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赢家的扑克牌
导读:本文将探讨在不确定世界中,关于实力和运气之间的秘密。
作者:老喻在加
来源:孤独大脑(ID:lonelybrain)
00 开始
为什么好运气的人运气会越来越好?
为什么大多数人的大多数努力毫无意义?
天赋、实力、努力、运气之间的内在逻辑是什么?
所谓人生赢家的秘密,在于建立了“实力”和“运气”之间的正反馈循环机制。
问题不在于你不够努力,或者你始终没有好运气,而是在于你无法将二者联系起来。
无论你手中拿到的是什么牌,理论上你都能找到某个相对较优的打法。
下面让我们开始这场扑克牌游戏。
01 上半场
1.
让我们先从到底有没有“热手效应”说起。我提及了三个“谬误”:
a. 赌徒谬误
如果长期扔硬币,正反比例是一样的。硬币没有记忆,因此,再次抛出硬币时,正面朝上的概率仍然是 50%。
那么我现在连扔了20次都是正面,那么后面不应该更容易出现反面吗?如果没有一种“潜在的力量”推动出现更多的反面,那么概率如何实现正反比例一样呢?
这一点其实很有迷惑性,对于数学很好的人也不例外。
实际的情况是,随着抛硬币的次数越来越多,前 10次结果的影响力就会越来越小。如果我们再抛 1 000次,那么这 1 010次正面朝上的比例仍然接近 50%。
大数定律不会对已经发生的情况进行平衡,而是利用新的数据来削弱它的影响力,直至前面的结果从比例上看影响力非常小,可以忽略不计。这就是大数定律发生作用的原理。
简而言之,大数定律发挥作用,是靠大数对小数的稀释作用。
b. 热手谬误
认为“热手现象”不存在的科学家,将“热手”定义为:
连续投篮命中之后,球员更有可能命中当前这个投篮。
或者说,一个投篮是否命中,与之前几次是否命中有正相关。
他们反对的依据是:
一次投篮是否命中,相对之前几次是否命中,是个随机事件。
或者说球员投篮的命中序列跟随机序列是一样的(需要注意,随机序列不是均匀分布的)。
c. 归因谬误
就是总要给已经发生的事找一个原因,哪怕这事儿只是个随机事件。
进而言之,我们眼中的世界,其实都是经过我们自己感觉、思维、欲望处理过的,并非客观世界本来的样子。即使是“科学”,也可能只是暂时没有被证伪的错觉而已。
1和3没啥争议,但是对于“热手效应”,一直都有不同意见。
2.
质疑者大致有四种观点:
①篮球手的肌肉记忆,能够在连续投中后保持更好的手感;
②自我预期的强化和实现;
③“心流”的作用;
④有些“热手”是可信且可用的。
质疑① 肌肉记忆能实现热手
有人说,怎么可以把投篮和扔骰子混为一谈呢?难道篮球要靠实力,而扔骰子主要靠运气吗?
几乎所有的事情都是“实力+运气”综合作用后的结果,对于篮球而言,实力所占比例更大。
但上面的质疑犯了一个基本错误。认为热手效应并不存在的科学家的意思其实是:
热手只是随机出现的结果,体现为不均匀的分布。对应的也会有冷手。
对于水平稳定的职业运动员而言,不管你手热还是手冷,下一个投篮的命中与否,是一个独立事件,取决于你该阶段真实水平的命中率。
这个解释暂时不会让你满意,待我慢慢下药。
据说有新的研究又提示,“热手效应”可能真的存在。
篮球比赛中一种常见的现象是,当球员命中一球后,对方便会加强防守,这有可能使本来存在的热手效应因防守等因素的变化而隐匿在最终数据背后。
与此相比,排球则较少受这一因素的干扰:毕竟双方队员之间间隔了一张网,与篮球相比,较难进行针对某一球员的特殊防守。
来自德国的研究者们采用职业排球联赛中的数据,采用与前述研究一样的方法,发现热手效应在排球中其实是存在的:当球员扣球成功后,他下一次扣球成功的概率会相应升高。
2014年,来自哈佛大学的3名学生分析了NBA 2012-2013赛季超过8万次投篮的数据,发现投篮命中率可能的确受到一个细微但显著的“热手效应”影响:在当前投篮之前的4次投篮中,每多命中1球,将大约使这次投篮的命中率提高1.2%。
“热手效应”即使存在,但你的感受可能远远夸大了它的效果。
随机好运气的惯性并没那么大。
质疑② 自我预期的强化和实现
有人说,难道连续进球不会增强自信心,从而增加进球的概率,连续输球不会打击信心,从而导致动作变形,增加不进球的概率吗?
