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令东莞|夏至,荷花怒放,我在桥头等你!
【时令东莞之桥头·夏至】
长按右下角小程序码
制作你的夏至专属明信片
点击视频
看【时令东莞之桥头·夏至】
梅子黄时雨,细细落山前。
竹下闲坐久,一一数青莲。
6月21日23时54分
我们将迎来
夏季的第四个节气
【夏至】
日北至,日长之至
日影短至,故曰夏至
夏至·三候
一候鹿角解
二候蝉始鸣
三候半夏生
对于北回归线上的地区来说
明天是“立竿无影”的一天
同时也是太阳的转折点
从这天开始
白昼时间会越来越短
直到秋分日夜平分
虽然夏至还不是最炎热的时候
但湿热的暑气已然让人烦闷
呆在空调房里固然凉爽
偶尔也还是想感受自然的微风
赏一赏窗外的风景
如果你正好也是这样想的
开幕不久的第16届桥头荷花节
有300亩荷花在那里等你
▲俯拍莲湖碧色 程永强/摄
▲盛放 王启华/摄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荷花,好像天生就与夏至有关
在中国造园家恪守的造园规则里
柳丝迎春,绿荷消夏
作为夏花中当仁不让的主角
这种被子植物的历史长达十万年
从恐龙那个年代幸存下来
顽强的品质仿佛刻入它的基因
在中国古人的观察中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便是荷花生长状态的写照
▲阳光下绽放的荷花 香雅怡/摄
我国栽培荷花的历史悠久
从与它朝夕相处的感受而来
人们对荷花积累了丰富的感性认识
也寄托了深厚的寓意和情怀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成了一句世人自我要求的座右铭
周敦颐为荷花写下《爱莲说》
桥头人民对荷花的钟爱可不亚于此
相传在明清时期
桥头莲湖面积达100多公顷
每逢夏日,红蕖与绿水交映
青年男女划着小船嬉戏莲间
赏荷的民俗也为莲湖增添生气
▲荷花饱满而怒放 王瑶佳/摄
新中国成立后,莲湖被改成了水稻田
90年代初,桥头镇政府退耕还湖
与“荷”为伴的生活光景得以延续
在荷叶田田、荷香阵阵的美景中
这里的人也被潜移默化地影响着
▲一边赏荷一边交谈的人 王瑶佳/摄
▲栈道上睡着的小孩 王瑶佳/摄
与素爱赏荷的桥头人一样
莫柏许也喜欢在莲湖边走走
他是莫家拳第五代传人
从12岁开始拜师学艺
如今已77岁高龄
还作为武术教练在一线授拳
这项发源于东莞桥头的传统武术
是“广东五大名拳”之一
至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
对于以前的青年来说
莫家拳健体强身又彰显力量
当时人人学拳、练拳
比现在打篮球还要热门
这项具有鲜明的岭南特色
和朴实大方南拳风格的民俗
在桥头镇政府的大力支持下
传承与发扬得有声有色
2009年莫家拳开始走进校园
各类展演、宣讲活动应接不暇
曾经威震四方的拳风
得以传递更远
绿筠尚含粉,圆荷始散芳。
于焉洒烦抱,可以对华觞。
让荷花精神根植心中
其实早已成为桥头人的共识
以“荷”为媒,秀“荷”之美
第16届桥头荷花节如期举行
▲第16届桥头荷花节启动仪式现场 程永强/摄
现场包括合唱快闪、栽培比赛
书画展览、名家采风等十项活动
给游客雅俗共赏的文化体验
▲观展游人络绎不绝 王瑶佳/摄
荷花的美陶冶身心
更能激发人创造美的能力
▲人来人往 黄沛坤/摄
在桥头的荷湖边栈道上
你可以看见许多民间高手
有在凌波阁边的石板上
用水和毛笔写书法的“闲人”
也有戴着渔夫帽背上长枪短炮
流连于一朵朵荷花的摄影爱好者
更多的则是从四面八方而来
结伴出行,互相拍美照的游人
▲稀有品种的荷花吸引了不少摄影发烧友 冯丽/摄
▲外国友人也来赏荷 程永强/摄
在桥头荷湖
李清照一句“误入藕花深处”
不再是一句无法想象的抒情诗
而是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
可以真真切切体会到的感受
▲泛舟莲湖 王瑶佳/摄
东莞桥头
中国荷花名镇
这里的人们有着荷花般的精神
与荷花的关系紧密相连
▲晚霞照耀下的莲湖 黄沛坤/摄
明日夏至,荷花怒放
更有白鹭栖息莲间
等着给你抓拍的惊喜
不妨邀上三五好友
去桥头感受这份清新之美吧
说不定下一个在荷湖发现并蒂莲的人
就是你哦😉
温馨提示
夏至遵循“三避”原则
避暑、避湿、避寒
饮食上应注重清泄暑热
以开胃的菜肴为主
精神上讲究“心静自然凉”
注意调节心烦意乱的情绪
- END -
资料来源:时令东莞项目组
编辑:王瑶佳
小莞家微信
有疑问咨询
或想了解更多活动福利
请扫码添加小莞家微信
往期热文
◆ 全民抢票丨邀你开启植物探秘之旅,还有原创音乐绘本剧陪你狂欢...