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高级进阶书目】走进“日本鬼子”灵魂深处的16本书

2015-05-14 呦呦鹿鸣

鹿鸣君荐语


春节前玩过一个小游戏:“22天每日读书闭门群”,加入该群的,每天要将所读的书拍照上传分享,不进只出,有一天没有上传,立即踢出。虽然伤了好多朋友的心,但最终坚持下来的却是大多数。有点意思。


今天向大家推荐的,是群里的一位读书种子——苏琦老师(现任《财经》杂志副主编)。他长期在朋友圈与大家每天分享一本所读的书,不仅拍照,而且写了读后感,所批阅者博,所滋养者众。


如果世界上真有什么是珍贵的,那么,恒心一定是一种。

有一段时间,苏老师专攻日本,留下了一条深入日本人“灵魂深处”的进阶之路:

苏琦晒书

0407《近代日本的中国认识》

1,这是一个让我真心感到自己学识浅薄的领域。书里面提到的这些日本学者,也就内藤湖南、宫崎滔天等少数几个略知一二,其他如内村鉴三,吉野作造,尾崎秀实,橘朴等简直闻所未闻。


2,日本近代对中国的认识和由此提出的日中关系方针,远非脱亚入欧然后反身袭夺中国这单一逻辑这么简单。从支那保全,支那革新,到日支协同,到日满华一家,到东亚共同体,到亚细亚主义,也有不少曲折,反复和内争。


3,日本浪人在辛亥革命中的作用的话题,比较复杂,确实有像宫崎浪天这样真心襄助义战的,但出钱出枪的头凶满犬养毅等,又都是出于日本国家主义目标的考虑。但以孙文传人自居的汪精卫如何认知这段历史,会否给了他火中取栗借日本人势力谋事功的错误「启迪」就不得而知了。


4,二战前日本左右两造都以中国为解决日本国内问题的方法,无论田中的满蒙征服论,还是橘朴等人主张在满洲实行「农民民主主义」,再反身解决日本军阀财阀问题,进而一举解决「日支问题」,到最后终不免都在国家主义的大旗下同流合污。总之,帝国的日本不可能超越帝国主义,保全与独占,改造与侵略,共荣与奴役,原本就一步之遥。


5,当年看「山本五十六」时一个疑问得到了解答,山本的副官曾激烈建言他先从政客手中夺权,一举解决「支那事变」,再回头彻底改造日本社会不平等。现在明白这是谁的主意了。


6,尽管形势险恶,日本知识界还是出了一二个狠角色,一针见血指出日支问题核心在于日本国内问题。相较之下,面对一带一路热潮,又有几个铮铮之士指出产能过剩是因咱国内贫富差距太大而恶化呢? 7,说到底,一个专制集权国家的知识界对于政策的制订鲜有太大影响力,话事的始终是军部,财阀,政客等等,策论对胃口则延揽之,否则,呵呵,一如所谓「和平之海」面对三桶油时的苍白无力。


8,每看日本二战前史总觉心惊,日本二战的灭顶之灾是因为走了西方殖民者的老路,我们说不走老路,新路到底是什么呢?

0409 《零年:1945,现代世界诞生的时刻》

1,这本书的阅读是个好玩的体验,基本是在家看中文版,在地铁上看Kindle上的英文版,因此极大提高了效率。


2,这本书最大的优点是视野的宽广,将那一年发生在世界各个角落的事情都盘了一遍,让人们看到在胜利和解放的宏大叙事之外,还有着许许多多的暴力,阴谋,痛苦,不义,其中各个前殖民地的暴力浪潮,迅速陷入内战的国家内部的仇杀,因反对斯大林暴政而不幸站错队的人的悲惨命运,更是令人触目惊心。


3,当然由于画面过于宽广,不少话题处理得便有些疏阔和浮皮潦草,比如布雷顿森林会议等。


4,在我过来,该书最有见识的是所谓战后新世界与旧世界千丝万缕的联系,以前总认为日本军国主义清理不彻底是因为冷战,这固然是一个因素,但其实对纳粹清理也不彻底。两者都主要是因为现实的治理难题:如果把旧政权彻底打倒,国家在重建之前即已崩溃,而德日两国也愿意团结一致往前看,因为其实没几个人干净。


