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有位英国人武汉一呆就是50年,他说:我愿为武汉生,为武汉死……

2016-10-26 从这里了解武汉→ 长江日报


长江日报记者胡冬冬摄


说起协和医院,武汉四中,

都是武汉人再熟悉不过的地方,

可是连老武汉都未必知道,

这些地方的创办,

与一位英国人有着密切联系!


这位英国人在武汉的50多年里,

开医院、办学校、做报社、建印刷厂……

留下了庞大的文化遗产。

大家一定好奇,

他究竟是何许人,

与武汉究竟有怎样的渊源?


这个英国人是谁?


杨格非。夏志道供图


这个英国人,名叫杨格非。他是将西学引入武汉的最重要的外国人,是华中地区西方医学、教育与文化的早期著名传播者。


杨格非生于1831年。他家境贫穷,幼年丧母,18岁丧父。但他天资聪颖,又十分努力,16岁就开始在教堂里讲道,1850年通过自学考上大学。


24岁时,杨格非来到中国。他以武汉为工作基地,一呆就是50多年,期间游历四川、陕西、湖南等地。离汉时,他已是80岁的耄耋老人。


来汉不久就能说一口汉口话


杨格非学中文的笔记。夏志道供图


杨格非仅学了一年中文,就能熟练应用。在汉口,他创建了华中第一所基督教教堂首恩堂。他没有住在租界,而是以后花楼居巷为据点,以接近平民。


一开始周围居民都叫他“鬼子”。可不久后,有人从他窗下路过时,都不知道里面是他,因为里面那个人说的一口地道汉口话。


后来,他受同行郭修礼的启发,在教堂旁买了块地办了一家医院,取名汉口伦敦会医院,又名汉口仁济医院,也就是现在的武汉协和医院。


医院诊所不收病人一分钱


仁济医院旧址。


杨格非整个办医过程中,都面临人手经费不足的问题。而且最初,西医被百姓妖魔化,说是“拿小孩在做实验”。但最终仍然存活了下来。


这一方面是因为杨格非的父母都是死于霍乱,他本来就有从事医学的意愿,另一方面,他办医的信念十分坚定。建院最初5年,年门诊量3600人次。建院第20年,门诊量已达2万多。


有协和医院老专家回忆,西医入汉后很长一段时间,武汉的医疗水平与国际几乎同步。




当时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是他的医院诊所从不收病人一分钱,无论是门诊开药还是住院手术。外国医生们起初都很反对,觉得这样经费太过拮据。杨格非说:“如果一开始就想着赚钱,以后就不会再愿意做没钱的工作了。”


杨格非的行为赢得了口碑。仁济医院扩建的30亩地,都是汉口地皮大王、慈善家刘歆生慷慨赠与的。


成立武汉四中,毕业生可申读牛津


博学书院主楼。长江日报记者彭年翻拍


1899年,杨格非在汉口后花楼街居巷创办博学书院,邀请牛津大学毕业的牧师马辅仁出任首任校长。1907年,教会又在韩家墩买地建新校舍,即武汉四中现址,杨格非参与到新校舍建设中。这所学校涵盖中学和大学,是当时汉口最大的教会学校。


博学书院课程设置开新学风气之先,除经学外,还授国文、英文,史地生、数理化、艺术、体育,以及大学部的经济、机械、地质等十多门课程,完全与西方接轨。除国文外全部英语授课,还要学二外。学生全部住读。


当时,博学书院中学部毕业的学生,可申请报考包括牛津、剑桥在内的英国所有大学。它的大学部,后来被并入私立华中大学,也就是现在的华中师大。


学校课程里,杨格非尤其重视英语和理化。因此英语和理化如今仍是武汉四中的强势学科。


校足球队能赢英国海军球队



博学书院音乐社团。长江日报记者彭年翻拍


1901年,博学书院与武汉当时另外两大书院:文华书院、博文中学举行了一场国际足球赛,这是武汉地区第一场足球赛事,由此拉开武汉地区足球运动的序幕。1921年前后,博学书院足球队即使是与人高马大的英国海军足球队比赛,也是胜多负少。


除博学书院外,杨格非在武汉还成立了3所男校,以及中国第一所女子学校——武汉伦敦会女子小学,由杨格非夫人监管。


他还创办了英文报纸《楚报》,开创了汉口的印刷事业;建立汉口圣教书局,进行文字出版。


医院、学校、文化机构……这些都为武汉乃至中国近代医疗、教育以及民智启蒙做出了贡献。


愿为武汉生,为武汉死


1868年,一名英国人在一篇文章里写道:“我现在有一种前所未有的感觉:长江与汉水,散居在这两条壮丽江河岸边数以百万宝贵的灵魂,我愿为之生,为之死。”写这句话的人就是杨格非。


逝世前几年,他还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上帝再给我50年,我仍将都给中国。”


1931年,杨格非百岁寿辰之际,汉口一间新教堂奠基,命名“格非堂”,作为对他的永久纪念。如今的格非堂叫荣光堂,位于汉口黄石路26号,也是武汉市现存最大的基督教礼拜堂。


时至今日,但凡对当时历史有些了解的老协和人、老四中人以及教友市民,都对杨格非评价颇高。


他开创了武汉的外科学,不仅能给病人开刀,还将当时国外已开始应用的氯仿麻醉引进来。还建立了武汉的新式教育体系,过去都是师徒制、私塾式,他带来了现代学校,引入了现代教育制度。


还有两天,也就是10月28日,是武汉协和医院创建150周年。可能很多武汉人,都已经无从知晓,这些我们熟知的地方,最初是如何创建的。因此我们今天谈起这位可爱可敬的英国人,在武汉的往事时,不仅是想留下那段历史,也想记住这位与武汉有着深厚渊源的老朋友!

长江日报,关注你所关注的。无论是你身边的突发事、新鲜事、感人事,还是你对城市发展的建言,都欢迎与长报君留言互动,或发送到2814044869@qq.com邮箱。


出品:长江日报全媒体 发布蔡欣星 校读胡蝶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