解释如下。
首先假设是职业运动员,有着很好的素养,抗压能力强,波动性小;
然后,进球有信心之后,可能会增加过于自信,在不该出手的时候也出手,导致抵消了。
假如相信热手,就是相信好运气,那么不妨提一下怀斯曼的“幸运四大原则”:
幸运者的人格特点帮助他们制造机遇,并在好运来临时采取行动;
幸运者乐意听从直觉,做出正确的决定;
幸运者对未来的期望,足以成为自我实现的预言,让他们美梦成真;
幸运者不折不挠的态度和行为,有助于逢凶化吉。
这个其实非常鸡汤,而且把问题简单化了。
打篮球,假如你手很热,队友更愿意给你传球,对手则更加防范你,一得一失,会抵消掉。
但在现实中,让别人觉得你的运气好,会引来更多资源与合作。
在网络社会,这类连接的价值尤为重要。
质疑③ “热手”其实就是“心流”的作用
心流,是指能够令一个人稳定发挥其相对最高水平,或因为忘我,而进入出神入化的状态,激发出前所未有的神勇。
但是,你让一只鸡如何心流,它也飞不起来。所以武侠小说里大侠发功似的心流,纯属意淫。
心流(英语:Flow),也有别名以化境(Zone)表示,亦有人翻译为神驰状态,定义是一种将个人精神力完全投注在某种活动上的感觉;心流产生时同时会有高度的兴奋感及充实感。
在任意给定时刻,每个人能注意的信息是有限的。米哈里·齐克森在2004年的TED大会上分享的讯息大约是110比特/秒。人们用英语谈话时的交流讯息大约是60比特/秒。这也是人们在谈话时难以注意其他事物的原因。
人能够决定是否关注大部分知觉(除了天生的体内感觉如饥饿、痛觉等)。但在心流状态,人完全沉浸在手头的任务上,不会有意识决定如此;因而失去了对其他事物的感知:时间、人、分心的事、甚至基本身体需要。这是因为在心流状态人的全部注意力在手头任务,没有可分配的注意力。
米哈里·齐克森称心流状态为“最佳体验”,因为人从中感到极高的满足。
例如,篮球员Tracy McGrady那经典的35秒得13分。
我正处在最佳状态。我进入了一种我无法解释的节奏。我开始像投进罚球一样投进三分球。篮筐看起来像海一样广阔,我不会投丢的。
上面的话出自乔丹,他谈论的是他在1992年NBA决赛对阵波特兰开拓者的第一场拿到39分的表现。乔丹在上半场投中了6记三分球。
最大化心流是可以持续的吗?如果不能持续的话,心流也许只是偶然事件,对于一个球员的进球率、自身价值,并没有意义。
乔丹的心流,是其概率的一部分。并不造成额外收益。
拥有最强大心流竞技者是谁?阿尔法狗。
最厉害的心流恰恰是应该去忘掉热手或者冷手,抹掉上一手的记忆,就像每次见到配偶都犹如见到初恋般火力全开。
质疑④ “热手”和“概率”
我在一篇还算不错文章里,看到如下很错的文字:
只有在孤立事件中,“热手效应”才是错误的,可这个世界发生的事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真正的孤立事件非常之少,所以看病时,你肯定会挑选以往治愈率高的医生,出过高考状元的学校对你更有吸引力,以往合作愉快的供应商,你当然要优先选择…
意思是对的,但对“热手”和“概率”的理解完全乱扯。
“热手效应”指一个人犹如神灵附体,连连得手;上面那段文字里,“治愈率高的医生”属于命中率高的篮球手,和热手并无关系。
3.
“乌比冈湖效应”,这个名字源于加里森·凯勒。他假想明尼苏达州有个神奇的小镇,那里“所有的孩子都比一般孩子优秀”。
该模式常常出现在对某些难以客观衡量的性状或特征进行描述或评估的时候,比如驾驶能力。只有 2%的高中生在一项调查中表示,他们的领导能力低于平均水平,而几乎所有人都认为自己在这方面比其他人出色得多。
例如在中国,街头的店铺,关了又开,开了又关。咱们总觉得自己可以比别人干得更好,比较而言老外更保守一些。
中国社会普遍有这种乐观,我称之为“集体手热幻觉”。
手热,可能会激发你去冒险;反之你也会有“手冷”的过度悲观时刻。
中国当下好玩儿和不好玩儿的地方都在于此。
达尔文的观点是:
经过自然选择的人类神经系统不是以快乐为目标,而是鼓励能够促进生存和繁殖的行为。
相信自己注定能赢得任何比赛的人,可能会去参加更多他们本不应该参加的比赛,从而遭受本来可以避免的损失。而极度倾向于把失败归因于运气不好的人,可能无法接受改善未来业绩所必要的各种反馈。这两种倾向都不利于种群繁衍。
4.