5,其实任何自我标榜的革命都不乏对旧政权的继承,比如解放初我们对国民党文职人员全部「包下来」,比如文革时王洪文们的上海革委会要三结合马天水。


6,从这个意义讲,作者对新旧缠杂的强调几乎颠覆了自己的书名而后两本书更充分表明所谓「现代」之诞生和终结是一个多么tricky的题目。

0410《拥抱战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日本》

「零年」之日本篇7年前买过一本,被人借去未还,后来又买了一本,又不知所踪,前一阵儿让同事帮忙从孔夫子一口气买了三本另外一个同事想直接看英文版,后来不得不回头乖乖从我这儿借了中文版看,原因很简单:那日本人的名字一旦弄成英语,根本分不清谁是谁不愧得过普利策奖,相当好看而又深刻,读过之后保证你成为半个日本通,至少不会停留在麦克阿瑟的半拉子改造导致军国主义余孽未消+韩战军兴才令日本咸鱼翻生=日本战后史的半白痴型认知水平上对于日本战后改造的评价问题,本书有三点可圈可点的发现:


恰恰是由不是日本通的陆军强硬派的强势主导,尤其体现在宪法制订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改造效果;一如零年所指出的,日本战时的官僚体制的大部分及其对经济的指导性控制得以保留,但这并未引发对战后美式改革的颠覆;虽然左右从相反的角度都不满意美式改革成果,但日本民众显然受益良多,并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一直竭诚捍卫这一果实,连原来的改革者美国人也心生后悔并希望他们的日本学生尽快修正宪法第九条而不得。


说实话,从心底里还是蛮叹服日本人历经遣唐使之和魂汉才,脱亚入欧和魂洋材,和占领军主导下脱胎换骨而依然能维系本民族基本人文「基体」于不坠的能力的。

0411《日本帝国的衰亡(1936~1945) 》
「拥抱战败」之前传 也是普利策奖作品,好看是必须滴!从 1936 年日本二二六兵变写起, 直至日本投降,一路娓娓道来。以前总认为二二六是日本好战的少壮派军官以下克上,导致日本军方被裏胁,迅速滑向战争深渊。


看了这本书才知道,原来造反的是不满军阀财阀而拥护天皇的民粹主义皇道派,他们是吞并满洲的主力军,但并不主张继续侵华,而是希望将满洲建设成为新日本,以解决日本国内问题。这些解释了为何不少日本左派社会主义分子也积极参与满洲事业。而正是他们的失势才导致统制派占了上风,最终因华北事变而和中国大打出手,进而一步步走向与日本的战争。也算脑洞大开。因为看过这本书,前几年看太平洋战争系列连续剧时如履平地,那些岛名和战役经过简直如数家珍。

0412《占领日本》

不好意思,又是约翰.托兰的堪称小说版「拥抱战败,如果觉得「拥抱战败」太沉重,读这个会轻松许多。 通过麦格林恩这个杂揉了费正清和狄百瑞身影的角色及其在盟军司令部政府事务部民政局的经历,以及他做记者的小女儿,做东京审判起诉律师的儿子,做日本人媳妇的大女儿等林林总总的人物的视野,以东京审判为主线,提供了日本在麦克阿瑟治下的从最高层到最底层的全景图,笔调相当客观冷静,不是一边倒的喝彩或指责美式改造的成就与不足。书中麦克阿瑟,天皇,惠特尼,吉田茂,基南,木户幸一,东条英机等人悉数登场,基本将战后影响日本走向的潮流条分缕析,甚至还不忘对忙于内战的缺席者中国人投去几撇关注的目光。

