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以为是我不会学,现在知道是我不会教
今年4月份,我参加了一个参与式学习TOT(Training of trainer)的四天工作坊。当时写下:
“这样的场域下觉得放松舒服。我看重联结、交流、支持、学习成长,希望过程中有新鲜的体验、能参与其中去感受,观察,思考,还有伙伴们的相互启发。很高兴这四天都能比较投入其中,从协作者和其他参与伙伴的反馈中,我听到了和平时的自己或者过往对自己认知不一样的一面。能量被激发的感觉,真好。”
| 善导TOT工作坊场景
而工作坊结束后,回到生活中,我重新思考为什么我会感觉能量被激发,怎样才能创造类似的学习体验,背后有什么理念价值需要再了解。在我的课堂和培训活动中,我是否也有可能带给参加者曾经触动过我的这些。
然后,对自己的教学工作也有了更多困惑。比如我发现,当我在课上如果一时口误或者板书出错的时候(错误很明显),不少高一学生会直接指出。而几乎同一拨学生去到了高二,更多会倾向于在困惑中沉默。如果和老师写的不一致,往往快速地划掉自己的答案。
相信我们在学生时代也同样有过类似的经历和感受,以为只有自己不懂,比较蠢,于是在权威的标准之下,我们急于自我否定和挫败。
但这样的思维方式和习惯是谁给他们或者我们的?是怎么形成的?是否有其他的可能性?当我们在探讨参与式学习,其实是在谈什么?
在TOT结束四个月,继续学习实践后,我尝试着重新梳理类似思考。
一、相互尊重、接纳与包容
学习风格上,我类似慢进慢出,来到陌生的环境,遇见陌生的群体,起初常有不太自在的感觉。而我很高兴在不少工作坊中,感觉无论怎么样的学习风格似乎都会被理解尊重,被协作者及一同学习的伙伴接纳鼓励。在共同营造的相互信任、包容的“容器”里,相互之间不催促不责备,只是共同营造这样的空间与关系,耐心等待。如一颗种子,在温柔的滋润下,自然生长。
当我了解到分别促进和降低我学习效果的因素,特别是能逐渐接纳这样的我的时候,我感到喜悦。而在青少年的教育中又或者目前的社会观念下,有多少老师对家长遗憾地说过,“这个孩子挺好的,只是有点内向。”然而这样的标签是否表达得足够丰满完整了呢?是否都经过了充分了解认识,尊重接纳呢?即便硬币都有两面。何况,这个世界如此丰富,人与人如此生而不同。
想起台湾做融合教育的吴淑美教授。她从1989年开始尝试办“融合班”,让普通孩子和特殊孩子按3:1的比例,一起学习。通过开放式的教育方式,让每个孩子都能发挥自己的个别优势,让普通孩子和特殊孩子相互学习、合作。《看见》那期采访节目的名字我很喜欢,叫做《温柔的坚持》。
http://v.ifeng.com/documentary/society/201304/79d3d5c9-d81c-4792-8d4b-035b11a62087.shtml
渐渐地,我也会特别留意学习伙伴不同的学习风格,学习着同样地去欣赏不同的节奏特点,并观察协作者如何参考这些来设计环节。
那么,协作者风格一定都特别 Open,激情四射的吗?以前对于演讲者的印象,加上教育培训机构的工作经历,让我曾觉得站在讲台上自然是需要激情的,至少大多数都需要手舞足蹈、抑扬顿挫。台上台下需要调整成合适的频道的,就如同工作与生活状态需要有适当的区分。进入课室前,我会尽可能调动自己,甚至把自己当成演员,以十足的激情带给学生,起初有时会意识到过分“用力”,因为那不完全是真实的自我。
但是遇到的协作者越多,越觉得风格很多元。“内向的人是不是不适合做协作者?”在现在的我看来,这个问题可能有点像“外向的人是不是不适合做程序猿?”而在这次TOT中,很高兴听到协作者说,其实,不需要刻意成为谁,只需要寻找到你自己本来的样子,慢慢形成自己的协作风格。
而过程中,有时需要尝试突破舒适圈。我的理解是,其实无论作为参与者或者协作者,突破舒适圈去尝试去冒险的过程,不是为了把自己彻底改造以变成谁,而是在逐渐认识自己原本是谁的同时,自我探索内在未知的力量与其他可能性。在迎接挑战的过程中,人,会自然地成长。舒适区的界定,对不同人是不一样的。而这个“容器”是否已给到参与者足够安全感,温柔地承接挑战过程中的自我批评、担忧恐惧。
而TOT上,我们也共同探讨过什么是高能量的状态。充分地投入其中,全然地参与,哪怕静默,可能也是高能量。更重要的是,怎么调整到合适的状态,让自己和对方能尽情投入此时此刻。协作者与参与者之间,参与者与参与者之间,更多的不是哪种声音压过谁,而是频道的共鸣。偶尔的,感觉如体验过的即兴音乐,一群伙伴围坐,几件简单乐器,共同创作,旋律依然可能很动听。有时就在这种类似的无意与偶然下,美妙的惊喜会自然流淌。
| 善导TOT工作坊场景
二、创造人的参与,关注参与其中的人
无论对于会议方面还是培训方面的协作,协作者除了关注会议或者培训目标以外,也很关注参与其中的人,每个人的感受、需要和过程中的成长。而这种对人的关照,我认同,并且于我而言,很重要。
比如,工作坊中,协作者会提前了解参加者的需求,既需要做过程观察,也需要做能量观察,及时觉察现场的能量变化(留意脸上的表情,肢体语言反应出的信息),并作出适当调整或者回应。拓展开来,或许当处于协作者状态的时候,不一定是在会议或者培训中,甚至不一定是指定的场合,没有具体的目标,只是是否能把类似对人的关照带回生活和工作中。
有句话说,“教育不是灌输,不是改造,而是唤醒。”
TOT里只有20%时间做知识投放,而80%的时间我们都在共同体验,讨论反思,实践练习……协作者在这过程中要放下控制感,台上台下构建一种相对平等的权力关系,认同自己不是全知全能的角色,接纳自己的“无知”与“无能”。而在我过往的工作中,站在讲台上的角色是需要有权威感的。当课堂上被挑战时,我也有过窘迫无措的感觉。工作坊中和结束后,我也在思考参与式教学和传统的Top-down(灌输式)教学的不同。
“我们坚信这个信念:教育是赋权(培能)的过程,而不是让人依赖外来的专家。(Teaching for empowerment, not dependency on outside expertise.)”