上半场总结一下:
数据表明,至少对于职业篮球手而言,并无热手效应这回事。当然,科学都是可证伪的,但需要靠有效的数据而非猜想。
热手本身就考虑了运气和实力的因素。
热手效应,只是不均匀的随机分布,但一个篮球手的自身概率,即:平均中球率,并不会变化。
假如某场比赛的热手效应所对应的投篮命中率被固化下来,那么,是因为球手提升了自我(投篮命中)概率。成为常态后,就不该继续被称作热手了。就好像你娶了艳遇女友,就不能再说天天都和她艳遇了。
热手效应所呈现出来的“好运气”,在现实中会卷入资源,进而形成正反馈循环。这一点后面会说。
02 金钱中场
0. 脚手架
以上只是铺垫,让我们继续进入更深一层游戏。
先搭一个阶段性的脚手架:
“赌徒谬误”是关于“运气”的话题。
“热手效应”,是关于“运气”与“实力”的比例与关联性的话题。
“归因谬误”,是误把“运气”解释为“实力”。(或者是解释错了。不过如果你解释错了“实力”,那么该“实力”只能被称为“运气”。)
1. 实力还是运气?
篮球的控制点,比足球的控制点更多,所以比较而言,足球更“圆”,不确定性更大。
下面是运气和实力对各种运动的影响。
其它领域也有类似的分布,例如牙医靠实力,心理医生靠运气;弹钢琴靠实力,谈情说爱靠运气;老夫老妻靠实力,初恋靠运气,等等。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教授菲利普·泰特罗克调查发现,专家们的预测比起粗略地用历史经验推测现在或未来的走势准确不了多少。人们对于复杂体系行为的预测(如证券市场、人口变化、科技革新等)错得极其离谱。
股票,由于专业力量的不断强化,以及市场的相对有效性,运气似乎比实力更具掌控力。试图在里面找到因果关系,风险极大。
所以基金经理,很难持续保持冠军位置。即使德州扑克这类看起来很靠实力的竞技,优胜者也很难延续冠军头衔。
在这些领域,最大的危害,就是把运气当作了实力。
判断一项活动需不需要实力,最快捷的方法就是:问一下自己失败是不是因为自己不想赢。在靠实力取胜的活动中,自己不想赢就可以不赢;但玩轮盘赌或买彩票,再不想赢也可能会赢。
靠实力取胜的活动,样本大小不会影响最后的结果。世界级的短跑运动员可以很轻易地跑赢业余参赛者,这点不难理解。
但是当运气占的比重渐渐增大,我们就只能从样本量大的调查中判断实力和运气分别起到的作用,比如玩扑克,运气好的业余者能连赢职业扑克手几把,但是玩的回合越多,职业扑克手的优势就会越明显。
2. 花花公子女郎股神
金融远比足球更不可控,加之市场竞争的充分性,所以个体的“实力”在里面的作用比例其实很低,所谓敬畏市场,就是你的策略本身要和市场结合。
2006年,某证券交易公司挑选了《花花公子》的十位封面女郎,让她们每人选五种股票,以此来看看她们能否击败市场,获得高于市场平均数的收益。
1998年5月的《花花公子》封面女郎迪安娜·布鲁克斯挑选的股票最优,上升了43.4%,远远甩掉了标准普尔500指数,后者才上涨13.6%。
超过90%的资金管理顾问都试图跑赢大盘,不期想却被布鲁克斯远远甩在后面。
在这十名封面女郎中,股票选得好的也比比皆是,有四人的股票收益超过了标准普尔500指数。而这一成绩只有不到1/3的流动资金管理顾问做到了。
3. 大师还是猴子?
比尔·米勒是莱格—梅森的掌门人,他所领导的莱格—梅森共同基金曾经连续15年击败了标准普尔500股票指数,战绩盖过投资大师彼得·林奇。
从2007年开始,比尔·米勒连续三年跑输大盘,基金规模从165亿美元缩水至43亿美元。
汉诺·贝克在《逆向投资心理学:引发市场波动的非技术因素分析》中,以“热手效应”来解释比尔·米勒的现象:
也许比尔·米勒只是幸运地偶然地击败了市场,他并不是一个特别好的投资者。
我们把100万只猴子放到1台打字机旁边,让它们玩耍。那么在各种杂乱无章的字母之间,在纸上打出一句完整句子的机会也是相当大的。那么,你会认为,猴子也会阅读和写作吗?适用于比尔·米勒的情况也同样适用于整个行业。
显然米勒不是猴子,但是如果他主动意识到,15年的辉煌相当依赖于好运气,那么他的运气或许会更加持久一些。
4. 为好运的人编故事
为成功者树碑立传是人类的优良传统,也是其愚蠢所在。
例如脍炙人口的电影《大空头》。我也很爱这个片子,故事是:
在全球投资者和老百姓损失惨重的2008年金融海啸中,有四路投资界的精英团队,提前察觉了美国非理性的房地产泡沫,通过一款天才般的工具,做空了次级抵押贷款,最终获得巨额盈利,套现离场。
在次贷危机中能够独善其身,已属困难重重,能够反过来利用危机赚取暴利,无疑是金融史上惊天动地的顶级交易。
且不论四路天才的在金融工具上的慧眼与风险考量,我们很容易想象,在2008年的早些年份,还有很多路不为我们所知的“天才们”,也早早洞察出房地产泡沫,只是他们运气不够好而已。
再有,也许在另一个时空里,金融海啸一直挺到2010年才发生,结果,电影中“蝙蝠侠”饰演的基金经理Michael Burry爆掉了,成为诸多泯然于众人的投资者之一。
他们到底是天才?还是运气好爆的打印机前的猴子?
