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两个帝国之间的黑色暗影:二战中为什么苏联会出现“伪军”?


作者=阎滨

来源=《凤凰周刊》



“在东普鲁土,在离我几步的地方,沿路边押送着三个被俘的弗拉索夫分子,公路上正好轰隆轰隆地开过一辆T-34坦克。突然一个俘虏挣脱出来,纵身一跳,像燕子飞似的扑到了坦克下面。坦克闪了一下,但履带的边缘还是把他轧了。被轧坏的人还在扭动,鲜红的血沫流到了嘴唇上。他宁愿像士兵一样死去,而不愿在刑讯室给吊死。”


《古拉格群岛》一书中,苏联作家索尔仁尼琴回忆第一次注意到弗拉索夫分子的场景,他当时是苏军炮兵部队军官。后来,因言获罪的他在劳改营里遇到过形形色色的服刑人员,从革命前的有产阶级、旧政权分子等革命对象,到苏联社会的政治犯、刑事犯及三教九流各色人等,他发现只有弗拉索夫分子从不唉声叹气。


这是一个不同寻常的群体,他们从不期待宽恕和大赦。能活着走进劳改营者已经是幸运儿了,只要苏军士兵在战场上听到德军及其仆从军俘虏们清楚说出一句俄国话,往往将对方视为弗拉索夫分子而就地枪毙。实际上,这些认贼作父者固然反布尔什维克体制,但他们也反西方寡头资本主义,鼓吹俄罗斯民族主义和东正教信仰,是个极为复杂的历史群体。


形形色色的苏联伪军


战争的最初6个月内,德军始料不及地俘虏了400万苏军。东线战场的第一个冬天,设在露天大草原的临时战俘营,不过是用铁丝网将成千上万名战俘圈起来,他们露天而息、食不果腹。被饿死外,很多战俘被德国人用火车拉离苏联,被直接送进了设在波兰等地的集中营。


如在奥斯维辛,他们被成批送进毒气室,或被用于各种活体医学实验,或因苦役劳动而大批饿死、病死、累死。二战中共有570万苏军被俘,370万人死于德军看押中。其中约50万人是被直接处决的,只因身份是犹太人或共产党员,或者在文盲众多的苏军士兵中看上去像知识分子。


但从1942年开始,苏联内务人民委员部在审讯德军战俘时吃惊发现,参加德军的苏联平民甚至前红军士兵的数量越来越多。一些人是志愿加入德军的,更多人被从战俘营招募去弥补德军日益匮乏的人力,这些人被称为希维人(Hiwis,德语“志愿者”的缩写)。


一开始,苏军战俘们选择加入德军多半是为获得一点食物,或者逃避被送进集中营的命运。最早一批戴上Hiwis袖章的苏军战俘,主要从事厨师、司机,或挖掘工事、搬运物资等苦力劳动。不久,更多的苏军战俘直接换上德军军服,拿起武器和同胞作战。


德军伤亡不断加剧,人力危机日益严重,东线德军愈发离不开数量剧增的希维人。“我们曾经拼命与之战斗的‘野兽’,现在竟与我们朝夕相处地生活在一起。我们不得不利用苏军战俘来弥补人力不足,很多战俘甚至当上了炮手。”德国第6集团军参谋长格罗斯库特上校曾写道,该集团军在斯大林格勒全军覆没。到1942年底,在斯大林格勒城下战斗的德军就包括7万多名苏军战俘,占该地区德军兵力的近五分之一,相当数量希维人和德军一起战斗到最后一刻。


伪军数量变大,很大程度上因苏联政府以过于激进的政策对待落入敌手的自己人,斯大林认为军人与外界的任何接触都可能削弱他们对苏维埃的忠诚。当斯大林将不幸被俘者与主动投敌者不加区分视为叛国者时,战俘们就没动力继续效忠苏联,他们甚至认为加入德军不失为反抗斯大林统治的一条出路。苏军战俘和劳工们尤其震惊于德国农业的高效、农村的富足整洁,因此产生了对苏联体制的失望。


此外,很多对斯大林统治不满的少数民族如哥萨克人、波罗的海三国的人、乌克兰人、高加索的格鲁吉亚人、亚美尼亚人、土耳其斯坦和一些穆斯林小民族,出于民族独立的动机选择为德军而战。他们汇聚成一支成分复杂、动机各异的伪军队伍。至1943年中期,超过100万各路苏联伪军在为德军战斗,还有越来越多的苏军战俘选择为德军当劳工,即“东方劳工”。1944年中期,劳工数达到了顶峰75万人,“东方劳工”遍布从北极到北非的各个德占区。


