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再散的地方也能聚起来!武汉老小区大变样:居民住23年没想过有这一天

长江日报 长江日报 2021-09-09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一个社区要搞好,一定要有非常强的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组织,把社区各方面服务搞周到,把群众自治性的事情组织好。


日前,长江日报记者
见证了一个城市老旧片区
在党组织的领导下
抢答超大城市
基层社会治理难题
实现从“散”到“聚”的嬗变

如今的汉阳瓜堤后地小区大门前干净开阔,装上了人脸识别系统、监控摄像头和车辆道闸。记者胡冬冬 摄

每天上午9时,在社区开完早会,汉阳区鹦鹉街夹河社区001网格员黄小凤准时来到瓜堤后地小区,居民们纷纷和她打招呼;在小区“红色驿站”,她带领物业工作人员和民调志愿者接待居民,现场解决问题。4.2万平方米的小区里,党员和志愿者的身影随处可见,共同为居民排忧解难……    

然而,在大半年前,这里还是一片开放却凌乱的“散装”居住区,450余户、1200多位本地居民和外来租户曾是各管各的“熟悉的陌生人”。

去年起,武汉市汉阳区以“区域化、网格化、信息化”党建引领,通过红色物业托管180余个老旧小区、设立363个小区红色驿站等一系列切实推动社会治理重心下移的基层治理创新举措,直面并兜起了这些社会管理薄弱处,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在这个过程中,瓜堤后地渐渐脱胎换骨。


秩序重建

老旧改造,“散装”片区组团成有序小区


如今的汉阳瓜堤后地小区,居民有序进出。记者胡冬冬 摄

“以前这里是‘散装’片区,街道、社区花大力气建起了围墙和门禁,让它变成了一个封闭小区。”58岁的刘小阶在瓜堤后地住了23年,从没想过还有这一天,“1000多号人每天从两个门禁进出,干净、安全、安心。”

紧挨汉阳鹦鹉大道,离鹦鹉洲长江大桥桥头700米,瓜堤后地藏身闹市,是一片由分属四个单位的9栋宿舍楼和20栋连排私房组成的开放式居住区。20世纪80年代,原本属于农村的瓜田菜地上,建起了武汉市构建厂、武汉市医用材料厂等企业及宿舍区,不同单位宿舍间建有围墙,各个单位各自管理。

后来,企业改制,居住区管理移交街道社区,基础设施逐年老化、外来租户越来越多、缺乏整体管理导致的脏乱差和不安全感,让居民备受煎熬。

路口挤着卖早餐的摊贩,旁边就是垃圾堆放处,违章搭盖变成顽疾,私房和宿舍楼之间的过道摆满台球桌,深窄的巷子人声喧闹,存在很多治安死角。

“从路口到家只有300米,我每晚都要到路口接女儿放学回家,一天都不敢大意,直到她考上大学。”刘小阶说,那几年,跟他一样每晚都要聚到路口接送孩子的家长,少说也有20多个。72岁的构建宿舍居民刘华则表示,“每天心里都是七上八下的,每次出门都要反复检查门锁”。

这样的状况一直得不到彻底改变,直到新冠肺炎疫情暴发,结合疫情防控的要求,夹河社区将这些宿舍楼和私房作为一个整体封闭管理。居民们发现,这样“一整”,安全感大大提升。

将疫情防控中应急经验固化成社区日常,是武汉市社会治理的一大探索。去年10月,汉阳区全面推动区属国有物业企业托管161个老旧小区的“汉阳方案”。12月11日,瓜堤后地小区在全区率先安装智能门禁,“散装”片区从此成为规范小区。

与此同时,汉阳区投入老旧小区改造专项经费,对这里进行全面改造,装上监控摄像头和车辆道闸,蛛网般的电线“上天入地”,地下管网重新更换……正阳物业作为“红色物业”入驻,负责小区环境维护,统一为居民提供保宣传、保清洁、保稳定等“八保”服务。

“里外一新的小区让我们的腰杆都挺直了。”73岁的吴珍美开心得直拍手:“以前,我们羡慕搬走的人,现在他们不少人反而羡慕我们。”


人心重聚

红色驿站,“原子化”居民就地“聚合”


瓜堤后地居民们喜欢上了“红色驿站”。记者胡冬冬 摄


“我原来总觉得自己是‘外人’,说话没人听,人和人之间都是散的。现在不同了,依靠组织,党员和群众一起,凝聚成了战无不胜的力量。”小区居民、小区党支部“第一书记”王德芳是武汉市民政局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也是目前瓜堤后地小区就地报到的3名在职党员之一。


2007年,为照顾母亲,王德芳买了二手房,搬进了瓜堤后地。一开始,他看着脏乱差的环境和管理无序的状态,总忍不住想“站出来说几句,干点什么”。“但确实有心无力,着急却没有办法”,王德芳说,平时大家都上班,回家也没交集,住了十几年,认识的居民没有几个,“也不跟大家说我是党员”。