5. 赢家的诅咒
拉扎斯菲尔德认为,对所知晓的已经发生的事实,你总是能够轻易为其找出一个原因来。
所谓后视偏差,即个体面临不确定性事件新的信息时,往往对先前获得的信息有过高的估价,进而在决策上发生偏差。
让我们说说赢家的诅咒,主角是2008年的真正大赢家。
传统的“赢家的诅咒”概念如下,本文略有不同。
在任何形式的拍卖中,由于拍卖品的价值是不确定的,赢得拍卖品的中标者出价高于其他竞标者,但他很可能对拍卖品估价过高,支付了超过其价值的价格,从而赢得的拍卖品的收益会低于正常收益,甚至为负。
2006年7月,约翰·保尔森一边做空危险的CDO,一边收购廉价的CDS,以其专业、锐利、毅力,成为次贷危机的最大赢家,旗下的两支基金分别升了590%和350%,他个人净赚37亿美元。
他才是真正的大空头,连索罗斯都主动前来约饭。
封神之后的保尔森基金一路坎坷。
好运气的转折点与本国有关。2011年保尔森陷入嘉汉林业的“浑水”,至2011年末,他的增强优势基金亏损达53.58%,当年业绩全球倒数第一。
从2012年开始,保尔森押注黄金,连续两年亏损高达65%。
2014年,标准普尔500指数涨幅13.6%。而在保尔森掌管的保尔森基金公司旗下规模最大的对冲基金“保尔森优势增强基金”全年亏损近36%。
2015年以后,保尔森押注医药股,但事不遂人愿,一直到最近披露的13F文件,保尔森还深陷医药股不能自拔。
根据其2018年2月份刚刚提交的13F报告,其基金的管理额度从最高的360亿美元下滑到现在不到100亿美元。Q4持有的股票组合下跌8%,而同期的标普500涨幅是6.1%。
6. 回归,还是不回归?
有位金融人士讲了一个他亲身经历的故事:
记得,某基金公司派了两位基金经理来销售自己旗下管理的基金,其中一位基金经理讲解说,他们会运用一部分资金去提升「阿尔法系数」(Alpha )。这位金融才俊雄辩滔滔,声称自己做了多年研究去分析恒生期指。
他指出,恒生期指连升5天,在之后1天回吐的机会便很高。他面露胜利在握的笑容,并雄心壮志地称“会趁这所谓胜率很高的时机替基金买下期指合约”,并认为这操作是「均值回归」(Mean Reversion )。
事实上,我们目睹金融市场一年内出现连续6次以上的上升次数可不少呢。相信大家都清楚地记得,去年底至今年初,恒指曾创出14连升的最长升浪纪录,如果大家跟着那个”5升1跌”的宏论去操作,恐怕连升10次的时候,已经令那家金融才俊的基金公司陷于破产边缘了。
均值回归,真的可以回归?
