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扫谷吏

呦呦鹿鸣的鹿鸣君 呦呦鹿鸣 2019-07-15

刚刚,后台朋友给我发来一个视频:某个特殊群体,以减少环境污染的名义,用手持鼓风机,将道路上的农民稻谷,直吹入路边沟中:

这个视频触动了我。我们常说:一米一黍,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在一些有点权力的人眼里,这些稻米竟成了污染环境的垃圾乃至罪恶,成了必须进村扫荡干净的一个麻烦。

这本是有主之物。试想一下,你把一辆车停在路边,来了一帮人,二话不说把车推到水沟里去……

几千年来,晒谷坪是农村标配。家家户户都有一种专门用于晒稻谷的竹篾席,平时卷起来,立在屋檐下。我小时常常帮忙扛这些竹席。

水稻从田里收回,水分仍大,难以久存,需借太阳之力,暴晒去水。晒时,视阳光强烈程度,间隔一阵,便需以竹耙翻动,助其均匀,如同炒菜;如有风云忽起,各家老幼便大动起来,左奔右突,以最快速度将稻谷收起,以防它们被大雨袭淋。这项工作,往往由少年或老人负责。小朋友们,往往就在这一晒一收中,习得通过天象预测雨情的本领。稻谷晒干,以鼓风车筛选,加工去壳,收入米缸,得到我们今天食用的大米,一粒一粒,饱满如白玉。


潘思同先生的水彩作品《晒谷场》,展现的是上世纪60年代浙东地区场景。

每年,篾匠们走街巡巷,让农户砍来或买来毛竹,削片成条,去青见软。晒稻谷的竹篾席、装稻谷的竹篾筐、挑稻谷的竹扁担,如有损坏,补上一块;如有不足,便制了新器,带着五畜兴旺的预示与欣喜,交给主人,主人亦馈以酬金与时酒。实用与美观兼具,经济与人情并存,环保自然,一股艺术气息,便在这人间烟火之中,淡淡飘扬。

所有环节,都出自一点初心:珍惜稻谷收割时,小孩们受命细拾稻穗;耙动时,有过于用力的禁忌;铺收时,在竹席边有小心谨慎的技巧……目的都是不让一颗稻谷被莫名糟蹋。

在一个诚实农民眼中,稻谷,与其说,是自己种出来的,不如说,是上天的赐予,是人这种高级生物与大自然达成契约的信物。有了这种信物,族群才得以延续。耕读传家,先耕种,才有文化。

以上,是千年延续的模样。一些古代当政者,非常重视。比如,三国时期,曹操明令,部队应保护庄稼,不得踩踏禾苗,如有违反,军法治罪。一日,他的马行军中受惊,踩踏了禾苗,曹操便割发代首。千万不要以为这是曹操奸猾,在古代,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割发是很严重的惩罚,一个主帅割了头发,是罪犯的形象。

最近二三十年,事情起了变化。一则,平整水泥道路渐多;二则手工篾匠行业被化工塑料击溃,农用竹制品无法延续;最重要的是第三条,晒谷场大多被基层地方所征收,新批的农村宅基地,房前屋后也基本不再有这样的空间。于是,农民们开始渐渐转移到村道上晒稻谷,有时候,到县道去。(省道、国道,车流较大,一般少见。)

“千年未有之变局”下,农业传统四处崩溃。晒谷,作为农业生产的一个环节,终于成了一个社会治理问题。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问题呢?道路上晒谷,当然违规。不过,有两个基本点,农民们也一清二楚:第一、这是用来开车的路,如果汽车因此出了事故,晒谷人要承担赔偿责任;第二、如果汽车压上去,稻谷会碎,并掺杂泥沙,对稻米品质是伤害,影响收成。所以,如果不是不得已,农民不会舍近求远到路上去晒。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手持鼓风机把稻谷吹到沟里,这是“石壕吏”的逻辑。

视频中播放着广播,煞有介事,说是为了避免环境污染,是为了环保。

这是什么样的污染啊?说这是“环保形式主义”,已属开脱之辞。从性质上说,这样的做法,是对有主之物的侵犯行为,是违法,更是对大自然的背叛,是罪恶。只可惜,狮子从来不在意羊群的看法,他们从未,也从不需要从农民角度想上一想:为什么农民要这么干?(更何况,这些村道,本来就是农民有份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有没有办法解决呢?晒谷难题,是因为晒谷场失去;而晒谷场失去,是因为工业化用地模式对农业组织形态的冲击。既然是工业化带来的问题,就用工业化方法解决:用机械化干燥代替自然干燥——买烘干机,或者补贴烘干机。

很难吗?

为政以德,农村更当如此。我们不能一边把人家晒谷场收走,一边又不让人家到路上晒谷,然后还要求人家种地保证“粮食安全”和“社会安全”。如果确实又不愿意出钱买烘干机,那么,就组织临时性集中晒谷场行不行?单位机关空闲场地能不能拿出来?工业园区交通流量较少的场地和道路能不能拿出来? 现在,拿鼓风机直接扫荡稻谷,最“有效”,却最粗暴,也最懒惰。 

视频中这些拿着鼓风机的人,以及视频之外也这样干的人,我不知道你们的名字,我把你们集体命名为“扫谷吏”。

请你们,先查查“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中是怎么明文规定的,再查查《物权法》是怎么规定的——然后立即停止这种做法,先把那鼓风机丢了,和和气气地去找人家农民道歉——你破坏了人家多少私有财产,就加倍赔偿多少。

愿本文写作之后,“扫谷吏”可以少上一些,最好就此绝迹。否则,我们眼前这碗饭,吃不香。


ps:后台有朋友善意提出我最近多篇文章语带情绪,错别字也常见,与过往有所不同,我细反思,这种情况属实,大概是所处逼仄,心有悲愤,朝不保夕,难以自抑。在呦呦鹿鸣写作,是每天一千字打卡部分,本是“事上磨砺”之意,我仍会努力为草根说点人话。越是困难时,越是关节处。大家如注意到我的起伏,可当做观察一个玻璃房中的写作马拉松现场真人秀。谢谢朋友们理解。


日拱一卒,只为苍生说人话。

星标呦呦鹿鸣: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