0413《美国的艺伎盟友:重新想像敌国日本》

1, 让人脑洞大开的一本书,以前只是想到老美为冷战改弦更张转变对日态度,没多想老美国民如何在短短几年在情感上重新接纳了以前集中体现了黄祸论的仇敌的。


2,本书的核心观点是美国人通过自觉或不自觉地将战后日本的形象女性化(蝴蝶夫人,宝贝桑)和孩童化来说服自己软化立场,并充当保护人和民主监护人的角色,当然与苏联的冷战也起到了微妙的作用:苏联人搞砸了东欧占领区,咱们美国人要把日本这块民主试验田整明白。


3,在这一过程中,对天皇及其文官们的消毒和除罪是关健一环,于是长得特别像美国种族主义小说家刻意塑造的东方黄种恶人「傅满洲」 (其实这角色针对的可不仅仅是小日本 )东条英机等人就顺理成章成了绝佳的替罪羊,而罔顾天皇至高无上的威望在驱动日本国民整体军国化中的角色,这一点与咱们的「日本银民也是军国主义受害者嘛」有异曲同工之妙。


4,其他如给前神风队员提供奖学金,好莱坞对美日跨国婚姻的正面描述,对日本女性柔顺形象的刻画,以及为广岛少女等原爆受害者的捐助等等,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5,这本书的一个特点是神句很多,让人忍俊不禁又陷入沉思,比如提到美国媒体刻意暗示东条英机的女性化及双性恋倾向,让我不禁想到阿拉伯劳伦斯里对劳伦斯被奥斯曼军官那个了的暗示 ,唉,老美总是对俺们东方专制文化充满恶毒的色情想像,一如俺们也倾向于认为白人女人很放荡,白人男人喜欢同性恋 种族主义固然臭大街了,以后咱们双方还可以靠想像中对方的文化特色互相诋毁,最后联想到日本再度如日中天时推出的排球女将和阿信等,不知是否潜意识里想塑造日本新女性,从而颠覆老美的成见。

0416《日本的起起落落:从德川幕府到现代》
如果要找一本相对靠谱的日本近代通史的话,这本是值得推荐的 除了作者身为美国人态度相对超然之外,本书还比较强调以一种连续的而非一段接一段的碎片化史观来看日本的持续演变,这一点对中国读者来说尤为重要, 因为说起来我们都是从事件史观看历史, 特别容易在各个事件中连一条自以为是的粗疏逻辑线条, 比如以我自己为例, 想起日本,脑子中想当然的点和线便是:佩里黑船加中国鸦片惨败令日本猛醒,实行明治维新脱亚入欧然返身侵略韩日,然后再战俄国霸占南满,然后一战攫取青岛,战后欲强加二十一条,然后走上侵华不归路,战败后由于美国出于冷战没收拾彻底,又因朝鲜战争军需得以复苏经济,并在美国庇护下省出军费大搞经济,再度崛起后军国主义死灰复燃,现在又欲联手老美阻挠中国崛起,这样下去早晚…… 先不说对错,这样过于大而化之的认知图谱里面有着太多的空白与盲点,至少要大致填平,才谈得上正确的认知,理解和应对中日间的问题:比如倒幕的思想准备,比如日本与西方各国的修约是在1886,而非在1895 甲午战争之后, 比如明治维新后日本社会经济变迁中的农村短板及其对日本激进化政治的影响,对比德国自上而下建国运动中同样缺乏英美式强有力市民社会及其长期后果,比如大正之春及二次大战之间的日本民主试验如何为战后重启政党政治打下基础,战后日本的崛起及其局限,想成为正常国家的内外掣肘,及其想以重述历史另辟蹊径的考量,日本战后消费社会的兴起,大众文化的流行,如何令军国主义死灰复燃难上加难,等等。总之,在梦想「马踏东京」之前,先多做一些踏实的了解的功夫吧。