从苏军新星到傀儡首脑


越来越多的德国军官认识到东线的唯一取胜希望,就是充当“解放者”,把俄国人从斯大林统治下“解救”出来。德军高层情报机构早在1941年秋得出结论,纳粹单凭武力根本不可能取得对苏战争的胜利,除非能将侵略战争变成另一次俄国内战。


为便于管理,德国在1942年底计划将松散的苏联各路伪军统一划入一个部门。当时,伪军分布在东线的100多个德国师里。德国在被俘的苏军高级将领中努力寻找一位有分量、有影响力的领袖人物,希望此人足以号召统领整个苏联伪军,进而有效整合、动员苏联沦陷区的军民与资源为德国服务,战后以此为基础建立一个亲德政府。1942年夏天,这个人物出现了,他便是安德烈·安德烈耶维奇·弗拉索夫。


1900年,弗拉索夫生于下诺夫戈罗德省一个农民家庭,父亲曾是沙皇的禁卫骑兵。弗拉索夫生于旧社会,长在红旗下,读完小学的他因革命爆发而未能读完中学,1919年春参加红军,后成为一名职业军人并步步登高。1938年,弗拉索夫被派往中国担任军事顾问参与抗战,表现优异,1939年底回国前夕受蒋介石以金表相赠。


年轻的弗拉索夫与党和军队的高层领导无甚瓜葛,成为大清洗后被火箭般提拔的新生干部。他先被任命为师长,次年被授予少将军衔。为填补被清洗者留下的空缺,斯大林突击提拔了一大批人,他们多数是庸才,弗拉索夫却和朱可夫等人类似,属于这个群体中的少数拔尖者。


苏德战争初期,弗拉索夫因表现优异而声名鹊起,很快晋升军长、集团军司令。弗拉索夫的部队在莫斯科保卫战中做出重要贡献,《真理报》将他与朱可夫、罗科索夫斯基等日后声名显赫的年轻将领们列在一起,做了大幅报道。作为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弗拉索夫的名字响彻全国。


1942年初,弗拉索夫晋升为方面军副司令,被斯大林派到形势极端紧张的列宁格勒外围沃尔霍夫地区去“救火”。在这片人迹罕至的沼泽地里,他的部队经历了四个月饥饿和死亡的折磨,斯大林禁止他们撤退。1942年7月,全军覆没,弗拉索夫被德军俘虏后进入高级军官战俘营。这个营地的管理者,即未来密谋刺杀希特勒的施陶芬贝格伯爵,弗拉索夫受到了德军地下反对派的庇护。


早在弗拉索夫结束中国的使命回国后,他被家乡极端贫困的现实所震惊,皇权思想浓厚的父亲向他抱怨集体农庄制度下的农村“今不如昔”。他那出身富农的岳父母,则是镇压富农运动的受害者。弗拉索夫表面上被迫和他们断绝关系,暗中一直帮助对方。


对苏联体制早有不满情绪的他,一旦沦为战俘,非常清楚自己的命运已从斯大林的宠儿堕入万劫不复的地狱。当德军内一批希望挑动苏联内战的军官找到他,询问他是否对从事反苏维埃政治运动有兴趣时,双方一拍即合。1942年秋,德国宣告这位全苏尽人皆知的青年将领已投身自己的怀抱,即将扛起俄罗斯民族“解放运动”的大旗。


与此同时,纳粹高层内部已正式否决了一批德军军官极力主张建立俄国民族武装的方案,仍坚持原定的东方殖民计划。事实上,弗拉索夫一开始就在从事一项得不到纳粹最高层支持的事业。


俄罗斯民族“解放运动”闹剧


庇护弗拉索夫的德国军官们试图尽可能帮助他,他们筹划以弗拉索夫的名义发布了所谓“斯摩棱斯克宣言”,即以一个名义上坐落于斯摩棱斯克,但当时并不存在的俄罗斯民族解放委员会的名义,宣称英美资本家与布尔什维克签订了秘密议定书并图谋掠夺俄罗斯的资源,驱使俄国人民为其卖命。德国发动战争的目的,被美化为追求一个“没有资本家和布尔什维克的新欧洲”。


