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男人都会经历一个伊能静
一个朋友说他最近分手了。
异常坚决的、斩钉截铁的、内心清明的——一如他当时宣布他恋爱了一般。
彼时他深感幸福而不疑,对我说:我要的就是这么一个人,从未有过的关心。在茫茫红尘中自己一个人摸爬滚打多年,有一个人愿意把你多年的几百几千个朋友圈翻了N遍、为了和你共度现在而去了解你过去生活的每个细节、去随时关注你的言行举止想要和你共悲喜,这是多么幸福啊!她知道我每一个朋友的来历、她知道我所有的习惯与兴趣、她说的每一句话我都爱听。
而彼时我对此感到毛骨悚然,却知夏虫不可语冰,于是送上祝福:你高兴就好。
然后此刻,他说:她只会说。
他说:有一次我陪我母亲看病,那天突然暴雨,我忘了关家里的窗,然后我母亲又病得很严重,我一步也离不开。她夺命连环微信我:“如何了?在干嘛?有没有事?我好关心你!” 我一面陪着我妈在各个诊室来回奔波检查、听医生对比治疗方案,一面还要即时回复她的微信,否则她接下来就是无数个“你怎么了?”。最后我想起来她有我家的钥匙,也有车,就试探性地说我家里门窗没关,晾了好多东西。结果,她依然只是说:哦,照顾好自己,我好担心你。
事后,他和她见面,第一句话她就急急地说:你知道我有多心疼你么?你看我都长口腔溃疡了,为你上火急的。而他能说什么?他只能想着家里被瓢泼大雨泡了一地的家用,对她说:谢谢宝宝。
当然不止这些,总之他们走到了分手的田地。
分手时,她喋喋不休说自己有多爱他、多关心他,他终于受不了,说:求你别再说了,我头疼。结果她一听,更来劲了,说:你头疼?哼,我从来都没给你说过我有严重的偏头痛!每次一想你、一担心你,我就痛到无以复加。现在你要离开我,只怕此生我都会痛到再无法入睡。
不知道为什么,听他说完这一切,我那一刻立即想起了伊能静,想起她在综艺节目上说自己把衣带绑在先生的鞋带上,告诉他,如果你现在离开我,我就会马上扑街。
而我这位朋友,终于也遇到了他人生中的伊能静。
1.
我始终记得小时候第一次在电视里看见伊能静的情景。
像日本漫画女主角演绎成真人版本,蕾丝边蓬蓬裙子,长卷发蝴蝶结,仰着一张精致小脸,大眼睛里充满无辜与期望,传遍大街小巷的歌如其人——落入凡间的精灵。还是娃娃音,那是每个青春期男孩都无法抗拒的小公主。
双鱼座,AB血型,即使你不信这些,也会觉得太符合她的梦幻人设。
没人知道这公主其实过得颠沛流离。父亲想要个儿子,但生出她还是女儿,于是弃家出走。母亲说,“如果不是你,他可能会对我们好一点。” 她从小受的教育,就是一辈子必须要嫁个好男人,把他照顾妥当。
爱是她的全部。要搏到尽,是天是地是世间一切。18岁遇见庾澄庆,足足等了13年才等到关系公开,等来婚姻。明明自己也是大红大紫,偏要把身段放到最低,于尘埃里开出一朵花,之后干脆写一本书《生死遗言》来纪念,“爱上你注定是一场苦恋,我溺在苦里欢喜悲伤。” 分分合合的坚持,是为了证明爱情,也可能更多是为了证明自己经受得住磨难考验。
书里记录了许许多多小事,某次分手后三更半夜于歌舞伎町流离,她把电话打了又打,痛哭流涕,说她身体不舒服希望他陪她,他在电话那边问,“你喝醉了吗?” 她静静地哭,“你可以来吗?” 那边长长的呼吸后,只是沉默,她挂上电话。
此情此景,放在电影里会很感人,几乎可以预设到远处灯色模糊,街上暧昧气息流动,而她渐渐滑到地上再也不想起来的孤苦身影。尤其配上那样一张动人的脸,付诸全心全意,根本就是公主迷失巫法森林,世上只有王子才有能力拯救她,紧紧拥她入怀,发誓一辈子不再让她受苦。这男人成就的不仅仅是爱,还有与生俱来渴望的英雄主义。
这个世界上我只有你了。
并不知道电话那端的庾澄庆在想什么。但那时的伊能静,无论如何都配得上楚楚可怜四个字。在恋爱之中,尚未涉及柴米油盐,也不用为各种琐碎消耗磨折,有个人如此依赖你,惦念你,以你为天,疼痛也有疼痛的快感,大家都有的是时间精力厮杀搏斗,为余生制造一些有限回忆。
这大概就是所谓“作”存在的道理吧。
2.
