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共识崩解的时代,那些需要你记住的书与人:2016年经济观察报·书评十大好书

2017-01-11 经观书评编辑部 经济观察报书评





《反思史学与史学反思》


历史叙述常常为民族认同的形成与政治秩序的建立发声,本书作者王明珂先生在几十年的田野调查经验与史学训练中,重新反思大众习以为常并沉淀多年的历史记忆是如何形塑国民的历史认知,去体会中心史观背后那些被遗忘与忽视的族群的演进以及被遮蔽的真实世界。

 

 
《“边缘人”纪事》


当历史的洪流席卷而过,小人物的命运才会慢慢地被发掘与考察。在本书中,杨奎松先生不动声色地爬梳档案,着力挖掘了8位在建国后波诡云谲的时局中沉浮动荡的小人物的历史。在看似枯燥与浩繁的档案中,他们都曾热烈地迎接着新时代的到来,却被严酷的环境所洗刷与冲击,最终无可奈何地被时代所淘汰。一个有良知历史学者也许不会在公共领域发言,而一本严肃的历史著述却依然可以传达出他真正的关怀——改善每一个人的处境,尊重每一个人的表达与选择。

 

 

《威权政治》


在全球化让每个个体日趋紧密的今天,底层的命运却常常被精英、政府所忽视。随着技术的进步以及政府权力的扩张,贫困问题常常被视作简单的经济扶持就可轻松解决。发展经济学家威廉·伊斯特利在《威权政治》一书中指出,解决贫困与发展机会不均等的内在逻辑并非对于穷人居高临下式的经济扶持,而在于扩大选择的权利与民主制度完善后所给予的经济发展机会。而在贫富差距日益扩大的今天,民主政治的存在依然是沟通不同阶层与不同人群的必要机制。

 

 

《马克斯·韦伯与德国政治》


德国学者蒙森经历了德国在20世纪的浩劫,他以“后见之明”评价韦伯晚年思想转向的“误入歧途”。 在阅读了韦伯的大量书信与全部著述之后,蒙森以历史主义的方式解释了韦伯是怎样面对官僚化、理性化的世界,为了回应“德国崛起”的命题,最终暴露了国家主义的面孔。作为一个思想史上的重要象征,韦伯的歧路对于中国的知识人依然有着警示与启迪,一个迈向世界的大国,如何在竞逐富强与普世正义之间取得平衡?知识分子能否以伦理与启蒙的价值中和现实政治的扩张性与排他性?回望韦伯当年的选择与判断,我们似乎仍然可以获得对于当今中国在国际秩序中的共情与理解。

 



《艾希曼在耶路撒冷》


当法律成为不义的源泉,每个人应该如何为自己的命运抉择?集体狂热袭来,大众成为迫害者,个体又如何为自己开脱与辩护?阿伦特的“平庸之恶”的论书,在某种程度上宣判了人性中难以逃避的罪行——麻木、冷漠以及对于暴力的崇拜,每个人对于政治的逃避与责任的漠视,某种程度上酿成了人类历史上最惨烈的悲剧。这虽然是阿伦特在其几十年前的经典著述中提出的命题,但悲哀之处在于,它仍未过时。

 

 

《逃避统治的艺术》


我们常常把政府的存在与秩序看作理所当然,而作者詹姆斯·斯科特发掘了一段被忽略的历史——在东南亚的密林中,人类对于无政府主义的追求,并进而探究究竟是什么造成了人民逃离政府和秩序,寻找自治。本书的意义在于,作者撕开了主流的历史进步论的一个口子,以重新思考人类与政府关系的起源。

 

 

《西班牙内战》


西班牙内战作为“一战”与“二战”之间的插曲,在历史上常常被作为“二战”的铺垫所叙述。而这场历史上并不被重视的战争,却可以视作二十世纪浩浩荡荡的左翼运动的缩影——曾经以理想与神圣自居的“革命”迅速成为吞噬人类自由与尊严的怪兽,理想满满的革命者被革命异化,成为更加可怕的统治者。

