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8年,3次“死里逃生”!傅盛:不被嘲笑,何来伟大?
岛 君 说
2月4日,2018猎豹移动全球年会举办,猎豹CEO傅盛在会上发表演讲,总结了猎豹过去8年“三次反杀”的发展历程。
“对我而言,成长是撕碎的,极致的,进化的。”傅盛坦言,困难是最大的财富,无论个人,还是企业,都不要自我设限。
以下是傅盛演讲精编:
作 者:傅盛
编 辑:叶开甫
来 源:傅盛(ID:fstalk)
2017年的答卷
2017年,诸多困难的一次集中式爆发:PC大盘萎靡,海外也面临外部环境变化,Facebook、Google对整个移动广告网络进行大量调整,收入锐减。
一整年,每三个月,我都觉得是一次考验。市场上充斥着各种声音,包括股价表现,甚至境外机构发起对我们的恶意做空。我也目睹了,一批与我们同时代甚至还年轻的企业,在剧烈变化中崩盘,消失,甚或卖掉。
过去一年,猎豹遭遇了非常多的质疑,甚至有人说,你们是机会主义,你们是蒙古骑兵,你们东突西杀。我就想了想这个问题,为什么会给大家留下这样的印象?
因为,客观去看,相比行业对手,猎豹所处的生存环境,变化太快了;不比他们,一开始就拿到了游戏、直播、社交支付等现金流很好的业务;某种意义上,猎豹一直是在一块比较荒芜贫瘠的土地上开垦。
无论如何,奋起反抗是第一步。
这一年,我们加强了组织能力和平台建设,使其为业务赋能,用实际行动交上了答卷:
老业务焕发活力,国内移动工具销售增长了50%,公司账上现金储备超过30亿;
移动用户逆增长,全球获取了超过1.76亿的新用户;
八年回首,三次反杀
第一次反杀:浴火重生
PC安全时代,我们当时还叫金山毒霸,同时代的竞争对手有瑞星、江民、卡巴斯基以及后起之秀360。猎豹作为其中一支并不算强大的队伍,顶住了360最强火力,不惜自我攻击,宣布全网免费。一年之内,打掉存量收入95%,推出新业务:网址导航和猎豹浏览器。
试想,本已命悬一线,处在垂死挣扎的边缘,自我革掉大头收入的95%,有多难呢?某种意义上,我们牺牲了金山毒霸过去所有的业务积累。我们意识到,如果不壮士断腕,拥抱这次变化,我们必然消失。没有第二条生路。
现在结果如何呢?去年,也就是2017,猎豹整体收入近50亿规模,而瑞星前年只有几千万收入了。这就是一个时代的变化——大潮来临,唯有拥抱。
第二次反杀:天外飞仙
互联网时代,我们用PC免费模式重构了商业,从那一批古董级企业中幸存了下来;等到移动互联网竞争开始加剧,一批安全产品,像91、豌豆荚、茄子、UC等等,各种小的安全工具,巨头杀入时,要么投降,要么卖掉。还是猎豹,杀出重围。也就是传说中的那个小酒馆的故事,我们决定全力以赴,all in海外移动。
那场硬仗打下来,猎豹变得不一样了,大家开始真的相信梦想了。当时不少同事,从珠海举家搬迁北京,参与了那场猎豹清理大师的攻坚战。
很多人,可能从未想过,我们能从一个总部在珠海这么一个小渔村走出来,变成了一家全球化的美国上市科技公司。也正因为这一招天外飞仙,才有了猎豹今天全球化业务的基础。
第三次反杀:跑向未来
还记得,三年前,我去刚成立的广州办公室,员工跑过来跟我说,傅总,为什么我们没有那么多创新业务,我们只是做海外呢?我当时给他一个回答,创新要和体量挂钩。当时,我们只有把一件事情做好的能力,一旦分散精力,或搞所谓创新,就可能丧失大好机会。
然而,今天的猎豹,不一样了。我们在体量、研发能力和收入规模上,都不是一家小公司了。我们已经是一家有超过20年安全技术和产品积累的企业。我们有能力基于AI和区块链为我们的业务赋能,抓住这个时代属于我们的机会。
于是,我开始认认真真地思考:能支撑我们跑向未来的,到底是什么?什么才是我们最重要的?什么才是决定性的?
