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首次解读社保基金,李克平告诉了我们什么? | 问题一直追到最底层

2018-03-25 呦呦鹿鸣 呦呦鹿鸣

◎ 呦呦鹿鸣 (每天一千字第十季D5打卡)


最近,李克平先生在舆论中现身两次,角色是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理事。


一次是3月18日接受采访,回顾了社保基金组建历程以及投资脉络,一口气2万字,我细细读了三遍。一次是3月22日,在“第五届中国机构投资者峰会暨公募基金20年论坛”演讲,不长,四千多字,我也读了。


为什么李克平先生的话要读这么多遍呢?

 

首先,这是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理念首次对外披露。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是一个关系我们晚年的战略储备基金,由前总理朱镕基一手撑起,专门用于人口老龄化高峰时期的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支出的补充、调剂。现在,社保基金管理资产规模超过2万亿元,最近两会上,担任理事长的楼继伟说,2017年,社保基金收益率超过9%。这个基金是怎么运作的?我很好奇。

 

其次,李克平先生长期在一线,他是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首任投资部主任,后来成为秘书长、副理事长,又调任中投公司总经理兼首席投资官。2016年,他退休了,退休了心理负担就少,容易说真话。现在发言,是几十年经验的总结,自然是干货满满。上游机构投资者,包括社保基金、各类养老金、保险公司、捐赠基金等,资产配置、他们如何构建投资组合,如何进行风险管理?他是一个研究型人士,本身也善于总结,很有关注价值。


古人讲,中国人在世,不外是“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到了一定年纪一定阶段的人,当他总结自己最重要的工作(功业)时,值得我们给予足够的耐心。

 

李克平先生分享的这些内容,对我有哪些帮助?我个人体会下来,有这么几句话和关键词:


一、问题一直追到最底层,用问题刨开语言泡沫;

二、避免“非理性委托关系”;

三、股票市场均值回归是基本规律;

四、管理人首要是诚实。



01 问题一直追到最底层

如何把“提问”的作用发挥到极致?从李克平先生所透露的信息中,我注意到,社保基金极其善于提问。他们在委托投资方面花费精力最多的文本,是《调查问卷》,借鉴了国外经验,据说是这个问卷对于基金公司的影响也很大。


这个问卷,包括投资理念、团队、流程、绩效、产品等所谓5P,把基金公司整个拆散,再合并起来,投资、风险、内控和后台,不断提问。第一层是公司治理结构问题,进一步就是投资决策机制。会问公司投委会跟组合经理怎么分权,怎么授权;会问投委会的投资决策方式,是负责人拍板还是投票决定?投票是绝对多数还是相对多数?谁有否决权?给组合经理下放什么权力?他怎么运用这些权力?公司怎么能够叫停他?问题一直追到最底层,直到不能再分。


比如,风险,怎么界定风险,怎么管理风险,指标是什么,出现风险怎么判断怎么评价,穷追不舍;买股票什么标准,卖股票什么条件,股票池建立标准,投研怎么结合,是分立的还是一体的,研究多大范围,激励机制是什么,公司领导与基金经理的权重分别是多少,“必须准确说出来,没有可以说没有”。从中可以看出各公司存在的差异,等于把公司内部运作彻底刨出来,很多公司在这个过程中提升了自己的制度规则管理水平。 

 

我是做传播的人,我们在传播一个品牌的时候,常常强调其理念,价值观,IP云云。李克平先生分享的内容,强调了一个一直被世人比较淡漠的一点:一个公司的理念,要有配套的流程,要有核心概念、核心逻辑、核心流程来保证贯彻落实。比如,我常看一些公司,挂着“用户至上”的牌子(上海的朋友应该经常在街头看到),但是,用户体验却很差,为什么呢?因为没有一套逻辑和流程来贯彻这个理念,大家只是心照不宣地相互欺骗而已。最后还是变成“老板至上”,具体忽悠领导。


一个企业,无法量化评估的价值观,就不是真的价值观。


回到基金投资,比如,投资理念的贯彻落实,要看持仓,看过去的历史数据,怎么解释当时重仓的依据,根据什么买的根据什么卖的,当时怎么想的,最极端的是要拿出依据,提供当时决策的原始记录。


把提问发挥到极致,就可以刨去语言的泡沫,接近真相。我们做过记者的人,都受过这样的训练。一个很糟糕的的提问者往往是语言泡沫制造者,比如前段时间红衣女之所以被蓝衣diss,一大原因就是提问比回答还长。比如,我们介入一个主题,要准备采访提纲,这个提纲准备的深度,决定我们工作的最终成绩。我之前的经验总结认为,一个好的记者,一定要把一半以上经历用在案头工作上,而这个案头工作最后就集中反映在采访提纲上。所以,记者工作为什么好,好就好在这里。在这个人人都是记者的时代,并不是人人都会提问。所以,提问,也是一种竞争力。



