系发展的务实和解途径。
  
第二,大国外交需要根据国家利益和国际战略形势的变化不断推动国际力量的重新组合、建立有利于自身发展的新战略格局,为保障世界和平与发展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中美两国领导人跨越太平洋的握手,意味着中美两国可以跨越意识形态,包括地缘战略的原有冲突鸿沟,两国完全可以为人类共同和平发展与稳定的前景贡献大国责任、体现大国担当。
  
第三,在两国国内长期敌对的国内政治宣传舆论背景下,如何去建设一个可以重新和解与合作的两国关系?50年前尼克松的北京之行表达了实现大国合作的基本原则,这就是不管历史传统和意识形态如何不同,中美之间必须“相互尊重”。访问北京期间,尼克松在雪后登上长城,远眺中国的壮丽山河。在长城上他曾表达,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美国需要对中国有更多了解、更多尊重。

2002年,北京为纪念尼克松访华30周年及回顾中美关系举行《走向和平与合作之旅展》。一桌用当年宴请尼克松时所用的餐具摆放的宴席令参观者驻足。中新社发 陈艺 摄
 
中新社记者:以《公报》为指引,中美关系走过了50年历程。当前,中美关系面临新的挑战和冲击,两国如何从历史中寻找答案?
  
朱锋:中美关系需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50年前尼克松访华对于今天进一步让中美关系重新回归健康稳定轨道,具有重要的战略历史价值。
  
从1979年到现在,中美从敌对关系走向正常化,今天中美是世界上第二和第一大经济体,是这个世界上最大的贸易伙伴,而且两国人员和社会交流也非常活跃。冷战结束30年,世界的稳定和发展,其实与中美的合作进程有非常重要的关系。而回过头来看这一切,在半个世纪以前,两国领导人高超的战略眼光,和他们处理两国关系的政治技巧,为尼克松访华后50年中美关系历史性的巨变奠定了基础。
  
今天,中美关系正在出现的新的复杂化局面。尤其是特朗普政府,强调把中国视为最大战略对手,不惜在多方面打压中国,影响至今仍在。中美关系今天面临着新的挑战,需要的不是简单、戏剧化地夸大“中国阴谋论”或“美国阴谋论”,中美要重新回归当年两国领导人的战略眼光和责任担当。

2019年8月,美国前总统尼克松的故乡加州约巴林达市为远道而来的中国乒乓球国手们举行了一场热情的欢迎晚宴暨中美乒协乒乓交流会。中新社记者 张朔 摄

中新社记者:展望未来,中美战略竞争或将持续,两国如何续写合作的新篇章?
  
朱锋:中美关系已经是世界上最重要、却又最复杂的双边关系。未来到底应该怎样去设计、规划、追求,不仅考验两国领导人的眼光和责任,最重要的是两国社会,两国各种政治、经济、科技力量,都需要对中美关系的未来发展承担责任。
  
如何更好面对今天中美战略竞争所带来的影响和冲击,首先还是要回归历史,历史永远是我们最重要的教材。当年中美在经历了数度战场兵戎相见之后,可以打开大门,跨越太平洋握手,靠的不止是眼光和担当,当年促成尼克松总统和毛泽东主席历史性会谈取得重大成果的根本原因是中美两国的相互尊重。美国依然是今天世界的老大,但中国有着5000年的文明,不管在意识形态领域两国之间存在多少距离,在人类已经构成无法分离的命运共同体的今天,中美都需要重新从历史中寻找智慧,把握未来方向,所以相互尊重、合作共赢,依然是指导中美关系未来发展的最重要原则。
  
第二,不论今天有多少分歧,中美仍需要坐下来谈,通过对话沟通交流,寻找共同应对问题和争议的方法,管控两国关系中各种潜在的冲突和风险点,不要在涉及彼此核心利益的问题上过度操弄。台湾问题上美国必须“适可而止”,坚持“一中政策”的基本框架。
  
第三,面对现在的中美关系,两国仍要继续保持人民和人民之间的相互交流沟通。正如当年“小球博大球”对两国政治关系产生重要影响和作用,人民和人民的关系是50年来中美关系能够打破僵局获得历史性突破非常重要的基础。

受访者简介:


朱锋,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执行院长、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执行主任、中国国际关系学会副会长、中华日本学会副会长、中央外办和外交部重点合作智库首席专家。曾在美国布鲁金斯学会、美国哈佛大学费正清研究中心、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等国际知名学术机构担任访问学者。研究专长为:中美关系、东亚地区安全以及南海海上安全。

图片编辑:苏丹

编辑:赵一凡

责编:王珊珊


RECOMMEND
推荐阅读

为什么说北京冬奥会是一届伟大而珍贵的奥运会?| 东西问

2022-02-21

北京冬奥如何让世界再次认识中国?| 东西问

2022-02-21

这个中东国家,为何这么信任中国?| 东西问

2022-02-19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