公司的本质是什么?
一年,我去了火人节,读了很多书,重新思考很多问题。我在想——公司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其实第一反应就是收入。
谁对于公司是这么判断的呢?网上的评论分子。因为,只要你的收入和股价出问题,他们就觉得你不行了。有时候,我骂一句,你懂个屁,然后就被截屏,说CEO深夜骂街。我心里想,CEO深夜骂街有什么了不起?美国总统还白天骂街,不一样治理好美国吗?
任何一件事情,我们都不应该简单看评论。如果我们也和他们一样,用一个收入考核现在的变化,就会失去真正的内在价值。
有一次,跟一个业务干部交流,他说,傅总,你不能这么说我,我的收入涨了。我说,如果我像一个网上的评论分子,只用浅层的收入判断本质,那我就不应该当CEO。我应该天天在网上发表评论就行了。
我一定要看到更内核的东西。
往下想,如果收入不是公司的本质,总该是业务吧?业务就是产品,有好产品就有一切啊?过去几年,我们不停尝试新产品,全力以赴做产品,遗憾的是,一个产品总有它的生命周期。没有产品是长盛不衰的。
公司的本质不是收入,也不是业务,那么,是团队吧?我想了想,这也是一个伪命题。
因为,也许有一天,我也不会在猎豹;也许有一天,大家都不在了。这家公司又安排给了更年轻的一批人,也许猎豹更强大。
乔布斯离开苹果10年,虽然有各种各样的评论,但苹果的体量比那个时候大了太多了;迪士尼去世了也有几十年,管理层换了一茬又一茬,但迪士尼给人们带来欢乐的梦想从未改变,且越来越强大。
最后,我就想起了基因。或者叫文化,叫精神,叫使命。当一群人共同完成一件事情,过程中形成了共同的信仰、认知和信赖的时候,它就开始变成这家公司的基因。不论中间有多少变化,只要这些基因在,就有可能重构这家公司。
公司也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体。它自己会成长,会进化,我们只是它中间的一层哺育者而已。我们一起参与过它的创建,已非常幸运。就像一个孩子,你把他生下来,他的每一个细胞,都由你,分裂而来,但有一天,他会和你不一样,他也会有他自己的独特性。
当我真正想清楚这个问题时,更加不在意外界的质疑了。太多人没有深度思考的能力,常常会把最外面的一层——收入做成公司的本质;或者把第二层——业务做成公司的本质。
只要我们意识到,自己有机会建立一家完全与众不同的公司,并将其注入基因,我们就不会如此盲目迷失,我们就有能力战胜各种各样的困难。
大变革时代,机会是最大的成本
互联网的红利正在消失,前20年,你只要做好一个APP,就可以打遍全球。今天,只有一个APP是不够的。我们必须把整个体系和整套打法想清楚,我们才有机会。
我们看到更多成长都在跨界。如果猎豹想再上一个台阶,如何突破自己的能力圈?
可能有人会说,不聚焦了。但今天的竞争手段已经不再是一个单点的比拼,而是一整套体系化的立体竞争。大变革时代,机会是最大的成本。如果我们失去了一个机会,可能就错失了一个时代。
最大的悲剧是赢了所有对手,却输给了这个时代。
如果你只会打铁,工业化一出现,你就被淘汰了;
如果你只会射箭,火器一出现,肯定被灭;
如果你只会骑马,坦克一出现,只能投降。
如果我们不去进化,不去迎接新的挑战,不可能再上一个台阶。所以,无论个人,还是企业,都不要自我设限。有的时候,我们给自己划定的边界,其实都是我们脑海里的边界。
有一次,我在硅谷见Elon Musk,问了一个问题,我说,你做SpaceX、特斯拉,是不是觉得这件事情能赢,或者你当时怎么想的?他说,其实我真的不知道我一定能赢,这件事非常难,但我做这件事并不是因为它容易,就是因为它难。难,才有我做的价值;难,才有这个机会取得不一样的成就。
你更愿意成为瓷器,还是弹簧?
