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也太恐怖了吧!美团、饿了么竟在“偷听”你说话?

重庆商报 2019-04-10
SMILE

生活不像想象得那么好

生活不像想象得那么糟


“我的命,我自己操盘”,这是《窃听风云2》中的经典台词,但现实生活中,我们可能连自己手机的麦克风都操盘不了。


你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吗?刚说了想吃什么,手机里就蹦出了它的推荐;刚说了要买什么,就出现了广告。



可是,手机怎么知道你刚刚说了什么呢?一位读者2018年11月的投诉引起了记者的注意,他怀疑外卖App在“偷听”自己说话。


随后,《IT时报》记者耗时3个多月的时间,通过模拟用户使用场景,对安卓手机、苹果手机、苹果平板电脑上的饿了么和美团外卖进行多轮测试。


从测试情况来看,在随后数分钟到数小时的时间里,出现相关推荐的概率高达60%-70%。这个结果,有些惊人。


对此,饿了么和美团回应:不存在“偷听”!


3月14日晚,记者更新了最新iOS版美团外卖、饿了么,它们都不再索取麦克风权限,不过安卓版里的录音权限依然存在。


网友遭遇:饿了么在“偷听”我吗?

2018年11月中旬,上海的孙女士在和同事闲聊时提到想喝CoCo奶茶,在打开饿了么App时,在推荐商家首位看见了CoCo奶茶。让孙女士疑惑的是,自己之前从未在饿了么买过CoCo奶茶,在她手机后台,同时打开了淘宝、微信、知乎、微博等多个App,“此前也没有使用任何手机App搜索过CoCo奶茶的相关信息。”


无独有偶,北京一位网友燃玉(化名)在2018年11月14日晚上8点左右,跟朋友说想吃鳗鱼饭,1分钟后打开支付宝上的饿了么应用,推荐位顶部恰巧显示着一家鳗鱼饭的外卖店,此时距离他上次下单鳗鱼饭相隔23天。



为了再次验证这一现象是否纯属巧合,次日中午,燃玉自行对着手机进行了一轮测试。在没有打开应用的情况下,他大声说想吃披萨,随后才打开了支付宝里的饿了么应用,在推荐位首页中出现了一家披萨店,“这家店的披萨我曾经点过,但也应该是半个月前。”



燃玉使用的手机型号是小米MIX2,系统版本为MIUI9.6,在他的手机上,包括支付宝在内的大多数应用都有录音权限,且这一权限在安装时就已经默认启用。“连续两次都遇到了同样的情况,难道是支付宝或者饿了么在偷听我说话?”燃玉猜测。



12月15日,燃玉将自己遇到的情况第一时间发布在了微博中。根据微博后的154条评论来看,与燃玉有类似经历怀疑App“偷听”的人数占六分之一。


媒体测试:概率超过70%

孙女士和燃玉到底是杞人忧天还是确有其事?从2018年11月到2019年3月,有媒体记者用了3个多月的时间,通过模拟用户使用场景,对安卓手机、苹果手机、苹果平板电脑上的饿了么和美团外卖进行了多轮测试。


2018年11月19日,测试者以两款苹果手机为测试工具进行了测试。首先,打开饿了么App和美团外卖App,确认前三屏推荐商家,然后关掉屏幕(两款App应仍在后台运行),随后两名记者以聊天的形式提到,中午要吃日式料理(为了保证测试公平,记者选了一类从未点过或搜索过的饭食)。


两分钟之后,再次进入饿了么,首屏第二推荐位出现一家“**屋日式料理”。蹊跷的是,两分钟后,当记者再次打开页面,这家店又神奇地消失了,而原先第一位和第三位的商家却都没有变。



这是巧合吗?关掉屏幕后,两位记者继续聊着日本料理,6分钟后再次打开饿了么,这家神奇的“日式料理店”又出现了,只是这次位置下降到了第七位。再次关掉,两分钟后再次打开,同样的事情发生了,这家店又消失了,而其他推荐商家基本保持没变。


第二天,记者将天猫、微信的麦克风权限都取消,再次进行测试,相关情况没有出现。



经过长达3个月的多轮测试,精准推荐和同类推荐出现的概率超过70%。但不同的是,第一次测试同类情况比较多见的饿了么,在今年1月1日以后,此类现象基本消失。但原本情况并不明显的美团外卖,态势却有上升之势。


饿了么、美团回应:不存在“偷听” 

到底这种推荐店铺的出现,是什么原因呢?


