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零分作文:《本手、妙手、俗手的幻觉》
一
即使是世界冠军柯洁,对“本手、妙手、俗手”的解读,都可能是“过时”的。
先看一下他怎么说:
“本手”:字面意思为本分的一手。常常形容在棋局当下选择中庸的一手,介于不坏和好之间,但中庸并不等同于“平庸”。
“俗手”:意为庸俗的一手。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为贬义,但在某些情况下俗手的交换反而有可能成为当下最好的选择。
“妙手”意为卓越的一手。其可遇不可求,其本身具有极强的隐蔽性和唯一性,在大多数对局中往往并不常见。
对于“妙手”,柯洁还给出了高手的才有的感悟:
很多人在对局中经常会过分拘泥于局部,下出“假妙手”而忽略全局思维的错误。
想下出真正的“妙手”,必须在平日有一定的经验积累和训练才可能完成真正卓越的“妙手”。
柯洁当然有资格解释“本手、妙手、俗手”,但更有资格的是围棋水平最高的“人”--那就是AI。
在AI看来,没有“本手、妙手、俗手”之分,只有胜率最高的一手。
某种意义上,所谓“本手、妙手、俗手”是计算力不够时的临时解释,是无法用第一性原理解决问题时的启发式决策。
这类临时的脚手架,能够帮助人们思考,但也会成为限制更深思考的牢笼。
请看我曾写过的一个故事。
二
1846年,幻庵因硕与17岁的天才少年秀策对局。幻庵以“大斜”开局,执黑先行的秀策很快“丧失”了先手之利。进入中局,观战者均以为年轻人凶多吉少。
这时,有一位围观的医生说:秀策必胜。众人哗然,说你一个外行,怎么敢妄加评论?
医生说,我虽然不懂棋,但留意到,在秀策落下一子后,幻庵看似面无表情,耳朵却立刻变得通红。
最终,秀策以两目的优势获胜。棋局的转折点,正是发生于医生所提及的那步棋:第127手。
后世棋手反复研究,认为这一手是妙到巅峰的神来之笔。石佛李昌镐评价道:三分靠实力,七分靠灵感。
这一场纹枰之上的巅峰对决,被称为“耳赤之局”。
170年过去了。被视为能体现人类独有灵性的围棋,意外地被AI拿下。2016年,世界顶级棋手李世石输给了阿尔法狗--一个人工智能围棋程序。
人工智能围棋水平已经远超人类。对此,职业棋手们从愕然,到接受,再到用AI作为训练的辅助工具。
有人突发奇想:
如果把历史名局输入“机器”,AI会怎么评价人类的妙手?
让我们回顾一下“耳赤之局”的第127手,也就是下图中的黑1。
这手棋之所以被称为绝妙,据说是因为有一石三鸟之功:
1、联络下方快要被分断的四子,有了黑1之后,白棋无论从哪个方向分断都不会成功;
2、扩张上边黑棋模样;
3、此处遏制了白棋外势扩张,是双方势力消长的要点。这手棋完全展现了秀策的大局观和眼界。
如此厉害的一手棋,当人们将其输入电脑,结果,围棋AI“绝艺”却说:
这一手一点儿也不妙!
对于这一手棋的下法,AI“绝艺”给出了四个选择,对比而言,“耳赤一手”竟然是最差的。
如上图,“耳赤一手”的胜率是55.2%,其它三个选择都更高,例如左上角的那手,胜率高达63.4%。
那么,医生所观察到的耳红,是否只是一个传说呢?
