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连续两次获楚才特等奖,这位10岁武汉女孩是这么写作文的……

长江日报融媒体 长江日报 2018-08-27


每年的楚才作文竞赛

是武汉的家长师生们

最关心的几件大事之一


每年的颁奖典礼上

也总会有一些

“别人家的孩子”让人艳羡


张吾墨 通讯员刘满 摄


在昨天上午举行的

“华侨城杯”第34届楚才作文竞赛颁奖礼上

用俏皮汉腔朗诵自己作品的一位小女孩

尤其引人注目

她是来自武汉市育才小学的

连续两届特等奖获得者

——张吾墨


获特等奖的两篇作文长啥样?



两次参加楚才作文竞赛,连续两次获得特等奖。大家一定很好奇,这位年仅10岁的小女孩写的作文到底怎么样?一起来欣赏下:


第33届楚才作文竞赛特等奖

不靠谱的约定

(三年级;赛题:不靠谱的)


张吾墨  育才小学三年级    指导老师:郑佳宁


三月初三,茅芽露尖。


一束青青嫩嫩的茅芽(野生茅草的嫩花,也叫“茅草针”。剥开如蚕丝,可食)不仅勾起了我肚子里的馋虫,更让我回想起那个约定。


那正是春暖花开、草长莺飞的好时节。我和爸爸一起回老家花山游玩。刚下车,整个山谷的春色便闯入眼帘,再没有比春雨洗浴后的青山更迷人了,没来得及散尽的薄雾如淡雅丝绸,一缕缕缠绕在山腰间。阵阵油菜花香扑鼻而来。


我不由贪婪地猛吸几口,整个人顿时舒爽轻盈了许多。我像一匹撒欢的小马驹,在田野间四处奔跑,不时踩到路边的青草,发出好听的“咯吱”声。


“快看,茅芽儿!”顺着爸爸手指的方向望去,呵!青翠欲滴的茅芽儿像一块块绿地毯。田野间、沟畔旁、水塘边,拱得满地都是,金灿灿的阳光铺过来,茅尖上的光斑闪闪烁烁,像一地碎金,晃得人睁不开眼。


前方有几个孩子猫着腰在草丛里拨弄着什么。


“他们在抽茅芽儿呢!”爸爸兴奋地说。于是我们也学着他的样子,弯着腰,眯着眼,瞅准一支轻轻一拔就出来了。它的样子笔直纤长,像长长的麦秆,爸爸把外面一层叶子剥开,露出了里面芽尖,它两头尖尖的,像个梭子。


“爸爸小时候都拿它来解馋呢!”


“哦?它可以吃吗?”我惊奇不已。


“对呀!真正无污染的绿色食品咧!”爸爸调皮地眨巴着眼睛说。


我学着爸爸的样子,也抽了起来,可总是抽到一半就断了。


“别急,别急,你这个小馋猫,抽茅芽可是考验耐性的细致活。”


于是,我比照着爸爸的动作,小心翼翼地剥开外层的嫩叶,两个指尖轻轻捏着芽尖,屏住呼吸,瞅准猛地一抽,只听“噗”的一声脆响,一根白嫩嫩如新生毛毛虫般的茅芽被我整个抽出来了。


“哇!我成功了!”我兴奋极了,没想到这小小的茅芽抽起来这么费劲。


这时,前方传来了几个孩子的嬉闹声:“抽茅芽,烙乳饼,一拍拍出个圆饼饼,你拍拍,我拍拍,比比谁的饼儿大!”


“你们在比谁的饼子大呢!”爸爸故作神秘地说。


“饼子?什么饼子?这里只有茅芽呀!”我决定探个究竟。


“欢迎加入我们的游戏!”一个扎羊角辫的女孩儿热情地伸出手来。


“你好,我叫墨墨,刚才你们说的是什么饼子呀?”我红着脸不好意思地问。


“用茅芽做饼子,可好吃了!”


“来,我们教你!”小伙伴儿们抢着说。


原来,先把茅芽放在手心,用力一拍,就做成了一个饼子,丢进嘴里,轻轻一抿,便化了,清香的青草味,在唇齿间流动,仿佛春的气息。


“好吃吗?”大伙儿兴奋地围过来,拉着我的手问。


我咂咂嘴,舔舔手指,不住点头:“这比水果糖好吃一百倍呢!”


“城里是没这玩意的!”


“快看!我的饼儿最大!”


“不对,不对,我的才最大!”


我们的欢声笑语在田野间久久回荡……


“墨墨,明年你一定要来,还有更好玩的。记住,这是我们的约定!”


要回家了,我和这些刚认识的小伙伴挥手告别。太阳一寸寸地沉进山头,天边挂起一抹美丽的晚霞……


可第二年我没能再回到花山,那里建了许多新小区,爷爷奶奶也住进了新楼房,城市越来越大,越来越繁华。


可我那梦中常思念的茅草地不见了,我和小伙伴之间的约定呢?