“心理落差太大了,单位没有了,有事不知该找谁,我们这些老党员,都觉得像无根浮萍。”年近八旬的罗先芝眼眶泛红,她是原构建厂职工,大半辈子都住在这里。从“单位人”到“社会人”,瓜堤后地的大批企业居民,失去了“以厂为家”的熟人社会,呈现为分散状态。


“找谁?当然是找党组织!”71岁的周洪新快人快语:“疫情期间,这么多社区工作者、党员、志愿者不顾个人安危,为居民做了大量工作,我们对党的组织力和动员力要有信心。”


夹河社区书记甘睿是在疫情期间,由鹦鹉街道党工委从另一社区调任而来,干事风风火火。和他搭班子的副书记刘敏,心思细腻又雷厉风行。夹河社区里老旧片区、小区有12个,瓜堤后地是离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距离最远、情况最复杂、状况最差的一个,社区班子成员为此投注了大量心血。


应对了疫情大考,攻克了硬件翻新、环境改善难题,在汉阳区委的统一部署下,全区基层治理继续向“深水区”前行。2020年7月,汉阳区推进网格员专职化,要求全区社区服务大厅除保留党务、政务两个服务窗口外,网格员全部全天候下沉小区网格。


2021年新年伊始,瓜堤后地小区“红色驿站”在进小区的第一间屋子里设立。以此为根据地,小区组建了8支“红色工作队”,党群服务、红色物业服务、民调服务、志愿者服务都来到了离居民最近的地方。小区综合党总支成立,社区班子成员和物业、物管会、志愿者党员代表等党员干部成为党总支成员,通过指导小区物管会、居民小组和物业企业,更好为居民服务。

王德芳亮出了党员身份,出任了小区“第一书记”。小区分3个区域设立了9户党员中心户,退休老党员罗先芝和周洪新,党龄均为48年,他们主动成为楼道党小组组长,各自领导着3位党员中心户。

如今,王德芳和党员们一有空就在小区里转悠,居民们也愿意给他们反映问题,党员们说话也“管用”了,“找到红色驿站,就找到了组织,散了多年,终于聚起来了!”


直面矛盾

联动化解,“阻挠者”成为“支持者”


如今的瓜堤后地焕然一新。记者胡冬冬 摄


“因为不堪忍受生活环境的脏乱差,社区组织力量清运垃圾时,得到居民普遍支持。”夹河社区副书记刘敏说,但当社区治理继续深入时,阻力却出现了。

瓜堤后地片区里,私房门口、宿舍楼下,很多公共区域加盖了违章建筑,日积月累变成了“私人领地”。为了还小区以清朗空间,社区联合执法部门依法进行拆除,这不啻于在池塘中扔下一颗巨石。

“当时我心里很不舒服,觉得社区是在欺负人。”58岁的马多梅在楼下院子搭的棚子被拆除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她只要看到社区工作人员,就要上去“讨个说法”。对于她的诘难,无论是甘睿、刘敏还是黄小凤,大家都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看到周围的环境一天一个样,马多梅逐渐开始“动摇”,终于意识到自己以前的“坚持”实在没有什么道理。如今,马多梅不仅自己带头维护小区环境卫生,还主动参加小区组织的志愿服务。

“我刚来小区时,很多人都很冷漠,不愿搭理我,对社区没有信任感。”网格员黄小凤说,面对这种情形,她只能用行动来告诉居民,社区和党员是如何为他们服务的。

居民给黄小凤出的第一道难题是:老医材宿舍一位老人收养了两条流浪狗,经常半夜狂吠,“谁说都不听,看你有没有办法”。

黄小凤先上门沟通无效,又辗转找到老人的儿子,连续三天,她前后上门三四次,最后说服老人将狗送走。问题成功解决,居民对这个瘦小的网格员刮目相看。黄小凤深知,自己在群众眼里,就是党和政府的代表,“不怕有矛盾,就怕大家都漠然,把问题憋在心里,一爆发就不得了”。

“工作有章法,经费有保障,背后有靠山,社区一定会越来越好”,干了近20年社区工作的高金芳虽已退休,看到社区的变化十分欣慰:居民过去对社区工作人员的冷漠,不能怪大家,那是因为很长时间以来,找社区也解决不了问题。

如今,在黄小凤这样的网格员背后,有了社区、街道、职能部门、辖区单位和区委区政府的强大支撑。下水道堵了、枯枝掉了、僵尸车拖不走……原本让社区工作者一筹莫展的难题,依托“红色驿站”构建的党组织堡垒,可联动多方力量化解。

“我们就是连通器和减压阀。”黄小凤说,自己能解决的事就在网格里解决,解决不了的事项就及时上报,多渠道协调、帮助解决居民需求,真正做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难事不出汉阳区”。

“黄片管”“黄丫头”“黄总管”,黄小凤成功赢得了居民们的信任:“人心是一点点被争取的,以前很多不愿跟我们讲话的居民,现在主动邀请我们去家里吃饭,在他们心里,社区和自己又成了一家人。”


组织激活

“自扫门前雪”变身“闲人马大姐”