假如确有其事,那么耳红的原因,不是秀策的第127手有多妙,而是幻庵因硕的上一手棋(白126)太差,对手落子后他才意识到,所以懊恼不已。
有趣的事情来了:
传世妙手,其实是不好的一手,但近两百年来,从未被质疑,反而被几代高手反复论证歌颂。
耳红这件事情也许是真的,但是对“因果关系”的解释,却是错误的。
所以,所谓“本手、妙手、俗手”,不过是人类的某种幻觉。在我们的人脑认知范围之内,这种幻觉如此真实,而且经常很有用。
然而,一旦出现了远超人类棋手的AI,所谓“本手、妙手、俗手”的概念区分,就只是一个人类的笑话。
这几个概念,本身就有强烈的“情感色彩”。用“妙”还是“俗”来评判一手棋,好比小孩子看电影着急问谁是好人坏人。
对于AI来说,“对错”比“好坏”重要,而“对错”不是非黑即白,而是灰度的概率计算。
所以,AI每一手棋,都选择终局胜率最高的那一个“点”。
三
棋手王铭琬在写到围棋AI的发展历程时,有如下切身感慨:
1、围棋AI使用蒙特卡洛法,看似”不追求正解“,其实是以”没有什么正解“为前提来思考围棋,这种精神是稀缺的。
有趣的是王铭琬自己下棋,就是用概率来建立直觉,而不是靠精算。
王铭琬称之为“空压法”。使用这貌似不靠谱的方法,他居然拿到了“本因坊”的头衔。
2、阿尔法狗的深度学习,就像是“童心”的力量。
他认为,下围棋,是大人重返孩童的时刻。
童心不仅带来围棋的乐趣,更是强大的围棋“原力”。
赵治勋说,吴清源的棋似乎总在侦察,机会一来就逼迫对手进行不容分说的转换,完全是随机应变的好棋。除了吴清源,没人能够驾驭天马行空的布局。
这是不是很像蒙特卡洛法的鸟瞰?
吴清源的围棋世界里,似乎没有什么常理,无拘无束,自由驰骋。
“他此前已经弃掉的棋子,随着局势的变化不知怎么的又枯木逢春了,之前看似随意的布子也能呼应上了。”
吴清源喜欢一句话:闇然而日章。
这句话出自《中庸》:
君子之道,闇然而日彰;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
意思是说,君子之道深藏不露而日益彰明,小人的道显露无遗而日益消亡。
有人认为吴清源用这句话自勉,讲的是君子的为人处世。
可我觉得,这句话代表了吴清源对未知世界的理解。
暗然,是指灰度,模糊不清,用概率思维来洞察未知局面。
这正是王铭琬写到的:
以”没有什么正解“为前提来思考围棋。
1933年,吴清源对本因坊秀哉名人,以星、三三、天元开局,其对棋坛的震撼,不亚于AI对人类围棋的颠覆。
不拘泥于定式,敢于挑战传统,恰是吴清源的强大之处。他年轻时与木谷实发表“新布局”宣言,晚年还一直坚持研究“二十一世纪的围棋”。
2016年,围棋AI战胜人类冠军,嘲讽了人类在围棋上的许多幼稚假设,以及无知的夹层解释,许多定式和布局,甚至棋理,都被扫入了垃圾桶。
AI也以碾压人类的胜率,验证了吴清源对棋道的追求。
四
“本手、妙手、俗手”式的解释,广泛存在于人类社会之中,即使是科学也不能例外。
公元2世纪,天文学家托勒密发展完善了地心说,该模型能初步解释从地球上所看到的现象,并在欧洲被普遍接受。
为了解释某些行星的逆行现象(即在某些时候,从地球上看部分星体的运动轨迹,有时这些星体会往反方向行走),托勒密提出了“本轮”的理论,即这些星体除了绕地轨道外,还会沿着一些小轨道运转。
在随后的一千多年里,该理论就像打补丁一样,不断添加越来越多的本轮和均轮,“完美”地解释和预测了许多现象,堪称妙手。
直到16世纪。在文艺复兴时代,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一些支持日心说的证据逐渐出现,且有些证据无法以地心说解释。因此,地心说逐渐占了下风,被哥白尼、伽利略、开普勒等支持的日心说取代。
(以上部分内容来自网络百科。)
事实上,太阳、月亮和其他太阳系行星的运动既可以用地心说来解释,也可以用日心说来解释,都同样有效,然而日心说只需要7个基本假设,地心说却需要多得多的假设。
哥白尼在《天体运行论》序言中指出了这一点,所以他宁愿选择需要更少假设的日心说。
“本手、妙手、俗手”这些概念,就属于过多的假设。
想想看,下围棋的目的是什么?