恒生指数连升5天,也许只是随机分布的“热手效应”,简单据此(而无别的考量)认为接下来会回调,其实是“赌徒谬误”。
但是放在“大空头股神”保尔森的身上,“均值回归”却又显灵了。
7. 保守的冒险家
或许业绩记录在评价纯种马速度时有用–当然有时也会失效–但在估计资金管理者会如何运营时,却往往容易出现误导。
因为即使有人能够预见市场未来的绝对收益,也不可能预测出个别基金相对于市场的收益,至多是预测出指数型基金的收益。
约翰·博格尔说:
基金行业非常清楚,几乎所有的绩优者,终有一天会失去他们的优势。基金发起人坚持花费巨资对过去的业绩广为传播,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吸引投资者的大量新资金。
对于历史业绩的真正参考意义,约翰·博格尔认为这些数据可以帮助投资者分析基金业绩是否具有可持续性,比如在经历上涨和下跌的完整过程中,基金是否始终能保持良好业绩;在相同的经济和政策环境下,目标基金是否显著优于其他同类型基金。
2004年,巴菲特给股东的信里说:
我在这里提出的建议,本质上与我在遗嘱里列出的一些指令是相同的。通过一个遗嘱,去实现把现金交给守护我老婆利益的托管人。我对托管人的建议再简单不过了:把10%的现金用来买短期政府债券,把90%用于购买非常低成本的S&P500指数基金(我建议是先锋基金VFINX)。我相信遵循这些方针的信托,能比聘用昂贵投资经理的大多数投资者,获得更优的长期回报,无论是养老基金、机构还是个人。
▲《巴菲特致股东的信》,点击图片了解更多
股神如此“保守”,这就像是一个抢银行的大盗,语重心长地对后代说:理财还是去搞个余额宝吧。
03 下半场
本部分,给出几个“实力”与“运气”之间内在逻辑的力学结构和动力学模型。
1. 双罐模型
《成功与运气》一书,给出了运气的测算方法:双罐模型。
假设你有两个罐子,里面装满了小球,每个小球都有数字标号。一个罐子中的小球代表实力,另一个罐子中的代表运气,球上的数字越大越好。
然后你从两个罐子中分别取出一个球,将球上的数字相加。
下图显示的是,两个小球之和正好呈钟形曲线分布。这个模型能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事件的本质。
赢家通常都是因为两个罐子里的球都是最大数字。
葛拉威尔说,无数的成功故事告诉我们:
人群中的异类之所以能够到达成功的金字塔,靠的不仅仅是实力,更是机遇和完全随机的有利条件。
这正是双罐模型所揭示的道理。两个罐子里都是最大数。
当游戏被不断重复,运气那部分会逐渐稳定下来。
这只是一个简单化的模型。两个罐子并非是对称的。比如看看是不是有回归现象,回归越明显,说明运气作用更大。保尔森的业绩回归,说明投资领域“运气”很重要。
但是,我们并非完全被运气所操纵。
如我曾经撰文称:很多时候,我们无法改变运气,但可以改变运气的运气。
2. 贝叶斯的池子
《成功与运气》一书写道: 8项田径运动当前的世界纪录,有 7项发生在顺风情况下,没有一个逆风。
这 8项运动的上一个世界纪录保持者,有 7个在破纪录时也得益于顺风,唯一例外是男子 100米短跑,当时既不是逆风也不是顺风。
100米短跑、110米栏(女子是100米栏)、跳远和三级跳远的成绩会受到顺风或逆风的细微影响。
因此,这项运动的管理机构已决定,如果运动员顺风比赛时风速超过 2米/秒,即使打破纪录也将被视为无效。
由此我们得知:
顺风很重要;
顶尖高手之间的角逐,细微的“运气”都会改变结果。
我们又要提到贝叶斯定理。
贝叶斯定理(英语:Bayes' theorem)是概率论中的一个定理,它跟随机变量的条件概率以及边缘概率分布有关。在有些关于概率的解释中,贝叶斯定理(贝叶斯公式)能够告知我们如何利用新证据修改已有的看法。
以此来举一个不良种子检测的例子:
假设100%的不良种子都表现A性状,而种子表现A性状,并不代表此种子100%是不良种子,还需要考虑先验概率。
假设一共有6万颗不良种子,在种子中的比例是十万分之一(假设总共有60亿颗种子),假设所有种子中有1/3表现A性状(即20亿颗种子表现A性状),则此种子为不良种子的概率是多少呢?
