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下云端去种树
“
不管是种下一棵树,还是保护已有的森林,我们的一举一动所关联的,都不只是一个程序、一个算法或一种交易,而是无数生命所共同建构的生态网络。从云端走到真实的大地上,让我们和树之间的关系更亲密一些,更有创造力一点。
对于地球人来说,气候变化(作为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和全球性的科学共识)留给我们每个人的行动时间真的不多了!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最新发布的《2022年排放差距报告》再次敲响警钟:世界并没有走上实现《巴黎协定》目标的轨道,到本世纪末,全球气温可能升高2.8°C。必须实现45%的减排才能避免全球性巨灾的发生。图源:UNEP
“唉,怎么连网上种个树也这么卷啊?!”最近,在各种平台上我们都能看到类似的吐槽。因应低碳生活的热潮,这几年各种“云种树”风生水起,但是,不少曾为此起早贪黑的小伙伴已经被折腾得“累觉不爱”,开始玩退群了。抛开平台是否有利用机制设计固流量、拉日活的嫌疑不谈,我们最好奇而且挂心的,还是那些我们曾用心种下的一棵棵“树”,都去哪儿了?
在一般的公众认知里,通往“碳中和”的道路上,“树”似乎已变成了一个硬通货。比如,倘若你想了解一下自己的碳足迹,会发现很多类似下文的“科普贴”:
图源:《潇湘晨报》官方百家号
那么,现实中的一棵树,究竟可以吸收多少碳呢?这些数字是怎么计算出来的?是否都能兑现呢?而近年来那些以“碳中和”之名,在全世界大张旗鼓的植树造林运动又究竟有多靠谱呢?
让我们从云上云下两条路线,来捋一捋作为一个“种树人”应该掌握的一些小常识,希望帮助大家避开雷区,明明白白地提升我们可能微小,但绝不渺茫的行动力。
01“云种树”背后的逻辑
探明“云种树”背后的逻辑,我们首先要区别一下不同“云种树”项目的目的。大多数的“云种树”项目目前仍是以“公益”“慈善”的形式展开,其最终目的不一定是为了增加“碳汇”,也可能用于满足防风治沙、支持生物多样性等功能。以“蚂蚁森林”为例,该项目是以游戏化的方式带动公众低碳减排的公益项目。每个人的低碳行为在蚂蚁森林里可计为“绿色能量”。当“绿色能量”积累到一定程度,就可以在蚂蚁森林程序中申请在生态亟需修复的地区种下一棵真树,或者在生物多样性亟需保护的地区“认领”保护权益。不同数量的“绿色能量”可以兑换不同类型的保护地和树种。
另外一种“云种树”的模式则宣称可以实现抵消自身的碳排放,甚至可以赚钱。想要了解这种模式靠不靠谱,我们需要先聊一下两个概念:碳账户和碳普惠。
目前,市场对于碳账户并没有明确的定义。通常认为碳账户是包含碳排放数据采集、碳核算、碳排放等级评价和场景应用等功能在内的碳减排支持体系,能够帮助企业和居民算清“碳账”,提高减排效率和意识,大体可以分为企业碳账户和个人碳账户。“云种树”宣称的可以实现抵消自身的碳排放,都是在个人碳账户中予以体现——个人确实可以通过在地方性的碳排放权交易所购买小额的碳减排核证来抵消自身的排放。
那么个人碳帐户的意义又是什么?其目的是为了建立一套可以有效激励个人减排的机制设计,通过有效影响个人行为,以需求侧反过来影响供给端。个人端对高碳产品的消费减少,将会倒逼生产端主动转型、减少碳排放。然而,目前很多个人碳账户本身并不具备货币化的属性和功能,以蚂蚁森林为例,更多的还是作为流量入口的功能,形成以慈善、捐赠为目的的产品。
既然当下大多数项目的碳账户并不存在激励机制,那么有没有国家认可的碳减排激励机制呢?答案就是碳普惠。碳普惠是一种制度设计,最早由广东省发改委于2015年提出,是对小微企业、社区家庭和个人的节能减碳行为进行具体量化和赋予一定价值,并建立起以商业激励、政策鼓励和核证减排量交易相结合的正向引导机制[2]。
图源:中创碳投
