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窗外事,窗内忧 | 北大附中实验学校99名学生流鼻血,237人各种不良症状

呦呦鹿鸣的鹿鸣君 呦呦鹿鸣 2019-10-10


在呦呦鹿鸣后台关注者中,有一位教师任职于北京大学,今年,他的孩子小升初,作为北大子弟,入读北大附中实验学校。孩子渐渐长大,本是好事,不过,接下来发生的一切,充满了不可思议:


自从8月29日入校后,许多同学出现了各种不良症状,诸如流鼻血、鼻炎、过敏、鼻塞、咳嗽、嗓子痛、头晕、眼睛不适、荨麻疹、低烧、胸闷,等等。根据这位教师提供给我的《学生不良症状汇总表》(由家长接龙完成),截至9月19日,出现不良症状的学生有237人、654人次。


这个表细到每个学生的详细症状,其中,流鼻血的有152人次,99人(有学生多次流鼻血,最多者流了6次)。
学校也注意到了这个现象,并采取了一些临时性措施,比如,把体育课改到畅春园公园,音乐课美术课改在各班教室,吃饭从地下食堂改在各班教室、允许校外就餐等。9月5日,开设远程网络授课。自9月19日起,学校停止了网课,让学生们回到学校,结果,家长们统计发现,这之后,又新增了22人次不良反应。


三个年级1300名左右学生,其中北大子弟小几百人。这样一所大名鼎鼎的学校,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局面呢?如果不是提供信息的都是来自北大的教授,而每条信息都那么精细,我完全不敢相信这样的天方夜谭。这是汇总表局部(每行是一位学生,姓名栏隐去):


在访问了两位北大老师之后,我的疑惑却是更多了。


今年,北大附中取消了初中部,将其与北达资源中学合并,由北大附中挂牌为北大附中实验学校,教学楼、操场等重新装修。因为对新教室室内空气污染深感担忧,5月份,北大二代家长们建议说,搬迁也可以,能不能像北京其他一些学校一样,寻找替代教室过渡一年?校方否定了这个过渡方案,倡导建立附中、北大基建和二代家长三方联合的“新校区环境污染监测机制”,家长们表示认同。


可惜,一位家长代表告诉我说,接下来的6、7、8、9月,这个监测机制并没有建立。从学生们出现不良症状看,这个机制即便确实建立了,也没有起到实际效果。


9月5日,一批家长到学校与校方商讨此事。9月6日,校方组织了一次室内空气检测,结果为合格。不过,这个检测并不为家长所认可。“初一年级家委会”发给家长们的通知说:校方当前主导的二次检测与之前约定的家委会主导的检测无关,相关过程的规范性未获得家委会检测小组的认可


尴尬更在于,这个家委会的负责人告诉我说,虽然是主要的沟通者,但他们这个“组织”,“未经正常程序”,并不为校方所正式承认。

不禁苦笑。


一位家长说,有一位领导曾经亲自到每个教室闻,态度也诚恳。可是,为什么校方的二次检测不被认可呢?一位家长代表参加了这次检测,发现了很多问题。比如密闭并不是由检测团队进行的、标准模糊、房间内开着19度的空调、检测57个点只有47个点的数据,如此等等,“总之,我觉得不认真”。此后,9月10日、9月16日,家长们两次向学校提交了检测申请,但是均被校方驳回。 既然检测合格了,而又没有医生能够正式证明这些不良症状是因为教室空气污染引发的,无法明确因果关系,那么,“家长不要因为这一点点的问题就着急,过一个月就好了。请家长忍耐一下你们的焦虑,没有那么紧急!人生来就是要适应各种环境,人要跟多种细菌并存,甚至跟癌细胞共存,孩子们也要经受各种环境的锻炼。”


事情就这么僵住了。


9月23日,北京大学发布了《对北京大学附属中学进行巡察的通知》。一些家长感觉到希望来了,便给巡察组发邮件,请求:重开网课、允许家委会继续推动独立检测、参照兄弟学校的做法搬迁到临时教学场所(家长也找到了一处地方可供过渡,并愿意自行承担房租费用;比如,附近的中关村一小就积极寻找了周转用房,以确保学生身心健康)


不过,迄今,除了自动回复邮件,并无下文。他们高估了自己邮件的重要性。这就更尴尬了。这些有着教授头衔的家长们说,事情竟然走到今天这个境地,“实在匪夷所思”。 


这件事情真正触动我的地方,是家委会给家长的一封信,其中一段这样写道:

让我们共同回顾感召我们的北大附中教育精神:
北大附中致力于培养——
个性鲜明、充满自信、敢于负责,
具有思想力、领导力、创新力的杰出公民。
他们无论身在何处,都能热忱服务社会,
并在其中表现出对自然的尊重和对他人的关爱。


个性鲜明、杰出公民、领导力、服务社会……这样理想主义的词汇,看着很硬,仿佛要割到我们的皮肤。作为一个写作者,我早已磨平了棱角,笔下谨小慎微,很少去写这样肉麻的文字了。也正因为如此,我有一点期望,是与家长们不同的:我期待这样的信,这样的文字,让北大附中实验学校的学生们多看一看——这样一个与学生健康息息相关的校园事件,实在很需要学生本人关心和参与,但迄今为止,除了向爸妈报告症状,他们都是缺席的

如今,越来越多的学生,习惯于“专心学习就好”,而忽略了身边真正重要的公共事务。举个例子吧,前段时间,湖南新晃一中邓世平老师冤案得以昭雪,17年来,他的遗体就被埋在学校操场底下,当真相终于大白,许多媒体前往访问,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这个细节:凤凰新闻《正面》节目组访问新晃一中学生,如何看待这个事情,学生回答:“不关我们什么事。首位是学习吧,第一件事就是学习,别管其他的事。”


邓世平先生如果看到此情此景,大概会更加心寒:当年拼命维护校园工程质量,到底是为了谁?这样的学生,如果顺着这个轨道发展,将来所作所为不难想象。

“两耳不闻窗外事”已然有些迂腐,何况,这一次,虽是“窗外之事”,却是“窗内之忧”。

所以,我当然希望北大附中实验学校的校方和家长能够在健康这个问题上化解坚冰、达成一致,但是,我更希望,在这个局势中,能加入学生这个第三者,变成三角关系。学生们可以进行探索,污染问题是真还是假,是不是有污染,污染源在哪里;可以做实验,如何化解污染、阻隔污染;可以进行外部调查,了解空气污染的影响范围;可以进行社会交往,组织社会上的污染治理力量构建信任;可以进行复盘辩论,整个事件中有哪些过失,是家长过于苛刻了吗;可以进行室内污染主题作文比赛,提高语文能力……最重要的是,自己动手,保卫自己的健康。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如此这般,经过这个事件,孩子们也会得到真正的成长,个性、领导力、担当、服务精神,都能得到训练和发掘。很少有学校能容得下乃至鼓励这样的探索,但是,在我的心目中,有这样胸怀的学校,才称得上“牛校”。否则,有再多的教授家长,也无济于事。所以,我既恳请校方更加重视这个问题,也恳请学生们更加重视这个问题,成为“名校牛娃”,而不是“名校病娃”。

放弃那种退缩的、机械的生活吧,年轻的朋友。英国“牛津运动”中,有一句诗/话很有名:“You shall see the difference nowthat we are back again !”(如今我们回来了,你们看便不同了!)

加油啊。愿你们健康!

 

只为苍生说人话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