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城市更city,马鞍山有策略!
近年来,马鞍山坚持把内涵式增长作为关键策略,突出公共服务、工业邻里中心、生态环境“三个导向”,创新手法步法打法,在实现投入产出良性循环的同时,推动城市功能品质活力持续提升,积极探索城市内涵式发展新路。
以公共服务导向
打造高品质城区
宁马城际站点初显,阳湖公园建设将成,精准导入教育、医疗等优质资源……作为马鞍山正在重点开发的未来社区,阳湖片区开发建设如火如荼,一个绿色生态宜居的精品示范片区正在加速崛起。
值得一提的是,阳湖片区在启动之初就算好了全生命周期综合平衡账,通过“先布棋盘再落子”,快速激发板块活力,推动实现投入产出良性循环。新城建设“增品提质”,老城更新蝶变升级。
华灯初上,城市中央,“创客+”文创园里人潮涌动。“老矿院”变身休闲娱乐“新地标”,浓浓烟火气点亮了城市“夜经济”。
按照“拾遗补漏、串珠成链、结链成网”思路,一处处精心打造的口袋公园相继开放,让居民抬脚就能享受绿地、体验美好。
以“望山能进山、进山能游园、游园能环山”为目标,贯通佳山、雨山等环山环湖健身步道。一路向前,山林葱郁,空气新鲜,让人忍不住大口“森”呼吸。
分步实施老旧小区改造、棚户区改造,利用社区闲置用房建设嵌入式养老服务机构、老年食堂,垃圾中转站变身“共享型”城市综合驿站,“智慧停车”巧解城市停车难题……
在推进城市更新中,马鞍山突出“微改造、精提升”,着眼群众“喜闻乐见、天天有感”的地方,尊重城市肌理、织补城市功能,“因风吹火、照纹劈柴”,在“尽精微”中“致广大”:越来越多的老街巷换了新模样,越来越多的生活圈丰富新功能,越来越多的“老居民”过上“新生活”。
以工业邻里中心导向
打造高能级园区
强化产城融合,推动产业园区向产业社区转变——
▲ 马鞍山经开区 资料图
发展特色产业,推动无序竞争向错位协同转变——
马鞍山研究出台《县区、开发园区产业发展指导目录》,引导各载体聚焦主导产业、优势产业,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在专业化、差异化、特色化上下功夫,集中精力打造优势特色产业,不断拉长产业链条、推动产业集聚,实现“各美其美、百花竞放”。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一体推动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新兴产业“独木变森林”、未来产业“小树变大树”,2023年,马鞍山进入全国先进制造业城市60强。
节约集约用地,推动增量依赖向存量挖潜转变——
美利信新能源汽车结构件及5G通信基站结构件项目,通过采取多层厂房、汽车上顶等技术,将用地减少近一半,土地利用率大大提高。
退散进集博望区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和产业重塑,建设十大小微产业园,让每一寸土地都发挥出最大价值。
▲ 美利信新能源汽车结构件项目航拍 资料图
马鞍山创新打造“园区—单元—项目”一体化节约集约用地模式,科学划定园区开发边界、严控开发强度;强化土地出让合同和用地投入产出监管合同“双约束”,大力推行工业上楼等节地模式,去年新增工业用地综合容积率提升10%。
以生态环境导向
打造高颜值片区
马鞍山深入践行“两山”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推动生态高颜值与经济高价值“双向奔赴”,让群众在美丽家园建设中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
一江碧水向东流
▲薛家洼生态园 唐焱摄
马鞍山坚决落实长江大保护要求,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一体实施一江两岸79公里岸线综合整治。
从“脏乱差”到“美如画”,从“临江不见江”到“近水更亲水”,“一江碧水向东流”的胜景正逐渐重现。
薛家洼生态园、滨江湿地公园、和州之心、浮沙圩湿地公园、长江不夜城……母亲河畔,一处处新晋“打卡地”游人如织客如云,长江已成为这座城市最令人向往的风景。百年矿区迎蝶变
▲ 凹山湖 资料图
登上观景平台,眼前,具有百年开采史的华东地区第一大黑色冶金露天矿场凹山采场,已蝶变为一座秀丽的人工湖。
马鞍山是全国七大铁矿区之一,特别是向山地区由于长期超强度开采,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百年矿区逐渐成为“生态伤疤”。
城市明珠绽新颜
“九山环一湖”,“湖”即雨山湖。位于城中的一池碧水,见证了发展、承载着记忆、寄托着乡愁。
马鞍山以建设全国海绵城市示范市为契机,按照“理水、兴园、营城”思路,实施雨山湖东区排水韧性能力提升工程,通过强化水体治理、增设休闲体育设施、贯通环湖步道等多措并举,打开亲湖亲水亲绿界面。
随着工程的有序推进,不久之后,这处城市明珠将重绽新颜,让马鞍山更“绿美”、群众幸福感再“加码”。营建宜居宜业的美好家园,筑牢万家灯火的幸福根基,迸发近悦远来的活力魅力。在高质量发展之路上,马鞍山正奋楫扬帆,逐浪前行!
编 辑 / 史芳俊 校 对 / 戴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