个人碳账户与碳普惠的关系是什么呢?由于目前的消费端减排既不属于碳配额市场范围,也不属于自愿碳减排市场范围,个人碳账户所统计的活动范围应当属于未来的碳普惠市场。多数用户会关心自己积攒的碳排放量能否出售兑现的问题。其实,开通了个人碳账户并不意味着个人可以随意参与碳排放交易,目前只能购买一些碳减排指标来中和自身的碳排放。现在我们能够看到的碳普惠平台大多是将个人的碳减排集中在相关App的账户中——这些平台企业会收集大量个体的碳排放量,打包给需要碳减排量的企业,然后平台企业再用这笔碳交易的钱反哺用户,比如说通过商品折扣、消费券等积分形式来实现普惠收益。
02 种树能抵达碳中和么?[3]
“碳中和”是指一定时间内人为的碳排放源与人为的碳吸收汇达到平衡的状态。我们可以把地球的大气层比作一个注着二氧化碳的浴缸,要抑制升温,需要关闭人为的CO2排放闸门,或者从这个闸门注入的排放量,需要给未经验证或不确定的排出口匹配同等流出的排放量。通过自然碳循环,以自然陆地和海洋碳汇为代表的自然碳汇就是当前在使用的“排出口”。而通过人类干扰,实现一些主动施加的基于技术或者自然的“负排放”就是另一种我们想要开发的“排出口”。开发这种“排出口”,用于弥补其他地方造成的排放的机制也叫“碳抵消”(Carbon Offset)。
图源:IPCC
碳抵消的原理很简单:排放者减少或清除某处的温室气体(或投资研发相关科技间接推动实现这一目标),以弥补或抵消其在其他地方的排放 。从学术的角度解释:碳抵消机制可以用于减少“碳源”或增加“碳汇”。这涉及到另外两个概念:碳源和碳汇。碳源是指向大气中释放CO2的过程、活动或机制。碳汇是指从大气中清除CO2的过程和机制,也叫做温室气体汇清除(Greenhouse gases removal by sinks)。碳抵消通常以吨CO2当量(CO2e)为单位进行量化。一吨碳抵消意味着减少或消除一吨CO2或其他温室气体中的当量。
植树造林可以作为一种碳抵消的方法达到生物固碳的目的。这是由于树木可以进行光合作用,通过叶子吸收CO2并将其转化为生长所需的糖。随着树木的生长,它们能够在枝干、根部封存碳;在它们死亡后,随着组织的腐烂,碳也一并被吸收到土壤中。虽然在微生物分解死亡有机体的过程中会自然地释放二氧化碳,但一些植物碳可以在地下保存几十年甚至几个世纪,其固存量将远大于由于微生物的呼吸作用而产生的碳。据统计,地球上的陆地植物和土壤总共含有大约25000亿吨碳——大约是大气中碳含量的三倍。
图源:UK Forest Research(2020)
但是,不是所有的种树都能通向碳中和。如果把错误的树木种在错误的地方,效果会适得其反。由于树木的固碳作用存在着不确定性,在哪里种树、种什么树、什么时候种、种完后怎么管理,都有很多讲究。
首先,应该在哪里种树?一般而言,森林生长需要消耗更多的水分,因此在降水量高的地区植树造林更容易成功。而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由于空气干燥、蒸发旺盛,但降水量偏低,不恰当或大规模的植树造林会导致土壤水分通过植物的蒸腾作用加速流失,反而可能加剧当地的水资源匮乏。有学者指出,目前黄土高原的人工林营造使得该区域“变绿”明显,但同时消耗了大量土壤水分,导致人工林的深层土壤出现了大面积的干燥化现象,对区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带来威胁。
其次,不同树木的固碳作用并不一致。树种选择应综合考虑造林目的、未来气候条件、土壤状况和本地天然林组成等多种因素。除少数情况外,应尽量选择本地树种。有时,引种外来树种会引发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如中国西北部分地区人工种植的樟子松,在长成大树后,难以依靠种子自然萌发小树,或者小树极难存活,这就导致首代樟子松林成熟和衰败以后,森林的自然更新面临极大障碍。其原因可能是樟子松天然分布于欧亚大陆北部,那里冬季有充沛的降雪,春天临近时雪水融化,可以满足树木生长所需的水分,而中国西北冬季降雪较少,因此樟子松幼苗在春天时既无法依靠冬季融雪,也无法像成年个体那样依靠足够深的根系获取水分,导致了极高的死亡率。
