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百名博士后齐聚马鞍山,为了什么?

况安轩 望天门 2023-08-16

博士后,科学研究的“顶流”、创新驱动的“引擎”。

马鞍山,一方创新创业的“热土”、各路英才涌聚的“洼地”。

当百名博士后齐聚马鞍山,双方会“碰撞”出怎样的发展“火花”?答案充满想象、结果万分期待。

8月7日—9日,第二届安徽省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暨“百名博士后马鞍山行”活动在马鞍山举行。

炎炎夏日,一江两岸万物并秀,一场关于礼遇人才、鼓励创新的顶流活动如约而至。

▲ 马鞍山城市航拍(唐焱 摄)


01
为何重视?育人用人的战略擘画和现实考量


一场大赛,缘何吸引百余名博士后参加,深受政企院所各方关注?这与博士后作为青年人才主力军的重要使命、在科技自立自强进程中的重要作用息息相关。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年人才是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源头活水。 

博士后人才,正是青年科技人才的佼佼者。客观地说,他们的创新创业项目质量好、水平高、潜力大,是行业或领域前沿水平的重要代表。

从这一节点、这一层面来讲,举办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意义非凡、影响深远,有着极强的战略擘画、现实考量。

▲ 第一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安徽赛区暨首届安徽省“博创集智•才聚江淮”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资料图)

先看大赛规格,本次大赛主题为“博创集智 才聚江淮”,由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马鞍山市人民政府主办,省博士后管理工作办公室、马鞍山市委人才办、马鞍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承办。

业内人士介绍,这场活动省市联动、高位推动,“含金量”十足,是安徽省具有突出影响力的创新创业品牌赛事。

再看参赛选手,百余名博士后主要来自中国科技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工业大学等省内重量级高校,中科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华东光电集成器件研究所等重量级研究院所,奇瑞汽车、国轩高科等重量级企业,他们都是科研精英、行业翘楚。

最后看比赛项目,大赛分为创业、创新两个组别,设置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含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与健康、现代农业与食品、其他行业共6个赛道。经公平公正、科学规范的初赛选拔,从388个符合申报条件的项目中,优选了60个项目参加决赛比拼,其中“创新项目”42个,“创业项目”18个。

进一步梳理发现,硬质合金中大型制品制造创新工艺、面向机器人柔性抓取的高性能三维力柔性触觉传感器、人工食品色素可视化快检试纸……这一项项前沿技术在大赛现场的亮相,就是一次对新技术、新模式、新赛道的集中展示,凝聚着博士后人才在重大科技创新中的“硬核”力量。

▲ 第一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安徽赛区暨首届安徽省“博创集智•才聚江淮”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资料图)

通过比赛优中选优,也是以赛引才、以赛聚才、以赛兴才,积极搭建产学研合作对接平台,激发博士后创新创业活力,促进博士后科研成果转化,切实发挥博士后人才及团队在破解产业关键难题、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作用。


02
看了些啥?绿色发展和产业升级实践


夏日的薛家洼,草木葱茏、绿意盎然,江面波光粼粼,一幅生机勃发的生态图景。

8月7日下午,薛家洼生态园迎来一批参观考察的特殊队伍,百余名博士后迎着阳光,亲身体验马鞍山长江东岸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工作成果。

▲ 余名博士后参观薛家洼生态园(胡乾亮 摄)

站在江边,安徽农业大学博士后赵明月看到薛家洼生态园改造前后对比图,大受震撼,“可以明显感受到马鞍山对自然景观生态修复的决心和力量。”

时光回溯,从2019年起,马鞍山市以薛家洼为突破口,开展长江岸线综合整治,通过关停污染企业、修复岸堤、植树复绿等举措,昔日“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薛家洼变身市民亲江亲水亲绿的美丽岸线。

这其中,映射出了马鞍山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大力提升城市生活品质的孜孜追求。

在赵明月看来,马鞍山不仅生活环境好,人才政策也非常有吸引力,希望未来有更多的机会到马鞍山交流学习乃至创业发展。

▲ 博士后们参观马鞍山芦苇江湾(胡乾亮 摄)

走进宝武马钢智园,博士后们深入了解马钢历史,感悟马钢非凡成就,考察数字化、智能化与钢铁生产的深度融合,沉浸式体验“绿色发展、智慧制造”。

正如省质量和标准化研究院博士后薛敬哲所讲,身在马钢智园,更能直接感受到创新的力量,“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更要保持这种创新状态,同时结合工作实际,努力在创新创业中展现更大作为。”

▲ 博士后们参观宝武马钢智园(胡乾亮 摄)

参观途中,听到最多的就是博士后们对马鞍山绿色发展、产业升级的称赞。

实际上,马鞍山就是在这样的高质量发展实践过程中,从城市建设、基础配套等硬环境和政策支持、服务保障等软环境方面,持续创新工作举措,聚力推进创业城市建设,感召更多人才来马创新创业,让更多创新创业项目竞相绽放、蔚然成风。


03
为什么是马鞍山?尊重人才、激励创新的城市追求


这样一场意义重大、规格极高的大赛,为何花落马鞍山?从下面这组数据,可以看出一点端倪。

统计显示,目前马鞍山共获批设立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位于安徽工业大学,18个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数量位居全省第二26个省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设站总数量位居全省第三,以博士后工作站为代表的人才工作成效显著。

▲安徽国星生物化学有限公司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资料图)

数字的背后,正是马鞍山树牢“人才是第一资源”,坚持人才强市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提升服务水平,全力推进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载体建设的有力注脚。

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曾表示,博士学位后的5到10年期间,是科学研究工作者的困难时期,需要给予资源和平台支持。

为博士后等各类人才创新创业搭平台、建机制、增活力,一直都是马鞍山不懈的城市追求和前行方向。

▲ 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021年度博士后开题报告会(资料图)

着眼于此,马鞍山积极构筑人才政策“蓄水池”,先后出台促进博士后工作建设发展激励政策和配套措施等,以制度引领博士后工作开展。

打造引才汇智“聚宝盆”,围绕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推动各设站单位与国内重点高校开展合作,并组织市内博士后设站单位赴南京、大连、哈尔滨等地高校,参加高层次人才对接和人才招聘活动。

开启人才服务“加速器”,实行“意向建站企业+已设站企业”两级管理模式,促进博士后事业分级、分类、可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建立马鞍山市在站博士后人员库,实行一人一档一助手,定期跟踪走访,全程服务保障,解除后顾之忧。

建设企业发展“主引擎”,充分发挥博士后在科技创新、技术攻关方面的带头作用,积极开展技术研究,解决技术难题,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助力企业转型升级发展。

礼遇人才、激励创新,近年来,马鞍山不断解锁从科研成果到产品孵化、从创业者到企业家的全过程培育密码,“创业城市”建设逐步进入“快速通道”。

▲ 马鞍山城市航拍(资料图)

可以预见,
随着人才政策“磁吸效应”的放大显现,
在人才强市的征程上,
越来越多的青年才俊必将在马集聚,
与这座城市一起,扬帆起航,
同心驶向创业的蓝海。



编 辑 / 朱小曼
校 对 / 戴国文
审 核 / 秦 
审 签 / 陈 峰
总监制 / 杜维斌


本文内容系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