02 “非理性委托关系”

什么是“非理性委托关系”?李先生总结几点:典型表现是投资期限短期化。最常见的是一年的委托期限,一年的委托期限太短,最终会使双方都受到伤害。还有,在产品设计上风险和收益不对称,希望投高收益的资产却要求低风险。此外,是委托人过于积极地干预。


这不是高深的学问,只是我们普通人常有的误区,不仅适用于上游机构投资者与管理人的关系,也适用于我们日常的投资关系、人际关系。在决策中,我们如何避免人性的弱点?值得深思。



03 股票市场均值回归  

社保基金曾经有过“神操作”:2005年股市极度低迷,在1000点附近加仓;2007年,上证指数5400点时,一片乐观情绪中,社保基金开始减仓。


社保基金是如何做到的呢?相比于国外养老机构所主张的长期战略配置,中国市场是一个新兴市场,有一些自己的特点,触发股市的非经济因素更多、波动率更高(李克平原话:“中国市场跟国际市场不一样,波动性很大,如果买入持有不动,社保基金的收益有可能是零”)。


从李克平的话中,我注意到,社保基金有一点比较好:作为审慎的长期投资者,不追求太高风险博来的收益,不能那么贪婪,不能追求买到最低点卖到最高点。


一个投资者,在贪婪时,非常容易犯错误,总相信自己比别人跑得快,总想抓住最后一波。最近我刚好重新看了一遍张艺谋2017年的《长城》,这部片恶评累累,但我却反而有点喜欢,喜欢就喜欢在它将“饕餮”这个贪婪的角色给放大出来了,用商业片的形式给予了社会警醒,上天用每60年一个轮回的形式,警告人类的贪婪。这种电影很少见。就世界各大文明来说,大概只有中国的文明,创造出这样一个重要的直指人性的反思性神话角色,可以说是中国的一大贡献。所以,当我看到李克平说这段话时,感觉他们很不容易:“最简单、最笨但也是最有效的方法是,当市场偏离到一定程度就开始减仓。在投资上一定要有纪律性,不要抱太多幻想。”


自制,永远最难,因为认识自己是最困难的一件事。


在行为金融学中,一定会有饕餮这个角色的一席之地。因为,在投资领域,人性的弱点最为容易暴露。 

 


03 第一条是诚实 

社保基金有一个程序:基金管理人“选秀”。他们怎么判断一个基金经理和基金公司的好坏呢?这对于我们做判断有什么可以借鉴的呢?


李克平说,第一条是诚实。对于社保选秀答辩的技巧,李克平的总结是八个字:认真准备,诚实表达。“在我经历的管理人选聘中,我认为敢于说“我不知道”的管理人,其实是得分而不是减分。”


这是与提问相结合的。一个人如果说了一个谎言,就要用无数的谎言来掩盖它,这会带来更大的麻烦。所以,我理解,诚实,是最节约的方法,也是最专业的方法,不懂的就去学习。因为,实力才是最关键的。正如李克平先生所说:

“评选过程中还有一个误区,总觉得像大学生辩论赛,讲得漂亮的得分高。我们听的不是语言表达能力,而是组合经理的投资能力,那怕这个人是结巴,听得痛苦一点,但如果真讲得很有道理,结巴也没关系,他的业绩又不会打结巴。”


李先生这话也不是什么复杂的道理。其实孔子几千年前就说过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想想看,我们常常很容易神话一个人,想当然地以为他做的一切都是对的,因为这样我们只要跟着他做就好了,不用再思考。而且,中外都是如此。 我们常常也很容易神话自己,总觉得自己做的都是对的,即便错了也是有原因的,也不应该被宣扬。“人啊,认识你自己。”这句箴言永远不过时。诚实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诚实地面对自己曾经犯过的错误,诚实地承认每一步都要谨慎考虑。


以上,是我对李克平先生分享发言的学习心得。接下来我们再找机会分析具体的社保基金投资组合。也许会有新发现。



今日打卡完毕,分享一个:

嗯,如果想一文了解贸易战,请看昨天写的文章,点击即可☞ “贸易战”极简史:从管仲到特朗普 


彩虹养鸡场旧文:  

基金还没捂热,Facebook在我的Face上来了一记棒喝 

养基日记002  | 我终于输给了课外培训班    

养基日记001  | 总经理亲自管理的基金更靠谱吗?不一定

做时间的好朋友 | 每天一千字第十季邀请信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