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以“湖”为鉴,马鞍山如何走好绿色转型之路?

吴衡 望天门 2024-04-12


一座是因绿而兴,如今又不止于绿的城市,他叫湖州。

一座是因钢而立,如今又不止于钢的城市,他叫马鞍山。

山水清远的自然禀赋,包容开放的人文底蕴以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战略定位,描绘出两座城市特有的生态文明底色,让这两座相隔200多公里的长三角城市有了更多的共同语言。

▲ 湖州市航拍 摄影/项飞


作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诞生地,湖州从“卖石头”到“卖风景”的1.0版,进阶到发展绿色智造、绿色产业、绿色金融的2.0版,又以“双碳”领跑者的姿态阔步迈向更高形态的“绿色发展”3.0版,给很多正处在绿色转型期的城市做出了良好和清晰的示范。
“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这句口号,逐渐成为了湖州不断探索创新“两山”转化路径的完美注脚。
而对因钢而立的马鞍山来说,湖州无疑是一本最特别的“参考书”,绿色现如今同样也成为了马鞍山的核心发展脉络。

▲ 马鞍山市航拍 摄影/童祖鸣


唯有绿色先行,才能“一马当先”。
而“九山环一湖,翠螺出大江”的绿色生态禀赋也让马鞍山有了完成更深层次、更高水平城市转型发展的底气。
立足钢、延伸钢、不唯钢、超越钢就是马鞍山近年来用智造激活传统产业新动能,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环境污染少的新型绿色发展道路的生动实践。
当历史与现实在此时交汇,当因绿而兴的湖州遇上因钢而立的马鞍山,又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让我们从马鞍山走进湖州,来邂逅一场“湖光山色”。


01找准“城市支点”看见自然生态之美

处霞幕山麓,素有“七山二田一分水”之称的湖州市吴兴区妙山村,是一个有着茶禅文化渊源的原生态人文古村落。

正所谓,山水妙境,茶禅之源。茶圣陆羽在此写下《茶经》,唐代湖州刺史颜真卿在此筑三癸亭,诗人张志和笔下的名句“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也正是在此写就。

很难想象,现在这个充满诗意的乡村旅游网红打卡地,过去曾是矿山采石“重灾区”,晴天尘土飞扬,雨天道路泥泞,还有7万多平方米的养殖户,家家户户养鸡养鸭养猪,没有建成一个旅游景点。

▲ 湖州市吴兴区妙山村


故事的转折发生在2015年,妙山村拆掉7.5万多平方米的养殖棚,完善道路、绿化等基础设施,以壮士断腕的决心,走上了绿色生态转型发展的道路。
项目进来了,小山村变成大景区。同时村里通过“微改造,精提升”行动,面貌焕然一新:
原本废弃的水厂变成湖州首家5D餐厅,凭借蝴蝶主题元素和5D全息技术吸引游客;猪圈改成了咖啡厅,羊圈变身为漫画馆;山海竹林里建起了长颈鹿庄园,游客可以和长颈鹿共进早餐……

▲ 资料图


“妙山村不仅拥有丰富的生态资源和独特的区位优势,更有着深厚的茶禅文化、陆羽古道等人文底蕴,这是我们发展生态产业的底气所在,既然下定了决心改变,就要把事情做好。”妙山村党总支书记刘长林说。
这几年来,妙山村以土地入股、环境入股、资产入股等形式,累计引进旅游项目总投资达14.8亿元,实现了企业发展与村集体经济同步增收,全村大半人吃上“旅游饭”,去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1万元。

▲ 湖州市夜景


“行遍江南清丽地,人生只合住湖州。”
近年来,湖州以自然生态为起笔,以乡村振兴为落点,探索建设共同富裕绿色样本,致力将美丽生态转化为美丽经济,大力发展乡村生态旅游,走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城市是一个生命体,它有跳动的心脏、有骨骼肌体、有敏锐的神经,有着新陈代谢式的更替演进过程。
找准关键的人和事,就能实现以一个“支点”撬动整体运作的良性循环。
属于湖州的“支点”已然明确,而属于马鞍山的那个城市“支点”也渐渐“水”落“石”出。

