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被“封杀”的深圳工改,谁还在拼命抢?

2017-07-10 温姑娘 深圳新浪房产



“收购成本高、税费高、转让门槛也高,规划设计卡得又严,我们都在等政策放水


2017这半年,仿佛所有的开发商都徘徊在深圳旧改,尤其是工改的十字路口。等下去,钱耗完了是死,不等,没地耕也是死。


深圳工业用地收购成本,从2014年的1000-3000元/平飙升到2016年的10000-30000元/平,两年爆涨近10倍。这只是单纯的收购成本,还有高额的税费、建安成本、地价款等未计入。


“现在业主算得比谁都精明,算的是未来帐。而开发商也抱着买地的思维去买厂房,这种价值判断,把深圳旧改推到一个‘三高’的恶性循环状态,过高预期过高成本过高杠杆。现在处于高位盘整阶段,还不停有搏杀的人杀进去。心态不变,玩不了工改。”深圳合一城市更新运营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合一)负责人罗宇表示。


深圳工改仅用了两年时间,就书写完整个产业第一轮的狂欢与落寞。2017一开年,工改政策一刀落地,来得毫无预警,猝不及防。


1月13日,《关于进一步加强商业研发用房建筑设计管理工作的通知(征求意见稿)》发布。当时,所有工改进军者都慌了。这份意见稿明确一点——研发用房改公寓即将成为历史。5月8日,该通知正式经市政府批准,予以印发。这对于早有预期的开发商而言心情更为沉重。


企业通过工改实现卖房盈利这条捷径已被斩断,让产业的归还予产业,是政策引导的核心目的。本以为工改市场要冷静一段时间,但现实总是更戏剧,如今抢地的,卖地的,被坑的在各怀鬼胎,各显神通。



10年3000万平工改入市,短期消化不良



截至2016年12月31日,深圳列入城市更新计划数共 498 个,城市更新单元计划约2800万平方米,其中旧工业区改造项目约为210个,占全市总更新单元计划面积 47%,总面积约1300万平方米。这是相当令人惊艳的土地储备。


据世联行统计,未来10年,深圳将有3000万平的工业用地供应入市。按照新规30%可售指标,最少有1000万平将入市销售。对此,开发商拿地的战略十分明确——到有仗打,到有肉吃的地方去。工改成为开发商的必争之地。 



而近期工改的去化效果并没有想象中理想。2017年1月的新政一来,投机者退场,急于回款的开发商开始坐立不安。截至2016年底,已有超过10个在售和计划销售项目,且市场化销售的研发用房(含厂房)新增供应量约30万平米,1年时间去化约15万平米,去化率仅为新增供应量的50%


2017年市场化销售的研发用房(含厂房)新增供应量约33万平米,加上存量部分,2017年研发用房(含厂房)整体供应保守估计达50万平米。由于政策限制研发用房改居住功能,世联行预计,2017年研发用房的整体供应量达60万平米以上。


60万平是什么概念?今年上半年新房只卖了105万平方米。



受限于政策有开发商想脱手



更重要的是政策来得就像龙卷风,不少在建、准备入市的工改项目做了部分的研发用房改居住功能,如今卡在了政策眼上,无法拿到预售证。


在2017年准备入市的7个工改项目中,至少有两个被卡住。要么设计推倒重来,要么等。这其中包括通过收购深圳本土企业首次入深的外来房企,项目位于龙华,原计划定于今年入市,如今看起来难。曾经的不惜代价,如今的进退两难。


一家在全国排名前五的民企,在龙华的工改项目也是由于政策原因迟迟不得入市。由于该企业急于回款,现有意把项目整体打包转让。


另一种吃亏在于不专业。一家在2017上半年中国房企销售榜排名前25的闽系房企,购买深圳本土房企位于宝安的工业用地,由于项目本身规划指标变动,宿舍与商业指标被挪为他用,买之前以为是香饽饽,要吃了才发现是馊馒头。地块只有研发用房指标,不成熟的地段,高额的接手成本,低迷的市场,就此产生了一盘坏账。


因不懂行中招的房企绝不是少数,来自珠海的房企接手位于龙岗老街的工业用地,该地块产权为绿本,经过两道转手,最后落到珠海房企手上。由于大产权单元以及地段的限制,如今也只想转让,“亏一点都行”,毕竟上市公司的账面还是不能太难看。 


对于外地房企而言,想要为公司未来在深圳谋求一张登陆船票,盲目杀入,前路绝非坦途。



大房企调整架构,跑马圈地



“受调控政策的影响,现在市场交易冷,所以很多房企把业务重心转移到前期,都在拼命找地。以往是原业主求合作,求收购,属于买方市场,而现在反过来变成了卖方市场。对于政策,大家认为只是短期行为,更看重的反而是深圳未来的城市价值旧住宅区、城中村项目早被瓜分完毕,啃不下的也不去硬碰,来得晚的想进场,那就只能看工改。对于房企而言,进场工改是无疑的,只是时间的问题。“世联行首席工改顾问董极对乐居表示。