获奖理由:

一个平凡的回乡故事,却被写得妙趣横生、美好动人。本文最成功的地方在于细节描写特别细致、传神,体现了小作者敏锐的观察力,和非同寻常的语言天赋。作为一个三年级学生,尤为难能可贵!



第34届楚才作文竞赛特等奖


邻家旧事

(四年级;赛题:邻家——)

作者:张吾墨  育才小学四年级


那一座座老房,像一条条安静的鱼,瓦是它们身上细密的鳞。而我,则是一条欢畅的鱼,每天快活地穿梭其中。


我在南京路汉润里的外婆家长大,在这个穿越了一个世纪的寻常巷陌里,有我童年的整个世界。巷子长长,幽深且窄。小贩一声悠长的吆喝,余音如缕,满巷皆闻。


老巷铺着青灰色的麻石板,有的已如老人家的牙齿,走在上面分明会感觉到“咯噔”的松动声。不知什么时候,这些松动的“牙齿”就会被我们这群嬉笑疯闹的小毛孩给踢翻。


这群小毛孩儿当中,有一个领头羊叫“英子”,她比我大四岁,我叫她英子姐,她就住我家隔壁。因为总听外婆念叨她,左邻右舍对英子的懂事、孝顺都夸赞不已,渐渐地,我也喜欢上了英子姐,和她成了最要好的伙伴。


每天放学后,我和英子姐骑着“叮当”乱响的自行车,在巷子里快活地满处转兜,人们听到“哐当哐当”声,就知道我们放学了。拐弯处有个大陡坡,每次骑到这儿,总会让旁边院子里的王奶奶揪起心来,她会忍不住隔着墙喊上一声:“丫头,悠着点,慢慢骑。”话音未落,我们早已疾驰得无影无踪了。不一会儿,外婆的声音在巷子里回响:“墨儿,英子,回家吃饭了!”我们忍不住偷笑,原来,不管哪个年代,都有贪玩的孩子。


黄昏中的老巷最为温暖,瓦棱上的小麻雀在低声地喁喁私语,是归巢前互道晚安呢!一排排整齐的灰墙红瓦房,淹在夕照的金粉里,相互依偎。各家各户的锅碗瓢盆此时会“叮叮当当”欢快地唱个不停,和着油锅发出的“滋啦滋啦”声,合奏出一阕独特的交响乐。扑鼻而来的各种菜香,热乎乎地透着鲜透着甜,水泄般四处漫溢,整个汉润里被温暖的人间烟火包裹着、幸福着……


英子姐兴冲冲地端来一盘“吉祥三宝”,“来来来,尝哈子我的拿手菜,包你停不下嘴。”还没等我咽下口水,巷子对面的李奶奶就一根竹竿伸了过来(巷子宽度只有四米),上面晃悠悠地吊个竹篮,竹篮像坐滑滑梯似的,欢快地飞奔而来,直钻我怀里,“墨儿,接好了,莫掉下克了,这是奶奶家的土特产,蛮正宗,蛮正宗!”只觉全身的每个细胞都像一个小太阳,把我整个心烘烤得暖暖的。


平日若是碰到个打雷下雨,晾晒在外面的衣服没来得及收,也用不着担心。回到家,它们准会乖乖躺在自家窗台上。还是老巷好,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心心相印。


最开心的是双休日,一大清早,叫醒人们的定是小贩的吆喝,高亢而富有韵味。小巷逐渐热闹起来,陆陆续续地摆上了摊,英子姐拉着我一溜烟蹿了出去。呵!有捏面人儿的,蘸糖葫芦的,画糖画的,蒸米糕的……每个摊儿我们都会转兜研究个半天。最吸引我们的是画糖画的老人,以理石为纸、铁勺为笔、糖浆为墨,动作娴熟而轻巧,糖丝飞扬,几番精心刻画后,一只琥珀色的孔雀便跃然于乳白色的理石上,支一根木棒,在阳光的映照下,简直就是一件漂亮的艺术品。小心地舔上一两口,就再也没舍得吃。看得入迷时,连太阳偷偷爬上头顶都不知道,直到小巷四处氤氲着炸酱面的酱香味,才让我们回过神来。


暖洋洋的午后,外婆家的露天庭院成了我们嬉戏热闹的世界。我们时常拿着放大镜,四处寻找小动物的踪迹:蛐蛐早已在这掘洞安了家,借着日光的暖意,刚振翅唱出一两支懒洋洋的歌就把我们给打发了;油蛉躲在石缝里不紧不慢地吊嗓子;还有红腿紫腹的蚱蜢,腾空而跃时,会弹响红弦黄羽,发出二胡都无法模拟的颤音。不知哪天,又搬来了一窝蚂蚁,在葡萄藤下安了家,呵!一大家子,搬这搬那,忙得不可开交……