此外,人工林存在树种单一的问题,这会进一步造成当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降低、抗风险能力减弱等问题。以杉木为例,它是我国第一大造林树种,南方的福建、江西等省份保有大面积的人工杉木林,但是由于杉木林凋落物产量低、针叶难以分解,土壤养分在栽种第一代杉木林后会快速下降,导致二代杉木林生长缓慢。如何利用多树种混作提高人工林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并增强碳汇能力,仍然是一个挑战。
第三,应当什么时候种树?通常幼林碳汇能力较低,随着森林生长,碳汇能力达到峰值,之后随着森林老化、成熟个体开始死亡,直到下一次大规模干扰事件发生之前,碳汇能力一直保持下降趋势直至归零。这种森林碳汇随林龄先增加后减小最后归零的现象是森林发展的自然规律。在人工造林时,通常所选幼苗已经足够大,因此人工林能够直接进入碳汇快速增加的阶段。
第四,如何计量种树对碳中和的支持?首先,对树木碳汇能力的计量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若干年的时间,很难用“种一棵树等于减少多少碳排放”的简单公式来换算。其次,自然生态系统对碳的储存并不具有永久性,并且容易受到灾害和未来开发利用的影响,再次形成碳源。再则,缺乏靠谱的计量方法——传统的人工计量方式误差较大、并不准确,以数字技术为支撑的计量方法仍在论证当中。所以,量化种树对碳中和的支持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最后,就算树都种对了,就可以达成碳中和目标吗?仍然不能!
人类活动每年排放约400亿吨CO2,我们粗略假设每棵树可以在全生命周期实现150公斤碳抵消,按照目前的速度,我们每年需要种植2666亿棵树来抵消我们的年总排放量——这几乎是不可能的,除了种植这么多树所需耗费的水资源、管理成本之外,我们也没有足够的土地能在短短几年内种下数千亿棵树苗。
以全生命周期的角度来看,目前我国森林整体年龄结构偏低,正处于碳吸收的巅峰期,但随着森林老化,其碳汇能力将不可避免地下降。有研究表明,不考虑其他因素影响时,到2060年中国森林由于老化将导致碳汇能力比2010年时下降60%,届时为了实现碳中和,下降的森林碳汇将必须由能源和工业领域的进一步减排来弥补。因此,我们需要从源头上削减排放,并寻找其他策略来消除已经在大气中积累的碳,而不能被植树造林的宏大计划误导而自满。依靠森林增加碳汇仅仅是应对碳中和初期的一种低成本的暂时性办法,以解决“无法减排的部分”;应对气候变化最终必须通过技术进步和经济转型来深度脱碳。
03
火灾:森林给我们上的“反转课”
据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2020年7月公布的统计,这场大火造成约30亿只澳洲本土动物死亡或流离失所。图源:The Times
今年夏天的重庆山火引发了全国性关注,也不禁让人想起那场规模更大、从2019年7月持续到2020年2月的澳大利亚山火。据《Nature》杂志2021年9月发表的一篇报告,这场大火排放的二氧化碳高达7.15亿吨, 比澳大利亚正常年度火灾和化石燃料的排放高80%。这个数字也是之前根据卫星数据估算的排放量的两倍多——即使是以当年被低估的数字,也已超过全球116个二氧化碳排放量最低国家的年排放量之和。[4]是的,一场火灾就能把广袤的森林从弥足珍贵的碳汇转变为令人欲哭无泪的碳源。
根据由欧洲委员会联合研究中心.Crippa等人发布的报告Fossil CO2 emissions of all world countries: 2020 report所绘。图源:Nature
澳洲大火给全球敲响了警钟。据UNEP预测,气候变化及土地用途的改变,将导致野火爆发得更为频繁且猛烈。到2030年,全球范围内极端火灾的数量将增加14%,到2050年将增加30%,到本世纪末则将增加50%。[5]