“工改”之争,对深圳本土企业而言,是守住江湖地位的决胜战。各家打法异曲同工,都抱着大干快上的激情,放手让多平台在市场上共同竞争。在战略管理上追求扁平、合伙、快速。


就如卓越,从集团层面全力进军工改,也是近期的决定。忧虑点在于,第一,对工改不了解(早期涉及较少);第二,现在旧改储备较足(已签项目占地面积近600万平方米)。


公司重新调整了地产、城市更新、置业三大业务板块。城市更新集团负责旧改,置业拿商办用地,地产专注于住宅。看似各有专攻,实则平台都独立运作,最终项目谁签了就是谁的。这无限激发了各自团队在市场拿地的狼性,毕竟对一个职业经理人而言,拿不到项目,那很可能也意味着失去一份高薪的工作。


这半年来,央企华侨城的变化让人惊喜,一改过去保守风,进入到爆发式扩张阶段。从去年至今成立了超10家公司,包括华城东部投资、东部城市发展、东部城建、西部投资、文创投资、文华投资、文化集团、华侨城光明投资、置业投资等公司,还与华夏幸福合资成立产业地产平台——深圳伙伴华侨城产业运营公司,各自公司都在外界搜寻旧改、工改、小镇等项目。


而有了一个“富爸爸”的万科,总的来说处于痛并快乐着的阶段,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民生工程也意味着获得更多资源的扶持。上半年对构架大作调整,成立西区、东区、铁万公司,也是为了更扁平、快速地承接未来的大体量项目。


毋庸置疑的是,在深圳储备了大量工业用地的开发商们,在与政策的博弈中,总有超乎你想象的解决方案。小金额囤地、开发拖延、规划调整、合作开发,等待市场与房价的脚步,以及偶遇一场随时到来的土地交易。



市场面对工改需要回归理性



但这次工改政策的出台非常高冷。政府严禁工改项目钻漏洞的决心明确,暂时限制了行业的侥幸心理,却限不住市场对利润的欲望。在2014-2016年入市的工改项目中,如果位置好,操作得当,利润空间在25%-30%甚至以上行业平均也在15%-20%之间


虽然比不上住宅的丰厚回报,但也足以让人“铤而走险”。2014年以前工改收购成本极低,1000-2000元/平是市场均价,位置好就稍高些,如今叫价到20000-30000元/平的都有。


“市场不好,我们也没必要贱卖,看行情呗,总有一个价。”一业主高冷的回应道。


“2006年下半年,不单是关内,从坪山、光明到松岗的工厂物业价格全面上涨,都是一万块钱以上的收购成本。比较典型的信号就是2015年-2016年上旬,有大量民间资本杀入收购厂房。大家抱着买地的思维去买厂房,这是一个价值判断。深圳的旧改已进入到一个三高的不良状态,过高的预期、过高的成本、过高的杠杆。“合一罗宇分析,现在工改工的问题在于短债长投——用高成本的短期债,去投一个长期的产业。想赚钱,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改成公寓,对外销售,快速回笼资金,这又回归到早前的政策漏洞上。


今天你推高价买了这个厂房,明天你买的厂房就是另一个新高度。最终的结果是,产业用地的价格形成机制被各种过高预期因素绑架,它的天价建立在一堆莫名其妙、不明觉厉的未来之上。最后,整座城市都在为这漏洞买单。


典型案例如福田保税区内的部分工业项目,现在业主算的都是未来账,包括更新后容积率的提高、入市价格等。业主一开口就是10、20、30亿的叫价,还都对标CFC长富中心。开发商对这类业主的“精明”佩服得五体投地。


但产业化的发展终归会回到正途,只是这把政策刀突然砍下来有多少企业失血过多,市场能承受的疼痛极限又在哪,仍是需要共同探究的过程。这也折射出“工改”在深圳本土化过程中的残酷与魅力,亦可为后来者借鉴。


名词解释


工改:旧工业区产业转型升级,主要是工业用地改产业用房,研发办公空间。一般配套商业、宿舍、服务式公寓。(之前有企业用研发用房改公寓大赚一笔,现在此路不通)



蒸鱼 | 编辑

错过这些你会后悔哟

离开白石洲,14万人下一站去哪?

深圳放大招:今年要建8万套商品房,比去年多了近一倍

深圳最好的一块地要建保障房,与深圳湾1号做邻居

中介眼中楼市真相:二手房套均总价493万,龙华最好卖

深小一录取线降低真相:部分扩招,学位房会降温吗?

27块地,342亿,深圳吆喝了半年不如广州一块地

实探  |  高考状元榜公布,名校学区房涨了吗?


倾听,码字,分享。

我是乐居温姑娘,

一起共享楼市的美好与荒唐。

加好友请扫二维码~

(备注公司+姓名)



点击“阅读原文”,直击2017楼市数据发布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