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人生就像捏柿子

老喻的 孤独大脑 2023-02-16


三个观点

战略上:要选硬柿子捏

战术上:要挑软柿子捏

现实中:要敢捏扁自己


三种捏法

  • 捏硬柿子:是指敢于面对最硬核的问题,设立正确而长远的战略目标,不避重就轻;

  • 捏软柿子:是指善于实现最有效的突破,发现产业链和对手的薄弱点,要避重就轻。

  • 捏扁自己:是指只有剥光自己,榨干自己,发现自己最熟悉的本能,才可能燃起来。



战略上,要选硬柿子捏


✅  敢于面对最硬核的问题,

✅  设立正确而长远的战略目标,

✅  不避重就轻。



1

85年出生的蒋凡是“淘宝+天猫”的双掌门,极可能是阿里的接班人。不过他大学毕业后找工作,差点儿因为“成绩差”被刷掉。

那时21岁的蒋凡去谷歌中国应聘,毕业的成绩单只有61的均分,有位美国工程师坚决反对录取他。

一了解才发现,蒋凡并非成绩不行,而是对于与实际编程毫无关系的考试内容,他只准备用仅够‘低空闪过’的程度过关即可,多了就是浪费时间与精力。

蒋凡自称:他是能考60分,就绝不考65分的人,多一分都觉得浪费。

媒体上这样写道:

不过他看不起复旦大学的计算机系,觉得教授的水平也不过如此,为此,每次考试都精准掌握,估摸着及格了就不再答题。在他看来,这种考试就是浪费生命,还不如做点有意义的事儿,比如编程。

就这样,蒋凡对“考试”这类软柿子,就软捏,绝不以此秀肌肉,造错觉。

但是对于他最热爱的“硬柿子”,蒋凡一路硬捏,拳拳到肉。

  • 从高中时参加奥林匹克信息学竞赛;

  • 大学攻读计算机专业;

  • 毕业后加入谷歌中国;

  • 创立友盟,8000万美元卖给阿里;

  • 在阿里巴巴启动移动战略。

你看,没有半个废招,软招。

蒋凡的故事就是,略过那些软柿子,实在非捏不可,软着捏。

把力量聚集于捏自己最爱的硬柿子。


2

在孤独大脑的“胡问乱答”里,常能遇见以下这类问题:

有些故事,看起来与蒋凡恰恰相反,为了躲避未来,不仅去选软柿子,而且还是自己不喜欢的软柿子

对于考研究生,我是旗帜鲜明地反对吗?

并非如此。

  1. 从学问的角度,值得鼓励;

  2. 从门票的角度,可以考虑;

  3. 从逃避的角度,必须打击。

你看,我还是一个灵活的现实主义者。

先说1,有些学校,有些专业,从做学问的角度来看,必须一路读到博士。有些看来就是职业读书人,这没什么可说的。

再说2,关于门票。如果有一劳永逸的门票,谁都想要。关键要看这个门票的使用周期有多久,什么时候会失效,这是个算账的问题。毕竟一个人的工作生涯长达几十年,必须拉长了来计算。

不管怎样,抢门票还是一个有边界的拼命游戏。有时候值得博一下。但真要想明白门票的有效期。

至于3,难道“逃避”不是大多数考研者的目标?

你也许会说我站着说话不腰疼,现在就业环境这么差,不考个研究生怎么办?

这种观点本质上就是:

面对人生难题时,专挑软柿子捏。

考研那么难,怎么算软柿子?

大多数考研都是漫无目的的,从战略的角度来说,就是软柿子。

不管从战术的角度说,考上有多难。

最怕的是,从此一生都成了软柿子。


3

我们且不说蒋凡是天才少年,可以瞧不上复旦的教授。

事实上,那些管理、人力资源、MBA,如果毫无工作经历,去读个研究生,和婚前上两年的书本性学课有啥区别?

面子有价值,但只是面子价值;

证书也有价值,但也只是证书价值。

避重就轻,留恋标准化应试的体系,就是去捏一个“看起来很硬”的软柿子。


4

为了表明我不是简单“黑”研究生,说一个研究生的故事。

那是上个世纪中,有个小伙子从普林斯顿大学研究生毕业,进了福特公司当工程师,画图纸,看起来也算是高级的工作。

但是他的理想是做一个企业家,所以就主动提出要去做销售,连上司都认为这是自毁前程的做法。

结果,尽管干销售很卖力,业绩却糟糕,最差的时候是区域倒数第一

转折点是,他想出了一个卖车的超级创意:

花56元买56型福特。

购买一辆 1956 年型的福特汽车,只要先付 20% 的货款,其余部分每月付 56 美元, 3 年付清。

这个小伙子一战成名,从此坐上火箭。

他就是艾柯卡,当年的美国商业偶像第一人。

销售,对任何人来说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为什么名校毕业的研究生艾柯卡,主动选择做又苦又“低级”的销售呢?