是为了赢棋。确切说,就是为了最大概率地比对手多占半目以上的地盘。
既然明确了目的,就有了实现该目的的价值评判标准。这和雅俗有什么关系?太在乎“妙”,会不会像是在该射门的时候耍造型?还有,既然本手是本分的一手,难道不该每一手都走本手吗?
如果没有必要,就不应当假设很多东西。我们应该用奥卡姆剃刀,剃去“本手、妙手、俗手”这些多余的解释。
艾萨克·牛顿说:“我们需要承认,自然事物各种现象的真实而有效的原因,除了它自身以外再无需其它,所以,对于同样的自然现象,我们必须尽可能地归于同一原因。”
这大概是当下流行的“第一性原理”的祖师爷解释吧。
罗素说:“如果可能,用已知实体组成的结构,来替换未知实体的推断。”“本手、妙手、俗手”就属于评判维度过多、无法量化、有太多先入为主的假设、甚至是掺杂了很多迷信和情绪的未知实体。
所谓“俗手”的概念,甚至还加入了一些“道德审判”的意思。例如有些小孩学棋,可能会被老师告知:宁可输棋,也不能走俗手。
“本手、妙手、俗手”等概念,组成了解释围棋的“过拟合”模型。这类模型,非常适合棋评中的事后解释,有利于棋迷们在一起吹牛,也能够为文学家们提供传奇素材。
然而,对于一个围棋高手来说,去除这些多余的概念,用较简单的模型,以终局胜率计算价值,更能抓住问题的实质,从而实现胜局。
五
过多的假设,过拟合的解释,会给人们带来致命的幻觉。
我曾经在《毁掉一个聪明人的方法,是让他变成“解释型人才”》里写道:
所谓解释型人才,是指“根据表面规律,作出夹层解释,并且爱上自己的解释”的聪明人。
“解释型人才”生产两样东西:安全感和希望。尽管二者都是错觉。
对于一个擅长解释的人,3个最大的陷阱是:光说不练、先入为主、事后归因。
人类是基于想象的动物。对过去的解释,对现在的幻觉,和对未来的预测,大多属于想象的范畴。
人们经常不由自主地像“解释过去”那样去“解释未来”。然而:
对于过去,统计比解释重要;
对于现在,行动比解释重要;
对于未来,信念比解释重要。
只有当你懂得了统计、行动和信念时,解释才变得重要。
梗,悬念,故事,传奇,源自人们对因果的迷恋。艺术夸大了“解释型人才”的能量。
对现实做太多解释,就像在风景胜地花太多时间拍照而无暇欣赏。
当你试图解决物理世界的问题时,解释经常是没用的;
当你试图解决人类世界的问题时,解释经常有用。
一个企业家要同时解决上面的两个问题,所有他既要懂“第一性原理”,也要会解释。
即使做出错误的解释,解释型人才也有可能赚钱并成功,这是人类社会为“解释的多样化”所付出的进化代价。
不依赖运气的人喜欢用运气解释自己的成功,凭运气成功的人则千方百计找寻运气之外的解释。
假如一个“解释型人才”勇于质疑自己的解释,并且开放地接纳他人的解释,他就会进化成为科学家或哲学家。
假如你花了太多时间用“言语”解释你在做的事情,说明你的事情做得还不够好。换而言之,假如你的某个事情做得不错,即使你自己都解释不清,别人也会替你解释得五彩斑斓。
对于创造者而言,与其浪费时间解释自己的创想,不如直接做出来,然后说:看!
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