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在南京,这些小幸福你一定要知道

融媒体新闻中心 南京新闻 2021-03-12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必须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深入开展脱贫攻坚,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新中国成立以来,南京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在教育、医疗卫生、住房保障、养老服务等民生事业方面取得了瞩目成绩。

 

“幼有所育”“学有所教”

 

“幼有所育”、“学有所教”落实在南京的教育成绩单上就是解决了“有学上”、“上得起”、“上得好”的问题。



近年来,我市全面实施学前教育“增量、普惠、提优”三项工程。

 

“有学上”“增量”2013年以来,南京通过新改扩建新增幼儿园370多所,新增幼儿学位9.5万个。

“上得起”“普惠”

2013年以来,全市新增普惠性幼儿园近400所,全市普惠性幼儿学位占比从2011年的54%提高到78%。

“上得好”“提优”

2013年以来,全市新增省市优质幼儿园300多所、新增优质园学位超过8万个,就读幼儿比例达88%,比2013年提高了19%。


在解决义务教育“上得好”问题上,我市以鼓励名校办分校、名校组团集群发展、名校兼并弱校、名校托管弱校等多种形式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广泛辐射,全市优质资源覆盖率已达95.8%。还有很多薄弱学校快速成长为“家门口的好学校”。

 

 

“病有所医”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市医疗设备简陋,医疗技术水平较低。经过70年的飞速发展,情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组数据来看看吧:

 

新中国成立时:

医疗卫生机构 56家,医疗床位500余张,卫生技术人员1000余人。

截至2018年底:

医疗卫生机构2801个,增长近50倍;医疗卫生机构床位5.5万张,增长近100倍,卫生技术人员达到8.4万人;‍

 

70年来,我市建立了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打造了高素质的医疗卫生人才队伍,筑牢公共卫生安全防控屏障,提升广大市民的健康福祉,并在对外交流中彰显担当。 



医疗资源布局不断优化

逐步实现从无到有、从集聚到均衡发展。先后建成南京市公共卫生医疗中心、市儿童医院河西分院、市第一医院河西院区、南部新城医疗中心、鼓楼医院江北院区等五大医疗中心。江宁、六合等新五区及江北新区综合医院转型升级正在积极推进中。


15分钟健康服务圈正在形成

全市建成134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672个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组建全科团队920个,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覆盖不到的地方,开设了80个家庭医生工作室。通过开展家庭医生签约,将医疗卫生服务直接辐射到社区、家庭,打通了居民健康管理“最后一公里”。‍


初步建立分级诊疗就医格局

依托现有医疗资源形成五大救治中心,分别承担胸痛、创伤、卒中、孕产妇和新生儿危急重症服务管理、临床救治工作。全市实现医疗联合体全覆盖,核心医院常年下派专家超过400名,在基层建立联合病房78个,创建特色科室161个,18家基层医疗机构升级为省级社区医院。‍

 

“老有所养”

 

南京是进入人口老龄化较早的城市,目前全市60岁以上人口达147万,占总人口的21%。老龄人口增速快,平均每年增长5万以上;高龄人口多,80岁以上老年人22.3万人,占总人口的3.2%。养老服务需求呈现多层次、多样性、个性化、品质化特点。
党的十八大以来,南京在构筑整体政策体系、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整合资源提升质量等方面做了大量探索实践,党委、政府推动力度大,养老政策出台密集,养老床位数增长快,老年人得实惠多,养老服务成效明显。

 


系统谋划、政策创制


建制度——相继出台多个养老服务相关文件,为养老服务领域改革创新提供有力支撑,代表是:2018年出台“养老服务十条”


强领导——市级专门成立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的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领导小组,25个政府部门和单位参与,实行“组织发动、高位推动、部门联动”


有阵地——全市共有养老机构275家、床位6.2万张,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39.5张;1335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社区银发助餐点849个,年底前实现主城区全覆盖


有保障——每年将养老服务工作列入年度为民办实事项目,纳入市对区高质量发展考核。今年市、区两级财政预计投入达5亿元,推动养老服务质量提升。‍

 

在解决“老有所养”问题时,南京还有很多创新:

比如大力发展互助养老,探索建立全市统一、权威的养老志愿服务“时间银行”,即低龄存储时间,年老兑换服务,弘扬志愿服务精神。
再比如,今年试点的养老“喘息服务”,该服务此前被写进《南京市养老服务条例(草案)》。那么,什么是“喘息服务”?

 

  

住有所居

 

“安居才能乐业”,住房保障是重要的民生工作,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我市住房保障事业飞速发展,棚户区改造、保障房建设、人才安居等各项工作实现重大跨越,住房保障体系不断完善,中低收入家庭基本实现应保尽保,城镇居民住房条件得到显著改善。我市的人均住房面积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4.21平方米提升到如今的40.1平方米,广大市民的住房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棚户区改造:

2008年以来,我市连续实施了三轮棚户区改造计划,从“大拆大建”、重点危旧房改造,到“拆改整留”相融合,再到“城市微更新”,共完成改造房屋面积约2800万平方米,原本居住在危旧房和城中村的15.67万户中低收入家庭实现了“出棚进楼”。‍

 

保障性住房:

自2002年开始谋划保障房的建设,截至目前,全市已累计新开工建设保障房6438万平方米,约63.7万套;已竣工5049万平方米,约49.9万套。新规划建设的百水、孟北、绿洲三个市级保障房项目都已开工,规划可建房源约4.42万套,预计明年年底陆续交付。‍

 

住房保障体系:

不断提高住房保障覆盖范围,截至目前,累计近70万户家庭通过各种保障方式改善了居住条件。至2018年底,常住人口住房保障覆盖率超过了23%,位于全省前列。‍

 

人才安居:

截至目前,人才安居政策覆盖面已达到12.8万人(含新就业大学生租赁补贴)。‍

 


全媒体记者洪云菊 彭硕

编辑:王辉 小丽

主编:周长城




南京V观:

南京广电集团打造的南京第一时政短视频公众号




重点推荐


南京打造新能源汽车产业地标,不只是说说而已!

南京金洽会的30年:变与不变

5000嘉宾赴约南京:机遇、合作、共赢

这场世界顶尖赛事落幕,这些在南京的瞬间你一定没看过

中国和这个国家的交往,南京发挥着特殊作用……



了解更多精彩内容

【南京新闻】官方微信

ID:njxw84631111



南京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

18:30《南京新闻》

敬请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