廖一梅在《像我这样笨拙地生活》里写,每个人都在谈论爱,但其实说的都是需要。
需要满足,需要安全,需要自我肯定,需要与众不同。我们需要,也渴望被需要。被需要的时候,往往不会抗拒你死我活、声嘶力竭。似乎不用追逐的猎物不是好猎物,不用折腾的感情不是真感情。
稍有差池,就会演变成一种典型的斯德哥尔摩综合症。
我有为数不少的朋友都曾在此病症里徘徊良久,好不容易才逃出生天。其中最典型的一些例子就是他们的另一半都集体受过情感鸡汤蛊惑——例如“爱你就要毫无保留交出一切密码”,“爱你就是蹲下来给你系鞋带”,“爱你就是秒回信息”……如若办不到,就是不爱,哭着喊着要分手。
就像绝大多数初出茅庐的乙方,被强大的甲方压制,为了争夺一点市场而不得不委曲求全。后来习惯了,渐渐觉得市场规律理应如此,反正乙方总是要被虐的,虐得越多,越能体现自己敬岗爱业的特质。
有个朋友曾经每小时都会收到女友微信。对,每小时。只要工作稍微疏忽不回复,对方就会立即打来电话,几乎都是哭腔,“我就是担心你啊,吃没吃饭啊,有没有好好喝水啊,怎么我关心你都不行呢?” 朋友一想,是啊,人家是关心我啊,啰嗦一点怎么了,必须得回啊!于是不分场合不分时间,只要手机响,立即反射性打开界面,终于某次开会时被老板撞个正着,从此留下不靠谱印象。
女友除了每小时查岗,还要求密码共享、开通手机“查找好友共享位置”功能,不许有异性朋友。“你太出色了我怕她们会对你有想法”,“你爱我就应该给我安全感”。手机想看就看,电话想删就删,最后觉得大多数同性朋友也没有存在的必要——“都是酒肉朋友,没完没了打游戏。你为什么有时间不能跟我在一起?”
活着活着,双方人马都把自己的场地圈得越来越小,我的生活里只有你,你的生活里也只有我。当大家连转身的余地都没有,就会发现磕磕碰碰越来越多,注意力无法分散,反正不是伤自己,就是伤对方。
“都是为了你”这句话,最终被摆上台面,成为相爱相杀的呈堂证供。
3.
最初是如何开始的呢?为什么要“作”?为什么要接受“作”?
很多人是因为缺爱,缺乏安全感,越怕失去的,越要紧紧攥在手心里。却忘记了每个人都是独立个体,有自己的路要走,而不是一天到晚围着别人转。当“伊能静”们享受了别人的竭力配合,自己又何尝不是牺牲了所有时间精力来演这么一出大戏?
就像每小时查岗的女孩。可想而知她应该也没什么工作追求,否则脑子里不会容得下这么多乱七八糟的事。而且,一个人再拥有旷世美貌,都会有逐渐暗淡、被新鲜取代的时刻。美貌是上天的礼物,不应该拿来做武器,恃靓行凶这回事不可能永远存在。
固然我们都相信情可以不知所起,一往而深。但它不会永恒不变——除非是泰坦尼克号瞬间倾覆,人死不能复生,刹那即是永恒。一旦存于日常生活,再深切投入的感情,也要依靠稳定持续的交换,建立在相互尊重和共同进步的基础上,而不是没完没了的情绪化宣泄。
开头接受“作”的那些人,只是满足于自身被需要的那个时刻。一旦发觉自己也被拖下水,不负重荷,必然会奋力上爬,摆脱掉身上那阻碍前行的包袱。这没有对错,这是人类求生本能。
4.
尽管写了这么多,但“作”其实并不完全是一件坏事,若分寸拿捏得当,它便是一种盎然情趣。可惜往往很多事坏就坏在太用力,什么都盼望完美。就像糖放多了会苦,一旦人企图将自己设定其中,必然会承受更多压力。
多年后伊能静和庾澄庆分手。他们两个人始终不在同一轨迹,一个渴望爱得毫无瑕疵,另一个却并没有这样的配合度。“作”是蛮“作”的,但某个层面而言,她也不是不动人——虽然重重跌了一跤,她爬起来,仍竭力地挽留天真,对爱情深信不疑。市面上大部分中年女性都在赚钱养儿,早已忘记何谓罗曼蒂克,她还是矢志不渝的,为比自己小10岁的秦昊在微博上写缠绵文字,把他对她所有的好都记录下来。
回到最初那一幕,伊能静与秦昊吵架,他跑走,她追出去,把自己风衣上的带子系在他鞋带上。“你只要一走,我就会摔倒了。” 讲真,一个女明星,拽着一个男明星,在北京繁华的大马路上,场面还是挺刺激的。一方面感觉真疯,戏码多到爆炸;另一方面,如果这是个平时很冷静的人,突然遭遇对方这么一个举动,又会不会骤然感动?
就像张志明为余春娇做的一大堆奇怪事情。结尾还不是惹哭所有观众?
在爱的名义下,学会一点点作,可以把琐碎生活变出诗意。当你收集了各种各样的小确幸,在争执的时候,钻牛角尖的时候,它们都会蹦跳着出来,提醒你当下所拥有的一切多么值得珍惜。
但这世上不存在毫无所求的付出,也没有无穷尽的索取。
永远是那一句,差不多就得了。
至于那些经历了人生之中伊能静的男人,如果还在一起,大概要恭喜一句棋逢对手;而如果不幸已经分开了,那他们现在大概终于愿意去学习如何欣赏冷静自持的女性。
那么,作为冷静而自持的你我,到底也应该要感谢那一位“伊能静”。
本文插画来自艺术家Nath Araújo
微信&微博:反裤衩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