基于贝叶斯定理计算,答案是:十万分之三。
先验概率,仿佛一个贝叶斯定律的池子。我将其称为关于运气的运气。
例如,《异类》一书中说:比尔·盖茨和史蒂夫·乔布斯都出生在1955年;因为1955年前后正是计算机革命的时期,如果你出生太早,就无法拥有个人电脑,如果出生太晚,计算机革命的好机会又被别人占去了。
中国的互联网大鳄们,也有类似的年份巧合。
又例如,很多人靠房地产发了财,和才华无关,只是因为他们刚巧进入了该行业。别说出名,有些人甚至越傻,赚得越多。
这就是关于运气的运气。
所以,投对胎、待对地方、入对行、跟对人、嫁对郎,比天赋和努力都更重要。
这是对“双罐模型”的实战应用,你既要想办法提高你的实力,努力创造机会让自己的运气更好,你还要为自己的好运气来创造运气。
但是,你的运气能够固化、持久、越滚越大,就是下面的话题了。
3. 正反馈系统
在摆概念之前先说结论:
1、细微的好运气,都可能带来巨大的优势;
2、很多时候门票比什么都重要;
3、最大的赢家,既不取决于实力的大小,也不取决于运气的大小,而是取决于将细微的运气转化为巨大实力优势的能力。
下面是几个相关概念:
路径依赖:前面发生的事决定后面发生的事,即过程环环相扣。这一过程的初始条件对后面的影响至关重大,比如说富人会越来越富,穷人会越来越穷。
马太效应:哥伦比亚大学的社会学家罗伯特·默顿将上一现象称为“马太效应”。在《圣经·新约·马太福音》中有一句名言:“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马太效应讲的是同一起跑线上的两人最后却天差地别,但是道理却是一样的。初始条件很关键,随着时间的推移,微弱的优势渐渐明显起来。
从这一点来看,现在k12教育大家拼命抢跑偷跑,是有科学依据的。且不论与教育本身的相悖。
优先链接。知名网站的访问量大,会带来正反馈:知道新网站的人越多,访问量就越来越大。通过优先链接,一些新网站的访问量会逐渐增大,而另外的网站会因访问量太少而被淘汰。初始的一点点优势,就像星星之火,渐渐就形成了绝对优势。
临界点。转折期中,小的累积性变化导致了规模效应,这一关键点也俗称转折点。冰箱中放杯水,水会在临界点0℃变成冰。在临界点温度的些许变化就会产生液体到固体的变化。社会体系中同样存在这样的临界点和转折期。
例如说,《大空头》里的几位天才,可能只是运气好撞到了临界点。
收益递增,总是伴随着高昂的前期成本、低增值成本以及网络效应(即人气或口碑)。
微软在个人电脑操作系统上的优势充分体现了收益递增的整个过程。这种力量是如此强大,令盖茨做了很多年世界首富,并且让微软近些年来又开出新花来。
此外还有幂次效应、赢家通吃,等等。
有人认为,这些所谓的市场机制就是运气的层层叠加。
成功的人往往会越来越成功,很多好事都会自动找上门来。你获得更多资源,拥有了更好的条件概率,一步步进入食物链的上端。
04 加时赛
下面给出关于运气和实力的十六个策略。
1. 实力、运气与成功
来自《实力、运气与成功》:
对于运气成分更大的行为,做事讲究流程,不要为波动所左右;
对于能力成分更大的行为,做事要锻炼能力......
如果自己弱小,尽可能选择运气成分大的比赛;
如果自己强大,比赛要简单直接。
归根结底,不管你怎么忽悠别人,你自己要搞清楚,哪些是凭实力,哪些是要运气。你要知道自己在这个连续体中的位置。
2. 让你的实力配得上你的运气
如芒格所说:“得到你想要的东西,最保险的办法,就是让自己配得上你想要的那个东西。”
你不要努力“看起来很强”,而是努力“变得很强”。
你要么在一个别人重视的事情上积累深厚的专业知识,要么有德,要么有个人魅力,要么很会分钱,总之得有一头。
诺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与心理学家加里·克莱恩达成如下共识:
假设你所做的事情里存在着一目了然、始终如一的因果关系(具备有效条件),如果你反复做这件事情,并不断从外界获取准确的反馈信息,改进自己的表现,那么,总有一天,你会成为一名专家。
3. 做一个现实的乐观者
盖茨说,目前是有史以来最好的时光,这句话是对的。
梅琳达·盖茨基金会的年度信中这样描述巴菲特:
乐观是巨大的财富。沃伦,我们在你身上看到了这一点。不是你的成功让你变得乐观,而是你的乐观引领你走向了成功。
哥伦比亚大学动机科学中心的副主任Heidi Grant Halvorson在自己的新书《成功人士9件事的不同做法》中阐明了“现实的乐观主者”与”不现实的乐观主义者”的之间的不同:
“要想成功,你需要搞清楚‘相信自己能够成功’和‘相信自己能很轻易地成功’这两者间的巨大差异。”
现实的乐观主义者相信,他们能够获得成功,但同时也知道,要想克服前行中遇到的种种困难和障碍,他们必须制定战略、付出努力、做好规划、持之以恒,这样才能获得他们期望获得的成功。
不现实的乐观主义者相信,作为对自己积极向上的思考的回报,成功终究会降临到自己身上。
巴菲特完美地在乐观主义与现实主义之间做到了平衡。
4. 做一个冷酷的理性主义者
不要被简单、虚假的因果关系制约。
你应该把各个结果与你通过简单的模型得出的数据进行对照分析。当然,这需要进行一些智力训练才行。
喜剧演员亨尼·扬曼因为擅长说俏皮话而出名。不管什么时候别人问他:“你太太最近怎么样呢?”他都会回答:“跟什么相比呢?”
这让我想起一个故事:
有人在广场看到一个人身边有条狗,问他“你的狗咬人吗?”
