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当涂,一起见证“船”奇力量!
2016年
央视4套《传奇中国节》栏目向全球实况直播当涂龙舟锦标赛。
2022年
当涂龙舟赛入选由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发展中心发布的“中华体育文化优秀项目”。
2023年
当涂龙舟赛被中国旅行社协会授予中国当代节事逾10年“中国节事卓越品牌”奖。
▲ 屈原沉江 图源网络
不同时代、不同地域,划龙舟的传说和时间都有所不同,但是大多数临江河湖海的地区,每年端午期间都会举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龙舟竞赛活动。
有文史研究者认为,当涂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大禹,至今,当涂湖阳镇大邢村等多个村庄自发组织的赛龙舟在农历六月六这天举行,而不是端午节,是因为六月六这天是大禹的生日。龙舟赛不仅彰显着当涂人民积极向上、不屈不挠的拼搏精神,更是一张独特的文化名片,传递着当涂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蓬勃强劲的发展势头。
▲ 当涂民歌《划龙船》表演 资料图
当涂赛龙舟起源于民间,扎根于百姓,深受人民的喜爱。当涂民歌《划龙船》入选安徽百首民歌,上海市、安徽省中学音乐教科书,全国初中义务教育读本。
当涂大公圩等地流传的原生态民歌《龙船调》这样唱道——
清水河长又长,两岸人海又人山;老年人拄着龙头杖,姑娘们穿起了花衣裳;要问今天做什么,端阳佳节赛龙船;青龙黄龙来竞赛,赛得江河翻浪花;赛得小孩子蹦蹦跳,赛得姑娘笑断了肠······
当涂赛龙舟到底始于何时?还需要文史研究者给出答案。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不管是为了纪念大禹或屈原,还是为了祭水神或龙神,在有2200多年置县史的当涂,赛龙舟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鼓声三下红旗开,蛟龙跃出浮水来。”当涂县第十二届龙舟锦标赛开赛在即,江南水乡处处可见唐诗里描绘的场景。娱乐性、竞技性、民族性以及同舟共济、奋勇争先的精神属性,赋予了赛龙舟代代传承的文化魅力。在乌溪镇大港,龙舟队训练现场引得大批群众纷纷围观,龙舟队员们加油鼓劲声此起彼伏。
几乎每一位乌溪人都有一个龙舟情结,来自南广村21岁的谷文强就是代表之一。虽然他在队里年纪最小,但那股子钻劲儿让教练颇为感动。每天傍晚龙舟训练结束,当其他队员都回家休息时,他却一个人坐在龙舟里,拿着木桨一遍遍划水,脑子里还回想着教练告诉他的动作要领。
儿时,受父辈影响,谷文强便一直梦想着有一天能够成为龙舟人,手拿划桨,在群力呐喊中奋勇争先。他曾立下“愿化作龙舟运动的种子,一定让他开花结果”的誓言。工作后,他始终坚持龙舟专业性训练与参赛,自费购置多种专业训练器材,大力弘扬永不服输、永不放弃、迎难而上的顽强拼搏精神。▲ 乌溪龙舟队比赛现场 资料图
去年,在看到乌溪镇龙舟队组队招募公告时,他立即报名参加,遗憾的是,谷文强作为替补队员,没有上场。今年,教练对他发出邀请时,虽然因工作有所犹豫,但想到自己的初衷与誓言,他还是义无反顾地决定参加比赛。谷文强深深懂得,一旦参赛将面临极其艰苦的专业训练,但他只想全力以赴,圆一个梦想。正是有了一个个谷文强这样的龙舟人,乌溪赛龙舟不仅代代传承下来,还赛出了名堂。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乌溪龙舟队代表安徽省多次参加全国龙舟大赛并获得佳绩。
2023年乌溪龙舟队受邀参加2023长三角绿水青山运动会之新安江·龙舟公开赛、中国屯溪第二届龙舟文化节暨国际龙舟邀请赛,获得长三角组、国际组“双冠军”。
最近一段时间,在石桥镇牧牛湖、太白镇扁担河、黄池镇大泊潭备赛训练现场,划手们跟随鼓点奋力划桨,加速、掉头、漂移,号子声声,浪花飞溅。各支龙舟队都摩拳擦掌,争取能在今年的龙舟赛中取得好成绩。
03
传承厚重文脉,留存历史记忆,打造有文化内涵的地域活名片。这是当涂赛龙舟由民间自娱自乐上升到政府牵头组织的初衷。自2008年举办当涂县第一届龙舟赛,截至目前,当涂县已成功举办十一届龙舟锦标赛、两届南京都市圈邀请赛。当涂赛龙舟固定的举办地点护城河,开凿于三国黄武年间,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历经岁月沧桑,古老的护城河遗存完好,河面之宽,水系之完整,历史之悠久在全国县区实属罕见。近年来,通过河道清淤、环河截污、沿河驳岸等工程综合整治,两岸绿化清新典雅,宛如一串璀璨的翡翠项链挂在古城胸前。护城河整治还专门修建了龙舟广场,开辟了龙舟赛道。
▲ 护城河赛道上各支龙舟队整装待发 资料图
打龙舟牌,品文化餐,唱经济戏。
6月20日至21日,令人瞩目的当涂县第十二届龙舟锦标赛又将在有着千年历史的护城河举行。
届时,当涂县10个乡镇的参赛队伍将齐聚于此,500米的赛道上即将再次上演速度与激情的视觉盛宴。
▲ 当涂龙舟赛 资料图
赛事期间,观众们不仅能感受到紧张刺激的竞赛氛围,还能欣赏到精彩的水上特技和文艺展演。此外,护城河畔还将举办“河畔市集”,让人们在观赛之余,品尝当地美食,感受当涂独特的文化魅力。
当下,文化与经济、社会相互交融,在综合实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如何彰显城市建设的文化内涵以避免“千城一面”?那就是把厚重的历史文化转化为城市优良品质的内涵,厚植城市建设的“根”和“魂”。编 辑 / 史芳俊 校 对 / 戴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