汉阳瓜堤后地小区改造前后的对比图。记者 胡冬冬 摄


“以前邻居之间因房屋漏水等小问题引起纠纷很常见,半夜打电话报警都是常事。”小区居民宋利华说,“红色驿站”进驻后,发动居民自管自治,昔日习惯“自扫门前雪”的居民们变成了爱管“闲事”的“马大姐”。


去年7月,汉商宿舍7楼住户家漏水导致楼下宋利华家损失很大,双方在赔偿价格上一直未能达成一致,原本是一个单位的两家人闹得几乎要打官司。黄小凤和小区民调志愿队工作人员俞铭反复上门协调,请来社区律师柯俊说理普法,帮助双方在今年4月达成赔偿和解协议。宋利华感叹,“民调志愿服务队真管用”


民调志愿服务队是小区依托“红色驿站”组建的8支“红色工作队”之一,由社区民调主任夏宁云和黄小凤两名党员牵头,6名群众代表成为志愿服务队成员。


49岁的俞铭是原构建厂子弟,对从小长大的地方感情很深,愿意为别人帮忙,“但原来没人牵头,说话没人听”。“红色驿站”成立后,俞铭参加了民调志愿服务队,主要负责配合社区做好构建厂宿舍居民的管理和调解工作,“遇到‘跨楼’矛盾,大家就联手调解,实在解决不了的就上报给网格员,由网格员和社区来协调”。


瓜堤后地小区虽然不大,但居民类型非常复杂,居民之间的矛盾得不到妥善解决,日积月累导致人心涣散,难以形成治理合力。


“红色驿站”搭建起居民议事、共管共治的平台,发动居民成立了小区互帮互助志愿服务小队和小区民调志愿服务队,队伍的负责人都是社区党员干部。大家通过“天天碰、周周议、月月评”的工作机制,在一次次小区事务讨论中,一次次矛盾纠纷调处中,带动居民群众积极参与小区治理。


群众志愿活动也开展起来了,每周都会有党员干部带领群众进行“清洁家园”卫生大扫除,平日各项活动居民也积极参加。


汉阳区委负责人表示,党的全面领导、党的全部工作要靠党的坚强组织体系去实现。社区要搞好,一定要有坚强的基层党组织。区委牵头抓总,在老小区设立“红色驿站”,将各方原本分散的力量整合在一个平台,形成强大的合力,充分为居民服务,把组织群众、服务群众、造福群众作为基层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赢得群众对党的信任和拥护,也才能真正守得住民心。



在最基层读懂“主心骨”
长江日报评论员武汉市汉阳区探索红色驿站等创新举措,疏解基层管理难题。大半年时间,瓜堤后地小区由“散”到“聚”实现脱胎换骨的变化。在城市老旧小区的发展嬗变中,这是一个值得剖析的案例。
瓜堤后地小区曾面临的最大难题,是缺乏整体有效的管理。在几十年城市变迁的岁月抛掷中,小区成为一个环境脏乱差、人心散乱化的治理盲区,而碍于历史遗留原因,各方资源和力量无法形成有效整合,各种管理问题如一团乱麻无法理顺。如何直面基层管理薄弱处,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和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瓜堤后地这类老旧小区,提出了一份极有难度的考卷。
瓜堤后地小区的嬗变,根本性的举措在于充分发挥党组织核心引领功能。我们看到,通过在老小区设立“红色驿站”、党员下沉等创新方式,充分激活基层党建神经末梢,充分调动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使得小区原本各方分散的力量不断整合,形成强大的合力,居民从“最熟悉的陌生人”而走向人心重聚。
我们直观而深刻认识到什么是“主心骨”。任何社会凝聚力都要有凝聚核心,没有凝聚核心的社会凝聚力是松散的、不可持续的。在瓜堤后地小区,当这里陷于各种力量无法有效介入时,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作用充分发挥,让一个老旧小区形成各方力量、各方资源的向心力,实现整个小区治理由内而外的活力焕发。
我们也由此看到,党的强大号召力和组织力是无处不在的。小区是社会治理最基础单元,在瓜堤后地小区,党组织向最基层延伸,协调各方力量,在解决社区各种治理难题中发挥“主心骨”作用。而对于小区的党员来说,红色驿站让他们找到组织,并引领社区网格内各类组织、小区居民广泛参与治理,影响和带动大家携手共建家园。对居民来说,共产党的人民立场不是遥远抽象的,而是通过这一个个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而变成切身感悟。依靠党的号召力、组织力,小区从秩序到人心实现重聚,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实实在在的,所以居民才会认同、支持党,愿意跟党走。
“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和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为继续实现人民美好生活向往的奋斗指明方向。瓜堤后地以小体量回答了中国共产党的人民立场,回答了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不渝的初心和使命。


为瓜堤后地小区点赞


长江日报出品 采写:记者李冬安 赵代君 肖娟 史强 通讯员刘晶晶 黄璜 杨红冰 评论员:常少华 摄影:记者胡冬冬 编辑:王戎飞 校对:彭艳

推荐阅读

定了!武汉要新建300个口袋公园,500公里穿城绿道、城市花道……


王霜领衔!中国女足,东京见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