饿了么相关人士表示:

所谓“监听用户日常对话并做信息分析”,是一种无端猜测,饿了么既没有做类似的产品设置,也不具备相关技术条件,饿了么严格保护用户隐私,任何必要的信息采集都会在取得用户事先同意的前提下进行,在合法合规的范围内使用。


美团人士则回应称:

有关“根据麦克风收录的语音关键词为点外卖的用户做推荐”的行为并不存在,美团外卖只会在获得用户语音使用授权,且用户主动发起美团外卖App内的语音输入行为时,才会使用麦克风。此外,美团外卖仅会在用户表达了明确需求信息、进行主动查询后,才会进行相关推荐输出。



被怀疑在“偷听”的APP还有很多 

有“被偷听”疑问的并非只有孙女士和燃玉,涉及的App也不只是外卖。



更多网友也坐不住了

纷纷出来分享自己的相同遭遇



有“业内人士”出来表态

称“偷听”一说纯属想多



也有网友不以为然

顺便调侃了一番

志玲觉得,方言可能是个办法😂



在社交网站上搜索“App偷听”的关键字,类似案例不胜枚举。


比如,知乎网友“米可”和朋友聊到单位的富贵竹花瓶,当天晚些时候便在淘宝上看到了富贵竹相关的店铺推广;


知乎网友“不想起床”在睡觉之前给宝宝讲古埃及文明,隔天便在淘宝上收到了金字塔摆件和木乃伊摆件的推送;


还有人表示跟家人对话说要去超市买牙线,晚上打开京东,在推荐里就看到了牙线的推荐等等……


但有一个巧合是,今年1月开始,陆陆续续有大量App更改了自己的隐私政策,随着国内《网络安全法》收紧,欧盟《通用数据保护条例》(简称GDPR)给谷歌等互联网巨头开出罚单,对于用户的个人信息获取、App权限的索取,中国的互联网公司们明显变得谨慎许多。也正是今年1月之后,饿了么上再没有同类现象在测试中被发现。


究竟是谁打开了你的麦克风?

究竟是谁打开了你的麦克风?是用户吗?美团称麦克风权限的获取是在经过用户同意后进行的,但往往很大一部分APP在获取各类权限时均采取强制性措施,使用户处在一种被动的状态中。


隐私权限包括:获取位置信息、读取手机号、读取短信记录、打开摄像头、使用话筒录音、发送短信、拨打电话等。如果用户在安装APP时不同意获取相关权限,则无法使用APP。这也导致中国消费者协会在调查APP对隐私收集情况时发现,超九成APP存在过度收集用户个人信息问题。



“偷听”背后映射的是信息安全问题。


信息安全问题实际上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接不完的推销电话,屏蔽不完的短信,让每一个人在大数据时代下都被“透明化”。


虽说美团、饿了么否认“偷听”一事,但类似情况依然在其他平台上演,强制获取打开摄像头、读取通讯录权限等,实际上都是在无形中偷窥个人隐私。原本企业的初衷是通过获取个人信息来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但倘若未经用户同意并过度获取权限透支的将是企业的信任度。


你遇到过类似情况吗?

对此,你怎么看?




编辑/钟莹曈

来源/19楼、澎湃新闻、IT时报 (ID:vittimes)作者:李丹琦、郝俊慧、IT之家、湖北经视

图/网络


往期精彩回顾

7岁男童患白血病,生父放弃治疗称:新女友怀孕了也要钱

惨!怀孕2个月的未婚妻被甩出车外…...这个驾驶错误真的别再犯了!

继外婆家人设崩塌后,西贝莜面村、华莱士卫生状况集体“扑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