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Shirley :Visions of Reality

2016-08-09 ICE Malt麦芽
-Preface

当沉默的画作变为活灵活现的影像,浓稠的纯色画质感拉上荧幕,会呈现怎样的美态?


有些导演试图重构绘画与电影之间的媒介关系,以更富创造力的形式感营造画面。奥地利导演古斯塔夫·德池(Gustav Deutsch)为了致敬爱德华·霍珀(Edward Hopper),直接将他的画作拍成真人电影,电影名为《Shirley :Visions of Reality》(雪莉:现实的愿景),故事由Hopper的十三幅画作串联起来,从虚构的主角Shirley的女性视角,解读上世纪30年代至60年代的美国历史。电影充满了大萧条时期的抑郁,经济低迷下的景与情。

故事是别人的,孤独是自己的,而历史正是由无数的个人故事所书写的—雪莉,一个美国女性的缩影,她走进霍普的画作,走过美国 20 世纪的重大历史时刻,见证政治、社会和文化等各层面的剧变。


-Who is Edward Hopper?

“也许,我的确是无意识地在描绘一个大城市的孤独。” — Edward Hopper

爱德华·霍珀(Edward Hopper)是美国最重要的写实画家之一,于1882年7月22日出生在纽约一个紧靠哈得孙河谷的叫做Nyack的小镇子。Hopper在10岁时就开始他的绘画生涯,高中毕业后,他进入到纽约函授绘图学校,在这之后,他成为了该校的成员,在美国现实主义之父罗伯特·亨利手下工作。也许你对Edward Hopper并不是很熟悉,但你一定见过他的画作。Hopper喜欢用张扬的色块和对比的光影,但表现的却是当代生活中无可排解的冷峻、孤独以及疏离。Hopper的画作多少受到了电影的影响,同时他的画作也影响了很多艺术家、摄影师和导演,比如希区柯克(Alfred Hitchcock)、吉姆·贾木许(Jim Jarmusch)、马丁·斯科塞斯(Martin Scorsese),甚至是雷德利·斯科特(Ridley Scott)的《银翼杀手》。▲ Hopper的画作《House by the Railroad》和希区柯克的《惊魂记》▲ Hopper的画作《Corn Hill》和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的《教父》▲ Hopper的画作《New York Movie》和昆汀的《无耻混蛋》


Hopper出生在美国的纽约一个中上层的家庭中,他的父亲是一位商人,母亲则负责在家照顾家人的日常生活。值得一提的是,Hopper的祖先是荷兰人,在他父亲小的时候,全家来到了美国生活。父亲虽然没有像祖父们那样的成功,但是给他们兄妹俩提供优越的物质生活也是绰绰有余的。Hopper从小便开始接受绘画的学习,之后也就很自然的走上了这条道路,并有了自己的伟大的成就。▲《杂碎》

餐馆的临街一角,坐了两桌客人,窗外有斜阳射入,就像下午茶一般,悠闲▲《梦想照进现实》

他的作品偏好表现光影下的色彩及情绪变化,他画中的人物和景物,都是为彰显光线而存在,让投射出来的影子说明时间与气氛。而画中那说不出的空寂气氛,正是他迷倒无数人的力量来源。▲《蓝色之夜》

穿着与周遭格格不入的白色衣服,眼睛与嘴巴涂成夸张而显眼的红色。对面与他同坐的两位男子彼此聊着什么,而旁边一桌的男女却在扭头看着他,他却视而不见,也许他早已习惯别人取笑他。他低垂着双眼和面无表情苍白的脸又诉说着无尽的悲伤。▲《夜游者》

深夜的餐厅空空荡荡,店外是更加清冷的街道,明亮的日光灯冷冷射向店内寥寥几位顾客,孑然一人的黑衣人躲在阴影处,好似情侣的一对男女神情冷漠、不做交流,侍者的眼中空无一物,虽然处于群体之中,每个孤立的个体却又如此寂寥落寞。

1906年,Hopper二十四岁,他前往巴黎,并在巴黎发现了波德莱尔(Charles Baudelaire)的诗歌。从那以后,波德莱尔的诗作便成了他终生诵读的对象。