0417《日本经济史:1600~2000》

这本长时段径经济史与昨天老美那本有异曲同工之妙,都强调连续渐变而非以事件史划分,也因此花了大量笔墨来讲江户时代的日本全境交通发展,生产增长和市场统一,以此表明明治维新后经济突飞猛进的基础,而二战后的经济发展也强调战时经济统制为政治引导型经济所打下的底子。读此书让人对日本当年「脱亚入欧」有了新的理解,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西化,而是从财政政策,货币改革,汇率改革,国际金融市场利用等全方位的加入西方体系,这不仅解释了其二战前的持续快速崛起,也部分解释了其在二战后的迅速恢复,很多东西,玩过和没玩过,一起玩和自己玩,差别还是很大的。

0418《日本经济政策亲历者实录》
1, 对宫崎勇感兴趣是因为听说他是收入倍增计划关健炮制人之一。这老哥们儿果然见识不凡啊,看过才知道原来「社会资本」是他先提出来的,好像和韩国的郑龟年所说的「非人格化相互信任」意义上的社会资本不是一个概念,而更像是咱们的基建+公共产品。


2,在他看来,收入倍增是民间投资形成的产业资本加政府投资的基建和福利等社会资本共同发力的结果。


3,用这个公式来解释中国奇迹的得失也还说得通,咱们社会资本里基建更 NB 一些,而福利教育保障等则差很多,而这恰恰一方面决定创新水平即可持续发展动力,另一方面决定社会公平水平即应对增长长期停滞下社会稳定问题的能力。


4,坦率地说,这两方面日本都比我们做得要好很多,不信你低增长个五年试试,这不是要抹杀咱们老二的 NB,而是想说总量没那么重要。


5,这两天看日本经济史,感慨经济议题其实大同小异,专家的工具箱也都差不多,但不同的政经框架决定是放大劣势,还是框住 abuse,专家治国也还是要讲规矩的,从日韩到新加坡台湾(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往往是那些貌似最讲规矩的党国体制下,专家治国最难达成。


6,拉长历史时段也可以做如是观,比如同期日本的官退商办和中国的官督商办,一定要考虑到不同的政经框架,松方正义紧缩下强调预算平衡,自然倾向于出售官产,而地方督抚大举洋务,自然希望多留几分可支配财源,事出有因,也就别总痛心疾首恨洋务派觉悟不高了。

0420《战后日本大众文化》
说实话, 由于长期看 Lens中毒, 看书名以为这会是一本讲日本相扑,写真,AV,动漫,制衣等文化符号,以及生产它们的怪黍蜀和森女苍女等文化主力军的书。 后来发现这是一本秉承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马克思主义文化史观的书, 而非宣扬资产阶级腐朽颓废的文化谎言的书,也可以说是一本关于日本广大劳动人民消费文化方式进化史的书。书里关于学校供餐,居室儿童间,冰箱等的出现和演变,婚礼的豪华化产业化到个性化朴素化,外出就餐文化的兴起,宠物文化的内涵变迁,黄金周的爱恨情仇,美容旅游养生摄影等消闲文化的流变及其背后的经济社会背景变化等等,无不让人感受到似曾相识的亲切感。 不管怎么说,同为东方民族,现代化进程中的习俗变迁和情感历程,大同多于小异,让俺对别的领域的虽被推迟但终究会到来的变革充满信心。

0421《通产省与日本奇迹—产业政策的成长(1925-1975)》
以前只知道日本战后产业政策和战时经济统制的关系,没想到一杆子上溯这么远 这本书是研究日本的三本经典书籍之一,其他两本分别是尽人皆知的 菊与刀」和傅高义的 「日本第一」。尽管后来因为失去的二十年(眼看又要三十年了) ,日本奇迹的成色褪色不少,而通产省作为政府有形的手也被批判。其实后来把事情搞砸的更多是大藏省,当然追根溯源产业指导加金融倾斜下的银企合作模式本身会放大风险也是主因之一难辞其咎。本书令人脑洞大开之处不少,比如战后对军部和内务省的整肃被经济部门的官员理解为有如明治时期对地方豪强的打压,有利于专业官僚队伍权威的持续扩大,再比如岸信介等在二战后日本复兴中发挥中流砥柱作用的官员,基本上都曾经在所谓的「满洲国」练过手,当时那儿是皇道派军人和革新派官僚的大本营。看来关于伪满的历史还要多深入探究。