宣言共列出了三个目标和十三条原则,许诺给予一切民主自由、释放政治犯并恢复宗教自由、取消集体农庄和强迫劳动、恢复工商业和经济自由等。宣言最后以俄罗斯委员会主席弗拉索夫的署名结尾。


德军在占领区和前线大量散发这份宣言,引起很大反响。占领区的民众开始对这个虚假的委员会及其“领袖”弗拉索夫产生了幻想,大批苏军士兵拿着传单悄悄跑向德军一侧。为了让占领区民众相信俄罗斯解放运动的存在,德军安排弗拉索夫到各地发表演说。他的几次旅行鼓舞了占领区民众,促成了此“解放运动”的真正诞生。


闻知此事的希特勒大发雷霆,他严令关于弗拉索夫的一切行动只限于宣传,不得有实质性行动,永远不许建立任何形式的独立和统一的俄罗斯军队,德国只需要俄国人当劳动力。已经建立的各类伪军,只能被打散并配置在从苏德前线到大西洋沿岸的各处德国占领区,充当马前卒、炮灰。


1943年,希特勒下令解除大批俄罗斯志愿部队的武装,把众多的希维人送去挖煤,后更改命令,把志愿部队调往大西洋防线去对付西方盟国的军队。刚刚燃起一点苗头的俄罗斯“解放运动”便迅速偃旗息鼓。相反,斯大林在1943年敏锐抓住了俄罗斯民族主义大旗,悄悄收敛先前严苛的意识形态枷锁,如恢复了象征沙皇军队传统的肩章、允许东正教会活动、解散共产国际。弗拉索夫明白自己被德国人耍弄了,但开弓已无回头箭。


直到1944年下半年,纳粹在同盟国东西两线夹击下大势已去,才病急乱投医想到闲置了一年多的弗拉索夫。当年9月,党卫军头子希姆莱正式批准组建俄罗斯解放军(ROA)。11月,“俄国民族解放委员会”挂牌成立,在布拉格发表“布拉格宣言”,猛烈抨击“布尔什维克、以英美寡头们为首的帝国主义势力”,期待与德国的“光荣和平”。弗拉索夫终于获得了真正实践抱负的行动机会,但为时已晚,苏军已解放了全部国土,多数人都明白纳粹败局已定。


弗拉索夫的旗帜,对苏联各少数民族独立运动也缺乏吸引力。乌克兰民族独立领袖班杰拉,就拒绝与他结盟;波罗的海和高加索各民族,把弗拉索夫看作大俄罗斯主义分子,不愿受其控制;哥萨克部队直接拒绝接受其领导。即使在德国占领区内对参加俄罗斯解放军有兴趣的大批战俘和劳工,要把他们从各自劳动岗位上抽走也不容易。


直到1945年2月,俄罗斯解放军才凑出一个师的人数,遂宣告第1师正式成军,第2师开始组建。但此时连弗拉索夫也确信纳粹已接近灭亡,开始考虑自己的出路。


战争最后时刻,为了挽救即将覆灭的命运,各路俄罗斯伪军纷纷投奔弗拉索夫,俄罗斯解放军短期内膨胀到10万人。1945年4月底,捷克斯洛伐克爆发武装起义,纳粹派俄罗斯解放军去镇压。弗拉索夫意识到这是一个机会,战场倒戈也许能让西方盟国放他们一条生路。1945年5月5日,俄罗斯解放军向布拉格的德军开火,随同起义者一道解放了这座城市。


欧洲的战事结束后,弗拉索夫全军向英美盟军投降。然而根据雅尔塔协议的约定,盟军必须无条件地把俘虏到的一切苏联公民强制遣返回苏联。弗拉索夫及其部下被遣送回国,经苏联最高军事法庭判决,弗拉索夫和他的助手们在次年3月被绞死。而几十万的普通“弗拉索夫分子”不乏大量无辜者,他们根本没参加过任何伪军,他们只是不幸被俘的军人,或者是被德军强抓做劳工的平民,一概被扣上“弗拉索夫分子”帽子,战争残酷如斯。



纸城。有趣,但不低俗;严肃,却不正襟危坐。这里有一些拒绝无病呻吟的文艺生活,一捧拿得起放不下的审美趣味,或者再加一点无伤大雅的吃喝玩乐。欢迎入住纸城,让我们轻盈、透明地生活在别处。

长按二维码可识别关注paper-city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