 

《西班牙内战》的作者博洛滕,参与并目睹了西班牙内战的诞生与落幕,并终生投入到西班牙内战的研究,独自一人用毕生的心血澄清了被意识形态与政治宣传所伪造、遮蔽与扭曲的真相——这并不是一场简单地可以用正义与非正义划分的战争,革命者未必更高尚,主流话语权的控制者似乎与他所反对的同样卑劣。我们早已不再生活在革命的阴影之下,但是革命话语与思维,依然牵动着我们当下的生活,这也是本书在中国出版的价值。

 

 

《二手时间》


这部作品的光芒并不在于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而在于当我们接受了苏联解体的宏大叙事、并欢呼“历史的终结”之时,阿列克谢耶维奇却呈现了一副我们不愿正视的图景:小人物们不仅遭受着昔日体制的压迫与边缘化,在旧的体制中无所适从;更在新的自由主义时代遭遇新的彷徨,在新的世界日渐沉沦。在非虚构写作日渐商业化、碎片化的存在,阿列克谢耶维奇依然撑起了写作的另外一种可能:当一个民族对苦难日渐麻木的时候,写作与真实的力量依然能为其树立起一座纪念碑。

 

 

《里尔克诗全集》


诗歌是文学殿堂最璀璨的明珠,而里尔克作为诗人的价值也无需任何言辞的修饰与加冕。在这套汉语世界最完善的《里尔克诗全集》背后,译者陈宁——这位同样孤独与敏感的灵魂,在里尔克的诗歌里寻找到了慰藉与依托,而来自诗歌世界的温暖,也陪伴他走到了生命的最后时刻。一个冷寂与短暂的生命,终究没有辜负他生命最初的梦想。

 

 

《中国的中等收入转型》


中国的中等收入转型是当下现实而又迫切的命题:如果转型成功,中国将成功进入稳定、富裕的国家行列;如果失败,“拉美陷阱”即是前车之鉴。但究竟该如何转型,或许绝大多数人都会语焉不详。由亚洲开发银行经济研究局与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合作编写的这部报告合集,则详尽而具体的分析了中国中等收入转型面临的挑战,并提供了可能的政策选项。当下的中国,需要“价值观”,更需要“方法论”。

 

 

年度致敬系列颁奖词:



 

2016年度致敬作者  任剑涛


在中国现代性转型持续深化的今天,政治学应当为中国日渐浮现的各种问题提供怎样的思想资源?在中国政治学界,任剑涛先生出入于中西政治思想与中国现实政治观察之间。在他的作品里,无论是对于思想谱系的回溯,还是对于中国改革中的政策分析,无疑都透露出了共同的关怀——在国家现代化进程中,介入中国的“立宪时刻”;在日渐苏醒的公共空间中,呼唤真正的公民精神;在改革所逐渐扩展的社会空间中,展现政治学对于自由、平等、法治的关怀;在断裂的中国传统里,接续自由、平等、人道的伦理关怀;在国家转型的路径中,告别急功近利的追求,以公民权利与自由的落实,建构新的公共生活。


 

2016年度致敬译者  冯克利


无论我们怀有多么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也无法否认,近代以来,西方一直是中国的一个镜鉴。从《民主新论》、《乌合之众》到《致命的自负》,从哈耶克、布坎南到贡斯当、阿克顿……冯克利先生20多年来持续翻译、引介西方经典学术论著,为我们准确了解和正确认识西方搭建了一座不可或缺的桥梁——尤其是他对保守主义思想的引介,使我们得以丰富对西方政治哲学的认知,从而可以借鉴更丰富的政治自由来扩展我们对中国现实政治的认知。


 


 