0422 《能力构筑竞争: 日本的汽车产业为何强盛》
一开始以为是主谓宾结构,后来发现是这样滴:Capability-building competition ,那什么是有竞争力的能力呢,如何构筑呢?小日本作者貌似谦虚地说,日本汽车业在营销、企业略等表层竞争力方面不行,但在生产现场的布局能力,研发的组织能力,流程的优化能力,零部件釆购的准时能力等深层竞争力方面拥有相当相当的优势,而且面对美国的信息化优势和中国通过山寨降低零部件成本进而模块化组装生产的挑战,也淡淡地说,汽车说到底体现的是综合的系统组织能力和系统的持续进化能力,仅仅靠某个环节或某个部门的优势难以胜出。看这本书,感觉小日本心思挺轴,干事挺实,肯下苦功夫,对捷径总心存警惕,而更愿意在机床应该按生产流程布局,零部件供货体系应该如何分层,订单高峰时靠提高生产水平而非増加人手来加以应对,这样低谷时就不用裁员从而维持终身雇佣等琐碎的、远远不如互联网+这样让人心神荡漾两眼放光的事情上花心思,要不怎么叫小日本呢 他们永远不会想到移动互联网一支,大数据一搜,3D 打印机一摆,上百万辆汽车自然来,而且还都被自动整合进各种网,活该他们让人想起倒霉催的深圳前巿长许宗衡的为官格言:不漂浮,不做秀,不忽悠…… 另外,看了这书还第一次知道日本汽车业两大江湖流派的整合:从纺织业继承了生产现场布局优化和多面手工匠风格(丰田汽车即是从丰田自动织机起家) ,从航空业复转军人那里学到了先进制造技术和产品主控官模式(三菱一直是航空派佼佼者),也算脑洞大开。

0423《制度是如何演化的:德国,英国,美国和日本的技能政治经济学》

令人脑洞大开的一本书,一个事关职工技能养成的职业陪训,没想背后涉及这么多制度经济学的道道儿,而且每一种路数都有其特殊的内生性,比如工匠的历史地位,工会政治治,工业化初始阶段的政经环境等等,别的国家还不容易照抄照搬,比如同样是国家规制型以私企内部培训为主的德日模式,德国当时为了对抗激进工会政治,大力扶持手工业协会工匠为了赶超则视手工业协会为羁绊,直接把工匠整合进企业内部培训体系,比如为了防止「挖人」等搭便车困境,各国又有哪些不同的应对模式,从这个角度再看日本终身雇佣制又多了一个维度,再比如貌似长期落后于德国技能培训的美国,反而在高科技制造上反超,而德国又如何突破技能再培训困境等都饶有兴味。


要是有人能从技能政治经济学的角度来写一本中国技能培训体系变迁的书,一定特别有意思,国企内部培训加私企市场化培训二元体制的演进前景,及其与万众创新和互联网+的美妙结合,肯定特别精彩带学徒摸式,而日本为了赶超则视手工业协会为羁绊,直接把工匠整合进企业内部培训体系,比如为了防止「挖人」等搭便车困境,各国又有哪些不同的应对模式,从这个角度再看日本终身雇佣制又多了一个维度,再比如貌似长期落后于德国技能培训的美国,反而在高科技制造上反超,而德国又如何突破技能再培训困境等都饶有兴味。要是有人能从技能政治经济学的角度来写一本中国技能培训体系变迁的书,一定特别有意思,国企内部培训加私企市场化培训二元体制的演进前景,及其与万众创新和互联网+的美妙结合,肯定特别精彩。

0426 《日本劳资关系的演变: 重工业篇,1853~1955年》

从来就木有什么救世主,日本的终身雇佣和年资工薪制那也是经过上百年有时堪称你死我活的工人、资本家和政府三方博弈才整成的。这其中还涉及到种种历史遗产,比如进入工业化之前有没有较成型的行业组织,技术工人群体是否以流动工匠为主等, 也取决于产业本身的现代化进程,政治和社会的变迁等等。表面上看,工人想工作稳定,资方想稳定劳动力队伍,双方应该有共识,但工资和福利及管理制度谈不拢,让双方都合意的长期雇佣模式也就长期弄不成,而政府时而要效率多一点,时而要稳定多一点,更增加了情势复杂性,中间几经反复,总体而言到二战前工人输多赢少,即使工作稳定了些,工资也不甚理想。