那人说:“不咬。”
去摸,被咬,抱怨。
那人说:“这只不是我的狗。”
各种冷酷,理性,极度透明,都是这个范畴的话题。
你还需要第二层思维、不断学习,来强化自己的理性。
5. 别给自己讲故事
心理学家约翰·华生认为,科学家需要完成的唯一工作就是观察实验结果,而根本不需要对意识或灵魂提出各种假设。
他有一句名言:
从来没有人在试管中触摸或者看到过灵魂。
永远保持怀疑态度。
要随时检阅自己的假设。
别给自己讲故事,以避免先入为主。
然而,在此情形下,如何做到既冷静,又充满激情,这的确是个难题。
6. 远离自我中心的潜意识
芒格说,有一种叫做“自我服务偏好”的心理因素也经常导致人们做傻事,它往往是潜意识的,所有人都难免受其影响。
总的来说,嫉妒、怨憎、仇恨和自怜都是灾难性的思想状态。过度自怜可以让人近乎偏执,偏执是最难逆转的东西之一,你们不要陷入自怜的情绪中。
过于推崇热手效应,其实容易陷入过度自恋,或者过度自怜。
7. 心流与大联盟记忆
球星佩德罗亚职业生涯的早期,表现不佳,连喜欢他的球迷都开始失去信心。遇到类似情况,其他球员也许会对自己产生怀疑,但佩德罗亚不会这样。
幸好佩德罗亚是一个骄傲的家伙。如果他胆小怯懦,容易受到批评的影响,他就完蛋了。佩德罗亚并不理会旁人,依然我行我素,保持怪异的挥杆姿势,最终实现了逆转。
佩德罗亚拥有桑德斯所说的“大联盟记忆力”——忘得快。佩德罗亚不会为糟糕的表现所困,因为他完全相信自己的打法没有问题,从长远来看,这一点真的很重要。
心流效应,并不是打鸡血,而是进入忘却输赢的“无我”,恰恰是要去除毫无意义、并不存在的“硬币记忆”。
8. 赞美运气,包装实力
乔丹说起自己的“热手效应”,其实是对运气的歌颂。
当你的优势很牢靠的时候,你需要感慨运气;但是当你还没有优势的时候,要努力把自己包装成很牛逼的样子。
自我成就的预言,其实是对外部世界“做功”。
研究表明,承认运气在生活中作用的人确实比其他人更可能对所获得的成就心怀感激,也更愿意分享他们努力的成果,以支持共同利益。
历史叙事在长期内是向真理靠近的。其中一个原因是,当一个观点的证据变得令人信服时,支持它的人数就会滚雪球似的增加——信念是可以传染的。
如亚当·斯密所写:“不过分看重自己的人,总是能成功地从别人那里获得他应得的尊重。不过分要求利益的人,总是能满意地得到他应得的部分。”
例如,刘强东建立的与快递员之间的“兄弟情谊”,既是一种原创的企业文化,又能创造运气的叠加。
9. 触发点不分好坏
运气也许分好运气和坏运气,但运气的触发点是不分好坏的。
每一个事件都是复杂且相互交织的一系列步骤的结果,每一个步骤都依赖于它前面的步骤。
《蒙娜丽莎》据说早期并不出名,也不比达芬奇别的作品更精致。
1911年,维修工文森佐·佩鲁贾偷走该画,盗窃案件被广泛报道,全球各地添油加醋,《蒙娜丽莎》因此成了首个享誉全球的艺术品。
正如瓦茨写的:
我们嘴上说着因为《蒙娜丽莎》如何如何,所以当之无愧成为世界名画,但其实,《蒙娜丽莎》的出名只是因为它是《蒙娜丽莎》,而不是别的。
不确定事件发生时,不管是好事还是坏事,不管是让你爽或不爽,将其视为一个触发点,会让自己的运气好很多。
10. 将小概率事件变为大概率事件
优秀的创新者通常既从大局出发,又考虑细节。有时你可以从一个问题的最微小的细节中发现新的想法。
小概率事件往往会造成重大影响。
成功者能够将微小的初始变量,扩大至最终结果的巨大差异,进而形成正反馈循环。
小概率事件,对单次输赢的影响是有限的,但是,能否将其转化为大概率事件?
