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今天过节的小青年们,到2030年时会全部失业吗?

陈宗周 大数据 2019-06-24

导读:今天是五四青年节,不知道这个节你是怎么过的?放了半天假?收到礼物?收到过节福利?普及了五四运动的历史?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还是没有任何的仪式感,就这么过去了?


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定义,16-45周岁的人都是青年。所以不用轻易放弃自己,不要提前把自己归入油腻中年行列。相信正在阅读本文的你,99.9%都没超过过节的年龄,而且,其中大部分人在十几年后依然可以过节。但十几年后的世界你能想象吗?2030年时,你将从事什么工作?拥有怎样的生活?


未来的你,会感谢今天泡枸杞的自己吗?



根据麦肯锡的报告,到2030年时全球将有8亿人因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的兴起而失业,另有3.75亿人需要换一份新工作。2030年,中国的劳动力需求将比2016年减少1600万。人工智能、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将在汽车、电子、化工、食品、清洁、家政、厨师等行业抢走你的饭碗。


此外,瑞银集团也有相似的报告,指出“亚洲地区中长期将有3000万-5000万个工作岗位受到冲击”。


看到这里,你一定想吐槽小编又在贩卖焦虑(啊咧?为什么是又?)。这回真是冤枉啊!因为,下面要转折了……


人工智能威胁论其实非常不靠谱。从就业的角度来说,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必然会在相关领域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在《AI传奇:人工智能通俗史》一书中,作者陈宗周指责国内媒体引用瑞银报告时有标题党嫌疑,进而全方位驳斥了人工智能威胁论,并坚信人工智能是“人类的智能工具,也是亲密的朋友”。


以下内容选自《AI传奇:人工智能通俗史》一书。



01 AI其实正在为你创造就业机会


工作岗位的变迁,在人类社会发展中一直存在,但近年来AI威胁论者不断地渲染和夸大AI和机器人会夺去人类的饭碗。于是,对工作岗位变迁的研究,是重大社会课题之一。


关于AI影响工作岗位的研究报告一个接一个出台,以前的报告常常含有警示意义,提醒人们要高度重视这一问题。但是,乐观的报告也开始出现。2017年4月,瑞银财富管理推出了《亚洲前曕:人工智能如何塑造亚洲新面貌》研究报告。报告大胆预测,在AI驱动创新的潮流下,亚洲地区中长期将有3000万-5000万个工作岗位受到冲击。国内一家知名媒体于是据此这样制作标题——《瑞银:人工智能将威胁亚洲3000万个工作岗位》。其实,报告中还有更重要的信息——随之而起的新工作机会将能减轻此影响。


瑞银估计,至2030年AI每年为亚洲贡献的经济价值将高达1.8—3.0万亿美元。而AI对金融服务、医疗保健、制造、零售和交通等行业都将产生巨大影响,这些行业加在一起,相当于当前亚洲GDP的三分之二。


瑞银认为,AI会影响大量的岗位。但从总体上看,AI不大可能导致就业危机。亚洲员工整体生产力会随着AI的崛起而显著提高,将有充分的机会来提升技能,并转向其他创造性领域,最终AI会在亚洲创造数百万个新的就业机会,因此净失业率应会大幅降低且相对可控。


瑞银的报告给人以启示,AI是会大量影响工作岗位,但如果应对得当,社会的整体就业情况反而会改善和可控。


工业革命以来的经验与事实也可以作为佐证,机器的广泛使用使农业和手工业工人大量减少,但全社会就业岗位却大量增加。信息技术革命也是如此,水银泻地般渗透进各行业的信息技术,影响了无数旧的工作岗位,但我们也亲眼目睹,新的岗位源源不断产生出来。有人曾经计算过,如果没有数字程控交换机,一半以上的美国妇女从事电话接线员工作还忙不过来。但今天她们在哪里?在另外的岗位上。这是新技术调整工作岗位的一个典型例子。历史的镜子,可以照见AI的未来。




02 从恐惧日食、月食,到恐惧人工智能


而主流AI专家学者,坚持反对AI威胁论。脸书(Facebook )AI实验室主任、纽约大学(NYU)计算机科学教授杨立昆(Yann LeCun),是深度学习的主要奠基者之一,他非常反感AI威胁论。 2014年4月在接受IEEE 《Spectrum》采访时,他认为AI研究者在之前很长的一段时间都低估了制造智能机器的难度。AI的每一次新浪潮,都会带来这么一段从盲目乐观到不理智、最后到沮丧的阶段。


今天出现AI威胁论的盲目悲观预言,很像是进入一片生机勃勃茂密森林的人,迷失了眼前的方向和路径。如果能登上森林之巅远望,回顾来路,远眺前方,那结论可能完全不同。


历史是一面镜子。《互联网进化论》作者、中国人工智能专家刘峰博士这样分析道:历史上,我们一路在恐惧中走来,恐惧过日食,月食;新技术革命后,我们的恐惧更为频繁,害怕过机器,恐惧过机器控制人类,害怕过火车,认为会破坏龙脉,害怕过电视,担心永远沉迷于节目中,害怕过千年虫,会导致社会大混乱;现在开始恐惧人工智能。担心人类变为奴隶,甚至木偶,这恐惧依然是历史上种种恐惧的延续。


是的,现在的AI威胁论,依然是人类未来不确定恐惧症的延续,每当重要的新事物出现时,这种恐惧症就会周而复始出现。而这样的恐惧症,往往由于名人和智者一时的或片面的言论而得以加重,甚至出现了AI会终结人类的呓语。




03 阿兰·图灵错了吗?


为AI发展作出奠基性贡献的阿兰·图灵,既是智者,也是名人。他系统研究过机器能否思考、机器是否具有智能这类问题,并很早就预言过计算机的未来。图灵1954年不幸去世后,母亲莎拉·图灵(Sara Turing)写了一本影响很大的书,书中引用了图灵最亲近同事、英国数学家纽曼的夫人一封信。


纽曼夫人写道:“我记得大约是1948年,阿兰同我丈夫坐在我家位于鲍顿的花园里讨论计算机及其未来动向。我未能参加这次讨论,但不少话语传入了我的耳中。突然我听到一句话,使我不禁全身打颤。阿兰沉思地说,我推测当计算机发展到那个阶段,我们将可能不了解它是怎么工作的。”图灵对计算机未来的思考,不仅影响了在场的纽曼夫人,也曾影响了那一代人。


但是,快70年了,我们看到的是什么?有人还会为计算机的未来恐惧得全身打颤吗?智者的预言失效,这不是第一次。



关于作者:陈宗周,科学作家,多家知名科技媒体创办人,现任《环球科学》杂志总编。 

本文摘编自《AI传奇:人工智能通俗史》,经出版方授权发布。


延伸阅读《AI传奇:人工智能通俗史》

转载请联系微信:togo-maruko

点击文末右下角“写留言”发表你的观点


推荐阅读


日本老爷爷坚持17年用Excel作画,我可能用了假的Excel···

180页PPT,讲解人工智能技术与产业发展

终于有人把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讲明白了!

数据告诉你:跟缺“芯”相比,中国当前的这个问题更致命!



Q: 你觉得2030年的世界会变成什么样?

欢迎留言与大家分享

觉得不错,请把这篇文章分享给你的朋友

转载 / 投稿请联系:baiyu@hzbook.com

更多精彩文章,请在公众号后台点击“历史文章”查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