▲长江马鞍山段 摄影/唐焱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拥有79.12公里长江岸线的马鞍山,近年来,始终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
如今,江水变清,江豚腾跃;岸线整治,滨江入画;清水绿岸,鱼翔浅底……
合力之下,沿江生态蝶变焕然一新,“人民保护长江、长江造福人民”的良性循环正在形成。
“半池碧波半坡翠,半城山水半城诗。”
在马鞍山的“城市之源”,曾经海拔深度达-210米的凹山矿坑已然不见,取而代之的是一汪碧绿的湖水,矿坑边坡也被植被覆盖。
从马钢粮仓、功勋采场到风景秀丽的人工天池,凹山湖成为了马鞍山生态环境修复蓝图中的最闪亮的那颗“星星”。
漫步在如今的凹山地质文化公园,绿水青山间,所展示出的矿车、电铲、牙轮钻等采掘运输设备,将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完美结合。

▲ 马鞍山凹山湖

百年矿山“涅槃重生”,正以更加优美的生态资源、更为丰富的人文资源重新回归自然,回馈市民。
从因钢而立到生态立市,在马鞍山,一场绿色蝶变也在悄然发生。


02做到“敢为人先”看见经济发展之美


如何优化营商环境?
城市如何同企业成为命运共同体?
如何让“企业家精神”融入城市血液?
构建亲清政商关系,怎么做是形式主义,怎么做就是生产力?
用优化营商环境来破局城市高质量绿色发展,这就是湖州的发展逻辑。
“4层砖混厂房,2.5万平方米的建筑面积,按照以往的经验,这个项目最少也要花三年时间才能建成,现在仅用9个月,项目已经完成了70%,整整提速了一倍,这个速度超出了我们所有人的预期。”
浙江赢合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全自动锂电池生产线项目负责人韩太明对项目建设展现出的“湖州速度”赞叹不已。

▲ 浙江赢合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全自动锂电池生产线项目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这令人惊叹的“湖州速度”背后是的奋勇争先的“湖州态度”和敢为人先的“湖州理念”。
专门设立项目建设服务专班;从项目开工前的手续审批开始,到后续开工许可、材料运输、人员管控,所有的手续流程简化提速80%;所有配套建设、基础设施按照企业需求按时完成,绝不拖项目建设后腿……

▲ 湖州蜂巢能源项目现场


项目为王,发展为要。这是风向标,也是动员令。
湖州定位准确,目标高远,从顶层设计上,制定了《关于打造营商环境最优市支持企业家干事创业的实施意见》,围绕打造“创业创新、要素供给、政企服务、诚信法治、尊重尊崇、工作保障”六大环境,确立了具体实施路径。
同时,创新两大重要载体,每周三市、区县两级联动的“亲清直通车·政企恳谈会”实打实解决企业个性问题,每个月的“营商月评议”解决高频共性问题。
下出“神之一手”,一子落,满盘活。这既需要“看破的眼光”,更需要“突破的勇气”。
湖州以最开放的姿态、最优惠的政策、最优质的服务、最务实的举措,在稳增长促发展的赛道上跑出湖州“加速度”。

▲ 马鞍山市城市景色


而立志以制造业三年倍增行动为抓手,通过创新驱动发展实现弯道超车的马鞍山,站在新的历史节点上,整装出发,在长三角一体化的赛道上,想要一“马”当先,更需要这种“敢为人先”“奋勇争先”的魄力和勇气。
正如市委书记袁方在新春第一会上振奋人心的发言中所说,2023年,马鞍山要以一流标准看待工作,经常思考是不是做到争先进位、愿不愿学习借鉴先进、会不会破解工作难题、敢不敢深化改革创新、能不能用好用足政策。
要坚定拼的决心,强化拼的攻势,激发拼的劲头,展示“一改两为”新气象打赢制造业倍增攻坚战。