Netflix还在做苦逼的出租DVD生意时,发现某地的数字很好看,平常人说,嗨,这只是因为这个地方的人收入高。但CEO不甘心,继续琢磨,发现主要原因是该地区有库房,能实现次日送达,于是马上将其定为核心策略之一。
就像是一只狮子,抓住猎物是偶然的。但一旦咬住,就绝不松口。
关键时刻,你必须是个狠角色。
还得足够智慧。
11. 聚焦的IP策略
很多电影和书,就靠主演和作者名气,就能畅销,和内容的关系不大。
畅销书作家写的书更有可能再次畅销。
IP的重要性无需多言。
回报往往高度集中在少数几个顶级玩家手中。
长尾在衰落。哈佛商学院教授安妮塔·埃尔贝斯研究发现:
排名前 1%的 1 000首曲目的销售份额有所提升——从 2007年的 7%提升到 2011年的 15%。
所以,你必须聚焦,在某个局部形成压倒性优势。例如,成为本街、而非全国最好的理发师。
12. 利用均值回归
我们最常犯的一个错误是在对未来可能发生的状况进行预测时,完全不考虑均值回归的影响。
丹尼尔·卡尼曼举例:
朱莉目前是大学三年级的学生,在四岁时,她就可以流利地朗读文章。现在请大家回答她在大学里的平均绩点是多少?
最常听到的答案是3.7 (积分最高值为4.0),远高于一般水平。
大家想当然地以为,既然朱莉早慧,那么她在大学里的成绩应该也很出色。
但事实上,孩提时读书的流利程度与我们在大学里的表现基本没什么关系。
在回答朱莉在大学里的平均绩点是多少时,更为合理的答案是她的平均绩点接近于同班学生的平均绩点。就算她当时聪颖过人,随着时间的流逝,她的个人表现也会逐渐出现均值回归的现象:她渐渐跟普通小孩也就没太大差别。
均值回归的速率与相关系数有关联。当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为1.0时,不会出现均值回归的现象。当相关系数为0时,接下来的结果很可能是平均值。
有个做期货的朋友,大赚了一笔,马上去买房买理财。显然他对相关系数做出了理性的评估。
13. 见好就收
这是围棋高手非常重要的素质,但极难做到。
当年李昌镐独步天下,尤其擅长在具有优势的时候把棋盘变小,令对手无法逆转。
当你和对手一对一进行比赛时,要遵循两个原则:
如果你是最有希望胜出的那个,简化比赛;
如果你是比赛中处于劣势的一方,就让比赛变得更复杂点。
但是,胡搅、试图浑水摸鱼,则是没用而且得不偿失的。
14. 交际的外围与内核
常怀感恩之心与利他之心有利于创造好运气。
对于功利的交际学而言,背后也是有科学原理的,例如:
你不知道谁会给你带来惊喜。想想看,是不是意想不到的陌生人为你创造更多机会,远远超过你的亲朋好友?
因为陌生的基数更大,而且互补性更强,这就是随机性的意义和价值。
当然,你也不知道谁会伤害你。
现实中,我们总是喜欢结交顺应自己、让自己舒服的人。
开放性的问题,需要保持开放性,封闭性的问题,则确保安全。例如你请个财务,真要知根知底。
他人即天堂,他人即地狱。
阿德勒说:对别人不感兴趣的人,他一生中遇到的困难最多,对别人的伤害也最大。所有人类的失败,都出于这种人。
我的粗浅建议是:关于交际,对外围保持开放,对内核则保持封闭。
15. 出名要趁早
演员的职业生涯轨迹是被称为“马太效应”的正反馈过程最清楚的例证。
看似微小的事物导致的连锁反应,往往能深刻地改变一个人的职业生涯。
超级明星会盘踞很久。
一首超级流行歌的命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最先人们对它做出的反应。如果他们很喜欢,就会形成一种光环效应。
光环效应是指当认知者对一个人的某种特征形成好或坏的印象后,他还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其他方面的特征。本质上是一种以点概面或以偏概全的认知上的偏误。
做公众号要趁早,评论要趁早。不过起床太早的虫子也会被吃,太早冒尖儿的韭菜,被割的也早。
16. 会投胎
经济学家艾伦·克鲁格说,在美国,父母的收入和孩子的收入之间的相关性是非常高的,就如同身高一样。
所以,如果你想聪明、精力充沛,最重要的是选对父母。
但即使你有了这些品质,你就能占领道德的制高点吗?你无法选择你的父母,对自身环境也没有多大的控制权,你只是幸运而已。
05 点球
人生是灰度的。
阿德勒说:生活的不确定性正是我们希望的来源。
如书中所说,成功的最大障碍之一,和一个简单的人类心理特征有关:
对不确定性或延迟事件的轻视。
本质上,是对概率权与时间权的理解偏差。
人生赢家对手中不确定的扑克牌的态度是:
如同初恋,如履薄冰。
更多精彩
在公众号后台对话框输入以下关键词
查看更多优质内容!
PPT | 报告 | 读书 | 书单 | 干货
Python | 机器学习 | 深度学习 | 神经网络
区块链 | 揭秘 | 高考 | 数学
猜你想看
Q: 你的运气好吗?
欢迎留言与大家分享
觉得不错,请把这篇文章分享给你的朋友
转载 / 投稿请联系:baiyu@hzbook.com
更多精彩,请在后台点击“历史文章”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