2016年度致敬书系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文学纪念碑”丛书


《陀思妥耶夫斯基传》、《曼德施塔姆夫人回忆录》、《捍卫记忆》、《一八六七年日记》……“文学纪念碑”系列丛书让我们深思:假如身处晦暗的年代,良知应该如何呼唤光芒?当不义与犬儒横扫一切,我们又应该怀着怎样的信念理解生活而不至于丧失爱与希望?无论是刑场上等待死刑的陀思妥耶夫斯基、还是在集中营中贫病交加的曼德尔施塔姆,他们的故事给了黑暗时代中的一抹暖色。天才作家的卓绝之处在于,他们在社会的集体灾难之中,发现了人类生活共同的法则,使灾难淡化为伟大价值观念的背景,并使之成为自己人格的注脚。感谢“文学纪念碑”系列丛书,使我们得以重新感知那些伟大的灵魂、得以重温黑暗袭来时人性的闪光。这道光彩,是文学得以延续、人性在磨难中从不湮没的力量。


 

2016年度致敬书系  中信出版集团“比较译丛”


美国政治学家李普塞特说,“只懂得一个国家的人,他实际上什么都不懂”。因为只有越过自己的国家,才能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共同规律,什么是特殊情况。在“普世价值”与“中国特色”的对垒拉锯中,“比较译丛”以其对高水准经济学著作的持续引入,拓宽了我们的认知——经济学不仅是一系列复杂的算法、模型;也不仅是对于经济成就的盲目歌颂,而应当关注福利的落实、公平与正义的安顿,以及繁荣背后的一系列隐忧。更重要的是,认知扩展及思想观念的创新,可以放宽政策选择所面临的政治约束。

 


 

2016年度致敬出版品牌 新民说


无论是“救亡压倒启蒙”还是“告别革命”,我们都需要平心静气地承接自梁启超以来的近代社会理想——通过对常识、理性的传播,提振大众对于公共事务的热情,形塑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公民,改变我们的政治生态。“新民说”系列作品的出版,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出版品牌背后的关怀与执着;沟通中国传统与西方法政理念,在鲜明的理念之争之外,寻找一条沟通左右中外的“中道”。公民社会的诞生正依托于此。


 

2016年度致敬书评人   尹敏志


作为《经济观察报·书评》最为资深的作者之一,尹敏志关注中国近代学术的演进以及在专业史学视角下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书评是对学术传统的回顾,同时还开启新的问题与新的路径。作为青年学人,在尹敏志的作品里,我们可以读到作者对于源远流长的文史之学与现代学术的温情与敬意,也可以看出他个人的反思——在一个学术全球化时代,历史学与社会科学如何进行深入对话?如何在一个学科分工日益明确、表达碎片化、专业化的时代,让学术面对公众,传播常识与思想的力量?我们也希望,能有越来越多的青年学人,用属于他们的表达方式,传递学术在书斋之外的道德责任与知性的魅力。


 


 2016年度致敬出版人 汪宇


汪宇先生主持的启蒙编译所,以“启蒙”作为传递知识的核心使命,与理性张扬、概念横行的建构主义性的启蒙不同,启蒙编译所的关怀依然在现代中国,通过对西方学术思想源流的澄清与展示,廓清中国当下的理论迷雾。当富有与贫穷的差距日渐增大、自由日渐被技术与惰性所侵蚀,人类古老的概念与情感,依旧需要界定与厘清。而在启蒙编译所出版的图书中,我们可以看到这种敏锐与坚持——对自由市场的笃定,对妥协与宽容的呼唤,对理性与科学的反思……这一切,都体现出汪宇先生的价值理念和他对现代文明的理解。出版已经是商业,但在汪宇,出版是清贫、是孤寂,但我们通过他读出了书籍之所以超越现实的力量。



经济观察报书评

eeobook

阅读有难度的文章,每天成长一点点

合作及投稿邮箱:eeobook@sina.com

长按识别二维码


纸城。有趣,但不低俗;严肃,却不正襟危坐。这里有一些拒绝无病呻吟的文艺生活,一捧拿得起放不下的审美趣味,或者再加一点无伤大雅的吃喝玩乐。欢迎入住纸城,让我们轻盈、透明地生活在别处。


长按二维码可识别关注paper-city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