▲ 马鞍山市在全省率先实现“电子营业执照+电子印章”同步发放

近年来,马鞍山不断着力优化营商环境。
企业开办实现“1140”标准(1份材料、1个环节、4小时办结不过夜、政府买单零费用),全省率先实现“电子营业执照+电子印章”同步发放;
141项高频政务服务事项实现“跨省通办”;
各级政务服务中心大厅设立了“涉企服务”窗口、“办不成事”反映窗口等诉求收集渠道,从“企业找政府办事”到“主动为企业办事”……

03百姓“触手可及”看见民生幸福之美


不动产登记中心、民政局、水利局、人社局、审计局……所有市民办事可能涉及到的政府部门;银行、照相室、咖啡厅、零食店、阅读区、直播间……
所有你能想到和想不到的功能区,走进湖州市民服务中心政务服务大厅,这里可谓“应有尽有”。

▲ 湖州市民服务中心政务服务大厅

“用机器‘代替’医生为驾驶人体检,实现信息采集、体检、拍照一次办好,全程只花了我十几分钟,比以前办理换证要快太多了。”
市民服务中心政务服务大厅“驾驶人自助拍照体检机”的“上新”,免去了市民张先生以往驾驶证期满换证需多部门跑多次、排队耗时间的烦恼。
他说:“如今老百姓办事越来越方便了,办一件事只需要来一趟,可以网上预约还可以全程自助操作,现在来这里办事,等待的时候甚至还能喝杯咖啡、吃个早饭、看份报纸,心情都更好了。”
鼠标一点就足不出户地办成事,“线上审批”甚至可以达到“秒批”,“刷脸”取代了各种各样的证明材料……
审批事项少了、办事速度快了、政务环境优了、执法效能高了,市民和企业的获得感看得见、摸得着。
民生红利渐次释放,民生画卷徐徐铺展,“触手可及”的民生幸福洋溢在每一个人的心中。

▲ 湖州市航拍 摄影/项飞


2022年,湖州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3850.0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1044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4112元,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达到每年1.24万元/人;湖州荣获2022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
民生幸福是所有幸福的基础,办好民生小事,增进民生福祉,才是城市的大事,这也是马鞍山高质量发展的根本目标。
人民群众关心什么?优质教育能不能更多一些?出行能不能更顺畅一些?就医能不能更方便一些?政务服务能不能更快捷一些?
这些人民群众真正关切的事,就是政府工作的方向。

▲马鞍山市慈湖河景观带 摄影/唐焱


近年来,马鞍山持续推进民生工作,打出了一系列组合拳。
上百个老旧小区换了新颜,超2万户居民搬出“蜗居”,黑臭水体变身亲水公园;
好人善举迸发光芒,志愿服务蓬勃开展,文化生活的便捷前所未有,精神财富的美好扑面而来。

▲ 马鞍山市城南 摄影/唐焱


办好省、市民生实事,部署推进10项暖民心行动,养老、就业、托育、教育、社会保障等面面俱到,哪怕是群众的一粥一饭、一个停车位、一颗牙齿,都列入了政府的“民生清单”。
一桩桩、一件件民生实事正在马鞍山逐渐成为现实,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断提升。
站在长三角一体化的“风口浪尖”,追求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任重道远,这是属于我们的“时”与“势”,构成了马鞍山的发展背景板和历史新坐标。
所当乘者势也,不可失者时也。

▲ 复兴号穿过马鞍山城区


历史总是眷顾

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

马鞍山须顺时而谋、乘势而上,

在高质量发展的赛道上,

激流勇进向未来。



记者/吴衡  图片/刘青元


总监制/杜维斌  审签/陈峰  审核/谷雨编辑/赵欣欣  校对/戴国文本文内容系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