在他看来,销售是一个企业家必须面对的“硬柿子”。

艾柯卡不想在远离关键问题的软柿子上浪费时间,不管那些软柿子看起来多么高级。

然而很多人却嫌销售低级。

很多年轻人毕业后最容易找到的工作就是销售、客服、市场等工作。

这些活儿不容易,但最能磨炼人的意志,更有价值的是,能让你迅速触及行业的脉搏。

所以普林斯顿的研究生艾柯卡,才选择做销售,主动去捏硬柿子


5

捏硬柿子,不是一蹴而就的。

也很少有人能够像蒋凡那样“不走废路”。

我们来看一个和蒋凡“很相似”的人:黄峥。

  • 2004年,黄峥在美国获得计算机硕士学位后,进入谷歌。

  • 2006年,黄峥与李开复一起,被派到了中国拓展业务,建立Google中国办公室。

  • 2007年,黄峥从Google离职,开始自己创业。

  • 第一个公司,一家叫做Ouku.com的电子商务网站,销售电子产品和手机。

尽管公司业绩较好,但黄峥意识到Ouku.com仅是数千家相似网站中的一家,也就是说:

这是一个不够硬的柿子。

  • 2010年,卖掉网站,创建乐其公司,帮助淘宝或者京东公司开拓市场服务。

  • 之后他又创建了一家游戏公司,在微信平台上提供角色扮演游戏。

  • 2015年4月,黄峥创办的拼好货正式上线,并将其定位成生鲜类的自营平台,通过拼单玩法+社交参团的新颖模式,在短短几个月内就突破了千万用户。

  • 2015年9月,黄峥的游戏公司内部孵化拼多多。

  • 2018年7月26日,拼多多在纳斯达克上市。

你会发现,尽管黄峥的路线图看起来要复杂一些,但是,一路上那些“电商、游戏、社交”等小个儿的硬柿子,最后都聚力于拼多多这一个大个儿的硬柿子上面。

黄峥的秘密是“费用”和“资产”思维,这个其实是从贝佐斯那里学来的。你所做的努力到底是“费用”还是“资产”?

例如,我觉得只为了一张纸,去读MBA就很“入不敷出”。

但对你而言,如果资产大于费用,当然可以考虑。比方说你工作了一阵子,明确知道自己要强化什么,或者对商学院的人脉圈有了具体的目标。

挑硬柿子捏,并不是非要出大招,而是:不介意捏小的硬柿子,然后向大的硬柿子一步步逼近。

捏硬柿子,就是聚焦于战略目标的长期策略。

比尔·盖茨说:

“比现金更有价值的东西--公司的战略地位。如果当下的一单生意可以让你在未来获得更多的商业机会,这就是一笔好买卖,它比一笔毫无后续市场影响力的大买卖要好得多。显而易见,我们要选择争取长期市场地位,而不是短期经济效益。”

这是对硬柿子的精彩描述。



战术上,要挑软柿子捏


✅  善于实现最有效的突破,

✅  发现产业链和对手的薄弱点,

✅  要避重就轻。



6

微软为什么可以厉害这么久?

尤其是最近三年居然再次焕发青春,重回全球市值第一公司的宝座。

微软新CEO纳德拉的特点是:不死磕。

例如卖掉高价收购的诺基亚手机业务。

确切说,是战术上不死磕,不像以前那样四处强硬。

但是战略上,其实更清晰、更硬朗。

  • 战略上,聚焦于“移动为王、云端至上”的硬柿子;

  • 战术上,纳德拉更加灵活地去捏软柿子,甚至和竞争对手去合作。

纳德拉即是土生土长的微软人,又有着局外人视角。

这使得他既懂得微软的优势和弱点,又能够跳出去,从全产业的角度去发现机会,从而刷新了微软的战略

这就是:找到产业链薄弱环节的软柿子,打好微软的硬柿子

另一种是去捏竞争对手的软柿子。

让我们回到微软的创立之初,看一个比尔·盖茨捏IBM软柿子的故事。

很多人一直没想明白一件事,当时的计算机霸主IBM为什么放任微软的崛起?