如果火灾发生在碳抵消造林项目里,引发的后果将更为复杂——不仅会增加事实上的碳排放,更意味着烧掉了被承诺甚至出售的碳抵消。事实上,近年来越发频繁的“抵消逆转”及所谓“解决方案”的含糊其辞,已引发了公众的诸多质疑。
比如火灾多发的美国西部,也是这类抵消逆转最严重的地方,据非营利性数据库CarbonPlan今年8月发布的统计,经加州空气资源委员会(California Air Resources Board,简称CARB)认证的碳抵消森林在过去七年间就发生了六场大火,泄漏了约600万吨碳,几乎耗尽了缓冲池(Buffer Pool)中为未来一个世纪准备的所有碳信用额度——CARB要求经认证的项目将一部分碳信用额留存到一个集体“缓冲池”中,用于应对火灾和其他事件。[6]
还有科学家指出,目前流行的碳抵消造林项目多为大规模人工林,常常通过加大种植密度的方法来提高固碳量,这就进一步增加了火灾隐患和严重程度。此外,为追求短期内固碳效益最大化而采用单一树种或外来速生树种大规模造林,从长远看,可能产生不可逆的严重后果。正如IPCC第六次报告[7]所强调的,“对这类气候适应行动的评价,公开透明的监测、报告、反馈和调整都非常重要”。
04
另一堂课:森林遗产的濒危
传统节日山康节期间,景迈山上大小山寨的各处神树前,都有百姓的“原生态”供奉。2020年,云南景迈山。摄影:国慧
森林是世界上超过3/4的陆地生物的栖息地,全球75%的淡水来源。全球约16亿人口——包括2000多种原住民文化——依赖森林所提供的资源生存。有这样一则美洲印第安谚语,“树木撑起了天空,如果森林消失,世界之顶的天空就会塌落,自然和人类就会一起死亡。”颇具讽刺意味的是,一方面我们看到各种雄心勃勃的造林数字的攀升,另一方面,由于土地利用和气候变化的威胁,为我们维系着宝贵的生态与文化多样性的森林,却面临着愈发复杂严峻的压力。以热带雨林为例,它们吸收了人类17%的二氧化碳排放,却正经历着每分钟50公顷速度的消失[8]。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2021年发布的《全球森林资源评估》,全球森林每年损失约1000万公顷(大小相当于一个浙江省的面积),由此造成的碳排放占全球排放总量的12%至15%。[9]被誉为“地球之肺”的南美洲亚马孙雨林,已经从碳汇转变为了碳源。据2021年7月《Nature》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因气候变化和毁林砍伐,雨林现在每年排放的二氧化碳(15亿吨)是本身所能吸收的三倍。作为全球面积最大、物种最丰富的热带雨林,亚马雨林占全球森林面积的20%,储存了约1000亿吨碳,对稳定世界气候起到了关键作用。“这一转变可能使人类损失了对抗全球变暖的最大天然盟友。”[10]
在亚马孙热带雨林各监测点的迎风区域历史趋势和碳通量摘要:历史毁林(橙色箭头)、ASO期间淡水减少(淡蓝色箭头)、ASO温度升高(白色箭头),碳通量(总量为深蓝色条;NBE,绿色条:火灾,红色条)。
亚马孙的悲剧不是孤例。202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世界资源研究所(WRI)和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发布联合报告《世界遗产森林:压力下的碳汇》(World Heritage forests: Carbon sinks under pressure),首次对全球世界遗产地森林的温室气体排放和碳固存进行了科学评估。[11]结果表明,虽然这些森林具有显著的气候效益,但即使拥有像“世界遗产”这样的护身符,它们也都面临着愈发严峻的压力。
评估报告所覆盖的世界遗产森林点占地6900万公顷,其植被和土壤中含有130亿吨碳,比科威特已探明的石油储量中的含碳量还高。这些森林每年的CO2净吸收量达到1.9亿吨,相当于2019年英国化石燃料碳排放量的一半。然而近20年来,世界遗产地也失去了350万公顷森林(相当于海南省的全部陆地面积)。
世界遗产自然和混合型遗产地的净碳通量 图源:UNESCO
已有10处世界遗产森林从碳汇转为碳源!
