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兰溪信息港全体员工祝大家端午节幸福快乐!

2014-06-02 兰溪信息港

一晃,已到仲夏。

  古人眼中的阴历五月,是个“恶月”,阴阳分,生死争。炎热、躁动、疾病,一切自端午开始,蠢蠢欲动。

  所以,过去人们习惯在今天出门采摘药草,雅士用兰,穷人用艾,戴也好,玩也罢,一切离不开排毒、避邪。于是乎,怀香袖兰,整个一天都香香的。

  屈原、粽子、龙舟,端午不是只有它们。今天要说说花堂香事。

【穿得香】艾虎衫、戴香珠

  更衣前,先洗一个傲娇的澡。

  端午节的洗澡水,可以把柚子叶、白兰花等一起熬煮,这就是古人说的兰汤了。

  今天,衣服的logo是老虎。脚上虎头鞋,身上艾虎衫。

  明代定陵曾经出土过一件皇后穿的艾虎衫子,上面有艾叶老虎和五毒的图案。古人认为虎为神兽,所以今天的“五毒”,得靠他来镇一镇。

  南宋宋宁宗赵扩的皇后杨氏,给大家示范一下装扮细节:一朵榴花插鬓鸦,君王长得笑时夸;内家衫子新翻出,浅色新红艾虎衫。

  杭州姑娘儿花头精很透,霸气的老虎也得带点女儿香。

  南宋的端午节会,女孩子把玻璃珠、琉璃珠串起来,戴手腕上,或者挂在钗头。现在很多人也会戴,但今天的珠子,内有香气。

  《红楼梦》里,元妃在端午节前赏给贾府众亲“红麝香珠”,便是用多种香料与中药合成带孔的圆珠,十八颗为一组,用细绳串成手串。如今的清宫档案里,还保留着雍正九年“避暑香珠”的配方:香薷、黄连、连翘等中药,还有磨碎的甘菊花、玫瑰花瓣,同时添有朱砂、雄黄。

  这些东西,现在中药店都能买到,功效就如档案后的解说词说的:“盛暑事,时常带在身上,能避暑并时行山岚瘴气。”

  如果你今天正好去做了一串,佩戴也有讲究:戴于左腕,或悬挂在右胸处衣襟第二颗纽扣,最为得体。

【吃得怪】十二红、蜘蛛煨蛋

  浑身香气,就算遇木讷的粽子,也心思活络络了。

  海宁人金大侠最懂。杨过看到程英在书桌前写着什么,便在吃粽子时揪了一块藏在掌心。等女儿家收拾碗筷时,取过她做衫时留下的布线,一端捏手里,一端粘了粽子,抛向书桌把纸片粘了过来,一看,上面写的正是: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但是,端午不只有粽子,稀奇古怪的吃有很多。老北京中午要吃新蒜就过水面。而桐乡人还得端上一道暗黑料理:蜘蛛煨蛋。

  丰子恺先生小时候吃过,记得做法:把鸡蛋的顶上敲一个小洞,放进一只蜘蛛,用纸把洞封好,把蛋放在火炉里煨。熟了之后,打开蛋,把蜘蛛取出来,孩子们只吃蛋就行。

  玩归玩,正餐还是要有的。在南方,少不了“十二红”。

  为何红?因为端午以午火(正午的烈日)为尚,所以重要的一顿饭要摆在中午,而菜得清一色接近红色。

  汪曾祺和唐鲁孙都写过这个风俗。汪先生记不全名目,但爱吃的唐先生把菜单都列出来了:素炒红苋菜、老腌咸鸭蛋、油爆虾、三和油拍水萝卜、胡萝卜炒肉丁酱、红烧黄鱼、温朴拌白菜丝、金糕拌梨丝、红果酪、樱桃羹、蒜泥白肉、鸡血汤。

  看来,今天中午妈妈再也不用操心该吃啥了。

【玩得雅】:五毒戏、端午景

  吃完这桌“十二红”,不如听一支《西厢记·佳期》里的《十二红》,应应景。

  说起来,今天是听昆曲的好日子,避暑排毒,尤其要听“五毒戏”。普遍流传的戏目是:《起布问探》探子的“蜈蚣”、《时迁盗甲》时迁的“蝎子”、《活捉三郎》张文远的“壁虎”、《义侠记》武大郎的“蛤蟆”、《说穷·羊肚》张婆的“花蛇”。网上视频可以搜起来。

  说到雅事,蒲艾不得不提。蒲如剑,蒜如锤,艾如鞭,都可驱邪,如今我们也还在做。不过,在看了郎世宁雍正十年画的《午瑞图》后,新花样又来了:插花。

  这张画里,瓶插蜀葵、榴花、菖蒲,盘内是樱桃和杏,边上还散落着几个粽子。

  端午插花,也叫端午景,写杭州人生活的《武林旧事》里,早就记下了这一笔。蒲、艾、榴花、蒜头、龙船花,就是“天中五瑞”,是端午节的主要花材。这几种花,我们身边很容易得到,尤其石榴花,小区和路边都有,那红色或者黄色像喇叭一样的就是,花期还能再开一个月。

  蒲艾易枯,香气渐散,别急着摘下它们,不如放到秋天吧。日本作家清少纳言写日常生活的《枕草子》里,有一目《端午的菖蒲》,过了秋冬的菖蒲,枯焦得煞白,很难看,折断,扔掉,“那时,闻到了五月的余香。”

  这是让人眷恋的味道。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