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址》&《陪伴》,东莞当代艺术家李景湖在广东美术馆「珠江夜游」
近日
《珠江夜游 —— 后珠三角景观》群展
在广东美术馆三楼展厅开展
东莞当代艺术家李景湖的
作品《遗址》和《陪伴》
在其中展出
△《遗址》和《陪伴》
珠江夜游 —— 后珠三角景观
中国当代艺术研究系列
*展期:2019年3月21日- 4月7日
*展厅:10、11、12号
*展览时间:2019年3月21日至4月7日
*策展人:王绍强、孙晓枫
*参展艺术家(按艺术家拼音首字母排序):
蔡泽滨、陈庆、邓猗夫、黄立言、黄伟鸿、黄周妥、李景湖、林奥劼、刘声、莫希亮、秦晋、姚小菲、喻旭东、曾忆城
“珠江夜游”是在“后珠三角洲”概念中产生的一个限定和文化指涉。而“后珠江三角洲”又是“珠三角”的后置式的概念,建立在“珠三角”的种种文化假想与现实的基础上。在此语境中,题目中的“珠江”强调的是“在地性”,而“夜游”则是虚拟化的语境描述,它可以是消费性的,也可以是观念性的。从A地点到B地点的旅游路线,限定了时间、境域和行为的规则等,已然给予了“夜游”一个固定的情境模式——不同于探险性的,对景观的遐想和接受性的观看行为。
行动即历史,“珠江夜游”的模式正是概括了一种对在地文化的表征性的阐释——通过存在于当下社会史某个不起眼的角落描述达到对在地文化似乎“表象”的推介。“游”本身的梦幻气质与诗意的植入,再一次成为景观消费的有效借口。“夜游”至“夜游症”的引申,驳接了充满冒险与冲动的当代艺术实验的轨道,“珠江夜游”或许是“珠江夜游症”的一种表征——在地的梦变得漫长,黑夜的世界因沉默而璀璨。正如这一批与“珠三角”无法割舍关系的艺术家的存在一般。
展览大多由广东籍的艺术家作品所构成,强调对艺术“在地性”的表达,是为一次对“后珠三角”地区艺术生态的调研与群体档案研究,并试图以点带面地呈现广东当代艺术实践的景观面貌。
这个展览旨在呈现
珠三角年轻艺术家的艺术形态
因此展出作品的创作背景
均与广东的
人文生活、历史变迁相关
李景湖在本次展览展出的两个作品创作理念均源自他本人在珠三角的生活经历,作品风格依然体现了他一直以来坚持的创作信仰:“艺术来源于生活。”
▲《遗址》
肉眼可见,颜色、材质、形状各样的建材柱子高低横竖地组成了《遗址》,这个作品静谧又泛着时代更迭的气息。谈及作品创作理念,李景湖表示,改革开放四十年,珠三角在各方面都较为提前地发生了巨变,这个作品正是四十年改革开放建设进程的一个缩影。“作品来源于珠三角,同时映射出全国发展的普遍经验。”李景湖说道。
▲《陪伴》
《陪伴》是由三四十组大小不一的马赛克围绕墙面粘贴组成。“马赛克都是成片出现的,我在这个作品中把一片片的马赛克提取出再两两组合而成,就像生活中本来陌生的两个人,从相识到相知,再到走在一起,这就是陪伴”李景湖说道。这个作品与《遗址》有着相同之处,都是由反映着历史变化和痕迹的建筑材料组成,也是对珠三角改革开放进程建设的艺术表达。
李景湖个人简介
李景湖
当代艺术家
李景湖于1972年出生于广东东莞,毕业于华南师范大学艺术专业,现工作生活于东莞。
对于东莞这座新兴的“世界工厂”,李景湖执着于展现其丰富而复杂的内在。 与工业化的节奏正相反,他的作品探索了物质表象之下的情感潜流。通过对社会、工业及资本主义的持续反思,李景湖的作品试图捕捉及超越集体性与人表达之间的界线,探索人类社会与自然之间隔绝的边缘。评论家鲍栋曾这样谈论李景湖的作品:“虽然在这种现代化进程的背景下,李景湖的抒情不可能不包含着乡愁,但并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乡愁,在他那里,乡愁不是来自过去的传统,也不是来自理想的未来,而是此刻的现实。
2018年
东莞市文化馆邀请李景湖
利用现有场地条件
共同打造了致力于
当代艺术实践与研究的场馆
「会合点当代艺术空间」
会合点当代艺术空间是东莞市文化馆首设的致力于当代艺术实践与研究的场馆。会合点利用文化馆现有场馆设施,历经近一年的改建而成,旨在立足于东莞城市文化基础上,汇集国内外前沿当代艺术资源,促进多元艺术的探索与交流。会合点于2018年4月22日正式对外开放,当日,李景湖《久别重逢》个人展首次在东莞展出。
- END -
资料来源:魏璟君、一时半刻
编辑:DABING
小莞家微信
有疑问咨询
或想了解更多活动福利
请扫码添加小莞家微信
往期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