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四咏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这首《望天门山》是李白名作,因入选中小学课本而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李白此后还多次吟咏过天门山,知道的人可能就不多了。天门山仅另见于李白诗歌诗题的就还有三处,这三首诗分别是:
沧江溯流归,白璧见秋月。
秋月照白璧,皓如山阴雪。
幽人停宵征,贾客忘早发。
进帆天门山,回首牛渚没。
川长信风来,日出宿雾歇。
故人在咫尺,新赏成胡越。
寄君青兰花,惠好庶不绝。
梁山博望,关扃楚滨。
夹据洪流,实为吴津。
两坐错落,如鲸张鳞。
惟海有若,唯川有神。
牛渚怪物,目围车轮。
光射岛屿,气凌星辰。
卷沙扬涛,溺马杀人。
国泰呈瑞,时讹返珍。
开则九江纳锡,闭则五岳飞尘。
天险之地,无安匪亲。
迥出江山上,双峰自相对。
岸映松色寒,石分浪花碎。
参差远天际,缥缈晴霞外。
落日舟去遥,回首沉青霭。
令人感兴趣的问题是,李白分别是在什么样的心境之下写这几首诗的?更进一步,诗人为了表达不同的感情,又是怎样围绕天门山来选材的?从中我们可以窥见诗仙灵活多变的构思方式和浩瀚奔涌的伟力才情。
《望天门山》是开元13年(725)李白仗剑去国、出川东下,首次经过天门山时所写的,是李白写马鞍山,也是写安徽的第一首诗歌。这时的李白,年轻豪迈,意气风发,立志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当时正值开元盛世前期,大唐国力强盛,四海晏平,李白一叶轻舟,浮江而下,已经饱览了“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的江汉平原风光,内心豪气升腾,这时忽遇景色壮美的天门山,诗情瞬间喷涌而出,青春理想、江山风物、时代精神、盛唐气象高度融合,遂成千古绝唱。《望天门山》也成为李白登上盛唐诗坛的第一首标志性作品。
《自金陵溯流,过白璧山玩月,达天门,寄句容王主簿》是天宝6年(747)李白漫游金陵当涂一带时所作。这时李白已被玄宗赐金放还4年之久,愤懑的心情已经渐渐平静,但早已名满天下,于是浪迹山水,啸傲自适。这首诗写他从金陵溯江而上夜游白璧山(即现在马鞍山的人头矶)和天门山时情景,在记游的同时兼寄相距虽近但不能同游的朋友。此诗极具李白个性色彩,极其风流潇洒,引人入胜。《旧唐书》本传载,李白与崔宗之“尝月夜乘舟自采石达金陵,白衣宫锦袍,于舟中顾瞻笑傲,旁若无人”,大概就是根据此诗附会而来,由此可见这首诗的吸引力是多么强了!诗中写“进帆天门山,回首牛渚没。川长信风来,日出宿雾歇”,少了“孤帆一片日边来”的壮美与豪情,多了清晨云散日出,江风习习的清凉与惬意。天门山,向我们展现了她清丽秀美的另一侧面。
有人认为《天门山铭》也是作于747年,但我感到此铭与《横江词》六首情感基调相通,定于753-754年也就是安史之乱爆发的前一两年可能更符合实际。《天门山铭》中,再也见不到盛唐时期的那种平静与开阔,有的是山雨欲来的天地色变和时事紧张。
从某种意义上讲,此铭与《蜀道难》异曲同工,深刻表达了诗人对唐王朝危机的敏锐洞察和对统治者的泣血警告。纳锡,入贡之意。此处九江纳锡即九江入贡,全国太平。陆机《汉高帝功臣颂》:“‘波振四海,尘飞五岳。’波振、尘飞,以喻乱也。”五岳飞尘,即天下动乱。“开则九江纳锡,闭则五岳飞尘”是对天门山重要战略位置的诗化概括。李白一生虽在政治上没有什么建树,政治能力也没有得到证明,但他以天才诗人的悟性对山川形胜的认识和国事国运趋势的判断是非常准确的。所以,《天门山铭》是包含深厚时代意识、表现诗人独特感悟、具有强大诗性张力的政治抒情诗。
《姑孰十咏》自苏东坡、陆游以来一直都有人怀疑是伪作,迄今未有定论。苏东坡甚至当面怀疑是当涂人,有“太白后身”之称的郭祥正所作,引起两位朋友间的一点不快。不过,历史上更多的人坚持认为《姑孰十咏》应为李白所作,而且是李白晚年(761-762)定居当涂时的作品。此时的李白报国无门又贫病交加,写诗呈情,时任当涂县令的李阳冰慨然接纳了李白,并为之在龙山青山河畔筑起草堂,让拼搏一生也漂泊一生的李白有了一处栖息之地,所以李白对当涂人民和山水的感情是非常之深的。也正是李阳冰为李白编纂了《草堂集》并为之作序,才使我们今天有幸还能读到李白,否则李白诗歌将散失殆尽,那将是中国文化史上的巨大遗憾。李白晚年诗歌风格稍有变化,人间烟火的味道更浓了一些,像《游谢氏山亭》:
沦老卧江海,再欢天地清。
病闲久寂寞,岁物徒芬荣。
借君西池游,聊以散我情。
扫雪松下去,扪萝石道行。
谢公池塘上,春草飒已生。
花枝拂人来,山鸟向我鸣。
田家有美酒,落日与之倾。
醉罢弄归月,遥欣稚子迎。
就是这样。《天门山》是《姑孰十咏》组诗最后一首,我甚至认为这是李白有意为之。全诗是在十分平静的心境之下娓娓道来,既有诗仙一贯的飘逸清丽的本色,更有老年人看惯风云变幻之后静观天地的闲适通达,如果细细品味,还能发现它与六朝诗歌的某些相通之处。
此时的天门山,双峰相对,默默无言而又默契相处,仿佛一对饱经沧桑的老友,岸上松色,石间浪花,也好像相依相偎,难舍难分。远处天际,晴霞缥缈,落日轻舟,随波荡漾,回首怅望,暮霭沉沉。全诗纯粹写景,但饱含深情,诗人平静的外表和安静的目光下,涌动的是对自己一生的感慨回味。“落日舟去遥,回首沉青霭”实际上是对自己一生的诗化的总结。
面对同一座天门山,李白在不同时期不同心境下选择不同的角度,分别写出了风格各异而又同样脍炙人口的诗篇,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吟咏诗篇,我们怀念诗仙!
文字/曹化根
视频/刘青元 洪锦帆
图片来源:马鞍山文旅
总监制/杜维斌 审签/陈峰 审核/邬刚编辑/王心怡 校对/戴国文
本文内容系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