“墨儿,英子,墨儿,英子!”突然传来一阵熟悉的叫唤声,不用说,定是外公的宝贝八哥“四毛”,循声望去,它正在梧桐树上欢快地上蹿下跳呢!只见它一个漂亮的俯冲下来,围在我和英子姐的脚边,不停地扑扇着翅膀,快活地转圈,三下两下,就把我和英子姐鞋带全部啄散开了,不管系得有多紧,都逃不过它的“魔嘴”,它对这个游戏乐此不疲,却让我们哭笑不得。它得意地仰天大笑后,“嗖”地一声又不知道野到哪儿去了。这鬼灵精从小放养长大,从来是神龙见首不见尾。


“笑得这么难听,是模仿你的吧?”我捂着嘴巴,眼泪都笑出来了。


“什么呀,本姑娘的笑声可是婉转悦耳,美如天籁,是在模仿你吧?”英子姐挥舞着拳头,追打过来,我们疯笑作一团。


嘴馋时,我们会把外公种的无花果、葡萄悄悄拧下几个,你喂我,我喂你,快活似神仙。“墨儿,今生今世我们都是最好的姐妹,永远不分开!”“嗯!永不分离!”我们击掌拉钩,相约这美好天长地久……


转眼,秋雨纷至,梧桐树的叶子经不住这萧瑟的寒意,一片一片无奈地凋零在庭院里。而我的美好回忆也如这落叶般随秋风飘逝而去。英子姐搬走了,她终归是要回北京的,她说她会回来的,会到老地方来找我……


而外婆的腿因滑膜炎,行动越来越不方便,妈妈为了更好地照顾外婆,把我们接回了那个原本属于我的家。


刚下过雨,新小区尽是郁郁葱葱,是那种被雨水冲刷过后刺眼的绿,绿得让人屏住呼吸透不过气来,这儿的人们礼貌得“恰如其分”,微笑得“恰到好处”。在这里,有一种无形的磁力,人与人之间永远保持着十分精确的距离。他们对我来讲,永远是最熟悉的陌生人。


笼子里的八哥不安地上蹿下跳,它一直凝望着蓝天,“墨儿,英子,墨儿,英子……”。


获奖理由:

一幅武汉老街现实版的《城南旧事》。小女生感触细腻,情思绵柔,有超越年龄的“成熟”和刻意追求的“文艺范儿”。我们惊诧,却也不得不欣赏——这也是成长的“个性化”和多样性。





10岁武汉才女是如何炼成的?



张吾墨现场诵读自己的获奖作文   通讯员刘满 摄


许多人也许还在感叹她的写作天赋,但“天才”之路从来都不是一天铺就的。像张吾墨这样“别人家的孩子”,是怎么培养出来的呢?


做个有心人:“玩中会学,玩中有心”


张吾墨的妈妈是做广告设计的,经常辅导女儿的作文,平时更是经常带张吾墨体验生活。


生活中,张吾墨提醒自己做一个有心人,比别人多一双“慧眼”,要“玩中会学,玩中有心”。妈妈特意为她准备了一个细节本,专门用来记录生活中的小片段,不做字数要求,但要写出画面感,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张吾墨生活照 


从经典散文中学习优美文笔


与同龄人相比,张吾墨喜欢看的文学作品比较成熟,萧红、毕淑敏、林海音、迟子建、韩少功、曹文轩、余华、普里什文等作家的书都是她涉猎的对象。“好的文章我看完后还会把它背下来,学习他们优美的文笔。”


张吾墨认为,好文章是从细致的观察中,从丰富的想象中得来。在细致的描写中,捕捉到旁人没有注意到的新鲜气息。那么,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事物,都可以变得鲜活可爱。


真经历、真体会、真感受


张吾墨表示,去年她在《不靠谱的约定》中借“茅芽”这种乡野植物讲述老家的发展变迁。今年她以“汉润里”这个装满她幼时绵绵情思的老街为缩影,展现大武汉活色生香的文化底蕴。


两次获奖的经历让她更加深刻地领悟到叶圣陶老先生的一句话:“真经历、真体会、真感受。”只有真实而细致的感受,才能写出真情,写出细腻而动人的情境。


她的这些写作“秘诀”

你get到了吗?


作者:长江日报记者向洁 通讯员戴亮 音频剪辑熊璐


夏日送福利

评论区留言点赞最高网友获赠

九畹溪漂流门票2张

(价值340元)




点击阅读更多




出品:长江日报融媒体 编辑:张颖惠 校对:胡蝶

投稿:cjrb027@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