当年,盖茨把软件卖给了IBM,他看重的是由此打开其他个人计算机公司的巨大市场。但是有个大麻烦摆在面前:

IBM要求微软提供软件的源代码。

这个要求可以理解,微软也很难拒绝。但是作为律师的儿子,以及一个商界狠人,盖茨出了巧妙的一招:

捏IBM的软柿子。

当时的IBM是蓝色巨人,微软小到不能更小。比尔·盖茨没有任何硬碰硬的机会。

于是,他决定利用法律诉讼条款制定自己的谈判策略:

坚持将无限责任条款写入合同,以防IBM泄露源代码。

这意味着,即使用户不是主观泄露,微软也可以把IBM告上法庭并索赔数十亿美元。

大公司怕的就是这个,于是IBM最后决定不主张对源代码的所有权。

从此,宇宙第一公司一飞冲天。

关于捏软柿子,我想说两点:

第一点:去捏产业链上的软柿子。

我记得一位德国作者写的关于企业战略的一句话,发现产业链上的薄弱环节,然后提供最有竞争力的解决方案。

第二点:去捏竞争对手的软柿子。

就像上面比尔·盖茨所做的:找到对手的软肋,让它为你所用,以此实现自己的利益。


7

黄峥就是一个捏软柿子的高手。

从2015年创立拼好货,到2018年拼多多上市,短短三年时间,黄峥就在《福布斯》2019年全球亿万富豪榜中名列第94位,资产达到135亿美元。

如果不靠捏软柿子,很难实现如此奇迹。

  • 从产业的软柿子看,拼多多抓住了中国巨大的下沉市场;

  • 从合作的软柿子看,抓住了微信的社交电商红利;

  • 从竞争的软柿子看,抢了阿里聚划算的地盘。

这就是“战术上要捏软柿子”的关键:

善于实现最有效的突破,发现产业链和对手的薄弱点,要避重就轻。

看起来是从软的地方捏,但下的都是狠招。

巧劲儿本质上还是做对了事情。例如拼多多本质上是从算法层面来构建自身的优势,内核还是那个又大又硬的柿子。

今日头条的张一鸣也善于捏软柿子出狠招:早年花大价钱买手机预装App,近年收购Musical.ly,令抖音业务迅速做大,并实现出海。



现实中,要敢捏扁自己


✅  只有剥光自己,榨干自己,

✅  发现自己最熟悉的本能,

✅  才可能燃起来。



8

不管是硬柿子,还是软柿子,最后要捏的,还是自己。

这方面我最喜欢的故事,是关于Airbnb两位创始人的艰难创业。

和绝大多数创业者一样,折腾了一阵子之后,切斯基和杰比亚身无分文,每人透支两万美金信用卡,负债累累,网站无人问津。

绝望之际,两人冒出了制作总统麦片的念头。

当一个人被剥光,放弃所有对外界的幻想时,往往会回归到自己最本能的事物上。

切斯基毕业于罗德岛设计学院,为创意而奋斗,是他熟悉的本能。

去超市买来一美元一袋的麦片,自己动手,装入总统候选人主题的盒子里。

因为没钱印刷盒子,只打印了1000个盒子,然后限量发售,定价40美元,卖了3万美金,勉强又撑了一阵子。

终于有一次与投资人见面的机会,对于Airbnb“闲置私人住房共享网站”的创业构想,对方的第一个问题是:

“怎么会有人做这样的事情?为什么?他们有什么毛病吗?”

在近乎羞辱的拒绝下,杰比亚给投资人送了一包他们的总统麦片。

起身要离开的投资人坐下来,听了他们用麦片续命的故事,并感慨道:

“噢!你们真是捏不扁的柿子,你们创办的公司不会垮掉。”

恕我上面稍微修改了一下台词,现实结果是,投资人选择相信Airbnb:

“若能打动人们花费40美元去购买一盒价值4美元的麦片,你也能吸引人们到陌生人家里的充气床垫上休息,也许你能做到。”


9

捏扁自己,其实是一种天赋。

就像花生一样,大家的含油量其实差不多,但是有些人更能压榨自己,出油量也就更高。

但是大多数人,一辈子都没有一次像样的战斗。

绝大多数憋屈、窝囊、“怀才不遇”,是因为自己不敢去捏扁自己。

捏扁自己,包括两个步骤:

1、“带着尊严承受痛苦”。

这句话是维克多·弗兰克尔说的,他引用了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一句话:

“我只担心一件事,我怕我配不上自己所受的苦难。”

2、显露自己最内核的东西。

只有去一切,你才会意识到,你是自己惟一的救命稻草。

只有当你捏扁自己,才能真正发现自我。

有些人一辈子都做不到。

大多数人只是随波逐流,随便捏几个软柿子罢了。


10

Airbnb创始人的故事,还有一点值得说说。

2009年,红杉投资了Airbnb。

Airbnb曾经被太多投资机构拒绝,为何会打动风投之王呢?

红杉合伙人麦卡杜对Airbnb创始人为房东和房客打造一个平台的想法印象深刻,他们为处理信任危机所设计的社交机制也打动了他。

他说:

这些理念远远超出了传统度假租赁业务的思维模式,我清楚地看到,他们解决了一些如何将房东和房客成规模地集中起来的问题。

换而言之,即使在最艰难的创业初期,Airbnb的创始人一直都在致力于解决“硬核问题”。

也就是说,当他们还不知道自己将走向何方时,也在思考最本质的问题。

这未必要求有什么远见,而是一种“求真+较真”的精神,一种不屈服于命运驱使的勇气。

很多人貌似很用功,很拼,天天在朋友圈秀加班,却忘记了两件事:

1、捏扁自己,是给自己看的,不是给别人看的。假如秀给别人看,说明你没有真正把自己捏扁;

2、不管是挑软柿子捏,还是把自己捏扁,最后起作用的,还是真正捏到了硬柿子。

Airbnb的两位创始人,早期就100个左右初始用户,基本都在纽约,而他们住在西部。于是便每周飞一次,挨个拜访用户,并因此发现了两个“秘密”,其中之一就是房屋照片拍摄,于是他们便亲自为用户拍照。

在看起来艰难、琐碎的过程中,他们死捏最硬的柿子,不自知地发现了秘密,找到了答案。

这正是Airbnb打动红杉的地方。

红杉的58.5万美元天使投资,后来的回报达到了近50亿美金。

在把自己捏扁的同时,Airbnb的创始人不知道自己捏中了一个巨大的硬柿子。


最后

关于考研这个话题,我想起前阵子,在飞机上看好莱坞影星罗宾·威廉姆斯的纪录片,有个时期他的女友是一所艺术院校的硕士,毕业后在餐厅做服务员。

我们的文凭贬值,还远远没有开始。

现在,中国的本科生毕业后去做销售都会觉得受委屈,更别说当服务员。

年轻人为什么要去追逐软柿子,而不敢去找寻自己的硬柿子?

我认为本质原因在于,我们的教育从来不教学生去想“你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前阵子高考放榜,我的中学同学群讨论大学申请,话题要么是谁上了“清北”,要么是该选择哪个学校。

几乎没人讨论孩子想成为“Who”,想去学什么专业。

当然,当下院校资源的两极分化,也决定了烂学校的好专业仍是烂专业。

985,211,几个毫无意义的数字组合,超越了一切大学的意义和价值。

多少人被这些看起来很硬的软柿子遮住双眼,忘却了未来有更多挑战,不敢去梦想自己的一生可以有更多可能。

高考的公平性,以及其作为大多数学子改变命运的契机,我无意质疑。只是期盼年轻人勿因此忘却,漫长的一生有很多柿子需要你去捏。

但愿年轻人有智慧去找寻属于自己的硬柿子,聪明地去捏软柿子,勇敢地捏扁自己。

刚刚步入社会的人,无论是工作还是创业,其实是被抛进了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过去十几年有标准答案的应试教育经验,几乎毫无用处。

这时感受到无助、恐惧,其实是正常的。

因为现实世界就是充满了不确定性,到处都是没有边界的问题。

《人生就像捏柿子》一文想说的是:

  • 战略上,发现我是谁,我要做什么,找寻最硬核的、有长线价值的方向;

  • 战术上,要巧妙地找到“薄弱”的突破口,懂得利用杠杆发力;

  • 对自己,则要“心狠手辣”,别浪费时间找什么救命稻草,而是敢于“榨取”出自己最深处的能量。

这是年轻人的权利,也是年轻人的使命。



(完)



请写留言,分享你捏柿子和捏扁自己的故事。

点赞前10位的,送我喜欢的《清醒思考的策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