令人脑洞大开的是,真正为战后长期雇佣和年资薪资及基本福利打下基础反而是在二战期间,原因说开了其实也简单,全民战争总要发挥工人队伍积极性嘛,战时经济资本家也要为国尽忠,也要有大局观嘛 真正奠定工人胜局的当然时二战后工运的勃兴,虽然搞过了头,虽然美帝和死灰复燃的财阀余孽又勾搭起来收复了不少失地,但打了折的胜利也有不少甜头留下来,虽然没有实现工人治了厂,至少还是可以参加管理决策了嘛 当然,光环背后也有阴影,大厂工人贵族的幸福不乏二线临时工和大量女性兼职就业人员做出低工资低福利的「牺牲」 我们的威权型官员总是一针见血地看到工会政治下过度福利的弊端,而看不到这一政治社会乃至生产力组织工具所发挥的减压阀和有组织成建判谈判的功用,但愿楼部长们能早一天明白,把工会当玻璃瓶捧着固然可恨,相比对付满地玻璃茬子弄的十指流血,还是更划算。

0429《三十三年之梦》

作者宫崎滔天是个日本版切·格瓦拉,一天到晚想到中国和菲律宾等地输出革命,不仅一手操办了康梁等人流亡日本,还给孙中山宋教仁黄兴等人筹钱筹枪,全程参与革命大业,跟日本军政界的头山满犬养毅等也是莫逆之交。然而问题就在于现实政治是以实力而非激情决定的,没有头山满犬养毅等人借日本政府资源的襄助,仅靠不时耽溺于醇酒美妇的宫崎滔天等人,革命党人的事业不可能有大起色,但头犬等人又有着日本统治势力的图谋,所以整个事情从头到尾就带着一层悲凉的色调,而个人英雄主义终不敌军国义,甚至不自觉成为其先导,比如向暹罗转移日本穷苦农民与日后的拓殖满洲也就一步之遥,而宫崎与孙中山鼓动的亚洲主义,后来也不期然被置换为大东亚共荣圈,而曾和宫崎滔天一样致力于「支那保全」的日本浪人们也大都化身为侵华急先锋,而自己还以为在促进日支共荣。

0430《战后中日关系:“不正常”历史的过程与结构》

看完此书, 很心塞的感觉。初见作者甫一展开便反对中日新思维,颇有些抵触,然而见他仔细勘查历史细节,展示人们成见的荒谬的,还是很让人折服的,至少在某种程度上打破了两种根深蒂固的成见:


其一, 所谓人民外交-以民逼官-中日恢复邦交是我们一厢情愿的逻辑,即使有所谓人民外交,那也是日方愿意政冷经热,在不涉及复交前提下,搞物资外交自然乐见其成;


其二,中日恢复邦交急的不是日本, 而是急于突破外交孤立甚至想联日反霸的我们, 而狡猾的日本人在台湾和大陆间先后利用双方「汉贼不两立欲争正统」的心理,并以此为筹码将战争罪责和赔偿问题几化于无形,取得了国家利益最大化。


而我们初因「一边倒」被美国排斥在与日媾和的门外,而后又被提前与日媾和的苏联摆了一道,后又因「讲政治」而大笔一挥对日种种诉求。既有自己往日种种失机,也莫惊莫怪他人今时状况连连。当然,这也可能只是作者一家之言,须与他人著作相勘验,不过至少一个长期盘在心头的疑问得解:既然中日人民外交如此 NB,都能突破冷战大格局,逼迫日本在中美复交前先行一步,怎么在后冷战时代反而任由保守势力兴风作浪呢?只能说是因为日本银民早已忘了自己是军国主义受害者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