1
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热带雨林遗产Tropical Rainforest Heritage of Sumatra, Indonesia
洪都拉斯里约普拉塔诺生物圈保护区Rio Platano Biosphere Reserve, Honduras
2
3
美国约塞米蒂国家公园Yosemite National Park, United States
加拿大和美国沃顿冰川国际和平公园Waterton Glacier International Peace Park, Canada & United States
4
5
南非Barberton Makhonjwa山脉 Barberton Makhonjwa Mountains, South Africa
马来西亚基纳巴鲁公园 Kinabalu Park, Malaysia
6
7
乌夫斯努尔盆地、俄罗斯和蒙古Uvs Nuur Basin, Russia & Mongolia
美国大峡谷国家公园Grand Canyon National Park, United States
8
9
澳大利亚大蓝山地区Greater Blue Mountains Area, Australia
多米尼加Morne Trois Pitons国家公园Morne Trois Pitons National Park, Dominica
10
婆罗洲和苏门答腊的森林和泥炭地已被大片砍伐焚烧,给棕榈种植园腾位置。摄影:ULET IFANSASTI,GREENPEACE。图源:国家地理中文网
2021年9月22日,美国加州红杉国家公园发生野火,消防人员为巨树覆盖保护罩。图源:澎湃新闻
“鉴于这些地点已经受到高度珍视和保护,这一事实令人震惊。”报告指出,当务之急是建立快速有效的防灾响应,支持能够最大限度地保护森林完整性和连接性的机制,并且将世界遗产地与气候、生物多样性和可持续发展议程整合起来。而要成功实施这些保护行动,就必须动员利益相关方(如政府、民间社会、原住民、地方社区和私营部门)一起努力。
05走下云端的三个建议
森林不是一根根“碳棒”,而是我们向大自然学习共生的课堂。保护和修复自然栖息地,提升生态系统的韧性,对应对气候变化、守护地球健康和人类福祉至关重要。
不管是种下一棵树,还是保护已有的森林,我们的一举一动所关联的,都不只是一个程序、一个算法或一种交易,而是无数生命所共同建构的生态网络。从云端走到真实的大地上,让我们和树之间的关系更亲密一些,更有创造力一点。
1
尝试真实的种植
在附近:走出房间,找一棵离你最近的树。端详它的枝叶,感受它的呼吸,试着以自己为方法,评估一下你积攒的能量值。没有空间种树?不要紧,不管在自家阳台,还是小区里的犄角旮旯,不妨种一些本地植物,尤其是蜜源植物——可以有效地帮助到濒危中的传粉昆虫。你还可以参加所在城市的社区花园行动,或去周边的生态农场帮忙,顺便帮你的餐桌增加一些低碳又高能的当季本地食物。相信在照顾植物和分享收获的过程中,你收获的绝对不止是减排量。
2022初秋,上海火车菜园。学习“都市朴门”的小伙伴们一起分享收获,开始新一轮秋播。摄影:老周
去远方:试着为自己策划一次关于森林保护的零碳旅行。
新西兰北岛Waipoua森林,毛利导游koro带领大家夜访毛利文化地图里的“森林大家庭”,学习并尊重“家人”之间的联结。这一由当地原住民自主运营的生态旅游项目Footprints Waipoua深受游客好评,亦因其对地方经济、社会公平、文化传承和社区凝聚力的综合贡献屡获嘉奖。摄影:李攀
你可以参加一些公益组织的相关生态项目,或自然保护区或遗产地区域内的森林科考和生态教育项目。不管采用哪种形式,请尽量多一些时间和森林相处,和护林员和当地社区家庭一起体验他们的日常工作与生活,相信你和树之间会有更多超出想象的营养交互。
自然之友:湿地守护公众参与行动、公众公益观鸟活动
山水:“城市里的公民科学家”项目
阿拉善SEE:公民科学活动详见公号
2
设计你自己的低碳生活
应对气候变化,只靠种树当然是不够的。但更重要的是,我们不能再延袭那种拆东墙补西墙的“抵消”依赖了。与其事后找补,不如力行节俭,避免浪费。作为一种低成本低风险的减排策略,消费侧的减排潜能已经在IPCC第六次报告中得到证实:转向公共交通、素食,以及本地度假等改变个人生活方式的减排措施,可减少高达9吨的人均碳足迹!