 -Talk About Movie

影片一开场,在《Chair Car》(铁路客车)的场景中,Shirley翻开了一本以她自己为封面的Emily Dikinson的诗集,随着镜头的慢慢拉近,我们便和Shirley一起走进了神乎其技的名画场景,画面顿时活过来。个性不受约束的女演员Shirley对于工作和生活可以说是全心投入,艺术和政治社会议题,她通通都感兴趣,也很乐于参与其中。Shirley的伴侣是《纽约邮报》的摄影记者斯蒂文。他们携手走过许多重大事件,最后,失去另一半的那方退隐至乡下,甚至移民到欧洲,仍无可避免地会受到世界性的变迁所影响,譬如文化上的革命与社会政治的巨大变动。展现在雪莉与公众面前的,是一个介于开放与保守的尴尬年代。电影从1931年到1963年,横跨美国30年历史,片中的13个片段按时间线索排列,为的是强调时代性,每个片段开始,还会有背景广播报道相应的重大新闻事件:从珍珠港事变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从麦卡锡时代和冷战到肯尼迪总统遇刺身亡和越战爆发、从股市崩盘到经济萧条、从猫王埃尔维斯·普利斯莱(Elvis Presley)和摇滚乐到马龙·白兰度(Marlon Brando)和玛丽莲·梦露(Marilyn Monroe)......而这30年间,Shirley始终是孤身一人,无论是在巴黎旅店中读信,还是染金发去剧院当引座员,亦或在办公室当秘书,Shirley始终像是从《Nighthawks》中走出来的人物,独自行走,保持着清冷的气质和淡漠的神情,纵然偶尔和男友、同事在一起,人与人之间的疏离也是如此明显,维也纳液体空间舞蹈团的舞者Stephanie Cumming在扮演Shirley时将她内心的异化以及与城市的疏离隔绝演绎得淋漓尽致。一半是画作的迷人油彩色泽,一半是真人影像,以绘画与电影的对话为主轴,加以现实的叙述,用绘画、现实和影像组合出新的电影语言,利用灯光、颜色和音乐建构出剧场化的体验,宏大的议题倚托几近静止的精美画面。▼《Shirley :Visions of Reality》花絮预告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u03193t1d9h&width=500&height=375&auto=0
▼ Edward Hopper电影场景中的原画

-Final

Edward Hopper相对统一和稳定的画风为电影的拍摄提供了可能,导演Gustav Deutsch以绘画与电影的对话为主轴,加以现实的叙述,维持每一幅画作的二维空间,通过光影、色彩、构图、视角等将原作忠实地再现,布景师Hanna Schimek也精心还原了画作中的场景及细节,摄影师Jerzy Palacz更是在拍摄每一个场景时都设置了一个与原画视角一致的机位,容许人物或细节的特写镜头,但不改变角度,也不添加新的物件,于是影片整体非常静态。导演用绘画、现实和影像组合出了新的电影语言,利用灯光、颜色和音乐建构出剧场化的体验。与此同时,以新闻旁白和日期来彰显时代感,结构上体现出了很强的实验性。

整部电影很好地还原了Hopper画中的场景,包括对长腿的迷恋,以及阳光、窗户、影子和色调都很准确,所有物件纤尘不染,所有人物一丝不苟,所有色彩泾渭分明,无论定格在哪一帧,你永远能够得到一张美到极致的摄影作品。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整部影片叙事缓慢,让人沉浸在画面里是容易的,想要了解故事的深刻性和连贯性却很难。很明显这部电影是Deutsch对电影语言的一次实验性的探索,不管效果如何,整个尝试的过程仍旧令人喜悦。

Hopper的孤独与落寞,让我们不难理解他对波德莱尔的迷恋:他们对孤独、都市生活、现代社会,以及他们对夜的宁静和旅行过的地方持有相同的看法。如今生活在城市中的我们却也贴切,其中的百无聊赖、茫然孤独都是相通的。


【PS.完整版的视频资源很难弄到,若是Hopper的真爱粉请转链接【实验/画】雪莉:现实的愿景 (2013) 】


MORE:Shirley-Visions




往期精选内容,点击图片查阅






Malt 麦芽是一个关于想象、美学及创造的在线内容分享平台:它来源于我们多年观察、研究与分享的众多领域集合的成果。


扫/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公众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