我最近经常作一个比喻——你究竟想成为瓷器还是弹簧?
瓷器看上去很美,很坚硬,但遭受一点外力就会碎掉,我们管它叫玻璃心,瓷器心;
而弹簧,就是你不断有向下施压的劲道,虽然看上去压得很深,一旦当它迸发,就会产生比以前更强大的弹力。
当年,我第一次到珠海,每一刻都在想,怎么让在金山工作了十年的人,能跟我有一样互联网化的思维。
那个时候,夜不能寐,忧虑不堪。有一天,我的一个合作伙伴告诉我,他说,傅盛我发现了,全世界通过合并成立的新公司,90%以上都失败了,只有像苹果这样的公司才能逆转。我当时看着他说,你为什么不早告诉我?如果你早告诉我,也许我就不那么无知者无畏了。
当时真是生死挣扎,对手四面围剿,团队刚合并,还未拧成一股绳。可以说,死法有很多种。没人相信我们能活下来。只能绝地反击,别无选择。也许,没有选择,就是最好的选择。困难,就是最大的财富。
如同尼采的一句话:凡杀不死我的,必使我更强大。
猎豹过去七年,尤其2017年,团队的成长,变化很多。我希望,我们能成为弹簧一样的人。把所有压向你的困难、遭遇的失败,都变成自我吸收的一种机会,一种途径,一种养分。
三种不同维度的人
这里分享三种不同维度的人。也是我在斯坦福设计学院的一堂小情景剧课学到的,深有共鸣。
第一种维度的人,喜欢说“No”。别人说什么,他都说No。如果一个人拒绝接收信息,就能找出各种理由说No。这是一种最封闭式的人的状态。
第二种维度的人,喜欢说“Yes,but”。这个东西是挺好的,但是……。比如,我经常听到,傅总你说的很有道理,但你不够了解我;或者,你讲的方向是挺好的,但我们现在的事情还很难做。无数的但是,其实就是无数的借口。
第三种维度的人,喜欢说“Yes ,and”。这是最好的一种状态。我们有没有可能不断地说,对,不仅如此,我还想要怎样;不仅如此,我还可以怎样。
后来我想,人和人之间有差别很大吗?其实没那么多差别。有的时候,我一度都认为自己是一个极其普通的人,直到今天也是这样。也是斯坦福那次课,他说,你认为自己很普通的品质,可能在别人看来,非常宝贵。
姿态越低,蓄能越大
顺着这个思路,我在思考,为什么自己能够站在这里?其中很大的一个原因,我想就是说“Yes,and”的能力。我经常会说,要虔诚地像小学生一样去看待别人讲的东西。
尽管有的时候,别人说的也不全对,的确很多事情证明,你傻;但如果把时间维度拉得足够长,你知道这个人挺牛,然后信了,其实会发现,越信反而越强大。因为,犯错误或犯傻的成本,比起那些不去拥抱而错失机会的成本,低太多了。
这一年来,我对人的评价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如果我和一个人沟通,他说“yes and”很多,这个人就会有机会突破。这件事,我在好几个人身上都得到了应验。如果一个人不断地说“yes but”,我发现,其实无论他过去积累再多,都会遇到自己人生的瓶颈。
人也好,公司也好,只有不断与外界发生连接,才能真正成长并改造自我。就像一颗树苗,如果不从外面获取阳光和水,谈何成长?总不能说,靠天地灵气?况且,灵气总有用完的时候。
最后送给大家一份让我感动的视频:《不被嘲笑的梦想,不值得奋斗》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j0545brmz1v&width=500&height=375&auto=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