因此你可以更自信地和家人、同事,还有你所在的社群,一起讨论低碳生活的可能性了。不管是耳熟能详的3R(减少使用、重新利用和回收),还是新提倡的ASI(避免-转变-改进),相信通过充分的信息分享,明智的个人选择,我们每个人都能规划出一份乐于践行的“低碳清单”——包括调整空调的默认设定值、缩短淋浴时间、关闭待机电源、增加回收利用、避免使用塑料制品和一次性用品,减少食物浪费,采购时尽量选择低碳节能产品等等。
特别推荐两本宝藏手册。
左:《170项日常行动,改变我们的世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右:《碳达峰碳中和100问》(陈迎、巢清尘(主编),人民日报出版社,2021年3月出版)。
3
找到你自己的森林
在窗口期关闭之前, “每一个零头都很重要!”[12]然而,在庞大而复杂的气候问题面前,独木更难成林。碳达峰不是碳冲锋,碳中和也绝不只是账面平衡。人类社会的可持续转型,本身就意味着一场从价值观到生产、生活方式的全方面的深刻变革。
从意识到行动,越来越多的“公民气候行动者”正在地球的各个角落努力着。在每个感觉孤掌难鸣的时刻,别忘了寻找志同道合的小伙伴,彼此联结,相互赋能。
点击上方图片,关注玲珑计划,一起做气候变化的行动者
附注及参考资料 (上下滑动阅读)
[1]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
https://www.unep.org/zhhans/resources/2022nianpaifangchajubaogao
[2]http://drc.gd.gov.cn/gfxwj5633/content/post_865569.html
[3] 02小节案例来源:岳超,《环球》杂志,《不是所有的森林都通向碳中和》
[4] https://new.qq.com/rain/a/20210928a04m3900
[5]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25624983182230689&wfr=spider&for=pc
[6] 弗雷德·皮尔斯,被烧毁的“碳抵消”:碳汇造林项目的山火隐患,中外对话,https://m.thepaper.cn/baijiahao_20181710
[7] IPCC综合评估报告是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的总结气候变化信息的系列评估报告,为各国政府制定与气候相关的政策提供科学依据,也是联合国气候大会-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谈判的基础。https://www.ipcc.ch/
[8] Hubau W, Lewis S L, Phillips O L, et al. Asynchronous carbon sink saturation in African and Amazonian tropical forests[J]. Nature, 2020, 579(7797): 80-87.
https://www.fao.org/newsroom/detail/global-deforestation-slowing-but-rainforests-under-threat-fao-report-shows-030522/zh
[9]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95513472863315371&wfr=spider&for=pc
[10] Amazonia as a carbon source linked to deforestation and climate change, Nature, 2021, volume 595, pages388–393.
[11] https://portals.iucn.org/library/node/49777
[12] 《2022排放差距报告》https://www.unep.org/zhhans/resources/2022nianpaifangchajubaogao
- END -
特别鸣谢玲珑计划导师
李雁(曾任国际环保组织中国首席代表)
欧阳成(碳阻迹(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编辑:国慧
版式:hongshu
点击在看 , 一起乐续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