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令东莞|乘除却贺芒种晴,终于到了去中堂“趁景”的时候!
【时令东莞之中堂·芒种】
点击视频
看【时令东莞之中堂·芒种】
既沐青满握,再栉根无泥。
及时趁芒种,散著畦东西。
6月6日7时6分
我们即将迎来
夏季的第三个节气
【芒种】
这是一个以农事命名的节气
它的字面意思也很好理解
有芒的麦子快收
有芒的稻子可种
芒种·三候
一候螳螂生
二候䴗(jú)始鸣
三候反舌无声
春争日,夏争时
指的是芒种时节
田间生活分秒必争
在这个时期的东莞中堂
同样有一项悠久的传统
需要参与者争分夺秒
那便是“赛龙舟”
芒种前后最重要的一个节日
就是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端午节
扒龙船、吃粽子、挂艾草
是人们自古就遵循的民俗
在陈伯陶的《东莞县志》里
收录了一句这样的描写
“海内蒲节(端午节)竞渡,
未有逾粤莞之盛者”
可见东莞地区的“龙舟热”
由来已久、流传深远
中堂镇作为“鱼米之乡”
河涌交错、水网纵横
“水”滋养了竞渡的习俗
在东江水的潺潺流动下
中堂龙舟景也不知不觉
定格了5个世纪的风光
根据各地涨潮时间的不同
每个镇街都有不同的安排
彼此互不冲突
每年的农历五月十三
是“中堂龙舟景”的日子
届时全镇的男女老少出动
齐聚江边观看龙舟竞渡
龙舟队伍激烈角逐
总是最扣人心弦的环节
一支胜利的队伍
需要配合默契的优秀划手
也离不开一艘好的龙舟
在东莞32个镇区之中
唯独中堂有龙舟制造厂
这里的匠人匠心之作
除了供应全市需求
还将美名
带到了增城、博罗一带
龙舟制作技艺工序复杂
匠人们的手法也别具一格
就拿制作龙骨的技术来说
龙舟的头尾两端弯曲的弧度
决定了整艘龙舟好不好划
不同大小的龙舟弧度也不一样
全凭熟手师傅多年的经验和感觉
因此各家都有自己的独门秘诀
时雨及芒种,四野皆插秧。
家家麦饭美,处处菱歌长。
六月三号这天
麻涌镇麻一村的村民们
一早来到冯沛朝造船厂
迎“新龙入水”
龙船下水都要举行祭拜仪式
仪式可繁可简
但烧香,祈祷,点睛
是必不可少的步骤
龙船已准备就绪
朝叔还在反复检查
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
他出生于造船世家
18岁就可以独立“揸尺”
如今64岁还活跃在船厂里
而他的父亲冯怀女
则是国家级非遗传承人
有着响当当的“船王”之称
这也是买家慕名而来的原因之一
鞭炮放响,仪式完成
“新龙”终于要下水了
村民们兴高采烈
自觉排在船身两旁
将龙舟缓缓推入水中
背后的“船人”们
目光紧紧落在这艘船上
在另一边的斗朗村
以霍家为代表的造龙舟历史
已经有两百余年了
这其中还有一段传奇的故事
事情发生在民国的一天
一位客人来到斗朗村
表示要重金求购龙舟
唯一的要求就是次日交货
造船厂内正在制作的龙头
那时的斗朗还是以独立匠人居多
造船师傅们有生意才聚集到一起
霍沃培的爷爷当时就参与了此事
一晚上时间召集村里所有匠人
分工合作,不眠不休
成功交付的龙船在后来的比赛中
接连夺魁,名声大噪
斗朗村也成就了一段
“一夜造船”的历史
霍沃培师傅今年也64岁了
原本“省级龙舟传承人”这个称号
是想让给年轻的弟弟霍灼兴
将龙舟制作技艺传承下去
但无奈命运捉弄
这个责任又落回自己肩上
龙舟制作是个季节性行业
三到五月是最忙碌的时候
与芒种时节的“忙”相反
霍师傅的造船厂遵循当地
“六月不建房不造船”的传统
像这样的非旺季时候
他和工人就会研究龙舟模型
关于龙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霍沃培一直牵挂在心头
正在制作小型龙头
龙船模型
芒种看今日,螳螂应节生。
彤云高下影,鴳鸟往来声。
“龙舟”一词
最早见于先秦古书
赛龙舟先后传入日本、越南
是各大运动会比赛项目
龙舟文化作为一种民族精神的体现
与依水而居的水乡人民紧紧相连
“麦收无大小,一人一镰刀”
芒种节气的许多农谚
强调人人参与的重要性
立村于千年前的宋朝
中堂这个中国龙舟之乡
承载着“龙腾东江”的厚望
如何让这条
盘踞了500多年的“龙”
继续神采飞扬地激荡浪花
是我们每一个水乡人的责任
如果你也有心关注龙舟文化
请在6月15日来中堂“趁景”吧
▼2019东莞龙舟月系列活动安排
温馨提示
芒种时节
气温偏高,湿度增加
人易疲倦、萎靡不振
应多用清淡、祛暑湿的食物
适量饮茶,适当运动
最好在中午小憩一会儿
- END -
来源:时令东莞项目组
编辑:王瑶佳
小莞家微信
有疑问咨询
或想了解更多活动福利
请扫码添加小莞家微信
往期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