------摘自《Training for Change》,翻译自Heaven
| 善导TOT工作坊场景
感觉课程的难度设计也呈现出明显的梯度,如实践环节。整体感觉就是懵逼,清晰,再懵逼,再清晰的过程。但同时,在工作坊中有很多低成本的试错机会。不断地挑战中一步步提升。感觉上,协作者会特别注重引导参与者思考未来的应用。虽如其他工作坊,结束后还会有困惑,或者过程中产生新的困惑。但重要的是,带着学习过程获得的信心,带着困惑去前行,做更多尝试。工作坊的结束,应该是继续探索实践的开始。教学也应如是。
“我们从来不可能只通过行动、或只有反思就可以学习,学习的发生只有在不断的行动和反思中进行。而传统教育的教学方法在培训中不起作用,其中之一的原因是传统的教学方法只强调反思和概括,恰恰忽略了行动在学习中的重要性。”
------摘自《Training for Change》,翻译自Heaven
实践环节的协作者反馈让我更深体会到,手法工具只是途径,最关键的是你想要参与者思考什么议题,这个学习活动最终想达到什么清晰的目标。预先设置的问题,引导的过程是否都聚焦在这个目标。
| 善导TOT工作坊场景
后来回到教学工作中,我会带着一些视角或意识去思考。比如:这堂课程的目标是什么呢?结束后我们希望学生收获什么?引入的知识与学生要解决的问题之间是否平滑过渡,挑战的难度是否合适,是否需要“搭梯子”?如果我们希望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有逻辑性,有层次感,那么我们问题的设计也需要有纵深,有层次感。有时更关键的不是你要告诉他们什么知识,而是希望他们思考什么问题……
当我分享出类似的话,或者在备课过程中脑海里出现类似声音时,才回想起TOT。就像协作者所说,在心底播下了一颗种子,我感受到它似乎在生根发芽,潜移默化影响着。
三、对协作者的学习过程,有点像武功修炼
A .一开始关注武器(物资),以为收集了倚天剑屠龙刀就学到了武功
以前总是在哪里看到别人用个什么道具就看看物资清单里是不是需要列多一条。游戏道具觉得蛮好玩就想拿来用,好奇哪来这么多玩法。
B. 看到的是只是单独的招式,其实是组合套路(流程、手法)
后来,一边偶尔参与,一边看书了解一些方法。模糊了解到,原来ORID、团队共创有流程的,原来有蛮多不同的图表框架的……门外汉式地接触戏剧、非暴力沟通、视觉化之类的工具。结合流程开始尝试用在项目组的会议,课程或者活动的设计中。
C. 而后来了解到比招式更深入,更本源的是“协作者的态度”
现在更感受到,协作者要学习实践的不仅仅是流程技术(招式),更重要的是心法,这更是长期的修炼。比如相信在场的人都有自身的经验,而有价值的声音就值得被倾听与呈现,全然相信并激发每个人内在的力量,放下控制感。
虽然协作的路很长,但仿佛看见前方有光。而现在我和另一位伙伴也从善导的TOT学员变成了这机构的实习生,计划继续探索实践下去。
文中提到的TOT研习班
最新一期正在接受报名
9月10日(周六)-9月13日(周二)
坐标:广州
现仅剩余少量名额,额满即止,距离早鸟优惠价截止只剩两天。
更多工作坊及报名详情点击“阅读原文”或直接点击上面的海报。
注意:此工作坊早鸟优惠价截止日期为
8月26日24:00(本周五)
还有好消息,除了“与人”和“饮水师源”两个奖学金,
我们又多了一个“支点计划”奖学金!
申请人要求:
1.支促类组织从业人员,或公益组织内从事支持其它NGO工作的成员
2.有一定的公益服务经历
3.全勤完成课程
4.申请人并未获得“与人青年奖学金”或“善导饮水师源奖学金”的资助。
Q: 何谓“支促类组织”?
A: 各地非一线操作类组织,以支持该地区一线组织发展、公益环境改善为机构主要目标。集中表现为:孵化器、社培中心等等。
奖学金数额:50%报读学费,最高不超过2000元。
申请方法:长按识别以下二维码
“支点计划”奖学金:
是由南都基金会和壹基金发起、专为支持支促类组织发展而设的资助计划。
◆ ◆ ◆ ◆ ◆
善导V-BUS从今年开始推出“会员”,
希望与我们同行的人保持更紧密的联系,
为这个社群提供更多的参与方式,
更多地听到大家的需要。
点击 阅读原文 报名善导参与式培训TOT工作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